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90%门静脉分支结扎后大鼠门静脉压力变化与肝再生的关系。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行90%门静脉分支结扎术,其中5只进行假手术作为对照。观察不同时相点门静脉压力和非结扎侧肝脏质量变化,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非结扎侧肝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未结扎侧肝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TUNEL法检测未结扎侧肝细胞的凋亡情况,并进行定量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95%(38/40)的大鼠存活。结扎侧肝叶进行性萎缩,非结扎侧肝叶占全肝质量的比例随时问推移而增加,12h内增加较缓慢,仅为10.75%;而1~5d则增加速度明显加快,达到27.57%;7~28d达到平台期,缓慢增加到32.37%。术前门静脉压力为(9.1±1.8)etnH2O(1cmH2O=0.098kPa);结扎后立即升高,12h达到高峰(15.8±2.7)CmH2O,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7,P〈0.05);1~28d由(13.6±2.3)cmH2O逐渐下降为(9.3±2.0)CmH2O。术前大鼠PCNA阳性细胞计数为7%±3%,术后12h至3d由14%4-5%上升至21%4-6%,第5天达到高峰为26%±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29,P〈0.05),随后逐渐恢复正常。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术前大鼠肝脏和术后各时相点大鼠未结扎侧肝脏仅见极少量凋亡细胞。大鼠门静脉压力与非结扎侧肝叶肝细胞PCNA的表达在术后1、3、5d呈正相关(r=0.913,0.896,0.908,P〈0.05),在术后14d时相点呈负相关(r=-0.926,P〈0.05)。结论大鼠90%门静脉分支结扎术后,引起未结扎侧肝细胞的活跃再生,再生后的肝脏可恢复原来的质量;肝再生以肝细胞增殖加速为主,而非肝细胞凋亡减少;门静脉压力变化在肝再生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肝再生 门静脉分支 结扎 凋亡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中行脾静脉近端结扎对脾静脉源性门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7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94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脾切除联合经脾静脉冠肾静脉分流术的患者采取紧贴门静脉结扎静脉的方法,58例未行脾静脉结扎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后均经胃网膜右静脉置入的导管滴注肝素,并于术后第7~14天行CT检查。结果脾静脉结扎组的36例患者均无门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发生门静脉血栓22例(38%),脾静脉血栓58例(100%),两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比38%,χ2=17.828, P<0.05)。结论在脾切除术中结扎静脉近端可有效预防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发生脾静脉源性门静脉血栓。

  • 标签: 高血压,门静脉 脾静脉 结扎术 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目的探讨肝癌切除术中行脾动脉结扎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患者临床资料和手术疗效,对照组患者共33例仅进行肝癌切除术,试验组患者共38例于肝癌切除术中行脾脏动脉结扎。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个月门静脉压力、血常规检测、脾静脉血流流量等上述指标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1、2、3个月血象(血细胞三系)和脾静脉血流数值:试验组患者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小板数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457、2.876、2.987;2.975、3.112、2.986;2.964、3.587、3.457。P〈0.05),试验组患者脾静脉血流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991、2.989、2.891,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脾动脉结扎在短期(4个月)内可明显改善肝硬化所致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状况。术后4个月,两组患者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及脾静脉血流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肝癌切除术中行脾动脉结扎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短期内可有效缓解肝硬化所致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状况。

  • 标签: 肝肿瘤 高血压 门静脉 脾功能亢进 脾动脉结扎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腹腔镜门静脉结扎和肝脏离断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 选择性分析本院自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月收取的 10例腹腔镜们静脉结扎和肝脏离断手术护理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含术前访问、术前准备以及手术护士的配合等。 结果 1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每一出现任何的并发症,平均的手术时间在 3小时左右,平均的出血量为 300毫升,术后都安全的回到病房。 结论 腹腔镜手术技术要求比较高,对仪器设备的依赖性很强,应该充分的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仔细掌握手术步骤,确保设备仪器的功能处于良好的状态,仔细观察手术的进展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 标签: 腹腔镜 门静脉结扎 肝脏离断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门静脉限流联合肝动脉结扎对Sprague Dawley(SD)大鼠肝再生与肝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SD雄性大鼠24只,250~280 g,7~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门静脉结扎(PVL)组、轻度限流组和中度限流组,每组各8只。PVL组结扎大鼠门静脉右叶支、尾叶支及左侧支,仅保留门静脉右侧支。轻度限流组和中度限流组操作同PVL,但门静脉左侧支轻度、中度限流,同时结扎肝动脉左侧支。术后72 h留取肝左中叶行HE染色并计算总坏死分数、肝右中叶行Ki-67免疫组化染色并计数阳性细胞数,计算肝右中叶肝再生率,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结果肝右中叶肝再生率PVL组为(109.1±10.9)%,中度限流组(105.0±12.3)%,均明显高于轻度限流组(67.1±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右中叶Ki-67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肝再生率结果一致。肝左中叶总坏死分数中度限流组4.50(3.25,6.00)分、PVL组2.00(1.25,3.00)分、轻度限流组0(0,0.75)分,三组总坏死分数呈降低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限流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48.4±11.4)U/L,明显低于PVL组(67.2±12.2)U/L和中度限流组(74.3±14.2)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以及总胆红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适当的门静脉限流联合肝动脉结扎能够有效诱导SD大鼠预留侧肝组织再生,同时控制阻塞侧肝组织损伤。

  • 标签: 门静脉 肝动脉结扎 肝再生 肝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手术治疗的8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0例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结果与脾切除组相比,脾动脉结扎组手术时间短[(181±72)min比(284±72)min ,t=-6.205,P<0.01]、术中失血量少[(100±50)ml比( 700±86) ml,t=-5.166,P<0.01]、输血率低(28%比67%,χ2=11.47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脾动脉结扎组术后排气时间短于脾切除组(2 d比3 d,Z=2.361,P<0.05);脾切除组术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上升程度高于脾动脉结扎组(P<0.05);脾切除组10例术后出现门静脉血栓,脾动脉结扎组6例术后出现门静脉血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57,P<0.05)。结论与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相比,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具有手术方式相对简单、创伤小、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低等优势。

  • 标签: 高血压,门静脉 脾动脉 结扎术 脾切除术 腹腔镜
  • 简介:摘要本研究对28例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后患者测定门静脉压力梯度及其对普萘洛尔的反应性。结果表明,术后第3天患者门静脉压力梯度基线压力平均为(15.1±11.2)mmHg。对普萘洛尔有反应者15例,剂量增至100 mg/d仍无反应者13例。患者对普萘洛尔的降压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并存在量效反应。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的主因;方法通过分析收集的134例于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实施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和脾切除手术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有70人实施了腹腔镜脾切除手术,另有64人实施了开腹切除脾手术。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来分析门静脉血栓的形成影响因素。结果门静脉血栓的形成与血D-二聚体的浓度、手术后的血PLT二者紧密相关;而与住院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年龄、输血量、血纤维蛋白原、门静脉直径的大小、PT、手术时间和手术方式无关。结论门静脉血栓的形成与手术方式无关,与血D-二聚体的浓度、手术后的血小板数量紧密相关。

  • 标签: 门静脉高压症 血栓 成因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行RFA或门静脉栓塞术(PVE)补救治疗射频辅助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RALPPS)一期术后剩余肝体积(FLR)增长不良的合并肝硬化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5例行RFA或PVE补救治疗RALPPS一期术后FLR增长不良合并肝硬化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标准肝脏体积(SLV):613.0X体表面积+162.8;体表面积=0.0071×身高+0.0133×体质量。对FLR〈40%的肝癌患者行RALPPS。一期术中采用RFA在患侧和健侧肝叶间烧灼出1条凝固无血带,结扎门静脉右支。术后对于FLR增长不足的患者行经皮RFA或PVE补救治疗,刺激FLR增长,达到目标值后行二期肿瘤切除术。观察指标:(1)围术期并发症发生和死亡情况。Clavien—DindoⅢa级及以上并发症定义为主要并发症。(2)FLR变化及肿瘤进展情况。(3)术中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2月。随访项目包括常规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腹上区增强CT或超声造影)等。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面±s表示。结果(1)围术期并发症发生和死亡情况:2例患者未行二期手术,其余3例患者完成二期手术。5例患者术后均无主要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于二期术后并发肾衰竭及严重肺部感染死亡。(2)FLR变化及肿瘤进展情况:5例患者一期术前FLR为(329±80)cm^3,占SLV百分比为25%±5%。3例患者二期术前FLR为(533±45)cm^3,占SLV百分比为43%±3%,增长率为44%~113%,间隔期时间为(29.0±2.2)d。3例完成二期手术患者一期术后第1周FLR增长率为33.5%~68.9%;行RFA或PVE补救治疗前FLR1周增长率为1.2%~14.3%;治疗后FLR1周增长率为9.7%~29.8%。2例未行二期手术患者:1例一期术后

  • 标签: 肝肿瘤 肝硬化 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 射频消融术 门静脉栓塞术 剩余肝脏体积
  • 简介:摘要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ALPPS)是一种革新的手术方式,为肝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但因其剩余肝脏体积不足常并发术后肝衰竭,导致病死率较高,所以其临床应用、手术方式、病例的选择等仍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探索促进ALPPS术后快速肝再生及其机制,适应证和禁忌证,适用范围等,还需要更多的基础实验和临床病例来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 剩余肝脏体积 肝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进行探究。方法 样本选取中,将患者的时间点设定在2018.12-2020.03之间,从中抽取了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在治疗中,采用常规方案,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治疗的方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在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7.5%,对照组患者在总有效率方面,仅为82.5%,差异显著,p

  • 标签: 腹腔镜 脾动脉结扎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治疗 门静脉高压 肝硬化
  • 简介:摘要门静脉高压症(portaihypertension)是由于各种病因使肝脏门静脉系血流受阻,引起门静脉系统压力增高。临床上表现脾大和脾功能亢进,腹水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或)呕血、黑粪等症状。门静脉压力多高达2.94~4.9kPa,当门静脉压力高于3.43kPa时,常可发生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若不予处理,死亡率高达25%~70%。

  • 标签: 高血压 门静脉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我科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6例,术后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7例,行保守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经过保守治疗,7例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形成发生率高,尽早诊断并及时治疗可以获得很好临床疗效。

  • 标签: 门静脉高压症 脾切除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门静脉血栓
  •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治疗肝硬化肝癌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8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收治的5例行ALPPS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以下简称肝硬化肝癌)的临床资料。术前根据患者肝功能和肝脏储备功能,制订手术方案。第1步手术:患者行相应门静脉结扎和肝脏分隔。第2步手术:第1步手术后10、14、18d复查CT,监测剩余肝脏体积(FLR)增长情况,当达到安全切除标准时,则行第2步手术,完整切除包含肿瘤的半肝或肝段。观察指标:(1)观察患者术中情况:肝硬化程度、第1步手术时间、第1步手术术中出血量、第1步手术后FLR、手术间隔时间、肝体积增长率、FLR与标准肝脏体积(SLV)比值,第2步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2)手术前后生化指标情况:第1步和第2步手术前后TBil和ALT指标值。(3)术后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住院时间。(4)随访情况。采用电话预约、门诊方式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肿瘤复发转移、患者生存情况等内容,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11月。计量资料采用均数(范围)表示。结果(1)患者术中情况:5例患者肝硬化程度分级为F3级1例,F4级4例。5例患者中,1例在第1步手术后出现大量腹腔积液,随之出现急性肾衰竭,未能完成第2步手术;其他4例均成功完成ALPPS。5例患者第1步手术情况:第1步手术平均时间为282min(240~320min)、第1步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00mL(300~700mL)、第1步手术后平均FLR为457cm^3(338~697cm^3)、手术平均间隔时间15d(14~18d)、肝体积平均增长率为58%(46%-67%)、FLR/SLV的平均值为42%(32%-44%)。4例患者第2步手术平均时间为220min(200~260mi

  • 标签: 肝肿瘤 肝硬化 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 剩余肝脏体积 肝再生
  • 简介: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和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的癌栓与血栓的MSCT影像特点及病变解剖部位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6年5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和2013年8月-2014年8月广东省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经临床诊断的18例肝硬化合并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癌栓组)和12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血栓组)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MSCT平扫,以及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3期增强扫描,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和5mm厚度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技术对门静脉行3D重建。观察门静脉癌栓和血栓的影像特征、分布情况及侧支循环血管形成情况,比较癌栓和血栓在平扫和增强扫描各时相的密度差异。结果癌栓组中,CT平扫12例呈低密度并血管增粗,6例呈等密度;CT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癌栓均呈不均匀强化、15例可见滋养血管影,门静脉期4例呈稍高密度、5例呈等密度、9例呈低密度,延迟期均呈低密度;18例门静脉癌栓均累及门静脉左或/和右支,仅6例累及门静脉主干。血栓组中,CT平扫3例呈等密度,3例呈低密度,6例呈稍高密度;CT增强扫描血栓均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血栓部位无对比剂充盈;12例中,11例门静脉血栓累及门静脉主干,6例血栓延伸至左叶或/和右叶门静脉分支。门静脉癌栓和血栓在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延迟期密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增强扫描的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癌栓密度明显高于血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癌栓累及门静脉左或/和右支的概率明显高于血栓,而血栓累及门静脉主干的概率明显高于癌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结合MSCT平扫及3D重建技术,能客观显示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癌栓与门静脉血栓的影像特点及其累及范围,�

  • 标签: 门静脉 门静脉癌栓 门静脉血栓 诊断 肝硬化 肝癌
  • 简介:摘要2021年10月召开的Baveno Ⅶ共识会的主题是"门静脉高压的个体化治疗"。主要讨论了9个主题,包括:把测量肝静脉压力梯度作为诊断金标准;非侵入性方法诊断代偿进展期慢性肝病和临床有意义的门静脉高压;病因治疗和非病因治疗对肝硬化的影响;预防首次失代偿;急性静脉曲张出血;预防进一步失代偿;以及内脏静脉血栓和其他肝脏血管病。本文对上述主题的推荐进行编译汇总,把国际上门静脉高压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借此形成的共识意见呈现给读者。

  • 标签: 门静脉高压 肝硬化 代偿进展期慢性肝病 门静脉血栓 肝脏血管病 个体化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最佳诊断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DSA或临床最终证实的CTPV患者的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资料,进行三种层厚及间隔重建,A组层厚2.5mm,重建间隔1.25mm;B组层厚1.25mm,重建间隔0.625mm;C组层厚1.25mm,重建间隔1.25mm。并且应用3D后处理软件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技术对门静脉期图像进行血管成像。结果两名资深影像科医师独立盲法阅片后认为三组重建层厚及间隔图像中B组为最佳选择的比率分别为92%与96%。MIP图像后处理均清楚显示CTPV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显示率100%。VR成像显示率48%。本组全部病例均见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闭塞和(或)狭窄,正常门静脉系统结构消失,全部显示侧支静脉。结论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进行层厚1.25mm,间隔0.625mm的重建,并结合多种3D后处理技术(MPR、MIP、VRT)可以全面立体地显示CTPV的总体改变,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侧支静脉 体层摄影术 螺旋CT 血管造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