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乙醛脱氢2(ALDH2)是肝脏中乙醛(乙醇代谢产物)代谢的关键,全球约有8%、东亚有30%~40%的人口携带编码无/低活性ALDH2的缺陷基因。近期,诸多研究关注了ALDH与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以及肝癌的关系。尤其,ALDH2表达与肝癌发病风险、发病机制及预后密切相关,并可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现就该领域新进展及新研究方向进行总结及评述。

  • 标签: 肝细胞癌 多态性,单核苷酸 乙醛脱氢酶
  • 简介:【摘 要】目的:对逍遥丸药渣的纤维素解的优化方式进行分析。方法:根据实验要求,选择纤维素添加量、解时间、料液比最为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解得率作为最终的响应值。对逍遥丸药渣的纤维素解工艺参数进行设计优化,并根据实验相关数据建立模型;结果:根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受到上述三种因素的影响,解得率高达 43.89%。结论:根据这种方法可以获得高纯度的发酵糖,同时药渣也得到了合理的利用。

  • 标签: 药渣 纤维素酶酶解 工艺优化分析
  • 简介:摘要胸苷酸合成(TS)是DNA合成中的关键,常常作为化疗药物作用靶点。TS在多种肿瘤(如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中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化疗药物耐药密切相关。通过各种分子机制降低肿瘤组织中TS的表达成为提高化疗疗效及改善临床预后的重要手段。

  • 标签: 肿瘤 抗药性 胸苷酸合酶
  • 简介:摘要:头孢氨苄作为第一代口服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很强的抗菌活性。目前我国制药工业中生产头孢氨苄主要是化学合成法,合成过程步骤繁琐,对环境污染严重。与传统化学合成法相比,生物法合成头孢氨苄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工艺简便、绿色环保、洁净安全等优点。对法合成头孢羟氨苄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以 7-氨基 -3-脱乙酰氧基头孢烷酸 7-ADCA为母核,对羟基苯甘氨酸甲酯 D-HPGM为酰基供体,利用青霉素 G酰化 (PGA)在水相体系中促合成头孢羟氨苄。该实验以温度、 pH值、侧链与母核的摩尔比、投量因素对头孢羟氨苄合成工艺条件进行优化,转化反应过程中按时取样,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母核进行定量分析,追踪母核 7-ADCA转化率,直至终止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 20℃、 pH6.5、摩尔比 1.2:1、投量 20g、母核浓度 13%、采用新 A4的工艺条件下,母核的转化率可达到 99.47%。

  • 标签: 青霉素 G酰化酶 头孢氨苄 7-ADCA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链反应(RT-PCR)系统的方式,通过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端粒逆转录(hTERT)mRNA的表达,分析其对结直肠癌微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于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确定诊断的结直肠癌患者47例为肿瘤组。同期选取23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RT-PCR系统技术检测肿瘤组及对照组外周血液标本中的hTERT mRNA表达的具体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肿瘤特征的关系,分析其对结直肠癌微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肿瘤组hTERT mRNA阳性表达量为(14.022±7.691),对照组为(0.467±0.391),肿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7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液中hTERT mRNA阳性表达的情况,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浸润程度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是否有淋巴、血行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系统,克服了传统检测技术不能定量只能定性的检测缺点,通过检测外周血hTERT mRNA表达量,可作为有效诊断结直肠癌及是否微转移,有在临床上普及、推广价值。

  • 标签: 结肠肿瘤 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 诊断
  • 简介:摘要17α-羟化缺陷症(17OHD)是由编码17α-羟化(P450c17)的CYP17A1基因突变所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性激素合成障碍的一种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高血压、低钾血症、性发育异常等为其主要表现,由于该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上误诊率和漏诊率高。结合目前最新的研究证据,介绍17OHD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可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

  • 标签: 17α-羟化酶缺陷症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高血压 低钾血症
  • 简介:【摘 要】目的: 研究分析腺苷脱氨( ADA),视黄醇结合蛋白( RBP)、胆碱酯( CHE)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就诊的 120 例肝脏疾病患者,选取本院体检的 50 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采集其肘部静脉血液 5ml 作为检验样本,对其进行离心处理,采用日立 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ADA、 RBP、试剂采用北京九强公司,检测方法分别为过氧化物酶法、乳胶免疫比浊法, CHE试剂采用中生北控公司 ,检测方法为胆碱底物法。 对肝病组与对照组实施血液生化检验,测定血清ADA、 RBP、 CHE,比较与对照组的 ADA、 RBP、 CHE检测指标并比较 ,分析 ADA、 RBP、 CHE与肝脏疾病的相关性。结果肝病组的 RBP、 CHE 均低于对照组( P<0.05),其 ADA高于对照组( P<0.05)。以 ADA< 25U/L, RBP> 28mg/L, CHE> 4.0KU/L,为参考范围。 ADA在肝硬化中的阳性率最高,在慢性活动性肝炎中阳性率紧随其次,在肝癌中的阳性率最低; RBP在肝硬化中的阳性率最高,在慢性迁延性肝炎中的阳性率最低; CHE在肝硬化中的阳性率最高,在急性肝炎中的阳性率最低。急性肝炎组、慢性活动性肝炎组、慢性迁延性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的 ADA、 RBP、 CH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ADA、 RBP、 CHE 联合检测,可对肝脏疾病早期诊断、疗效评估、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腺苷脱氨酶 视黄醇结合蛋白 胆碱酯酶 肝脏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葡萄糖-6-磷酸脱氢(G6PD)基因型与新生儿筛查干血斑G6PD活性的关联。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以干血斑荧光定量法筛查结果G6PD<2.6U/g Hb为阳性,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筛查中心2016年10月1至20日G6PD筛查阳性的377例(男261例,女116例)及筛查阴性258例(男性32例,女性226例)样本,采用荧光PCR熔解曲线技术检测15种G6PD基因型,活性显著降低但常见基因型未检出者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7例行G6PD基因测序。各基因型携带者活性多组间差异采用方差分析,LSD法进行组内两两比较。结果c.1388G>A(35.07%)、c.1376G>T(32.13%)、c.95A>G(12.72%)、c.871G>A(8.32%)、c.1024C>T(4.08%)、c.392G>T(2.28%)为最常见变异,占检出位点94.62%(580/613);活性异常男性常见基因型检出率为96.93%(253/261),常见基因型异常样本中活性异常率为98.06%(253/258),顺位比前三位:c.1376G>T、c.95A>G 、c.1388G>A,活性均值分别为0.85、1.10、1.28 U/g H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7,P<0.01);活性异常女性样本常见基因型异常检出率为90.52%(105/116)。单位点变异样本组中G6PD活性异常率为26.95%(69/256),活性均值(2.9±0.8) U/g Hb,2个及2个以上位点变异样本组活性异常率为83.72%(36/43),活性均值(1.5±1.0) U/g Hb,此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P<0.01)。结论基因型(男性)及基因变异数(女性)可能是引起活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新生儿筛查干血斑G6PD活性可检出绝大多数男性患者、2个以上变异女性携带者及少部分女性单位点变异携带者,可为预防新生儿黄疸及临床指导用药提供依据。

  • 标签: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新生儿筛查 基因 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可视化的H7亚型禽流感病毒等温核酸扩增检测方法。方法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HA片段保守区序列设计引物、探针,优化反应温度,建立H7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重组聚合扩增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检测技术,评价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并与Real time PCR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该方法检测H7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最低检出限为20拷贝/μL,与其他流感/禽流感病毒无交叉反应,反应可在20~50℃温度范围内进行,临床样本检测结果与Real time PCR法一致性为100.0%。结论该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特异及灵敏的特点,为在基层和现场快速检测H7亚型禽流感病毒提供了新的方法。

  • 标签: H7亚型禽流感病毒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侧向流试纸条 快速检测
  • 简介:摘要微小RNA (microRNA, miRNA)是非编码小RNA分子,可通过调控脑中端粒逆转录(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TERT)对认知功能产生影响。关于麻醉药的研究表明,miRNA参与调节麻醉药相关的认知障碍,但麻醉药对TERT的活性、表达水平的调节及其内在机制尚不明确。miRNA可靶向胰岛素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与NF-κB信号分子调节中枢神经系统TERT水平与活性,且当前研究发现麻醉药调控miRNA亦经相关通路影响认知功能,综上分析可对麻醉药影响认知功能中TERT的存在意义与内在调节机制提出一种新想法,TERT活性信号通路受麻醉药与miRNA调节可能为探寻麻醉药调控TERT介导神经元凋亡的研究带来新想法。

  • 标签: 端粒酶逆转录酶 微小RNA 麻醉药 神经元凋亡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巴曲在进展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7月至 2019年 11月期间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 72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 n=36例)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巴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及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 91.67%高于对照组的 72.22%,差异显著( P< 0.05)。结论 巴曲用于进展性脑梗死治疗中,具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升临床效果的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进展性脑梗死 巴曲酶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简介:摘要:淀粉是一种研究较多、生产最早、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的。特别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由于淀粉在淀粉糖工业生产和食品工业中的大规模应用,对淀粉的需求日益增加。到目前为止,它几乎占酶制剂总产量的50%。 在工业生产中, 一般以纯枯草芽孢杆菌为淀粉原料,采用深通风发酵生产中温a-淀粉。以高产、高纯的黑曲霉为原料,利用马铃薯淀粉发酵生产糖化。所以在微生物发酵液体不能完全提取淀粉除了含有约20%,不能完全反映成分。 因此,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将酶制剂与酒精生产行业结合起来共同创收,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

  • 标签: 酒精生产 酶废液 酵母生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腺苷脱氨2缺乏症是一种自身炎症性疾病,由腺苷脱氨2基因功能缺失性突变导致,2014年首次被报道。腺苷脱氨2缺乏症以儿童期起病的脑卒中、免疫缺陷和骨髓衰竭为突出表现,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将综述腺苷脱氨2缺乏症的临床表型、基因型、发病机制、诊断和管理进展,让更多的儿科医生了解并能早期识别这一可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的罕见疾病。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节能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绿色染整工艺也备受关注,生物在其中的应用非常重要,并且随着工艺的成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纤维素在生物抛光整理和牛仔布返旧整理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基于此,本文探讨了纤维素在纺织染整中的应用。

  • 标签: 纤维素酶 纺织染整 应用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慢性腹泻、体重下降的中年男性患者的诊治经过。该患者辅助检查疑点较多,血清淀粉升高首先考虑胰腺疾病,逐一除外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后发现该患者存在巨淀粉血症。以小肠弥漫性病变、巨淀粉血症合并免疫球蛋白A升高为突破点,经过全面分析和排查,完善血清乳糜泻抗体、小肠黏膜活检,最终诊断乳糜泻。乳糜泻在亚裔人群中少见,该病可导致营养元素广泛缺乏,认识其血清学、内镜、病理学特征,及时诊断并指导去麦胶饮食十分重要。

  • 标签: 乳糜泻 血清淀粉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镜术前使用糜蛋白对提高胃镜视野清晰度及早期消化道病变的检出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12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内镜中心收治的1 942例行常规胃镜检查患者,男997例,女945例,年龄(51.3±11.5)岁,年龄范围为26~75岁,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二甲硅油散组(n=637)、二甲硅油散联合糜蛋白组(n=656)和二甲硅油散联合链霉蛋白组(n=649)。每组患者口服不同剂量的药物,比较三组患者胃镜视野清晰度和早期病变检出情况。结果二甲硅油散联合链霉蛋白组的胃镜视野清晰度[88.6%(575/649)]优于二甲硅油散联合糜蛋白组[81.9%(537/656)],两组均优于二甲硅油组[58.9%(375/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用二甲硅油散组相比,二甲硅油散联合糜蛋白组和二甲硅油散联合链霉蛋白组在食管异型增生和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硅油散联合链霉蛋白组在上皮内瘤变[7.6%(49/649)]和早期胃癌检出率[2.3%(15/649)]方面高于二甲硅油散联合糜蛋白组[6.4%(42/656)、1.5%(10/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胃镜检查,检查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使用二甲硅油散基础上,胃镜术前口服糜蛋白不仅可以提高视野清晰度,还能提高早期胃癌和胃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

  • 标签: 二甲硅油散 糜蛋白酶 链霉蛋白酶 胃镜
  • 简介:摘要泛素-蛋白途径可调节多种细胞过程,近年来以该途径为导向的研究逐渐增多。特异性蛋白7作为其调节泛素化动力学的关键成分——去泛素化家族成员之一,参与病毒复制、肿瘤、神经系统病变、炎症反应等多种疾病的相关蛋白调控。在过去十多年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疾病及其抑制剂研究,一些抑制剂已经初步显现出其对肿瘤、炎症等疾病的治疗意义。本文就特异性蛋白7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联和其抑制剂进行综述。

  • 标签: 泛素-蛋白酶途径 特异性蛋白酶7 肿瘤 炎症 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重症肺炎患儿NADH脱氢1(ND1)、NADH脱氢3(ND3)和味觉受体2家族成员43(TAS2R43)基因表达情况及与儿童重症肺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儿童重症肺炎患儿30例为重症肺炎组,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的儿童25例为健康对照组。重症肺炎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30±1.69)岁;健康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4.96±1.31)岁。使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ND1、ND3和TAS2R43基因表达量,2-ΔΔCt法计算ND1、ND3和TAS2R43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重症肺炎组ND1、ND3及TAS2R43 mRNA的循环阈(Ct)值分别为20.49±0.45、21.32±0.61和32.20±0.46,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6.69±0.62、27.50±0.35和26.69±0.49,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02、-15.25、-14.19,均P<0.05)。2-ΔΔCt法计算重症肺炎组ND1、ND3和TAS2R43基因相对表达量是健康对照组的51.27、50.56和0.02倍。结论ND1、ND3和TAS2R43基因在重症肺炎患儿体内有异常表达,这3个基因可能与儿童重症肺炎关系密切。

  • 标签: 重症肺炎 NADH脱氢酶1 NADH脱氢酶3 味觉受体2家族成员43 基因表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比值(LSR)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对预测患者生存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及随访资料完整的891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术前明确诊断为胃癌,排除残胃癌及胃其他肿瘤;(2)术前未行新辅助治疗;(3)不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急性冠心病、肝硬化、慢性肾衰等;(4)行胃癌根治术,排除姑息治疗或开腹探查病例;(5)术后病理资料完全,随访信息完整;(6)死亡原因与胃癌相关。取患者入院时采血结果,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别对LSR、血红蛋白、淋巴结转移率、肿瘤最大直径、碱性磷酸、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乳酸脱氢取最佳截点。根据LSR截点分组,分析LSR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不同LSR组别进行总体生存率的比较。并将相关临床因素和LSR纳入单因素和多因素Cox生存分析。结果LSR的ROC曲线最佳截点为1.43,LSR<1.43组682例,LSR≥1.43例209例。血红蛋白、淋巴结转移率、肿瘤长径、碱性磷酸、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乳酸脱氢的ROC曲线最佳截点分别为130.2 g/L、18.0%、4.75 cm、68.1 U/L、16.55 U/L、5.58 μmol/L和135.8 U/L。LSR<1.43组与LSR≥1.43组患者比较,年龄(χ2=4.412,P=0.036)、肿瘤浸润深度(χ2=64.306,P<0.001)、组织学类型(χ2=8.026,P=0.005)、碱性磷酸(χ2=8.217,P=0.004)、谷氨酰转肽酶(χ2=33.207,P<0.001)、总胆红素(χ2=14.012,P<0.001)和乳酸脱氢(χ2=63.630,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R<1.43组和LSR≥1.43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8%、31.3%、25.0%和64.9%、24.4%、1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40,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红蛋白水平、肿瘤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肿瘤长径、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LSR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NM分期(HR=1.605,95%CI:1.332~1.936,P<0.001)、肿瘤浸润深度(HR=1.299,95%CI:1.168~1.445,P<0.001)、淋巴结转移率(HR=2.400,95%CI:1.873~3.076,P<0.001)、淋巴结转移(HR=1.263,95%CI:1.106~1.478,P=0.007)、肿瘤长径(HR=1.375,95%CI:1.134~1.669,P=0.001)和LSR(HR=1.427,95%CI:1.190~1.711,P<0.001)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SR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检测简单易行,是胃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因此,在术前综合治理阶段,应尽可能恢复和提高肝功能状态有助于改善胃癌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标签: 胃肿瘤 肝功能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