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比较盐水法交叉和凝聚胺法交叉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中选取65例。规范采集静脉血液5ml,将每份血液标本分为A、B两份,其中标本A采用盐水法交叉,标本B采用凝聚胺法交叉。观察主侧和次侧的阳性检出结果,比较凝聚胺法中特异性凝集和非特异性凝集的消失时间。结果:两种方法在主侧阳性检出率上相近(P>0.05);凝聚胺法在次侧的阳性检出率(16.92%)高于盐水法(4.62%),有显著性差异(P<0.05)。凝聚胺法交叉时,非特异性凝集的消失时间明显短于特异性凝集的消失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交叉时采用凝聚胺法能提高次侧阳性检出率,非特异性凝集的消失时间短,可保证输血安全。

  • 标签: 交叉配血 盐水法 凝聚胺法 检出率 特异性凝集
  • 简介:摘要在临床疾病的诊疗中,静脉标本的检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不合格的静脉标本会在疾病诊断、医院运营等方面造成不良后果。对此,该共识从影响静脉标本质量因素及应对措施、不合格静脉标本管理建议、静脉标本分析前质量指标、不合格静脉标本的记录及分析方法、静脉标本质量管理中的新技术5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针对静脉标本制定明确的质量控制指标,进一步完善评价系统,并明确静脉标本在采集、储存、运输、检测等环节中的改进措施。

  • 标签: 标本制备 质量控制 不合格静脉血标本
  • 简介:摘要: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于医疗卫生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人们在进行就诊的过程中,经常会涉及抽血化验这一过程。抽血化验的各项指标对于临床医师评估病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保障血液标本的完整性和无污染性对于化验指标的准确性具有直接的关系。但是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还很多,而通常情况下,造成血液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操作方面存在失误。本文基于此,对我院 2019年 5月至 2019年 12月各科室产生的 35例不合标本进行了分析,探究了产生的原因。

  • 标签: 血液标本 不合格 原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型鉴定标本采集错误的原因,识别危险因素并改进,减少血液标本采集错误致血型交叉结果错误的发生,以保障患者输血安全。方法回顾河南省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发生的血型交叉标本采集错误事件,并对急危重症医学部11个护理单元85名临床护士进行相关知识培训问卷调查,分析原因后采取干预措施。结果实施干预后护士对血型交叉标本采集的风险意识和敏感性得到提高,血型交叉标本采集错误的发生率较实施前显著下降。结论通过改进工作流程及设定血型交叉检验专用试管等干预措施可降低血型交叉标本采集错误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输血 标本采集 血型鉴定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就对医院静中心不合理医嘱开展针对性管理的具体措施与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9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期间静中心医嘱记录情况,依据时间分为对照时间段( 2019年 1月至 6月)及研究时间段( 2019年 7月至 12月),对照时间段开展静中心常规管理,研究时间段则开展静中心针对性管理,就两个时间段不合理医嘱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溶媒选择不当、超剂量给药、配伍不当、用药频次不当、给药浓度不当等是较为常见的不合理原因,通过针对性管理后,研究时间段不合理医嘱的份数显著少于对照时间段( P< 0.05)。结论:医院静中心不合理医嘱的原因较多,通过开展针对性管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医嘱合理性,为临床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提供保障。

  • 标签: 医院 静配中心 不合理医嘱 针对性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 : AIHA 病症输血治疗过程中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观察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将我院在 2017 年 9 月 -- 2019 年 9 月收治的 AIHI 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并且随机编入 72 例为微柱凝集组 采用微柱凝集法治疗, 和随机编入 72 例体外组 采用体外溶血试验治疗。 结果 :( 1 ) 体外组 治疗后的 PBC 、 Hb 、 TBIL 指标分别是 2.98±0.62 ( x10 12 /L )、 65.24±5.39 ( g/L )、 33.18±5.92 ( umol/L ),而 微柱凝集组 是 2.44±0.52 ( x10 12 /L )、 55.35±5.74 ( g/L )、 41.47±5.79 ( umol/L ),( P<0.05 ),结果有显著差异。( 2 ) 体外组 总有效率为 95.83% , 微柱凝集组 总有效率为 75% ,( P<0.05 ),结果有显著差异。 结论 : AIHA 患者采用体外溶血试验治疗效果良好,该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荐使用。

  • 标签: 输血 配血方法 AIHA
  • 简介:摘要:目的: AIHA病症输血治疗过程中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观察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在 2017年 9月 --2019年 9月收治的 AIH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随机编入 72例为微柱凝集组采用微柱凝集法治疗,和随机编入 72例体外组采用体外溶血试验治疗。结果:( 1)体外组治疗后的 PBC、 Hb、 TBIL指标分别是 2.98±0.62( x1012/L)、 65.24±5.39( g/L)、 33.18±5.92( umol/L),而微柱凝集组是 2.44±0.52( x1012/L)、 55.35±5.74( g/L)、 41.47±5.79( umol/L),( P<0.05),结果有显著差异。( 2)体外组总有效率为 95.83%,微柱凝集组总有效率为 75%,( P<0.05),结果有显著差异。结论: AIHA患者采用体外溶血试验治疗效果良好,该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荐使用。

  • 标签: 输血 配血方法 AIHA
  • 作者: 翟永慧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0-12-08
  • 出处:《中医科学杂志》2019年6月总252期
  • 机构: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黑龙江大庆163453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EDTA抗凝对凝集胺交叉结果的影响作用。方法:样本采集时间2018年4月-2019年4月,前来本院接受输血治疗的100例患者,所有样本采集对象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且已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在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前,先抽取血液标本,进行凝集胺交叉。结果:不同抗凝的2管血样主、次侧都未出现凝集现象,使用EDTA抗凝剂的2管血样主、次侧都未出现溶血现象,而未使用抗凝剂的2管血样则否之,两者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不管是否使用抗凝剂,主、次侧均会出现凝集现象,使用抗凝剂的主、次侧无溶血现象,未使用抗凝剂的则否之,两者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交叉的过程中样本血液中补体被激活,就会出现溶血现象,若血液中镁、钙离子相结合,则将激活补体,而EDTA抗凝剂的使用将阻止其结合,最终起到避免溶血的发生,增加交叉结果准确性的目的。

  • 标签: EDTA抗凝 凝集胺交叉配血 影响作用 结果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在交叉血中的应用结果,对比阳性结果。方法:选取2018年 1月 -2019年 5月在我院申请输血患者 2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供者全部都是无偿献血者。分别采用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进行,对比不同交叉方法的时间和阳性结果。 结果:经研究发现,时间凝聚胺法比微柱凝胶法耗时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柱凝胶法的阳性标本检出率高于凝聚胺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比两种交叉方法,微柱凝胶法敏感度高,时间长,可以应用在有充分时间的场合;凝聚胺法操作简单快速,更适合应用在急诊血中。但是两种方法都存在不足之处,临床中需要继续改善。

  • 标签: 交叉配血 微柱凝胶法 凝聚胺法 阳性结果 配血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 相容性输血。方法 不规则抗体的筛选、鉴定与交叉。结果 检出抗-JKb 抗体,抗-Ec 抗体及自身抗体, 与多份ABO、RH 同型的血液交叉,挑选凝集强度最弱的应急输血。结论对于直抗阳性标本进一步做抗体鉴定,挑选避开 该抗体的血液进行,存在自身抗体干扰交叉时挑选凝集强度最弱的应急输血。

  • 标签: 交叉配血 抗-JKb 抗体 抗-Ec 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输血相容性检测中运用盐水法(非介质)与凝聚胺(介质)法作交叉试验检出不相合性抗体阳性率对比。方法:选取98例行同型输血治疗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各49例。常规组运用盐水法检测,实验组应用凝聚胺法检测,比较两组输血治疗者的阳性检测结果。结果:实验组输血治疗者阳性检出率(18.4%)显著高于常规组(2.0%),P<0.05。结论:在输血相容性检测中应用凝聚胺法比盐水法交叉检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输血相容性检测 凝聚胺法 盐水法 运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血科交叉不符病例的根本原因与处置措施。方法:选取我院在2019年6月~2020年5月期间出现交叉不符的病例5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收集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史、输血史、女性妊娠史、药物过敏史、血液相关疾病史、相关制品应用情况等与本次研究有关的临床资料,并分析交叉不符的根本原因以及处理措施。结果:在50例交叉不符的患者中,ABO亚型有12例,占比为24%;自身冷抗体有9例,占比为18%;抗原减弱有11例,占比为22%;抗体减弱有10例,占比为20%;不规则抗体有9例,占比为18%。影响造成原因的还与患者的疾病类型和病情有关。结论:造成交叉不符的因素有多个,其中包括ABO亚型、自身冷抗体、抗原和抗体减弱、不规则抗体等等多种因素,在临床输血治疗过程中应该要根据具体原因来在选择相应的方法,以确保在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有效和合理。

  • 标签: 交叉配血不符 根本原因 处置措施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高效价自身冷抗体致血型鉴定和交叉困难的处理方法。方法:随机挑选8例于2019年2月-2020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7例患者均为高效价自身冷抗体致血型鉴定和交叉困难者,通过抗人球蛋白试验、ABO血型鉴定、血清抗体筛查、凝血聚胺与微柱背胶交叉、搞人球蛋白试验等检测找出血型鉴定以及交叉配备困难的具体因素,同时提出具体的处理措施。结果:在6例高效价自身冷抗体引发血型鉴定与交叉困难患者中,其冷抗体效价均在128-256之间,在经过37℃水浴后,血型鉴定无论是正定型还是反定型均为一致,交叉相合。剩下的1例患者冷抗体效价为1024,在对此病例于37℃加热洗涤与4℃冷吸收后展开血清学试验,血型鉴定下定型与反定型相同,交叉相合。结论:高效价自身冷抗体致血型鉴定和交叉困难时,可针对患者自身冷抗体将从是高低与冷凝集强度来选择37℃加热洗涤或37℃水浴,以及4℃冷吸收等不同鉴别方式来加以排除,从而完成正常的血型鉴定,并达到有效的交叉,确保临床输血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 标签: 自身冷抗体 血型鉴定 交叉配血困难 处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卡式微柱凝胶法联合聚凝胺法预防输血反应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侯马市人民医院中心血库输血3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方法不同将其分为A组(107例)、B组(107例)、C组(106例),其中A组采用卡式微柱法,B组采用聚凝胺法,C组采用两种联合,对试验期间的阳性患者采取不完全抗体检测,比较不同交叉方法的差异。结果三组主侧阳性、总阳性率与假阳性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次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灵敏度(36.42%)、特异度(84.23%)、符合率(79.24%)优于A组和B组的灵敏度(3.43%、3.54%)、特异度(77.83%、80.02%)、符合率(15.91%、39.22%)。经不规则抗体检测,A组7例患者中检出不规则抗体4例(均为次测凝聚患者),主侧3例阳性患者诊断为纤维蛋白过多(假阳性);B组17例阳性患者中检出不规则抗体15例,主侧2例患者诊断为红细胞悬液浓度过高(假阳性)。结论凝聚胺法假阳性率较高,卡式微柱凝胶法操作难度低,两种联合检测在不规则抗体筛查中敏感性高。

  • 标签: 卡式微柱法 聚凝胺法 配血 输血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血型是指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表面的抗原类型。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类型,而与临床关系最密切,人们所熟知的血型是红细胞ABO血型系统及Rh血型系统。狭义地讲,血型专指红细胞抗原在个体间的差异;但现已知道除红细胞外,在白细胞、血小板乃至某些血浆蛋白,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抗原差异。因此,广义的血型应包括血液各成分的抗原在个体间出现的差异。通常人们对血型的了解往往仅局限于ABO血型以及输血问题等方面,实际上,血型在人类学、遗传学、法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都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因此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动物血型的发现也为血型研究提供了新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 标签: 熊猫血 特点 坏处
  • 简介:【摘 要】 目的:分析常见静脉输液不合理用药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9600份静脉输液医嘱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分析。结果:不合理用药医嘱286份,不合格率为2.98%,合格率为97.02%。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溶媒选择不合理、超剂量用药、药物配伍不合理、输液速度不合理、给药频次不合理。结论:通过临床药师加强医嘱审核,可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降低用药风险。

  • 标签: 静脉输液 不合理 用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目的 研究消化内科常见不合理用药问题,并予以针对性的改进方针,减少消化内科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 600 例消化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取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式,记录常见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结果 经统计后,发现不合理用药共 78 例( 13.00% )。而在 78 例不合理用药患者的病例资料中,药物使用剂量不符 32 例( 41.02% )、联合用药不合理 24 例( 30.77% )、重复用药 17 例( 21.79% )、药物使用致毒副作用 5 例( 6.41% )。结论 目前,消化内科尚存在许多不合理用药的现象,我们应采取针对性的合理用药方法,来改善消化内科不合理用药的情况,才能保证临床用药的理想效果。

  • 标签: 消化内科 不合理用药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