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中国患者人群的透明乳头细胞癌(CCPRCC)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肾细胞癌患者,按照CCPRCC、透明细胞癌(ccRCC)、乳头细胞癌(pRCC)进行分组,回顾性比较分析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后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共纳入CCPRCC患者18例,占该时间段内本院术后病理确诊为肾细胞癌患者的0.44%(18/4 110),年龄(49.5±17.1)岁,男11例,女7例;所有的CCPRCC患者均无肾肿瘤家族史,其中只有1例CCPRCC患者具有相关的临床症状,为间断的腰腹部胀痛,而另外17例均是体检发现,无相关症状。与ccRCC及pRCC组相比,CCPRCC组患者在终末期肾病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ccRCC=0.291,χ2pRCC=1.161,均P>0.05)。CCPRCC组肿瘤最大径小于pRCC组(χ2=-2.280,P =0.027),但与ccRC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9,P =0.565);CCPRCC组患者基本上都处于pT1a期,病理分期明显早于另外两组,且其总生存也较ccRCC组和pRCC组更好(P<0.05)。结论CCPRCC是具有独特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的一类肾细胞癌,患者较ccRCC和pRCC分期更早、预后更好。

  • 标签: 癌,肾细胞 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一例透明乳头细胞癌超声造影表现,在声像图上表现为快进、慢退,周边见环状高增强,内部呈不均匀高增强。其造影表现与常见的乳头细胞癌和肾嫌色细胞癌典型声像图表现明显不同,但与肾透明癌鉴别缺乏特异性,二者潜在差异需要更多病例的积累。

  • 标签: 肾肿瘤 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 超声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具有透明乳头细胞癌形态特征的透明性肾细胞癌(clear cell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like clear cell renal carcinoma,CCPRCC-like CCRC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类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诊断的3例CCPRCC-like CCRCC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随访患者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3岁。肿块最大径9 cm。镜下观察3例病例均包含透明乳头细胞癌样(CCPRCC-like)及透明性肾细胞癌样(CCRCC-like)两种区域,前者在整个瘤体所占比例为20%~90%。CCPRCC-like区域含有囊、乳头、腺管状结构。细胞核远离基底膜,细胞核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1级。在CCPRCC-like区域,细胞角蛋白(CK)7表达范围10%~80%,中等及以上强度表达。CD10表达均为100%,主要为顶端胞膜表达。在CCRCC-like区域,1例CK7阴性,其余2例为60%和5%,均呈中等强度表达。CD10表达范围均为100%,有顶端胞膜、核旁高尔基及完整胞膜3种表达方式。碳酸酐酶Ⅸ在两种区域中均为胞膜表达,范围均为100%。所有病例均显示存在染色体3p缺失。结论CCPRCC-like CCRCC在形态上与透明乳头细胞癌存在相似性,但存在染色体3p缺失,其本质是透明性肾细胞癌,诊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肾移植是目前终末期肾病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尽管手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但其远期存活相关并发症仍不容忽视。肾细胞癌和肾腺瘤属于其中两种主要并发症类型,这两种肿瘤在肾移植受者原肾同时发生极为罕见。本文收集报道2例罕见远期肾移植受者原肾并发肾透明癌合并肾乳头腺瘤病例,并行临床病理学特点分析,以期提高肾移植术后并发肾肿瘤诊治的认识。

  • 标签: 肾移植 并发症 肾透明细胞癌 肾乳头状腺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肾乳头细胞癌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处理方式实现临床诊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8月,诊治的肾乳头细胞癌患者20例作为研究样本,均为依据相关诊断标准实现确诊的肾乳头细胞癌患者。对全部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诊断处理措施,收集患者临床诊治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展开回顾性整合、分析。结果经多层螺旋CT诊断处理后,可见肿瘤细胞生长方式包含膨胀性生长及浸润性生长两种;患者肿瘤细胞主要作用于患者肾皮质,少部分作用于患者肾实质;存在包膜情形与无包膜情形对应的病例数分别为16例、4例。对患者实施平扫处理后,发现肿瘤细胞以不均匀稍高密度为主要表现。实施动态增强扫描处理后,强化主要表现为轻中度强化及轻度持续强化。结论对肾乳头细胞癌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处理方式实现临床诊断,诊断结果显著,对肾乳头细胞癌病症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能够为临床相关后续诊治处理提供有效、可靠的依据。

  • 标签: 乳头状 细胞癌 多层螺旋CT 诊断
  • 简介:摘要血管内乳头内皮细胞增生(intravascular papillary endothelial hyperplasia,IPEH),又称Masson瘤,是一种局限于血管内的内皮细胞反应性增生,通常是由于血管损伤继发血栓机化引起。病变好发于手指、头颈部、躯干等皮肤黏膜的浅表部位,而发生于胃的IPEH极为罕见,胃镜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通常有不明原因的黑便、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等消化道出血症状。术前病理活检难以明确诊断,临床上易误诊为胃肠道间质瘤、异位胰腺、黏膜下血管瘤等黏膜下病变,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认识其存在并熟悉相关组织形态学特征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防止误诊、漏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乳头淋巴囊腺瘤样甲状腺乳头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我院该种病例4例,对其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复习文献。结果 肿瘤组织形态似涎腺的乳头淋巴囊腺瘤;肿瘤细胞核呈毛玻璃样,并可见核沟及核内包涵体。4例均伴发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间质内增生的淋巴组织以CD3阳性的T细胞为主,亦可见少量CD20阳性B细胞及CD138阳性的浆细胞。4例患者浆细胞表达IgG4。Ki-67阳性指数为1%~10%。术后随访1~6年,4例患者均无进展。结论 乳头淋巴囊腺瘤样甲状腺乳头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甲状腺乳头癌,预后良好。正确认识和诊断对临床医师的治疗、预测患者预后具有提示意义。

  • 标签: [] 乳头状 淋巴囊腺瘤 甲状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乳头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病理诊断。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40例乳头细胞癌患者作研究对象,分析入选对象病理类型、分级及分期情况。结果所有40例乳头细胞肿瘤直径范围为3~14cm,平均(7.6±3.4)cm。I型患者低分化率、中分化率及高分化率均明显高于II型患者,P<0.05;I型患者病理I期率、II期率、III期率与II型患者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I型患者IV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头细胞癌的临床特征与其他癌细胞间差异性较大,其中病理分型直接与癌细胞分级及分期相关,这种相关可有利于患者疾病的临床治疗。

  • 标签: 乳头状肾细胞癌 临床特征 病理 诊断
  • 简介:摘要斜坡血管内乳头内皮细胞增生非常少见,由于其具有侵袭性生长方式,故易与其他恶性肿瘤混淆。本文报道了1例斜坡血管内乳头内皮细胞增生患者,男,53岁,以4年前无明显诱因晕倒,伴四肢抽搐、胸闷、憋气,可自行恢复为主诉,影像学表现为骨质膨胀、骨皮质缺失等侵袭性生长方式,密度/信号特点类似于血管瘤,据此可与斜坡常见的其他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 标签: 颅底 骨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肺乳头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肺部良性肿瘤,在组织形态上应与硬化性肺细胞瘤、细支气管腺瘤、肺泡性腺瘤、乳头腺癌等疾病相鉴别,该文报道1例年轻男性肺乳头腺瘤病例,复习文献并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分子表型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避免误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显微支撑喉镜下行肿瘤摘除术治疗小儿喉乳头瘤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五官科于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小儿喉乳头瘤3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平均出血约2ml;术后行病理检查证实为喉乳头瘤,无发现癌变病例;本组34例患儿随访半年,治愈23例(67.6%),好转10例(29.4%),无效1例(3.0%),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显微支撑喉镜下行肿瘤摘除术加辅助干扰素治疗是治疗小儿喉乳头瘤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喉乳头状瘤 显微镜 支撑喉镜 喉良性肿瘤
  • 简介:摘要肺乳头腺瘤是肺部罕见的良性肿瘤,该文报道1例。患者女,56岁。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由具有血管轴心的真性乳头构成,细胞大小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腻,可见核仁,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未见核分裂象及坏死。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细胞角蛋白(CK)7、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Napsin A,不表达CK20、CK5/6、p63、p40和p53,Ki-67阳性指数很低。肺乳头腺瘤的诊断依赖病理组织学,其形态学特点极易误诊,需与肺乳头腺癌及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癌等肿瘤鉴别,临床予局部手术切除治疗。

  • 标签:
  • 简介:胰腺导管内乳头黏液瘤(intraductalpapillarymucinousneoplasm,IPMN)是胰管内来源的肿瘤,由日本Ohhashi等于1982年首先报道,随后陆续有一些文献出现,但命名上未统一,较常用的有导管内乳头肿瘤、导管高分泌黏液肿瘤、导管产黏液肿瘤、导管扩展型黏液性囊腺瘤等。1996年WHO将胰腺囊性产粘蛋白肿瘤分为两类:胰腺导管内乳头黏液瘤(intraductalpapillarymucinoustumor,IPMT)和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cystictumor)。2000年,WHO将IPMT修正为IPMN。

  • 标签: 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胰腺囊性 黏液瘤 NEOPLASM 黏液性囊腺瘤 产粘蛋白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