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汉语语源》评介陈建初任继防先生所著《汉语语源》(以下称“任著”)正式出版了,作为语源的“愿焉”者,阅读之余,很想发表一点感想。汉语语源的探索,如果从汉代刘熙的《释名》算起,迄今已有一千八百年左右的历史了,真可谓源远流长。但直到本世纪初之前,...

  • 标签: 历史比较语言学 语源 汉语 源学 同源词 研究成果
  • 简介:汉语语源是一门历史悠久但尚未完全从语言文字中分化独立出来的学科.汉语语源的研究由来已久.应该说.它导源于先秦名实关系的讨论。嗣后.汉代扬雄、郑玄、刘熙,晋代的郭璞,南唐的徐锴,宋代的王圣美.元初的戴侗。明代的方以智、黄生,清代的段玉裁、王念孙等学者的语源研究实践.属于传统的语源研究时期.出现了汉宋清三次语源研究高潮。近代以来.语源的研究有了划时代的进展。章太炎、黄侃、沈兼士、杨树达、王力等学者无论是微观语词的考释.还是宏观理论的建树.都自觉吸收了现代语言研究的成果.方法日趋科学.创获颇多。

  • 标签: 语源学 《汉语语源义初探》 《语源学概论》 学科建设
  • 简介:广义“因声求义”说是上古的声训、以宋代为主的右文说和清代的“因声求义”说的合称。文章从语源、词族的角度来探讨其发展情况以及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将语源、词族与广义“因声求义”说加以对比。

  • 标签: 语源学 词族学 广义“因声求义”说
  • 简介:名词翻译牵涉到两个语言体系不同的社会风俗和历史文化,若不从语源(etymology)和语义学(semantics)入手,就难以满足"信雅达"三大要求.设若不信不达,必会造成种种误解.Homosexuality一词通常被译为"同性恋",近年亦有译作"同性爱",两个译法都未能充分表达homosexuality一词的全部内容.现今有许多性教育工作者对"同性恋"一词习以为常,忽略原词当中并无"恋"(love)或"爱"(love,affection)的意义,遂未能认清homosexuality的真相本貌,及其对当事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全部不良影响.个别性学工作者更因不明白"男风"或"男色"的实际情况,及其与当代"男同性恋活动家"(gayactivist)所宣扬美化的"男同性恋"(homosexuality或malehomosexuality)之间存在的重大差别,常有误以为中国古代已有"男同性恋",甚或歌颂"男同性恋".从语源视之,homosexuality实由sexuality再加词头homo合成,若要理解其全部含义,须从语义学的角度检视sex,sexual和sexuality三词的全部意义.此三词在实际应用时,每多表示"性交行为",只后二者间中用作表示一些与"恋爱"相关的概念.而homosexuality一词亦以用作表示两个性别相同的人进行"同性性交"(same-sexintercourse,或同性性行为)为主,甚少用作表示两个性别相同的人谈"同性恋爱"(same-sexlove).因此,homosexuality一词适宜译作"同性性爱行为",以表达其包含"同性性行为"与及"同性恋爱"两种不同的行为.凭此,广大民众才可以不致于被受误导,以为凡是进行"同性性交"的人都必定有恋爱关系.

  • 标签: 语源学 语义学 Homosexuality 中译 同性恋 男同性恋活动家
  • 简介:近年来,坊间出了两本研究《广雅疏证》的书,一本是江苏徐兴海院长的《广雅疏证研究》,一本是重庆胡继明博士的《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说明我们的国学,总是不断地有人来研究的,不用耽心,即使想丢也丢不掉。

  • 标签: 《广雅疏证》 因声求义 语源学 词研究
  • 简介:"姑娘"在中是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称呼语,陈建萍、胡欣裕、唐雪凝分剐撰文谈了自己对"姑娘"这一称呼语的看法,其分歧点在于"姑娘"被用作"屋里人"的面称时,到底应是"未婚女子"之意还是"姑母"之意.本文从语源的角度考察了"姑娘"一词的采历,认为,"姑娘"的"姑母"义项只用于亲属称谓的场合,并解释了贾蓉称呼王熙凤"姑娘"的原因.本文认为曹雪芹把平儿等"屋里人"称为"姑娘",既不是"未婚女子"之意也不是"姑母"之意,而是妾腠的别称,反映了曹雪芹的平民意识.

  • 标签: 中姑娘 姑娘姑娘 姑娘称呼
  • 简介:<正>根据错误的联想,将本来毫不相干的东西扯在一起,试图解释一些词的得义之由,称做俗语源。《鸡肋篇》卷中:“绍兴四年,大飨明堂,更修射殿以为飨所。其基即钱氏时握发殿,吴人语讹,乃云‘恶发殿’,谓钱王怒即升此殿也。”“握发殿”之名本于周公一沐三握发,取勤政之义,而吴人语讹为“恶发”,释为钱王发火即升此殿,与原意相隔,何至千里?这就是“俗语源”。“俗语源”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所谓合理,是就语

  • 标签: 俗语源 西王母 蛇矛 彭郎 联绵词 释名
  • 简介:私法则是规定和保护私权益的法律,公法是规定和保护公权益的法律,将民法的规范范围规定为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

  • 标签: 概念语源 民法概念
  • 简介:“丰台区”作为北京市辖下的一级行政区,它的设立是1949年以后的事情。然而,“丰台”形成的年代却一直显得扑朔迷离。这个问题自清代以来就一直没有定论,现就已有的种种观点提出倾向性看法,并对地名的流变过程做出尽可能合理的分析,以期为解开“丰台”语源之谜助一臂之力。

  • 标签: 语源 1949年 流变过程 行政区 北京市 丰台区
  • 简介:风狂,或作“疯狂”,其语盖源自“凤凰”。风(疯)甲文中与“凤”通,狂与“凰”音近可转,凰鸟在《山海经》中写作“狂鸟”。风狂与凤凰除语音相通外,其语义亦颇与凤凰之品性相吻合。凤凰的“歌舞饮食”,均有出“风”头和“狂”妄自大之嫌;其飞群鸟从以万数,又或漫天翱翔,自是在发“风”或发“狂(逛)”。因凤凰是古东夷族所崇拜之图腾,故凤凰有“风狂”之表现,应是古华族对夷族某些风俗习惯的一种蔑视

  • 标签: 风狂 凤凰 夷俗
  • 简介:《汉语语源义初探》序严修殷寄明君在杭州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后。今年9月又来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他在杭大,师承蒋礼鸿、郭在贻、祝鸿熹、黄金贵诸先生,好学深思,潜心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根柢深厚,学风严谨,具有很强的独立钻研能力。他...

  • 标签: 语源义 汉语言文字学 同源词 因声求义 现代语言学 词本义
  • 简介:生活中,人们在骂詈女人时,尤其是两个女人骂架时,经常使用“破鞋”这一詈语作为攻击武器。“破鞋”到底是什么意思,《汉语大词典》是这样解释的:

  • 标签: 詈语 《汉语大词典》 语源 攻击武器
  • 简介:任何语言学理论体系都不能缺少自己的理论基石——语源观(关于语言的初始样态)。如果一个新的语言学理论没有自己的语源观,旧的语源观必然填补这个理论空白,并悄然成为它的理论基石,从而导致这个理论自身新理论与旧基石的深刻矛盾。索绪尔划时代的“符号价值系统”语言观未能在20世纪真正确立,因为它的理论底层是隐藏极深的源自轴心期的“词源”语源观预设。“词源”语源观预设必将导致源自轴心期的分类命名集语言观。彻底清除“词源”语源观基石,建立超越轴心期的崭新语源观,实现符号价值系统观与语源观的统一,将成为21世纪语言实现重大突破的突破口,也将开启语言的再创时代。

  • 标签: 语言学 轴心期 语言观 语源观 超越
  • 简介:青海属“柴达木”地名在藏、汉、蒙古文献中多有所载。当下藏、蒙文著述及一些学者对“柴达木”地名的语源、语意存在不同的解读。藏文文献中对柴达木地名的记录存在不稳定性,汉文文献中提及的柴达木均与蒙古人的活动有关,而蒙古文献中所提到的青海属“柴达木”一词,为蒙古语常用地名,在蒙古人活动地区多有分布。“柴达木”一词的语源为蒙古语符合历史记载和地名学立名规律。

  • 标签: 青海 柴达木 语源 辨析
  • 简介:“龟”、“鸭”、“王八”何以成为詈语,自明以来,释之纷如,大率皮相之见。这三个詈语的出现与思想观念的演变及古代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如仅据字面悬想,永无盖棺论定之日。今考其本末,以明其源。

  • 标签: 王八 绿头巾 语源 考证
  • 简介:“设计”行为是人类在造物活动中自然发生的,设计的源起,盖因为人的造物本能。人是一种工具动物,生存迫使人的造物行为,这种行为既包括生理层面本能需求,亦包括精神层面的审美情趣。人依照自己的活动目的加工、改造和创新世界的行为即为设计行为。

  • 标签: 设计 工具 制造 本能
  • 简介:<正>下面转录的是《现代汉语词典》一个条目的全文:[旧雨]jiùyǔ<书>比喻老朋友(杜甫《秋述》:‘卧病长安旅次,多雨,……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后人就把‘旧’和‘雨’联用作老朋友讲):~重逢。从释文中括注的内容来看,应该说,用“比喻老朋友”来解释“旧雨”,是不尽确切的,因为“老朋友”显然不能看作是“旧雨”这个词的比喻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失误呢?除了对比喻义和借代义的界线划得不清以外,主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人们在词典编纂过程中没有留意到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语言学理论问题——通俗语源。因此,

  • 标签: 俗语源 比喻义 词典释义 借代义 俗词源 西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