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5 个结果
  • 简介:【热点材料】至201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整整20年。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具震撼力的事件之一。印有五角星和镰刀锤头的红旗在克里姆林宫上空悄然滑落.不仅割断了一个大国苦难辉煌交织的历史.也将世界推入“单极时代”……苏联解体是一面镜子.

  • 标签: 中学 历史教学 教学方法 “苏联解体二十年”
  • 简介:《2008美国居民体力活动指南》中对“体力活动”进行了重新定义,即“体力活动”指可以加强健康水平的身体运动,且这种“身体运动”应该被划分为两类:基础活动和提高健康水平的活动。

  • 标签: 体力活动 身体运动 健康水平
  • 简介:一眨眼,印象中蹒跚学步、呀呀学语的女儿已亭亭玉立,上放学自己骑车、早上能自己煎鸡蛋、热牛奶,有时能帮着我洗衣服、扫地拖地。周围人都说我女儿能干懂事,知道体谅父母,不像如今的大部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听了这些话我心中感慨不已,

  • 标签: 保险公司 女儿 鸡蛋 扫地
  • 简介:苏联解体被人们称为20世纪的“历史之谜”,不同学者对苏联解体的分析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文章从苏联的“政治合法性”角度出发,就苏联的经济绩效、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危机”来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 标签: 政治合法性 苏联解体 原因分析
  • 简介:1991年12月25日午,北京朝阳门内大街外交部一问办公室的电话铃声响起。电话来自远在莫斯科的中国驻苏联特命全权大使王荩卿,“苏联央视预告今晚7点钟有重要新闻直播!老戈(指戈尔巴乔夫)大概要‘完’了。”

  • 标签: 苏联解体 决策 中国 特命全权大使 戈尔巴乔夫 新闻直播
  • 简介:苏共莫斯科市委最后一任第一书记尤里·普罗科菲耶夫在本文中指出,导致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是三类人:一是苏联党政精英,他们无力应对时代挑战,一些人甚至走上了背叛道路;二是以美国为首的外部势力,他们从自身政治和经济利益出发,目的是要摧毁苏联;三是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人们,他们不清楚社会政治体制更替会造成何种后果、没有奋起捍卫国家免于分裂。此文刊发于2011年12月25日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网站,原标题为《苏联解体20年:谁之罪?怎么办?》。

  • 标签: 苏联解体 普罗科菲耶夫 政治体制 时代挑战 经济利益 知识分子
  • 简介:六岁起开始学跳芭蕾舞,小学、中学都在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学习芭蕾。十五岁时.她凭借自己扎实的芭蕾基础考入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从小一直以芭蕾为伴的刘.原本的理想是做一名芭蕾舞老师.教小朋友跳舞。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误打误撞进了演艺圈,做起了演员。

  • 标签: 义气 北京舞蹈学院 芭蕾舞 艺术学校
  • 简介:苏联解体后,大量苏联时期档案的解密,俄罗斯国家制度的改变,导致了剧变后俄罗斯的苏联史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来看,苏联史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档案成了苏联史研究的主要依据,档案材料的大量公布使一些回忆录、政论作品中有些提法的可靠性大打折扣,使以前不太清晰的历史事件更加清晰;研究苏联史的方法论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苏联历史上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也不再是一个声音、一种腔调。

  • 标签: 俄罗斯 苏联史 斯大林 普京 苏联解体
  • 简介:“一·二八”事变引起了金融恐慌,各业周转不灵,公债的价格暴落,公债交易所至于停市。各地靠公债投机为业务的银行纷纷倒闭。乐华的父亲所服务的H市某银行也是其中之一。乐华随父亲回H市后不久,父亲就失业了。

  • 标签: 金融恐慌 公债 交易所 父亲 银行
  • 简介:2011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对于20周年这一重要的纪念性周期,俄罗斯社会总体上表现得沉默而低调。加上12月正值杜马选举,俄罗斯官方和新闻媒体很少提及20年前国家分崩离析、社会改弦易辙的那些事件。除俄罗斯共产党召开了一次纪念性反思会议之外,俄罗斯官方没有任何举动和仪式。原苏联地区国家的学术界也不见推出重大、有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的研究成果。20年前西方主流社会曾因苏联解体而弹冠相庆,而如今,在金融危机和经济低迷气氛笼罩下的西方国家自顾不暇。20年过去了,没有了苏联,没有了苏联社会主义,俄罗斯自由派曾经许诺的西方式富裕而民主的幸福生活在俄罗斯并没有出现。

  • 标签: 社会状况 原苏联 俄罗斯共产党 西方国家 苏联社会主义 苏联解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纳博科夫用作画的方式书写小说,将小说视作绘画。这一书写特征可从三方面把握:一是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画家画作,它们帮助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二是作家常刻意将故事的讲述融入绘画的框架内,让小说的情节模仿画中的场景,达到“以入画”的效果。最后,纳博科夫视理想的创作与阅读为绘画,自觉地用五彩的文字进行着如画般的书写。画入入画、即画,生动地诠释了纳博科夫小说中“如画”的书写特征。

  • 标签: 纳博科夫 画入诗 诗入画 诗即画 “诗如画”
  • 简介:古人评时常用“眼”的说法,所谓“眼”是指一句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即一句或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就词性来看,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铺床凉满梧桐月,

  • 标签: “诗眼” 精神内涵 关键词 关键句 形容词 词性
  • 简介:《野老拾遗》中记载,六朝梁诗人鲍泉,曾写过一首“新字”,全共18句,却是句句有“新”字,共写了30个“新”字,其用词之妙、立意之高、架构之巧,实属古今罕见!其为:“新莺始新归,新蝶复新飞。新花满新树,新月丽新辉。新光新气中,新望新盈抱。

  • 标签: 诗人 新字 “新” 记载
  • 简介:为鼓励农业机械更新报废,加快淘汰老旧高耗能农业机械,根据《浙江省高耗能农业机械报废补偿实施办法》,近日,定海区农机站开展首批报废拖拉机集中解体工作。监理人员严格按照工作流程,现场拓印发动机号码和机身(底盘)号码,拍照记录;解体回收后.

  • 标签: 拖拉机 报废 海区 农业机械 工作流程 监理人员
  • 简介: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成就巨大,他既是著名的革命家,又是文采出众的诗人与词人。曾有外国友人评价他说:"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郭沫若称赞毛泽东:"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毛泽东同志将自己炽热的灵魂与血肉融铸进诗词创作,

  • 标签: 毛泽东 人生 新中国 郭沫若 诗人 诗词
  • 简介:苏联的解体与以叶利钦为代表的苏联激进"民主派"的活动直接相关。本文着重研究苏联解体前后,苏联国内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所谓激进"民主派"政治崛起的原因、特点,以及这一过程对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启示。

  • 标签: 苏联解体 激进“民主派” 叶利钦
  • 简介:2011年8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希利斯·米勒(HillisMiller,1928-)的新著《社区的解体: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TheConflagrationofCommunity:FictionBeforeandAfterAuschwitz)。

  • 标签: 奥斯维辛 小说 社区 大学出版社 历史 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