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针对目前表面(sEMG)技术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评估上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及操作指南且至今未能在临床广泛应用的现状,本文对基于sEMG技术的吞咽功能评估及PSD评估与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不同表面电极在吞咽电信号采集及参数解读方法学上的优缺点进行分析与总结,拟为PSD的sEMG评估及诊断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依据。

  • 标签: 表面肌电 脑卒中 吞咽功能 吞咽障碍 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背阔瓣在烧伤后肩周力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3月—2020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3例伴有肩周严重损伤的烧伤患者,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19~55岁,对其进行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受伤肢体为左上肢8例、右上肢5例,均为Ⅲ~Ⅳ度焦痂创面,其中伴有肱二头缺损6例、三角缺损3例、肱三头缺损2例、肩周多条肌肉复合缺损2例。手术分2个阶段进行,Ⅰ期行肩周烧伤创面清创探查,在保证全身状况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局部组织、保存肢体。最后1次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0 cm×6 cm~40 cm×15 cm,肌肉缺损面积为8 cm×4 cm~19 cm×12 cm,7例患者伴有肱骨外露。Ⅱ期根据残留肢体缺损程度,采用背阔瓣行肩周力重建,背阔瓣切取面积为15 cm×6 cm~20 cm×18 cm,剩余创面采用自体头部刃厚皮修复,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观察术后瓣成活和创面封闭情况及随访时供受区外观。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参照肩关节简明测试评分系统,自制问卷调查患者对肩部外观及功能恢复的满意度。结果术后13例患者肩周瓣全部成活;2例患者皮片移植区域残余创面,其中1例患者经换药处理后愈合,1例患者换药后再次行自体头部刃厚皮移植后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患者肩周瓣外形饱满、不臃肿,修复区域萎缩性瘢痕质地柔软,与周围正常皮肤组织接近。瓣供区遗留线性缝合瘢痕,不影响整体外观。末次随访时,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度60~90°,上举120~180°,力恢复Ⅳ级以上8例、Ⅲ级5例;肩关节功能评定为优8例、良5例;10例患者对肩周外观及功能恢复非常满意,3例患者对肩周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背阔瓣的应用为肩周烧伤后力重建提供了一种较佳选择,术区外形好,上肢功能预后较佳。

  • 标签: 烧伤,电 肩周 肌力重建 背阔肌肌瓣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脑深部刺激(DBS)对张力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20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张力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DNA,完善患儿DBS术前及术后张力障碍评分量表运动评分,完善全外显子测序检测。结果共收集32例运用DBS治疗的张力障碍患儿。其中男16例,女16例;12例采用苍白球内侧核靶点治疗,20例患儿采用丘脑底核靶点治疗。发现20例(62.5%)致病基因突变,包括PANK2 9例,KMT2B 3例,GNAO1 2例,GCDH 2例,PINK1、NDUFAF6、DYT27及ADCY5各1例。术后随访1个月~3年8个月,仅1例因家庭护理不当出现局部感染,术后缓解率波动在5.66%~95.92%。结论运用DBS治疗后张力障碍患儿均有一定程度缓解,无明显不良反应,表明DBS是儿童张力障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脑深部电刺激 儿童肌张力障碍 致病基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睡眠相关颈阵挛的临床和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脑监测中心2020年1—8月收治的31例颈阵挛患者,分析颈阵挛的临床和生理特点。对所有患者均行视频多导睡眠监测和长程视频脑电图检查。结果31例患者中男性22例(71%),女性9例(29%),平均年龄27.8岁。颈阵挛最常见于发作性睡病患者(n=8),其次为癫痫(n=4)、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n=4)、焦虑抑郁状态(n=3)和打鼾(n=3)等。共监测到555次颈阵挛,89.5%(497/555)的颈阵挛发生于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期,REM睡眠期颈阵挛指数(5.8)明显高于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颈阵挛指数(0.2)。48.3%(268/555)的颈阵挛伴随脑觉醒,0.7%(4/555)致患者清醒,2.7%(15/555)伴随肢体动作。结论睡眠相关颈阵挛多见于REM睡眠期,可出现在有睡眠障碍性疾病及癫痫的患者。颈阵挛的生理或病理意义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肌阵挛 颈肌 运动障碍 睡眠,快速眼球运动 肌电描记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后腹直分离运用电刺激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腹直分离患者170例进行研究,对照组给予健康教育,并接受腹部群的自主训练,持续两周,每日一次。观察组基于此接受电刺激治疗,持续两周,每日一次。结果:治疗前,两组腹直分离,脐上围、脐围和脐下围不存在显著差异。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电刺激来治疗腹直分离,可显著减少分离距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腹直肌 分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低频刺激联合盆底训练(凯格尔运动)对产妇产后腹直分离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 年9月至2021年3月在汕头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分娩且发现腹直分离大于2.0 cm的3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50例。试验组产妇年龄(27.48±2.37)岁,采用低频刺激联合盆底训练,对照组产妇年龄(27.08±2.76)岁,采取自主训练。将腹直分离距离和盆底力等级作为指标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腹直分离距离为(1.52±0.28)cm,低于对照组的(2.67±0.48)cm,试验组Ⅱ、Ⅲ、Ⅳ级盆底力比例低于对照组[0比9.3%(14/150),0比13.3%(20/150),34.7%(52/150)比44.7%(67/150)],V级盆底力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对照组[65.3%(98/150)比32.7%(49/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639,P<0.05)。治疗后,试验组产后腹直分离康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低频刺激与盆底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产后腹直分离康复。

  • 标签: 产妇 低频电刺激 盆底肌训练 腹直肌分离 盆底肌力等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功能性刺激联合早期盆底训练对产后盆底力的影响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间接收的92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早期盆底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功能性刺激治疗,比较两组产妇产后盆底力水平以及盆底功能障碍情况。结果 经过治疗后,研究组盆底力整体情况要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功能性电刺激 早期盆底肌训练 盆底肌力 盆底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治疗时用F波的评估效果。方法 用2020年1月-2021年1月院内收治的4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参照组(23例)和观察组(23例)。参照组仅用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全用F波检测,比较两组治疗1-35天患侧上肢F波平均波幅和Fugl-Meyer评分。结果 用F波检测后,两组治疗1-7天、9-15天和21-35天的患侧上肢F波平均波幅均异常,无差异(P>0.05);但观察组1-7天、9-15天和21-35天的患侧上肢和下肢平均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参照组,显示差异(P

  • 标签: 肌电F波 脑卒中偏瘫 早期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盆底功能锻炼与刺激联合治疗盆底功能障碍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筛选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67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采取上述联合方案作为重点观察方案)和对照组(33例,采取盆底功能锻炼作为对照观察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盆底力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盆底力均发生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盆底力改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5.88%)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6.36%),P<0.05。结论:围绕盆底功能障碍的病程进行与转归,设计具有个体性和对向性的功能锻炼方案开展复健训练的同时,配合刺激疗法,可大大改善病人的盆底力,减少压力性尿失禁和其他不良症状发生,值得广大患者信赖,医师推广与采纳。

  • 标签: 盆底肌功能锻炼 肌电刺激 盆底功能障碍 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盆底功能、尿失禁影响。方法:抽取45例患者,均在2018年11月至2020年05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通过随机数字法,将抽取的4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通过康复训练(对照组)与联合生物反馈疗法(观察组)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临床效果的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测阴道横断面力、盆底Ⅰ类肌纤维电压、盆底Ⅱ类肌纤维电压较对照组相比,均呈现出更高的趋势(P

  • 标签: 康复训练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盆底肌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使用生物反馈疗法的作用效果。方法:以2021年1月至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100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入了生物反馈疗法,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粗大运动功能以及运动发育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过程中使用生物反馈疗法可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对于其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小儿脑瘫 康复治疗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生物反馈仪、针对性护理对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治疗的患者40名为对照组(盆底肌肉训练治疗),选择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40名患者为观察组(针对性护理、盆底生物反馈仪联合治疗),观察疗效和盆底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盆底功能评分较高,P

  • 标签: 早期 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 针对性护理 盆底肌功能恢复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疗效及对力即刻效应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本院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治疗时间为2019年7月~2020年7月。采用抽签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35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n=35例)采取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即刻上下肢力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患者采取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效果更为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

  • 标签: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康复训练 脑卒中偏瘫 肌力即刻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底训练对前列腺切术患者膀胱痉挛次数、持续时间的影响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舟山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开展的前列腺切术患者共计92例,根据入组患者年份分组,其中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入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吲哚美辛栓直肠给药治疗;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入组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吲哚美辛栓直肠给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盆底训练。比较两组术后膀胱痉挛情况及术后排尿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 h内发生膀胱痉挛次数(1.91±0.63)次,痉挛持续时间(0.23±0.11)h,术后24~48 h膀胱痉挛次数(1.57±0.54)次,痉挛持续时间(0.11±0.05)h;对照组术后24 h内膀胱痉挛次数(2.41±0.96)次,痉挛持续时间(0.43±0.20)h,术后24~48 h膀胱痉挛次数(2.13±0.81)次,痉挛持续时间(0.29±0.19)h,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64、6.0023、8.1564、7.5519,均P<0.05)。观察组膀胱冲洗液清亮时间[(2.04±0.56)d]和拔除尿管时间[(6.83±0.74)d]均短于对照组的膀胱冲洗液清亮时间[(2.52±1.11)d]和拔除尿管时间[(7.61±0.93)d],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7%,1/46)明显低于对照组(10.87%,5/46),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或χ2=6.329 1、7.492 1、3.801 7,均P<0.05)。结论在前列腺切术患者术前术后应用盆底训练能够有效减少其术后膀胱痉挛的发生并且可以有效缩短膀胱痉挛的持续时间,不会对患者术后排尿产生不良影响,在临床治疗和护理上推广运用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膀胱,过度活动性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痉挛性膀胱 盆底肌 训练 吲哚美辛 前列腺增生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以及对风电场安全运行和寿命要求的提升,风设备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在风塔筒的生产过程中,防腐蚀效果是衡量产品质量和寿命的重要指标,但由于在塔筒防腐蚀施工时,对塔筒制造过程中的焊接和表面缺陷的修整的重视不足,使产品存在严重的质量隐患。总结了多年来在制造现场对此类问题的处理经验,分析了施工过程中此类问题对于塔筒防腐蚀的危害及整改方法。

  • 标签: 风电塔筒 焊缝 表面缺陷 防腐蚀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进行痉挛型脑瘫康复治疗时,选择生物反馈疗法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进行研究,录入40名在我院中就诊的脑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均方法进行两组均分,开展对照试验。分别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内各设置20名患者进行对照。对照组内患者选择单纯痉挛治疗,实验组患者则选择生物刺激反馈系统进行优化治疗,在治疗后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记录,评估患者的个体状况。结果:在治疗完成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优数据经对比分析差异显著(P<0.05)。结论:生物反馈疗法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而将其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痉挛型脑瘫康复治疗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频神经肌肉刺激联合巴氯芬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痉挛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80例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数字表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巴氯芬,实验组增加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肢体、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肢体、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情况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肢体、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情况显著改善,而其中实验组各项数据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实施巴氯芬联合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效果确切,可改善其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提升生存质量。

  • 标签: 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 巴氯芬 脑卒中患者 偏瘫肌痉挛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全身振动训练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2020年8月-2021年8月期间在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纳入研究队列,并以随机抽样法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组(n=30)及联合组(n=30),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生物反馈治疗及全身振动训练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其康复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治疗前组及联合组踝关节活动度、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均优于组,P<0.05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联合电针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09月-2020年09月的8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纳入研究,并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0例,实行生物反馈联合电针治疗的为观察组,实行常规治疗的为参照组,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运动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参照组(P

  • 标签: 肌电生物反馈 电针 脑梗死偏瘫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