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化参数后的运动敏感驱动平衡(motion-sensitized driven-equilibrium, MSDE)序列对颅内血管成像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65名受检者采用优化前、后MSDE序列进行头颅MR扫描,主观评估优化前后整体图像质量和主要颅内动脉节段的管腔管壁成像质量,并客观测量脑白质、脑灰质、脑脊液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 CNR),比较优化前后两组图像的差异。结果参数优化后MSDE序列扫描时间由4 min 4 s缩短至2 min 29 s。优化后脑白质、脑灰质和脑脊液的SNR及CNR值均高于优化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图像质量、右侧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右侧颈内动脉C1段、双侧颈内动脉C4段、双侧大脑后动脉P2段的管腔管壁优化后图像质量优于优化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数优化后的MSDE序列能明显缩短扫描时间,提升图像质量,清晰显示颅内血管,满足诊断要求。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运动敏感驱动平衡 参数优化 颅内血管壁 黑血成像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缺血性卒中是一种多病因疾病,准确鉴别病因是制定治疗策略及评估转归的重要环节。血管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识别血管病变特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为探索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随访监测和转归判断提供信息。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脑动脉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发展的主要病因,早期识别不稳定斑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至关重要。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vascular wall imaging,HR-VWI)不仅可以直观评估管腔狭窄及血管重构状况,还可以定性或定量评估斑块成分及斑块负荷等,判断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识别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复发关系密切的斑块高危特征。进而指导临床积极干预,防止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及复发。本文将从HR-VWI识别高危斑块及其对缺血性脑卒中病因识别、预防发生、预测复发方面进行论述。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血管壁成像 缺血性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分辨率MRI(high resolution MRI,HR-MRI)在脑梗死患者颅内责任血管管壁特征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2月在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7例、女13例,年龄22~75(58.4±6.00)岁,合并高血压者63例、糖尿病者44例、高脂血症者27例、心房颤动者5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就诊资料及HR-MRI影像资料,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数据,组间比较采用χ2、t、秩和检验。结果80例脑梗死患者中,52例患者的责任血管为大脑中动脉(MCA),28例为基底动脉(BA)。MCA狭窄患者位于背侧壁、下侧壁的斑块占比较高,BA狭窄患者的斑块则位于腹侧壁、背侧壁较多,两组患者的斑块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81,P=0.020)。责任血管为MCA的患者,多为皮层梗死灶、腔隙性梗死灶;责任血管为BA的患者,多为桥旁脑梗死、小脑半球梗死。80例患者中,早期、中期、晚期患者分别为52例、18例、10例,其斑块强度逐渐降低,早期患者的斑块2级强化占比最高(χ2=26.510,P<0.001)。结论HR-MRI可清晰识别梗死患者颅内责任血管管壁特征,患者发病至检测的时间越短,其斑块强化程度越高,HR-MRI影像对于脑梗死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脑梗死 高分辨MRI 颅内责任血管管壁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细胞参数对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预测价值。方法病例对照研究。以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以不明原因晕厥或晕厥先兆为主诉、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为VVS的患儿111例为VVS组;收集同期在该院儿童保健专科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儿童111名为对照组;采用t检验和U检验比较两组间血细胞参数,利用多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VVS发病的独立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细胞参数对诊断VVS的预测价值。结果VVS组与对照组性别构成比一致(男女均为51比60例),VVS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11.0(8.0,12.5)比8.0(7.0,11.0)岁,Z=4.39,P<0.001]。VVS组白细胞计数(WBC)[6.0(5.3,7.1)×109比8.6(6.7,10.1)×109/L,Z=-7.96,P<0.001]、淋巴细胞计数(LY)[2.3(1.9,2.7)×109比4.0(2.8,6.3)×109/L,Z=-8.49,P<0.001]和淋巴细胞比值[0.39(0.33,0.44)比 0.52(0.37,0.69),Z=-5.59,P<0.001]、单核细胞计数[0.3(0.3,0.4)×109比0.4(0.3,0.6)×109/L,Z=-6.19,P<0.001]、嗜酸粒细胞计数[0.1(0.1,0.2)×109比0.2(0.2,0.4)×109/L,Z=-5.75,P<0.00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8±12)比(333±11)g/L,t=-3.27,P<0.001]、血小板计数[263(235,313)×109比341(295,409)×109/L,Z=-2.69,P<0.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中性粒细胞比值[0.53(0.48,0.58)比0.37(0.22,0.54),Z=5.86,P<0.001]、红细胞压积(0.39±0.04比0.37±0.04,t=2.75,P=0.006)、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5(82,88)比 81(78,84)fl,Z=5.56,P<0.00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28(27,29)比 27(26,28)pg,Z=3.39,P=0.00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39(37,41)比 37(36,40)fl,Z=4.02,P<0.001]和平均血小板体积[11(10,11)比10(9,11)fl,Z=2.81,P=0.00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校准性别、年龄等混杂因素后,LY(OR=0.42,95%CI 0.29~0.62,P<0.001)、WBC(OR=0.75,95%CI 0.59~0.95,P=0.015)、MCHC(OR=0.94,95%CI 0.91~0.97,P<0.001)与VVS呈显著负相关,而MCV与VVS呈显著正相关(OR=1.08,95%CI 1.01~1.15,P=0.021)。ROC曲线显示联合运用LY、WBC、MCV和MCHC对VVS诊断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88,灵敏度0.80,特异度0.83,约登指数0.63。结论VVS患儿血细胞相关参数发生变化;在临床以晕厥或晕厥先兆为表现的患儿中,LY、WBC、MCHC、MCV指标联合预测可以作为辅助VVS的诊断参考。

  • 标签: 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 儿童 血细胞计数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高分辨血管成像(HR-VWI)在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硬化疾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硬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病理情况分为动脉-动脉栓塞组(同一血管支配区存在单发皮层梗死或多发梗死)、穿支动脉受累组(豆纹动脉和脑桥旁支动脉供血区病变)。动脉-动脉栓塞组43例,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57~75岁;穿支动脉受累组37例,其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56~76岁。两组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HR-VWI检查,统计HR-VWI颅内动脉硬化检出情况,对比两组颅内动脉改变情况、颅内动脉硬化斑块形态相关指标,采用SPSS 23.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一致性采用Kappa指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HR-VWI、DSA检查颅内动脉硬化狭窄程度准确度分别为93.75%(75/80)、100.00%(80/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VWI检查颅内动脉硬化诊断狭窄程度Kappa指数(0.911)较高(P<0.05)。经HR-VWI检查,动脉-动脉栓塞组血管厚度为(0.42±0.08)mm、管腔内径为(2.28±0.64)mm、管腔面积为(4.51±1.28)mm2,穿支动脉受累组分别为(0.40±0.16)mm、(2.25±0.61)mm、(4.45±1.12)mm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斑块位置、重构形式、重构指数、强化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098、23.978、2.295、17.890,均P<0.05)。结论HR-VWI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硬化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可有效诊断颅内动脉管壁结构及斑块形态相关信息,对临床诊治及病情评估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磁共振高分辨血管壁成像 颅内动脉硬化 缺血性脑卒中 斑块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ICAS)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VWI)作为一种新兴无创检查技术,相较于常规的管腔成像技术,可以在评估血管狭窄的同时,评估斑块的负荷及斑块易损性,从而预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因此,该技术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推广。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者利用该技术寻找颅内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危险因素,力图通过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预防颅内动脉斑块发展为易损斑块;还有研究者利用该技术评价颅内动脉斑块药物或介入治疗后的疗效、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这些均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本文就VWI在评估ICAS斑块易损性、探讨颅内易损斑块危险因素及随访药物、介入疗效等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高分辨磁共振 血管壁成像 颅内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业化迅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当前工业生产比较注重压力容器,其这种神广泛应用在工业领域中,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工业安全以及焊接工艺质量。作为工业生产重要组成部分,压力容器加工生产需要注重焊接工艺技术,其关系着容器安全。基于此,本研究以压力容器不等厚管壁焊接工艺技术为对象,首先对焊接问题进行分析,其次提出了一些改进促使,希望可以提高压力容器焊接水平。

  • 标签: 压力容器 不等厚管壁 焊接工艺
  • 简介:摘要:在现代社会中,对电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满足对电力的需求,火力发电成为发电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火力发电中使用的锅炉大多数采用焊接结构,要确保火力发电的正常运行就要保证锅炉的高质量焊接。本文针对压力容器不等厚焊口的典型开裂焊口进行焊接工艺、焊后热处理、应力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 标签: 压力容器 不等厚管壁 焊接工艺技术
  • 简介:摘要:在现代社会中,对电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满足对电力的需求,火力发电成为发电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火力发电中使用的锅炉大多数采用焊接结构,要确保火力发电的正常运行就要保证锅炉的高质量焊接。本文针对压力容器不等厚焊口的典型开裂焊口进行焊接工艺、焊后热处理、应力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 标签: 压力容器 不等厚管壁 焊接技术
  • 简介:摘要:目前,压力容器在化工行业被广泛应用,其盛装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一些物质甚至有毒有害,工作环境较复杂。随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压力容器的加工制造工艺和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其质量技术标准也愈发严格。因此,务必制定合理的控制对策,方可全面提升压力容器的制造质量,最终给化工行业提供质量可靠、安全性高的压力容器,为化工企业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确保行业的安全生产创建更有利的装备保障条件。

  • 标签: 焊接工艺 焊后热处理 应力分析 压力容器 不等厚管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率血管MRI(VW-MRI)评估药物涂层球囊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7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资料,年龄22~73(49±15)岁,其中男15例,女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SeQuent Please药物涂层球囊再通治疗并在术前1周及治疗后2~3个月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常规MRI及VW-MRI。评估血管内治疗前后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长度、强化幅度及管腔狭窄率的变化。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以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斑块特征预测术后疗效的价值;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法对VW-MRI与DSA测量管腔狭窄率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VW-MRI显示药物涂层球囊血管内治疗后斑块的面积[(1.86±1.28)mm2]、长度[3(2,4)mm]、强化幅度[(60±20)%]及管腔狭窄率[(28±16)%]均小于治疗前[分别为(5.97±1.15)mm2,t=10.93,P<0.001;7(6,9)mm,Z=-3.94,P<0.001;(107±46)%,t=4.26,P<0.001;(89±5)%,t=17.27,P<0.001]。斑块的面积、长度、强化幅度对评估血管内治疗效果具有一定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0.86、0.74)。血管内治疗前后VW-MRI和DSA对管腔狭窄率的测量呈正相关(r治疗前=0.66,P<0.001;r治疗后=0.96,P<0.001),并具有一致性。结论VW-MRI可以从粥样硬化斑块基本特征及管腔狭窄程度的变化评估药物涂层球囊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是一种较好的影像学随访手段。

  • 标签: 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弓及弓上分支血管解剖基线数据的测量,为主动脉弓部疾病及分支重建的腔内治疗策略选择和器具研发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21年8月至2021年11月连续收集的500例非合并主动脉弓部疾病患者基线及完整的CTA影像学资料,通过Mimics 10.0软件重建图像并记录和分析主动脉弓及弓上分支血管的解剖参数。结果主动脉弓分型,Ⅰ型269例(53.8%),Ⅱ型149例(29.8%),Ⅲ型82例(16.4%)。主动脉弓分支类型,标准型454例(91.8%),牛角弓41例(8.2%),孤立性左侧椎动脉5例(1.0%)。弓上分支无名动脉(IA)、左颈总动脉(LCCA)及左锁骨下动脉(LSCA)直径分别为(15.28±4.84)mm、(9.69±3.13)mm及(11.86±3.54)mm。弓上分支IA-LCCA、LCCA-LSCA及LSCA-LVA间距分别为(5.69±3.64)mm、(10.56±6.30)mm及(39.40±16.80)mm。LCCA及LSCA与主动脉切线位夹角分别为(52.98±21.29)°和(59.83±25.49)°;LCCA及LSCA与主动脉矢状位中线夹角分别为(13.89±9.52)°和(13.30±8.88)°。69例(13.8%)患者LCCA-LSCA间距<5 mm;33例(6.6%)LSCA-LVA间距<25 mm;6例(1.2%)患者LSCA与主动脉弓矢状位中线夹角≥45°以及129例(25.8%)患者LSCA与主动脉弓切线位夹角≤45°。根据年龄及性别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弓上分支的直径和间距与年龄的增高无明显相关性,而男性弓上分支的解剖数据明显高于女性[IA直径:(15.39±4.66)mm 比(13.98±4.51)mm;LCCA直径:(9.97±3.27)mm 比(8.55±2.69)mm;LSCA直径:(12.26±3.35)mm 比(10.66±3.16)mm;IA-LCCA间距:(6.15±3.95)mm 比(5.11±3.45)mm;LCCA-LSCA间距:(10.58±5.80)mm 比(9.63±6.28)mm],其直径和间距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获得基于CTA结果的主动脉弓及弓上分支血管参数范围,能更好地了解弓上分支血管的异质性及其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为主动脉腔内修复弓上分支重建的策略选择及分支型支架移植物的设计提供了参考数据。

  • 标签: 主动脉弓 弓上分支 主动脉血管腔内修复术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解剖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处患者血管剪切应力与管腔狭窄程度和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连续就诊于南京市第一医院的单侧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3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磁共振成像和血管成像检查,获取斑块面积、重构模式及重构指数等斑块参数。在磁共振血管造影的基础上建立计算流体力学模型,模拟病灶附近的局部血流动力学并量化血管剪切应力。根据壁剪切应力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壁剪切应力组和低壁剪切应力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临床基线资料、管腔狭窄程度及斑块特征的差异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计算壁剪切应力与管腔狭窄程度和斑块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4例患者,其中高壁剪切应力组17例,低壁剪切应力组17例。高壁剪切应力组比低壁剪切应力组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更低[分别为(11.10±4.96)μmol/L和(16.97±6.98)μmol/L,t=-2.83,P=0.010]、管腔狭窄程度更低(分别为0.56±0.05 和0.66±0.08,t=-4.54,P<0.001)、管腔正性重构的比例更高(分别为12/17和4/17,P=0.01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管腔狭窄程度与壁剪切应力呈负相关(r=-0.44,P=0.011),斑块面积与壁剪切应力没有相关性。结论大脑中动脉狭窄处壁剪切应力与管腔狭窄程度和血管重构方式有关,高壁剪切应力则斑块稳定性较差,低壁剪切应力更容易引起管腔狭窄。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硬化 大脑中动脉 血管壁剪切应力
  • 简介:摘要:本文从理论上推导出了高压燃气管线弯管壁厚减薄的计算公式,并与有关规范及技术规范中所提出的计算方法相吻合,并经实际应用,验证了该公式的正确性。

  • 标签: 弯管 公式 高压管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定量参数评估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预后的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的NSTEMI患者80例,均于PCI治疗后1周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记录患者预后情况,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定量参数评估NSTEMI患者PCI治疗预后的价值。结果80例NSTEMI患者预后不良21例(26.25%),预后良好59例(73.75%)。预后不良者钙化斑块体积、非钙化斑块体积大于预后良好者(t=11.40、8.01,P均<0.05),血管狭窄程度、重建指数高于预后良好者(t=18.97、8.96,P均<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钙化斑块体积、非钙化斑块体积、血管狭窄程度、重建指数评估NSTEMI患者PCI治疗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均>0.70。结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定量参数在NSTEMI患者PCI治疗预后评估中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 标签: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 定量参数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MRI(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pMRI)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EC)淋巴血管侵犯(lymphatic vascular space invasion, LVS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行盆腔mpMRI检查的20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EC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运用开源的ITK-SNAP软件勾画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使用Pyradiomics软件从mpMRI影像图中提取EC影像组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临床基本资料和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回归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并计算影像组学分数(radiomics score, Rad-score),多因素logistic回归用于筛选LVSI独立危险因素,使用R语言建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C指数(C-index)评价,比较影像组学模型和列线图对LVSI的预测效能。结果321个影像组学特征经LASSO回归筛选出13个影像组学特征并计算Rad-score。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病理学分级以及Rad-score为LVSI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LVSI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C-index分别为0.871(95% CI:0.803~0.940)和0.810(95% CI:0.698~0.917);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C-index分别为0.854(95% CI:0.784~0.925)和0.756(95% CI:0.619~0.892)。列线图和影像组学模型对LVSI均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并且列线图高于影像组学模型。结论基于mpMRI影像组学列线图对EC的LVSI术前评估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淋巴血管间隙侵犯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列线图
  • 简介:摘要:颗粒阻尼技术作为新型减振的手段之一,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针对颗粒阻尼减振效果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结合了离散元EDEM软件分析了颗立填充率对减振效果的影响,最终得到了最优参数

  • 标签: 颗粒阻尼 EDEM参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