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培养是人工将多种物质按各种微生物生长需要配制而成的一种混合营养基质,用来培养或分离各种微生物的, 没有培养, 微生物不能生长。通俗的说 培养就是微生物的饭。制备 培养 ,就等于给微生物 营养平衡搭配 ,不要某种营养物质太多 ,也不要营养缺乏。因此微生物培养的制备,对检测微生物 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 制备微生物培养的注意细节 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期为检测微生物提供有用的参考。

  • 标签: 微生物 培养基 制备
  • 简介:摘要:本研究对该嗜酸乳杆菌培养配方进行了优化,利用单因素实验筛选不同营养类型的酵母浸粉及不同分子量肽段的大豆蛋白胨,最后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对培养组分进行进一步优化得出其最适培养方案。结果表明,以麦芽糖 20g/L,酵母浸粉 FM502 20g/L,大豆蛋白胨 FP403 20g/L,硫酸镁 0.58g/L,硫酸锰 0.25g/L,乙酸钠 5g/L作为优化后的培养进行嗜酸乳杆菌的培养, ΔOD600可以达到 8.5,活菌数可达到 9.05×108cfu/mL。

  • 标签: 嗜酸乳杆菌 培养基优化 酵母浸粉 大豆蛋白胨 响应面设计
  • 简介:摘要目前,秃发人群日益增多,且呈年轻化趋势,秃发不仅影响外观,甚至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细胞条件培养广泛应用于创面修复、毛发再生以及其他医学领域。该文对常用细胞条件培养促进毛发再生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及其干细胞条件培养、低代毛乳头细胞条件培养

  • 标签: 细胞 干细胞 条件培养基 毛发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低血清培养在水痘减毒活疫苗生产过程中进行细胞和病毒培养,观察培养效果,验证其对疫苗生产的适用性。方法采用低血清培养培养MRC-5细胞和水痘病毒Oka株,以传统培养的生产为对照,比较细胞生长、病毒感染情况及原液病毒滴度和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采用t检验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相同工作细胞库细胞复苏的情况下,低血清培养与传统培养培养的细胞和病毒形态,没有明显的差异。低血清培养与传统培养培养得到的水痘病毒原液病毒滴度均为5.0~5.1 lg噬斑形成单位/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P>0.05);但低血清培养生产的水痘病毒原液中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12~19 ng/ml)显著低于传统培养生产的(39~46 ng/ml)(t=8.51,P<0.05)。结论在水痘减毒活疫苗生产过程中应用低血清培养未影响病毒滴度,但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明显降低,减少了因牛源性成分引起疫苗不良反应的风险,可提高疫苗质量,适用于水痘减毒活疫苗的生产。

  • 标签: 培养基 低血清 病毒滴度 血清白蛋白,牛 残留
  • 简介: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作为承载城市生活品质的园林绿化越来越普遍。从美观和安全等综合因素考虑每年需要对园林绿化进行适时修剪,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绿化废弃物,也成为继生活垃圾之外城市的又一大固体废弃物,而绿化废弃物仍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目前主要处理的方式有填埋、焚烧发电和资源化处理,但填埋面临着城市填埋场地容量的问题,焚烧则会对大气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国内一些城市愈加重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如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在 2009年就组织实施了“北京市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再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推广”项目。经调研发现,园林绿化废弃物经合适的处理方法后可以用于木屑培养的原料,通过多方面检测和实验分析可得到最合适的真菌培养的各成分比例。

  • 标签: 绿化废弃物 真菌培养 节能减排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 TTC 培养法用于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作用评估。 方法 选取 2018 年 8 月~ 2019 年 8 月在我中心进行检查的 70 份食品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平板菌落计数法检验和 TTC 培养法,之后采用实验室综合检验方法,分析两组检查结果的准确率。 结果 根据实验室综合检验结果来看,采用 TTC 培养 法的检验准确率为 70% ( 49/70 ),明显高于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检验准确率 28.57% ( 20/70 ),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汇总应用 TTC 培养法有着十分良好的效果,检验准确率相对较高,值得在食品加工、运输和存储德国方面全面推广和应用。

  • 标签: TTC 培养基法 食品 微生物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公司生产的无血清培养对病毒性疫苗生产用Vero细胞培养效果,及基因工程胰蛋白酶的细胞消化效果,以判断是否适用。方法实验组用VirusPro Vero-A培养进行Vero细胞的培养,用Trpzyme消化细胞。对照组用VP-SFM培养进行细胞培养,用TrypLE Select消化细胞。两组Vero细胞以相同密度接种在T175培养瓶中,以相同的培养条件和传代方法在T175瓶和细胞工厂中各培养3代。培养期间观察细胞的上清液、形态以及汇合度,消化后检测细胞活率并计算细胞收获量。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消化液的pH值、总消化时长、37 ℃消化孵育时长、细胞活率以及细胞收获量。结果两组细胞生长状态均良好。配对t检验显示,实验组消化液的pH值(6.99)、总消化时长(17.28 min)和37 ℃消化孵育时长(6.93 min)均值均大于对照组消化液(分别为6.75、12.34 min、3.30 min),细胞活率(94.79%)及细胞收获量(T175瓶:3.91×107个;细胞工厂:1.90×109个)均值均高于对照组的(分别为90.20%、3.33×107个、1.26×109个),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17、3.46、2.98、2.31和4.38,P值均<0.05)。结论实验组无血清培养培养效果较好,实验组基因工程胰蛋白酶细胞消化液温和、细胞损伤小,均适用于Vero细胞。

  • 标签: 细胞培养技术 Vero细胞 培养基,无血清 胰蛋白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核菌罗氏培养药敏试验结果判读时间及准确率影响。方法:选取市疾控中心保存的250株结核菌株,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我中心收治的82例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的痰标本中分理出结核菌,进行罗氏培养药敏试验,培养4周、6周之后将检测结果与标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准确率。结果:所有菌组药敏实验的结果判读时间及准确率对比为:SM(链霉素)准确率第4周(92.67%)低于第6周(97.92%)、INH(异烟肼)准确率第4周(99.17%)高于第6周(96.67%)、EMB(乙胺丁醇)准确率第4周(92.67%)低于第6周(98.33%)、RFP(利福平)准确率第4周(90.83%)低于第6周(98.75%)(P

  • 标签: 结核菌 罗氏培养基 药敏试验 判读时间 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CM)对宫内感染致新生大鼠肺损伤模型的影响。方法选取孕龄20 d 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n=6)。NS组孕20、21 d连续2 d腹腔注入生理盐水1 ml,所生幼鼠随机选取30只新生鼠,于第3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LPS组孕20、21 d连续2 d予腹腔注入LPS(大肠杆菌内毒素,2.5 mg·kg-1·d-1),随机选取30只新生鼠,于第3天腹腔注入0.1 ml生理盐水。LPS+CM组孕20、21 d连续2 d予腹腔注入LPS(2.5 mg·kg-1·d-1),所生幼鼠随机选取30只新生鼠,于第3天腹腔注入CM 0.1 ml。3组新生鼠分别于7、14、21 d随机选取10只麻醉处死,观察各组3个时间点新生鼠体质量、肺重、肺重/体质量;HE染色观察新生鼠肺形态学和鼠肺辐射状肺泡计数(RAC);液相芯片技术检测各组新生鼠血清中IL-6、IL-10、TNF-α变化。结果LPS组新生鼠7、14、21 d体质量较NS组、LPS+CM组均减轻,3组新生鼠体质量随生后日龄不断增加(均P<0.05);LPS组新生鼠14、21 d肺重较NS组和LPS+CM组减轻,3组肺重随生后日龄不断增加(均P<0.05);LPS组新生鼠7 d肺重/体质量较NS组、LPS+CM组升高(均P<0.05),14 d仅较NS组升高(P<0.05),21 d仅较LPS+CM组降低(P<0.05),3组新生鼠肺重/体质量随生后日龄不断下降(均P<0.05)。肺组织HE染色显示NS组新生鼠肺组织结构完整,肺泡扩张均匀,肺泡间隔未见明显增厚,间隔内极少量炎细胞浸润,肺泡腔清晰;LPS组新生鼠肺泡数目减少,肺泡体积增大,肺泡间隔减少,部分肺泡间隔增厚,间隔内炎细胞浸润;LPS+CM组新生鼠肺泡数目、体积、肺泡间隔及间隔炎细胞浸润状态均较LPS组好转,损伤程度减轻。7 d LPS组新生鼠肺组织的RAC仅较NS组减少(P<0.05),14、21 d较NS组、LPS+CM组均减少(均P<0.05),3组新生鼠肺组织RAC随生后日龄不断增加(均P<0.05)。与NS组比较,LPS组新生鼠血清IL-6在7、14、21 d升高(均P<0.05),LPS+CM组则在7、21 d升高(均P<0.05),LPS+CM组新生鼠血清IL-6在14、21 d较LPS组降低(均P<0.05),3组新生鼠血清IL-6随生后日龄不断下降(均P<0.05)。与NS组、LPS+CM组比较,LPS组新生鼠血清IL-10在7 d时降低(均P<0.05),3组新生鼠血清IL-10随生后日龄不断下降(均P<0.05)。LPS组血清TNF-α在7、14、21 d较NS组升高(均P<0.05),14 d较LPS+CM组升高(P<0.05),3组TNF-α随生后日龄不断增加(均P<0.05)。结论通过孕20、21 d大鼠腹腔注射LPS能够成功构建宫内感染致新生大鼠肺损伤模型。宫内感染致新生大鼠炎症细胞因子发生变化,促炎因子表达量增加,抑炎因子表达量下降,CM干预对宫内感染致新生大鼠肺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 标签: 间充质基质细胞 脐血干细胞 培养基,条件性 宫内感染 肺损伤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氧预处理大鼠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SC)条件培养对全层皮肤缺损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1)取6周龄雄性SD大鼠1只,颈椎脱臼处死,分离双侧腹股沟脂肪组织,胶原酶消化法提取第3代ADSC,观察细胞形态后用于后续实验。取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成脂诱导组和成骨诱导组,每组各6孔。成脂诱导组培养14 d观察成脂情况,成骨诱导组培养28 d观察成骨情况。(2)取第3代ADSC,分为常氧组和低氧组,常氧组细胞置于氧气体积分数20%的常氧培养箱中培养,低氧组细胞置于氧气体积分数2%的低氧培养箱中培养。常氧组培养3 h,低氧组培养3、6、12、24、48 h,分别取3个样本,进行后续指标检测。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mRNA表达量。收集2组细胞培养上清液,离心过滤后获得常氧条件培养(normo-CM)和低氧条件培养(hypo-CM),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条件培养中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含量。(3)取27只6~8周龄雄性SD大鼠,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normo-CM组和hypo-CM组,每组9只,在其背部制作直径为1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并分别滴加50 μL PBS、normo-CM及hypo-CM。伤后0、3、5、7、9、11 d,观察创面大体情况,测量创面面积并计算创面未愈合率。取创面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伤后3、9、11 d创面炎症反应及伤后9 d创面再上皮化水平;Masson染色观察伤后11 d创面胶原沉积情况,并分析胶原容积分数(CVF)。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1)细胞融合度低时呈长梭形、贴壁生长、排列紧密。培养14 d,成脂诱导组细胞经油红O染色后被染成红色的脂滴。培养28 d,成骨诱导组细胞经茜素红S染色后可见红色结节。细胞鉴定为ADSC。(2)与常氧组比较,低氧组细胞培养12、24 h HIF-1α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t=5.43、5.11,P<0.05);培养6、12 h VEGF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t=3.29、2.33,P<0.05或P<0.01);bFGF mRNA培养12 h表达量明显升高(t=12.59,P<0.01),培养48 h明显降低(t=9.34,P<0.01);培养3、12、24 h PPAR-γ mRNA明显降低(t=5.14、6.56、4.97,P<0.05)。(3)与常氧组相比,低氧组细胞培养3、6、12、24、48 h VEGF含量明显升高(t=5.74、12.37、14.80、15.70、34.63,P<0.05或P<0.01),培养6、12、24、48 h IGF含量明显升高(t=5.65、8.06、20.12、22.99,P<0.05或P<0.01),培养各时间点TGF-β和EGF含量无明显变化。(4)伤后0~11 d,3组大鼠创面均不同程度缩小,未见明显感染、渗出等。伤后11 d,PBS组大鼠创面面积仍较大;normo-CM组大鼠创面面积较PBS组缩小,hypo-CM组大鼠创面已基本愈合。伤后7 d,normo-CM组和hypo-CM组大鼠创面未愈合率明显低于PBS组(t=10.26、16.03,P<0.05)。伤后9 d,hypo-CM组大鼠创面未愈合率明显低于PBS组和normo-CM组(t=17.25、6.89,P<0.05或P<0.01),normo-CM组大鼠创面未愈合率明显低于PBS组(t=8.81,P<0.05)。伤后11 d,hypo-CM组大鼠创面未愈合率为(2.4±1.5)%,明显低于PBS组的(20.0±5.0)%和normo-CM组的(7.7±1.7)%,t=30.15、84.80,P<0.05。(5)伤后3 d,hypo-CM组大鼠创面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多于其余2组;伤后9 d,normo-CM组和hypo-CM组大鼠创面炎症细胞浸润均少于PBS组;伤后11 d,hypo-CM组大鼠创面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少于PBS组和normo-CM组。(6)伤后9 d,hypo-CM组大鼠创面"表皮迁移舌"长度长于其他2组,表皮厚度接近正常皮肤。伤后11 d,与PBS组和normo-CM组相比,hypo-CM组大鼠创面中可见大量结构致密、排列整齐、成熟度较高的胶原沉积。PBS组大鼠创面CVF为(22.90±1.25)%,显著低于normo-CM组的(31.96±0.14)%和hypo-CM组的(56.10±1.50)%(t=12.48、29.43,P<0.05);normo-CM组大鼠创面CVF显著低于hypo-CM组(t=27.73,P<0.05)。结论低氧处理可显著增强大鼠ADSC的旁分泌作用,低氧预处理的大鼠ADSC条件培养可通过调控炎症细胞浸润程度、促进创面再上皮化和胶原沉积,加速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

  • 标签: 伤口愈合 缺氧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条件培养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human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onditioned media,hADSCs-CM)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hADSCs和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取第3代细胞用于后续实验。于培养12、24、48 h收集hADSCs条件培养作为实验组条件培养(12 h-CM、24 h-CM、48 h-CM),无hADSCs的空白无血清低糖DMEM培养置于培养箱内12、24、48 h作为对照组条件培养(12 h-CC、24 h-CC、48 h-CC)。选取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s)、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s)以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Fs),分别以实验制备的培养进行处理,每组培养3个复孔,以CCK-8实验检测HSFs及KFs的增殖能力,以细胞划痕实验检测条件培养处理后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周期分布、凋亡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变化情况。实验数据以Graphpad 7.0软件进行分析,多组样本均数比较应用One-Way ANOVA,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CK-8结果显示,24 h-CM、48 h-CM处理后24 h KFs、HSFs的增殖速度较对照组开始出现明显减慢,HSFs增殖趋势也出现了类似的变化趋势,NFs无明显的增殖趋势变化;实验组条件培养对HSFs增殖的抑制作用在48 h达到峰值:24 h-CM KFs增殖活性为1.81±0.10,24 h-CC KFs为2.36±0.05(t=4.24,P<0.001);24 h-CM HSFs增殖活性为1.52±0.10,24 h-CC HSFs为1.96±0.15(t=8.98,P=0.001);48 h-CM KFs增殖活性为1.65±0.10,48 h-CC KFs为2.57±0.10(t=26.64,P<0.001);48 h-CM HSFs增殖活性为1.29±0.20,48 h-CC HSFs为1.94±0.10(t=11.14,P<0.001);之后抑制作用渐弱。细胞划痕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4、48 h收集的hADSCs-CM处理后HSFs和KFs的迁移能力下降。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在KFs中,12 h-CM、24 h-CM、48 h-CM组细胞处于G0/G1期的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升高,而处于S期的细胞比例则较对照组下降,在HSFs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各组NFs、KFs、HSFs未见明显凋亡。LDH漏出检测结果显示各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hADSCs条件培养可能通过其中含有的分泌因子抑制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但不诱导其凋亡。

  • 标签: 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培养基,条件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纤维化 成纤维细胞
  • 简介:摘要:基于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背景,以研究生专业人才培养为任务目标,分析了高校研究生专业学位联合培养地建设的意义,针对全国和辽宁省两级高校联合培养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为高校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和企业选才用人提供借鉴。

  • 标签: 研究生 联合培养 东北振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食品安全一直近来人们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对食品中微生物检验的规范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就成了人们所关注的一大重点。而同时,培养质量的好坏,对于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对于培养质量的控制,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 标签: 食品微生物 培养基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评价国内外预防培养标本污染的最佳证据。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内关于预防静脉血液标本污染的证据,包括指南(BPG)、最佳实践信息册(BPIS)、证据总结(ES)、推荐实践(RP)及系统评价(SR)。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19年3月27日。由2名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其中循证指南1篇,以专家共识为基础的指南4篇,证据总结1篇,最佳实践推荐1篇,系统评价6篇。最佳证据包括采血人员、采血时间、皮肤消毒、采血途径、采血部位、标本注入、无菌手套、标本转运等。结论护理部应与检验科合作,加强对于护理人员静脉培养标本采集相关知识的教育,在进行血培养标本采集时,要注意采血时间,采血过程中要使用无菌手套,正确进行皮肤消毒,选择合适的采血途径、部位,采血完成后要及时转运标本,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静脉采血 血培养 污染 最佳证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足月小于胎龄(SGA)新生儿和与之配对的足月适于胎龄儿(AGA)氨基酸和酰肉碱的差异,探讨足月SGA代谢谱的变化,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出生的79例足月SGA为研究对象,同期在本院出生的按胎龄、性别匹配的79例健康足月AGA为对照,出生后第3天采集干滤纸片样品进行串联质谱分析,应用正交偏最小乘判别分析(OPLS-DA)寻找2组间的差异和生物标志物。结果足月SGA组出生体质量(2.5±0.2) kg,足月AGA组出生体质量(3.2±0.3) kg。通过OPLS-DA模型分析发现12种权重较大的代谢物质及2组代谢物比值分别为:丙酰肉碱(0.34±0.13比0.42±0.15)、酪氨酸[0.24(0.18,0.27)比0.28(0.22,0.37)]、游离肉碱(0.43±0.14比0.37±0.12)、缬氨酸[0.39(0.35,0.45)比0.44(0.36,0.53)]、辛酰肉碱(0.33±0.13比0.29±0.09)、肉豆蔻二烯酰肉碱(0.35±0.12比0.31±0.10)、丁酰肉碱(0.37±0.13比0.41±0.14)、3-羟基异戊酰肉碱[0.35(0.25,0.43)比0.35(0.26,0.45)]、葵酰肉碱(0.26±0.13比0.23±0.08)、异戊烯酰肉碱[0.33(0.26,0.34)比0.33(0.30,0.35)]、亮氨酸[0.38(0.30,0.47)比0.40(0.33,0.48)]、甲硫氨酸(0.42±0.14比0.46±0.15),其中丙酰肉碱(t=3.920)、酪氨酸(Z=3.536)和缬氨酸(Z=2.838)在足月SGA组明显降低,而游离肉碱(t=-2.863)、辛酰肉碱(t=-2.266)和肉豆蔻二烯酰肉碱(t=-2.194)明显升高,与足月AG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足月SGA新生儿出生后早期血液中氨基酸和酰肉碱水平与足月AGA存在差异。足月SGA新生儿营养支持中需适量补充芳香族氨基酸和支链氨基酸;其出生后早期通过动员中长链脂肪酸来满足机体能量代谢。

  • 标签: 氨基酸 酰基肉碱 代谢谱 小于胎龄儿 足月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建筑工程技术的普遍运营方式,“2+1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对知识的实践教学,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的唯一标准,只有亲身体验到了工程的复杂度才能够得到成长,这更加有利于理解理论,观察学员的实践能力和认真程度,更好的去留优去劣,这是一个企业的最基础裁员方式。同时在校内更多的让学生了解到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要量和必备条件,校内外培养机构多多合作,让大家去考出专业技能或者岗位技能的相關证书,结合上工地工作是大家有所获得,实践安排由校方合理安排,也可以在校内对大家进行工程模拟仿真训练。培养高技能人才,补充市场的专业人才需求,解决市场面临的问题。

  • 标签: 供热通风 空调工程 大学本科 业务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PCT联合培养检测诊断菌血症的价值。方法:分析我院 2018年 1月— 2019年 9月疑诊为菌血症的急性发热患者 121例。结果:纳入患者共确诊菌血症 94例,局部感染 27例; 94例菌血症患者培养、 PCT及二者联合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27.66%、 84.04%、 87.23%( P< 0.05);培养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27.66%、 92.59%、 92.86%、 26.88%, PCT检测为 84.04%、 88.89%、 96.34%、 61.54%,二者联合检测为 87.23%、 85.19%、 95.35%、 65.71%。结论: PCT联合培养检测诊断菌血症的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血清降钙素原 血培养 菌血症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期间游离肉碱和酰肉碱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营养方式、胎龄和体重增长速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生后24 h内入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并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的早产儿,根据胎龄分为超早产儿(<28周)、极早产儿(28~31周)、中期早产儿(32~33周)和晚期早产儿(34~36周)4组,根据日均体重增长情况分为<15 g/(kg·d)组和≥15 g/(kg·d)组,分别于出生后、完全肠外营养、肠内联合肠外营养和完全肠内营养期间采用干滤纸片法收集血液标本,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检测游离肉碱和酰肉碱浓度。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比较不同营养支持方式、不同胎龄、不同体重增长速度早产儿血中游离肉碱和酰肉碱水平的变化与差异。结果共纳入早产儿124例,收集标本410份。早产儿出生后随着营养方式由肠外营养逐渐过渡至肠内营养,游离肉碱和大部分肉碱(C3、C4、C10DC、C12、C12∶1、C12DC、C14、C16、C16∶1、C16-OH、C18等)水平呈下降趋势;胎龄较小的早产儿出生后血中C4-OH(P=0.001)和C5(P=0.001)水平更高;体重增长缓慢的早产儿出生后C5-OH水平较低(P=0.006)。结论早产儿生后早期游离肉碱和酰肉碱水平随营养方式改变呈下降趋势,提示外源性摄入相对不足;C4-OH和C5水平与胎龄成负相关;出生后较低的C5-OH水平可能与短期内体重增长缓慢有关。

  • 标签: 肉碱 营养支持 婴儿,早产 体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