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ELISA法在诊断梅毒螺旋感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我院手术前检查发现50例疑似梅毒螺旋感染患者为探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别是观察组与参照组,予以参照组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的诊断方式,予以观察组ELISA的诊断疗方式,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特异性程度、敏感程度、检测率等均显著高于参照组,存在明显的差异,使其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另外,参照组患者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观察组,具有显著差异,使其统计学存在价值意义(P<0.05)。结论在梅毒螺旋感中,ELISA法的临床诊断价值较高,而且特异性与敏感程度也相对较高,值得临床领域不断推广与采纳。

  • 标签: ELISA法 梅毒螺旋体感染 诊断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梅毒螺旋感染诊断中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1日-2017年10月31日我院收治的梅毒患者53例,均行ELISA法和TRUST法检验,观察两种检验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53患者经TRUST检验诊断为梅毒螺旋感染阳性46例、阴性7例,诊断的准确为86.79%;经ELISA检验诊断为梅毒螺旋感染阳性52例、阴性7例,诊断的准确率为98.11%,统计学比较后,准确率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ELISA法诊断梅毒螺旋感染的准确率较高,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临床检验价值。

  • 标签: 梅毒螺旋体感染 酶联免疫吸附法 甲基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梅毒螺旋感染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疑似梅毒螺旋感染患者60例,均为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分别采用TRUST法和ELISA法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法检出率、敏感性等。结果疑似梅毒螺旋感染60例,采用TRUST法进行检测,阳性50例,其余10例中,3例假阳性,3例假阴性,4例真阴性。敏感性为94.3%(50/53),检出率为89.3%(50/56),特异度为57.1%(4/7)。疑似梅毒螺旋感染60例,采用ELISA法进行检测,阳性54例,其余6例中,1例假阳性,1例假阴性,4例真阴性。敏感性为98.2%(54/55),检出率为96.4%(54/56),特异度为80%(4/5)。两组方法敏感度、特异度、检出率均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ELISA法对梅毒螺旋感染进行诊断,可明显提高检出率,增强敏感性与特异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ELISA法 梅毒螺旋体感染 检验价值
  • 简介:摘要梅毒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性传播疾病,临床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当前,有多种实验室检测方法被使用。本文主要对直接检测法、血清学检测法及PCR检测法进行综述。

  • 标签: 梅毒 检测方法 血清学 分子生物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不同血清学检验方法完成梅毒螺旋检测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04月~2016年06月收治的梅毒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于所有患者临床准备展开血清学检验,分别选择ELISA(梅毒螺旋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方法、RPR(环状卡片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方法以及TPPA(梅毒螺旋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方法有效完成。对最终的检测阳性率进行对比。结果临床分别选择ELISA方法、RPR方法以及TPPA方法针对所有梅毒患者展开血清学检验,对最终的梅毒血压检验报告进行分析发现,临床选择RPR方法完成检验后,最终检验结果显示为阳性的患者85例;临床选择ELISA方法完成检验后,最终检验结果显示为阳性的患者119例;临床选择TPPA方法完成检验后,最终检验结果为阳性的患者123例;在检验阳性率方面,ELISA方法以及TPPA方法优于对照组梅毒患者非常显著(P<0.05)。结论对于梅毒患者在实施血清学检验过程中,有效选择ELISA方法以及TPPA方法,最终表现出的检测阳性率较高,从而对于梅毒疾病可以做到有效确诊,进而为梅毒疾病临床治疗方案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 标签: 梅毒螺旋体 ELISA TPPA RPR 血清学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梅毒螺旋特异性IgM(TP-IgM)抗体在梅毒血清固定中的应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85例梅毒患者中病程1年以上,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阳性且血清固定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TP-IgM抗体。结果285例梅毒患者中,28例发生血清固定,经TP-IgM检测,阳性8例,阴性20例;28例血清固定患者中,17例二期梅毒患者TP-IgM抗体阳性5例,阴性12例;11例潜伏梅毒患者中TP-IgM抗体阳性3例,阴性8例;无一期梅毒。结论梅毒螺旋特异性IgM抗体可作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感染并活动的一项血清学指标。

  • 标签: 血清固定 梅毒螺旋体IgM抗体 免疫印迹法 RPR
  • 简介:摘要 目的:对 TP-ELISA双抗原夹心二步法检测梅毒螺旋抗体中发生的钩状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它给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和预防措施。方法: 2016年 1月 1日到 2017年 5月 1日期间使用 RPR和 TP同时检测数共有 1302件。 TP-ELISA二步法结果显示为阴性,且 RPR的结果显示为阳性的共有 4例,需要使用稀释法继续进行检测。结果:有 3例标本 TP结果为阴性且 RPR结果为高滴度的样本, TP稀释后都出现了阳性反应,第 1例、第 2例与第 3例的 RPR滴度分别是 1: 64、 1: 32和 1: 8。还有 1例 TP结果为阴性而 RPR结果为弱阳性的样本,在 TP稀释后仍然为阴性,该患者为老年人。结论: TP-ELISA二步法对梅毒螺旋抗体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的时候可能会发生钩状效应,采用稀释法可以避免该效应的发生。但可能由于 RPR特异性差和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的原因,会使得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本实验中有 1例 TP稀释后仍为阴性的患者为老年人,因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减退,极易发生多种疾病,比如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以及其它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些疾病都容易引起假阳性。但由于老年人疾病多样化,所以上述疾病因素只是导致假阳性结果的部分原因,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因素比如老年病人机体内可能会有螺旋共生,能够诱导而产生抗属、群或者科特异抗原的交叉反应抗体,等等。都存在造成假阳性结果发生的可能。

  • 标签: 钩状效应 RPR TP-ELISA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探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3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30例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14C呼吸法检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96.67%)与对照组患者(20.00%)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胃癌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胃炎患者,提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系。

  • 标签: 幽门螺旋杆菌 感染 胃癌 关系
  • 简介:目的探讨健康成人腰椎椎CT值的大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非腰椎疾病患者进行腰椎多层螺旋CT扫描,测量各腰椎椎的CT值,比较不同年龄组、性别及腰椎不同节段椎CT值的差异。结果(1)相同节段腰椎椎的CT值的男女性别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节段腰椎各椎的CT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相同节段腰椎椎不同年龄组之间椎C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年龄增大椎CT值逐渐减小。结论腰椎椎CT值随着年龄增大不断减小,且女性减小幅度比男性大。诸腰椎椎的CT值中,L3椎CT值最小(151±56)Hu。本研究通过对腰椎椎CT值的测量及其随年龄、性别等变化的规律的研究以期对骨质疏松诊断和预防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为健康人的正常腰椎CT值数据库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 标签: 腰椎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与慢性胃炎的相关性,为临床慢性胃炎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近年来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胃镜检查、黏膜活检以及14C呼气试验进行检查,观察患者慢性胃炎与Hp的关系。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胃液反流性胃炎三种不同类型的胃炎Hp的检出阳性率不同,其中慢性糜烂性胃炎的Hp阳性率最高达92.45%。慢性胃炎的活动组患者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非活动组患者。另外随着Hp感染的密度的增加,患者慢性胃炎也越来越严重。所有研究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密切关系,因此在临床上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治疗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也至关重要。

  • 标签: 幽门螺旋杆菌 慢性胃炎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幽门螺旋杆菌和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将2014年3月到2015年12月恭城瑶族自治县78个脑卒中的瑶族老人当做观察组,并且将同期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35名汉族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两组都在清晨空腹状态收集静脉血,检测血液内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并且对幽门螺旋杆菌感然同血脂的相关性展开分析。结果观察组中有53名患者的Hp-IgG是阳性,占比67.9%,对照组内有9名患者Hp-IgG是阳性,占比是25.7%,两者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两组的Hp-IgG是阳性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以及三酰甘油都要比阴性者要高,高密度脂蛋白要比阴性者低,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分析得知,观察组的Hp-IgG和低密度脂蛋白和三酰甘油间为正相关联系,同高密度脂蛋白是负相关联系。结论经分析研究得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同脑卒中存在密切联系,可以经过脂质代谢途径的影响产生作用。

  • 标签: 脑卒中 幽门螺旋杆菌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血脂代谢、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经13C呼气试验诊断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372例做实验组,观察经过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果胶铋和埃索美拉唑四联根治幽门螺杆菌前后,血脂、CRP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幽门螺旋杆菌转阴率为93.01%,根治HP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CRP均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根治幽门螺旋杆菌可降低血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炎性指标CRP。

  • 标签: 幽门螺旋杆菌 C-反应蛋白 甘油三酯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胆固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伴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缺铁性贫血(IDA)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伴有Hp感染的ID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45例以单纯的补铁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50例予以补铁联合抗Hp治疗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和总铁结合力(TIBC)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Hb、SF、SI指标水平均上升,TIBC水平均下降(P<0.05),而观察组的Hb、SF、SI高于对照组,TIB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伴有Hp感染的IDA患者予以抗Hp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Hb和铁相关指标。

  • 标签: 幽门螺旋杆菌 缺铁性贫血 血清铁蛋白 血红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调查健康体检人群中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现状,研究与其有关的影响因素,并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在我院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查的200例群众进行研究,检查方法选用抽血采样实验室检测法同时结合调差问卷表格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健康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年龄分布有关,年龄越小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越高。(2)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嗜酒、烟者的不良习惯有关。(3)患有高血压者和非高血压群体的Hp阳性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患有冠心病和糖尿病的群体的Hp阳性率与非冠心病、糖尿病群体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体检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与人群的年龄、嗜烟酒等不良习惯、糖尿病和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关系较大,可为临床上的Hp感染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的流行病学依据。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健康体检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不适症状的影响。方法本文随机抽取我院于2016年10月-2017年7月收治的6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C-14呼气试验检查结果,将幽门螺旋杆菌(HP)阴性、阳性患者分别划分成对照组、观察组2个组别,给予两组患者C-14呼气检查、胃镜检查。观察HP感染对FD患者总体不适症状及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4种不适症状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总体不适症状评分、上腹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以及早饱3个维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加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总体症状及上腹痛症状的严重程度。

  • 标签: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不适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种植周围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100例种植牙患者,对其种植周围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进行分析,对其实施护理前后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本院100例种植牙患者对其实施护理后护理满意度99.00%,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结论对种植牙患者种植周围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后对其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研究。

  • 标签: 种植体周围感染 相关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所谓能力,通俗一点说,就是一个人的本领.数学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通俗地认为,数学能力是指在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运用数学技能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本领,它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进入高中数学学习后,我们需要哪些数学能力或者说在数学学习上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提升呢?

  • 标签: 拓展能力 数学能力 数学学习 数学知识 数学方法 数学问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瑞巴派特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滁州市儿童医院经碳-13尿素呼气试验确诊的205例Hp感染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12例)和对照组(93例)。观察组给予瑞巴派特(2mg/kg)及三联疗法(埃索美拉唑每日0.4mg/kg,2次/日;克拉霉素每日15mg/kg,2次/日;阿莫西林每日50mg/kg,2次/日)。对照组只给予三联疗法,疗程相同(10天)。停药4周后复查碳-13尿素呼气试验。比较两组间HP根除效果及不良反应率。结论瑞巴派特四联疗法较传统三联疗法根除HP效果更加突出,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幽门螺旋杆菌 瑞巴派特 儿童 三联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