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安代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以其独特的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已经逐渐的走出了内蒙古,走进了学校的教育,并且蒙古的安代有很强的教育价值。本文就安代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及传承进行了分析,然后就安代在教育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价值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 标签: 蒙古族 安代舞 教育价值 分析
  • 简介:中国民族民间教学的传承与发展一直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态下进行的,没有绝对的唯一成了其常教常新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将不同建树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材创编模式及时的挖掘整理并适时的宣传推广也成为学科自身完善的根本。本文以中央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旦周教师蒙古舞蹈风格为切入点,对其授课过程进行跟踪调研,尽可能将其中所体悟到的特有的教学规律及方法用文字转移出来,为本已丰硕的中国民族民间教学增色。

  • 标签: 旦周 蒙古族舞课 教材 教法
  • 简介:摘要:蒙古“那达慕”大会是蒙古聚居地一年一度的节日盛典,过去常常被视作欢庆娱乐的象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如今被定义为集祭祀祝福、体育竞赛、文艺演出、商品贸易、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蒙古除多分布在内蒙古地区以外,还分布于与内蒙古邻近的蒙古国、东北三省、新疆、甘肃等地,甚至在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杞麓湖沿岸一带,也有在沿途战争中幸免于难的蒙古人民。本文选取南北跨维度较大,极具典型性的内蒙与云南作为研究对象,是因其具有一定的文化差异,且生活环境、地域习俗、审美模式、思想等都有较大差异。将蒙古“那达慕”大会流程、舞蹈形式、舞蹈内容等做对比,凸显民族团结、民族兴旺的共同体意识,践行以育人、以美育人、以思促行、以行践思高尚精神品质,进而最终在联系与交流中发挥蒙古“那达慕”大会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 标签: 蒙古族 那达慕大会 舞蹈形式 对比
  • 简介:<正>在我们祖国的民族大家庭中,蒙古一向以能歌善舞著称。悠扬的马头琴,火热的安代,已经流传了几百年,至今仍然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但是,在蒙古的艺术传统中,除了歌舞以外,是不是还有戏剧呢?人们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早在五十年代中期,内蒙古学术界就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争论。有人认为,蒙古人是马

  • 标签: 蒙古族牧民 内蒙古草原 戏剧传统 蒙古人 五十年代 成吉思汗
  • 简介:蒙古祝词在蒙古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蒙古祝词从场合、对象的角度作了综合性祝词、个别性祝词、人物性祝词、事物性祝词等大体上的分类,并且概述了蒙古祝词的主要特点:形式的固定性、预祝性、即兴性和创造性

  • 标签: 蒙古族 祝词 分类 特点
  • 简介:一、蒙古穆斯林的由来蒙古信仰伊斯兰教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元代。在蒙古军西征南下、平定中原、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大量来自中亚、波斯等地的穆斯林也随之迁移各地,使得伊斯兰教在中国得到普遍传播,据估计人数约有百万人,尤以中国西北地区居多。当时“回回”在全国都有分布,故有“元时回回遍天下”之说。

  • 标签: 蒙古族 穆斯林 中国西北地区 述略 伊斯兰教 回回
  • 简介:蒙古安代作为科尔沁草原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现在正受到地方政府和文化局的关注。安代不仅具有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意义,同时还具有重要的教育人类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目前,安代主要在库伦旗民间进行传承,学校传承方面的关注不足,相关研究更少。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出发,使用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对安代进行研究,根据安代的传承方式和现状,提出更加开放和多元的传承模式,并有效地开发安代的教育功能。

  • 标签: 安代舞 教育功能 学校传承 民族文化
  • 简介:<正>舞蹈是以人的自身物质条件为载体的一种特殊的艺术门类。正是因为人体的动作语汇和风格因人而异、千姿百态,所以自古至今难以用“舞谱”的形式记录或者恢复传统舞蹈的本来面目,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采用活态化的传承方式予以再现舞蹈的“真面”,并且首先应当从舞蹈教学抓起。为了使蒙古传统民间舞蹈在梳理、整合、浓缩、优化的基础上保存下来、传承下去,我在民间盅子等项目的教学实践中,切身体会到蒙古传统舞蹈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文化上魅力无穷、博大

  • 标签: 蒙古族 研究与实践 民族民间舞蹈 传统舞蹈 舞蹈风格 舞蹈艺术
  • 简介:安代是内蒙古带有宗教色彩的舞蹈,起初源于治病,但其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着变化,已不是早期以祛病为目的,而已经演变为表演、娱乐性民间舞蹈。因此对其动作特征及功能演变的探析,对于安代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刍论安代的动作特征及功能演变过程。

  • 标签: 非物质文化 蒙古族 安代舞 特征 演变
  • 简介:内容摘要:把“道具”在蒙古民间舞蹈中的文化运用价值作为主线,从“道具”本身这个物体和功能出发,探索道具在蒙古民间舞蹈中所包含体现的文化内涵,再对蒙古的道具进行分类,依次分析了道具和舞蹈相结合的形式形态,最后分析了道具在蒙古民间舞蹈中的艺术运用价值,其艺术运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舞蹈形象的塑造、对演员的情感引导以及传承民族文化三个方面。

  • 标签: 道具 蒙古族 民间舞 运用价值
  • 简介:地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汉族文化可以区分为黄河文化、黑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三秦文化等多种地域文化,而且许多兄弟民族也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别是一些跨行政区划、流布甚广的兄弟民族,事实上存在着风格各具的地域音乐文化特色,只是人们以往不甚重视或缺乏研究而已。以蒙古音乐来说,因地域的不同,各地的蒙古音乐有着明显的个性。《吉林蒙古民歌及其研究》一书,便为我们提供了蒙古地域音乐文化的范例。这部由徐国清、苏赫巴鲁、乌云格日勒编著的《吉林蒙古民歌及其研究》,除全面地展现了流传在吉林的丰富多彩的蒙古民歌外,还对这些民歌进行了概括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此书对蒙古地域性音乐文化的介绍,使我们对蒙古民歌音乐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蒙古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据史载,这个民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额尔古纳河)流域的部落,以“蒙兀室韦”之名初见于《旧唐书》。公元840年回鹘国崩溃,这个部落的大部分人即向东西迁移,逐渐与蒙古高原上的居民融合。此后,经过长时期的辗转迁徒,蒙古流布面越来越大,至今我国的四百八十多万(据19...

  • 标签: 吉林蒙古族 地域文化 序吉林
  • 简介:聚居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倒淌河乡蒙古村的蒙古,在这一藏族聚居区域内的蒙古村落呈现出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本文试从民族学、历史学角度对该村蒙古源进行了考释。

  • 标签: 倒淌河蒙古村 蒙古族 族源
  • 简介:本文着重采用描写法,通过相互对比勾画了蒙古语族语言虚词体系。探讨了蒙古语族语言某些虚词的来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各亲属语言与蒙古语同源词的特点和各亲属语言虚词借词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各亲属语言的固有虚词与蒙古语在语音上完全相同的只占少数,大部分不是在语音上就是在词义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各亲属语言由于接触的周围环境、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借用虚词也颇具特色:有些借入的词并不是简单地套用,而是与固有词结合起来即在原词或借入的词不能充分表达其意义的情况下结合起来共同表达一个意义,有些是根据该语言的内部规律被重新组织,适应了该语言的特点;有些被借入的虚词接缀了固有的附加成分后在语音面貌或词义上都不同程度地适应了该语言的规律而成为其组成部分

  • 标签: 蒙古语族 虚词 演变
  • 简介:<正>“敖包祭典”是盛行于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种传统的娱乐活动。蒙古自古就有“祭石奠树”的习俗。后来由于受到萨满教和黄教的影响,曾一度中断。罗布桑悫丹在他的《蒙古风俗鉴》中曾这样写道:“敖包祭典,是古已有之的习俗。敖包里有称为金家拉立的汗公敖包,有以其地名而命名的敖包,有以山川为命名的敖包,有依照王公敖包的

  • 标签: 敖包 蒙古族 祭典 命名 成吉思汗 北方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