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经颅直流电刺激同步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时的实施效果和实施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的病例数为231例,均来自于2018-2022年期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将2018-2020年编为对照组,2021-2022年编为观察组,并对两组患者的BBS评估和步态特征参数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的BBS评估更高,包括步频、步宽及步速在内的步态特征参数改善更好。组间数值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经颅直流电刺激同步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其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行走功能,提高患者的步态,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经颅直流电刺激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偏瘫 平衡 行走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针对偏瘫患者,采用功能性电刺激合并早期康复治疗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的偏瘫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收治时间为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常规组47例,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实验组47例,采用功能性电刺激合并早期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明显好于常规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偏瘫患者治疗中,采用功能性电刺激合并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还有助于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实际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功能性电刺激 早期康复治疗 偏瘫患者
  • 作者: 费鑫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0-27
  • 机构:(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物理治疗中心  浙江湖州  313000)
  • 简介:【摘要】目的:对PD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联合应用rTMS、NMES治疗,并分析其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82例PD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采取NMES治疗;观察组41例,在此基础上,联合高频重复rTMS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5%,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FOIS、VFS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PD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联合应用rTMS、NMES治疗可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帕金森病 吞咽功能障碍 神经肌肉电刺激 经颅磁刺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胃肠功能障碍(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GID)是指新生儿胃肠运动功能尚未成熟,在缺氧、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等多种情况下发生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呕吐咖啡色液体或便血等临床表现的新生儿危重症之一,其不仅是发生多器官衰竭的始发因子,也是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早期表现之一。有研究表明[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严重感染是GID的好发因素,其中因窒息引起者约占61.8%,当窒息缺氧发生时,全身灌注以保证重要脏器为主,胃肠道血管收缩,胃肠道黏膜的血供减少,发生缺血缺氧,因低灌注引起GID[2]。早产儿因胎龄小,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胃肠动力的成熟落后于消化和吸收功能,喂养耐受差,喂养不当时也易引起GID[3],中医认为早产儿属于“胎弱”范畴,由于先天不足,易致腑气不通,从而出现腹胀、呕吐等。目前西医治疗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以禁食、胃肠减压、肠外营养为主,对症予以促胃肠动力、改善循环药物等。目前文献报道的相关临床研究偏少,其原因可能与目前GID的诊断无客观检查指标,往往结合患儿临床症状、体征进行诊断,并且GID多伴随出现于严重感染、颅内出血等疾病,容易被忽视。但GID的出现是作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启动因素,提示患儿病情加重且预后不良,值得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4]。且笔者在临床诊疗中发现,在西医常规治疗GID的基础上,结合穴位刺激,包括点揉穴位、捏脊等治疗,可有效缓解患儿腹胀、呕吐等症状。临床上应用的穴位刺激方法多样,但适用于新生儿多采用穴位按压、穴位贴敷等较温和的刺激方式。目前已经有充足的临床证据显示电针、穴位埋线等穴位刺激可以改善成人胃肠道功能,但关于穴位刺激防治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较少,并未被归纳整理,使其临床应用有局限性。笔者通过查阅整理穴位刺激治疗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相关文献,总结穴位刺激治疗GID的应用现状,以期为临床治疗及后续科研思路提供参考。现总结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综合肠道刺激方案对住院机械通气危重患者消化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22年8月-2023年8月时段内收治的机械通气危重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字母表分组法分为实验组、参照组,参照组实施一般治疗方案,实验组实施综合肠道刺激方案,比较两组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胃泌素、腹腔压力及APACHEⅡ评分相比参照组患者均更低,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率为6.67%,相比参照组不良反应率43.33%更低,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合肠道刺激方案可改善住院机械通气危重患者消化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综合肠道刺激方案 机械通气 消化功能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观察脑梗死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应用冰刺激训练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4月本院收治的90例脑梗死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以随机抽签法的方式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应用冰刺激训练的护理方法,观察康复训练15-30天后为一个周期,护理结束之后两组患者进行对比护理效果,并观察护理后的效果。结果 治疗15-30以后结果,应用冰刺激训练康复组有效率为 95%,常规护理组有效率仅为 65%,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冰刺激训练的脑梗死吞咽功能障碍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脑梗死 吞咽功能障碍 冰刺激训练 观察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通过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不同频率刺激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自我管理模式护理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模式干预后其肝功能自我效能水平的影响展开分析。结果:经护理患者肝功能自我效能水平得到明显改善。讨论:自我管理模式护理应用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对其肝功能自我效能水平的改善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自我管理模式护理 乙肝肝硬化 肝功能 自我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和分析针灸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在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它对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3月~2023年2月收治的78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使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9例)和观察组(n=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吞咽功能训练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针灸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 治疗后的观察组患者,其生活品质得到提升,神经功能得到改善,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值得比较(P<0.05)。结论 在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行常规疗法的基础上需联合针灸与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从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优化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针灸 神经肌肉电刺激 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吞咽功能训练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采用吞咽功能训练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连续治疗4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和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

  • 标签: 低频电刺激   吞咽功能训练    神经内科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采用电刺激疗法治疗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期间,来我产后康复中心就诊的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50例/组)。为观察组患者采用盆底电刺激疗法进行治疗,为对照组患者采用盆底肌功能训练法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盆底肌力的评分和生活质量的评分。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8%(49/50)〕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80%(40/50)〕,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盆底肌力的评分、生活质量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采用电刺激疗法治疗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的效果显著。

  • 标签: [] 盆底电刺激疗法 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 盆底肌功能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以图片视觉刺激辅助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并评估其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于我院治疗的5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反复唾液吞咽试验;实验组25例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反复唾液吞咽试验中,将酸性食物图片展示于患者。实验组、对照组分别在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反复唾液吞咽试验、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康复训练干预效果。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反复唾液吞咽试验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反复唾液吞咽试验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降低,且实验组反复唾液吞咽试验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图片视觉刺激辅助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具有显著效果。

  • 标签: 图片视觉刺激 脑卒中吞咽障碍 反复唾液吞咽试验。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采用电刺激疗法治疗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期间,来我产后康复中心就诊的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50例/组)。为观察组患者采用盆底电刺激疗法进行治疗,为对照组患者采用盆底肌功能训练法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盆底肌力的评分和生活质量的评分。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8%(49/50)〕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80%(40/50)〕,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盆底肌力的评分、生活质量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采用电刺激疗法治疗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的效果显著。

  • 标签: [] 盆底电刺激疗法 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 盆底肌功能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给予血液净化患者自我效能护理,对患者各项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本院84例血液净化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研究组(自我效能护理),对比两组各项功能。结果 研究组自我管理能力、心理状态及家庭功能,比对照组更优(P

  • 标签: 自我效能护理 血液净化 自我管理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呼吸肌抗阻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膈肌功能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及呼吸肌抗阻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反馈式呼吸电刺激治疗,每日治疗2次,每周治疗6 d,持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采用超声检测2组患者偏瘫侧及健侧吸气末膈肌厚度(IDT)、呼气末膈肌厚度(EDT)、平静呼吸及深呼吸时膈肌移动度,并计算膈肌增厚分数(DTF),采用便携式肺功能仪检测2组患者肺功能,同时分析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偏瘫侧及健侧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健侧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均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及健侧IDT、EDT、DTF、平静呼吸及深呼吸时膈肌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偏瘫侧及健侧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及健侧IDT、DTF、深呼吸时膈肌移动度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肺功能指标改善幅度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容易并发膈肌功能障碍,并以偏瘫侧膈肌功能受累为主;持续3周的呼吸肌抗阻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治疗能有效增加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IDT、DTF及深呼吸时膈肌移动度,有助于提高患者膈肌收缩能力及肺功能,降低卒中患者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

  • 标签: 脑卒中 电刺激 膈肌厚度 膈肌移动度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言语功能训练联合多感官刺激对全面发育迟缓儿童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5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全面发育迟缓儿童4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言语功能训练,观察组行言语功能训练联合多感官刺激,对比两组儿童治疗前后的口部运动功能、智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口语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智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言语功能训练联合多感官刺激对全面发育迟缓儿童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儿童智力发育,促进患者语言功能恢复,提高儿童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言语功能训练 多感官刺激 全面发育迟缓儿童 智力康复 语言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