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刺激防治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胃肠功能障碍(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GID)是指新生儿胃肠运动功能尚未成熟,在缺氧、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等多种情况下发生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呕吐咖啡色液体或便血等临床表现的新生儿危重症之一,其不仅是发生多器官衰竭的始发因子,也是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早期表现之一。有研究表明[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严重感染是GID的好发因素,其中因窒息引起者约占61.8%,当窒息缺氧发生时,全身灌注以保证重要脏器为主,胃肠道血管收缩,胃肠道黏膜的血供减少,发生缺血缺氧,因低灌注引起GID[2]。早产儿因胎龄小,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胃肠动力的成熟落后于消化和吸收功能,喂养耐受差,喂养不当时也易引起GID[3],中医认为早产儿属于“胎弱”范畴,由于先天不足,易致腑气不通,从而出现腹胀、呕吐等。目前西医治疗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以禁食、胃肠减压、肠外营养为主,对症予以促胃肠动力、改善循环药物等。目前文献报道的相关临床研究偏少,其原因可能与目前GID的诊断无客观检查指标,往往结合患儿临床症状、体征进行诊断,并且GID多伴随出现于严重感染、颅内出血等疾病,容易被忽视。但GID的出现是作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启动因素,提示患儿病情加重且预后不良,值得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4]。且笔者在临床诊疗中发现,在西医常规治疗GID的基础上,结合穴位刺激,包括点揉穴位、捏脊等治疗,可有效缓解患儿腹胀、呕吐等症状。临床上应用的穴位刺激方法多样,但适用于新生儿多采用穴位按压、穴位贴敷等较温和的刺激方式。目前已经有充足的临床证据显示电针、穴位埋线等穴位刺激可以改善成人胃肠道功能,但关于穴位刺激防治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较少,并未被归纳整理,使其临床应用有局限性。笔者通过查阅整理穴位刺激治疗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相关文献,总结穴位刺激治疗GID的应用现状,以期为临床治疗及后续科研思路提供参考。现总结如下:
作者 叶静
出处 《中国结合医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
出版日期 2023年07月24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