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胃部副临床少见,本文报道了1例45岁女性患者,因间断上腹胀7个月余就诊,10年前因外伤曾行脾脏切除术。术前胃镜、超声内镜和腹部CT均提示胃底占位,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术后病理提示为副组织。

  • 标签: 胃肿瘤 胃底副脾 脾切除术
  • 简介:摘要戈谢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溶酶体贮积病,为临床罕见病。现报道1例28岁确诊I型戈谢病的男性患者,因少见的梗死而行全切除术。分析切除在戈谢病的临床适应证及随访管理措施。

  • 标签: 戈谢病 脾切除术 葡萄糖脑苷脂酶 酶替代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手术治疗的8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腹腔镜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0例行腹腔镜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结果与切除组相比,动脉结扎组手术时间短[(181±72)min比(284±72)min ,t=-6.205,P<0.01]、术中失血量少[(100±50)ml比( 700±86) ml,t=-5.166,P<0.01]、输血率低(28%比67%,χ2=11.47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动脉结扎组术后排气时间短于切除组(2 d比3 d,Z=2.361,P<0.05);切除组术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上升程度高于动脉结扎组(P<0.05);切除组10例术后出现门静脉血栓,动脉结扎组6例术后出现门静脉血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57,P<0.05)。结论与腹腔镜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相比,腹腔镜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具有手术方式相对简单、创伤小、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低等优势。

  • 标签: 高血压,门静脉 脾动脉 结扎术 脾切除术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联合切除术与常规肝切除术治疗肝癌合并功能亢进患者肿瘤学效果及风险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浙江省义乌復元私立医院2012年4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符合研究要求的118例肝癌合并功能亢进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行肝联合切除术者为联合组,行常规肝切除术者为对照组,各59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血常规、肝功能、术后并发症、肿瘤效应(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术后1、3和5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升高[94.92%(56/59)比79.66%(47/59)](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至2019年8月1日,联合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显著高于对照组(29个月比22个月)(P<0.05);两组患者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率、1、3和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第7天血小板、白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264.48 ± 75.37) × 109/L比(153.53 ± 42.11) × 109/L、(7.86 ± 1.43) × 109/L比(3.48 ± 1.32) × 109/L](P<0.05);联合组术后第7天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49.42 ± 31.88) U/L比(84.22 ± 43.95) U/L、(36.50 ± 21.50) U/L比 (49.98 ± 35.63) U/L](P<0.05)。结论与常规肝切除术治疗肝癌合并功能亢进患者相比较,肝联合切除术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外周血血小板、白细胞上升及肝功能恢复,且不增加手术风险,长期随访结果更满意。

  • 标签: 肝切除术 肝肿瘤 脾功能亢进 肝脾联合切除术 肿瘤学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联合切除术与常规肝切除术治疗肝癌合并功能亢进患者肿瘤学效果及风险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浙江省义乌復元私立医院2012年4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符合研究要求的118例肝癌合并功能亢进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行肝联合切除术者为联合组,行常规肝切除术者为对照组,各59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血常规、肝功能、术后并发症、肿瘤效应(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术后1、3和5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升高[94.92%(56/59)比79.66%(47/59)](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至2019年8月1日,联合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显著高于对照组(29个月比22个月)(P<0.05);两组患者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率、1、3和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第7天血小板、白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264.48 ± 75.37) × 109/L比(153.53 ± 42.11) × 109/L、(7.86 ± 1.43) × 109/L比(3.48 ± 1.32) × 109/L](P<0.05);联合组术后第7天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49.42 ± 31.88) U/L比(84.22 ± 43.95) U/L、(36.50 ± 21.50) U/L比 (49.98 ± 35.63) U/L](P<0.05)。结论与常规肝切除术治疗肝癌合并功能亢进患者相比较,肝联合切除术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外周血血小板、白细胞上升及肝功能恢复,且不增加手术风险,长期随访结果更满意。

  • 标签: 肝切除术 肝肿瘤 脾功能亢进 肝脾联合切除术 肿瘤学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外伤性破裂切除术后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析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之间于我院内进行了外伤性破裂切除术治疗的50例患者的资料,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之中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和不良反应出现率。结果 观察组之中患者的术后开始饮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之中患者,数据采取对比后有意义(P<0.05)。观察组之中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之中患者,数据采取对比后有意义(P<0.05)。结论 在对外伤性破裂切除术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对其使用综合护理干预方式能够推动患者身体的恢复,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出现率,值得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术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67例行全腹腔镜脾脏切除术(total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TL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10例:无门静脉高压症,TLS使用一级蒂离断法;B组13例:无门静脉高压症,TLS使用二级蒂离断法;C组20例:有门静脉高压症,TLS使用一级蒂离断法;D组24例:有门静脉高压症,TLS使用二级蒂离断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和住院时间C组高于A组,D组高于B组(P<0.05);住院总费用,手术损伤、术后并发症和二次手术的总发生率C组高于A组和D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门静脉高压症是TSL的危险因素,但不是手术禁忌,无门静脉高压症的TSL两种蒂离断方法均是安全可行的,有门静脉高压症的TSL二级蒂离断法或两种蒂离断法的联合使用较单一的一级蒂离断法更加安全可行。

  • 标签:
  • 作者: 彭沙沙 夏国兵 方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 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医院肝胆胰腺外科 435000 武汉科技大学职业危害识别与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430081,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 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医院肝胆胰腺外科 435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巨患者行腹腔镜下切除联合断流术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月在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腺外科收治的58例门静脉高压症巨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n=34)和开腹组(n=24),腹腔镜组患者行腹腔镜下巨脾脏切除联合断流术,开腹组患者行开腹巨切除联合断流术。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腹腔出血、B/C级胰漏、腹腔感染等)发生率。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腹腔镜组中转开腹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205.3±28.6) min,开腹组为(156.4±20.7) min,腹腔镜组较开腹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开腹组术中出血量为(327.2±39.5) mL,显著高于腹腔镜组的(246.5±32.3) m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6±1.4) d、(9.7±2.3) d,开腹组分别为(3.8±1.5) d、(12.9±2.7) d,腹腔镜组均短于开腹组,两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腹腔出血0例,B/C级胰漏2例,腹腔感染3例,开腹组术后腹腔出血1例,B/C级胰漏2例,腹腔感染5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8)。结论腹腔镜下巨切除联合断流术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可使患者获益,但手术难度大,对手术医师的技术及心理素质要求高。

  • 标签: 脾切除术 腹腔镜 高血压,门静脉 巨脾 断流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原发性脾脏淋巴瘤患者应用腹腔镜切除术或者开腹切除术的治疗价值。方法:对照组采用开腹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脾脏切除术治疗。结果:术后镇痛时间、卧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观察组较对照组更短P<0.05;术后并发症率观察组为12.50%,对照组为42.86%,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脾脏淋巴瘤患者通过应用腹腔镜切除术的整体效果优于传统开腹切除术,前者能够加快患者术后康复并可降低其并发症率。

  • 标签: 原发性脾脏淋巴瘤 腹腔镜脾切除术 开腹脾切除术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切除术中行静脉近端结扎对静脉源性门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7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94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切除联合经静脉冠肾静脉分流术的患者采取紧贴门静脉结扎静脉的方法,58例未行静脉结扎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后均经胃网膜右静脉置入的导管滴注肝素,并于术后第7~14天行CT检查。结果静脉结扎组的36例患者均无门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发生门静脉血栓22例(38%),静脉血栓58例(100%),两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比38%,χ2=17.828, P<0.05)。结论在切除术中结扎静脉近端可有效预防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发生静脉源性门静脉血栓。

  • 标签: 高血压,门静脉 脾静脉 结扎术 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给予患者实施外伤性切术后合并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APE)的急救护理方法。方法:从我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外伤性切术患者中选取70例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合并APE。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划分为两组,一组是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每组35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术后指标差异。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手术时间、入院至治疗时间、凝血酶还原时间和平均动脉压分别为(98.34±14.41)min、(22.31±3.41)min、(13.53±2.87)s、(67.82±3.59)mmHg、(80.62±13.38)min、(15.69±3.62)min、(18.76±2.69)s、(56.45±4.76)mmHg,两组数据对比结果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接受外伤性切除术合并APE的患者,可给予其实施急救护理,有效地减少治疗时间、手术时间、降低平均动脉压,具有较高的推广意义。

  • 标签: 外伤性脾切除术 APE 急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门脉高压患者切除术后预防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52例行切除术的门脉高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术后血栓形成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对比,观察组预后血栓形成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切除不同手术切口取标本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我院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治疗诊断了腹腔镜下切除患者共99例,研究人员以全体腹腔镜下切除患者为基本实验对象。本实验已经征得患者及其监护人的许可,所有参与实验的对象具有实验内容一部分的知情权。为了使实验顺利进行并清晰的展现实验结果,研究人员将全体实验对象按照不同手术切口随机平均划分为三组,每组患者33例,分别为对照组、实验组A以及实验组B。不对对照组的手术进行干预,依旧采取传统的手术切口取标本的方法,而实验组A和实验组B两组采取不同大小的手术切口取标本。最终对三组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对比统计,得出一般结论。统计的指标包括:患者进行腹腔镜下切除手术的切口长度、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出血总量、手术结束至切口愈合所需的时间、愈合效果以及患者对本次医疗诊治的满意度评价,患者的满意度情况主要以满分为100分的评分制体现。此研究主要运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腹腔镜下切除不同手术切口取标本的临床效果分析。通过对三组数据进行严格的对比,可以发现三组数据差异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即P<0.05。该实验在开展过程中要不定时对患者的身体状况、术后恢复状况进行统计,最终得出一般结论。

  • 标签: 腹腔镜下脾切除 不同手术切口取标本 临床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门静脉高压切除术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病情控制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方法:收集门静脉高压切除术患者96例开展研究,时间2019年8月到2020年8月。96例门静脉高压切除术患者遵循随机平均原则,进行分组,组别分别是干预①组、干预②组。干预①组(48例)方案:常规护理策略;干预②组(48例)方案:护理干预策略。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进行统计学研究。结果:干预②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17%,相对干预①组20.83%而言更低(P

  • 标签: 护理干预模式 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此次实验来了解在自身免疫性血液系统疾病中,如果将患者的脾脏切除,对此疾病治疗的意义。方法:对在我院的2003年1月-2018年1月这十五年中进行切除术的86例自身免疫性血液疾病的患者的当年的临床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这86例自身免疫性血液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的患者进行开腹切除,对照组的患者进行腹腔镜切除。在此之前,是跟相关的患者进行沟通过的,并且患者也签署了知情此次实验的同意书,此次试验是符合相关的规定进行的。在这85例自身免疫性血液疾病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7例,女性患者有59例;患者的年龄在17-75岁之间,其中中位年龄为40岁。在这些患者中,患有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有70例,患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有13例,Evans综合征为3例。在这些患者中,都通过糖皮质激素或者是丙种球蛋白治疗后还是没有达到治疗的效果,或者在治疗后病情又复发。手术后定期对患者的血常规进行监测,时刻注意患者的术后恢复状况,是否出现并发症等情况。根据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进行开腹切除的观察组中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9%(8/43),腹腔镜切除的对照组中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6/43),经过统计学分析得P>0.05。在观察组中的患者住院时间在(7.2±1.3)d,对照组中的患者住院时间在(5.1±0.9)d,通过对比可得,对于腹腔镜切除的患者住院时间小于开腹切除的患者。对于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在手术后1年的完全缓解率为76%(53/70);在手术后五年的完全缓解率为60%(42/70);对于患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对应的完全缓解率为84%(11/13)、58%(7/12),患有Evans综合征患者对应的完全缓解率为100%(3)/3、70%(2/3)。结论:对于自身免疫性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来说,进行切除术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以后的医疗过程中推广。

  • 标签: 脾切除术 血小板减少 贫血,溶血性,自身免疫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门脉高压及外伤后破裂两种原因行切除术,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方法 回顾性统计2016.03至2020.03我院行切除术患者70例,其中因门脉高压导致大、功能亢进行切除患者38例为门脉高压组,因外伤后破裂行切除患者32例为外伤组,分别统计并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2周、术后第3周的彩色多普勒中的相关指标。结果 门脉高压组术前门静脉主干直径、最大流速、平均流速与外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门脉高压 外伤后脾破裂 脾切除术后 门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探讨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治疗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手术要点、适应证及疗效。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例囊肿、2例血管瘤患者资料,均行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病变4例位于上极,1例位于下极,病变最大径(5.4±2.7)cm。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73.0±48.0)min,出血量(70.0±27.4)ml,术后住院时间(7.6±2.5)d,均无术后并发症。随访时长5~48个月,无病变复发及远期并发症。腹腔镜部分切除术治疗良性占位性病变安全可行、疗效肯定,能避免或减少发生切除后凶险性感染、血栓等严重并发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脾脏后外侧入路在腹腔镜巨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腹腔镜切除术(LS)的巨患者临床资料。共入组48例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5.8岁。根据手术分离脾脏入路分为研究组(n=26):采用改良脾脏后外侧入路,蒂最后处理;对照组(n=22):经前入路,建立蒂后隧道,蒂优先处理。比较两组患者切除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等指标和术后腹腔感染等并发症。随访预后。结果两组患者切除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50.2±15.1)ml、中转开腹2例(7.7%)、术中输血1例(3.8%),优于对照组的(160.1±40.3)ml、7例(31.8%)、5例(2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9例(34.6%)术后发生并发症,优于对照组的13例(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15个月,研究组20例(76.9%)患者发生血小板增多症,7例(26.9%)门静脉血栓;对照组17例(77.3%)患者发生血小板增多症,6例(27.3%)门静脉血栓。结论改良脾脏后外侧入路分离脾脏用于腹腔镜巨切除安全可行。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高血压,门静脉 脾切除术 后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腹腔镜部分切除术(LP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利用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辅助完成的4例LPS患者资料,女性3例,男性1例,年龄分别为46、41、27、12岁。分析手术情况,术中通过吲哚菁绿荧光成像与普通白光对比确定保范围,切后荧光成像检测残断面并止血,观察荧光褪色情况。结果4例均完成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手术,吲哚菁绿使缺血线更加清晰。手术时间180.0~250.0 min,术中出血量40.0~200.0 ml,术后住院时间4.0~14.0 d。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囊肿1例,血管瘤2例,裂伤1例。术后随访2个月~2年均恢复良好。结论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LPS术中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提高LPS手术安全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脾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吲哚菁绿 荧光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