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脑梗塞误诊原因以及处理的对策。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至2013年误诊患小脑梗塞换着10例,分析其临床资料,运用头颅核磁共振成像与脑血管造影来进行进一步的诊断。结果这10例误诊小脑梗塞患者是后期的诊断过程中,被确诊患小脑梗塞,并且通过治疗后都能够顺利康复。讨论在诊断过程中有疑似为小脑梗塞的时候,要及时彩玉头颅核磁共振成像与脑血管造影对患者进行及时的确诊以及及时的治疗,防止因误诊造成的危害与医患纠纷。

  • 标签: 小脑梗塞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确保脑梗塞患者的护理安全,减少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评估患者存在的护理风险,针对风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护士风险管理意识。结果实施风险管理措施1年,差错、事故发生率、投诉率为0,患者、护士满意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实施风险管理有助于提升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护士满意度。

  • 标签: 脑梗塞 患者 护理不良事件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总结脑梗塞患者的特点及护理方法,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78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护理措施。结果17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一例患者出现功能障碍。结论对脑梗塞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 标签: 脑梗塞 老年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总结其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02月-2013年12月间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在上、下肢肌力,自行持匙进食和拄仗行走的能力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 标签: 急性脑梗塞 早期康复护理 肢体功能
  • 简介:摘要为了使脑梗塞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本院对我院收治区40位脑梗塞病人进行了心理护理,不仅得到了很好的护理效果,也对病人的恢复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现本文将在实践中对脑梗塞病人的心理护理经验汇总一下,以便为此类病人找到更好的心理护理方法。

  • 标签: 脑梗塞 中老年患者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对脑梗塞病人疗效的影响。方法将本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于出院时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以客观评定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对于脑梗塞患者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在接受个性化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后,其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脑梗死患者的进行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保健意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脑梗死的复发。

  • 标签: 脑梗塞 健康教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68例脑梗塞后遗症患者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科学的护理方法有利于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病后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结论通过对患者的精心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脑梗塞后遗症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颅外血管评估对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选取的10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在发病住院后2周内行颈动脉超声和CT血管造影检查,通过NASCET法和ECST法对颅外血管狭窄率进行计算并分析,对斑块性质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100例患者经过颈动脉超声和CT检查分别发现56和49处颈动脉软斑块,两种检查方法在对颅外血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准确率、不同斑块部位诊断率、不同斑块所致的血管狭窄程度诊断率等方面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外脑血管评估对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其关系密切,超声和CT检查对脑梗死血管的诊断均具有积极意义,两者检查结果无干扰可以互补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值得临床重视和思考。

  • 标签: 高梗塞 颅外血管评估 颈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和CT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脑梗塞患者后遗症期的临床康复护理经验及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行康复治疗的32例脑梗塞后偏瘫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结果本组全部32例患者中,基本痊愈5例,占15.6%;显著进步10例,占31.3%;进步12例,占37.5%,无效5例,占15.6%。结论有计划的康复护理可以有效缩短病程,减轻后遗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护理经验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脑梗塞后遗症 康复 护理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超早期静脉溶栓是指发病6h内采用抗凝治疗使血管再通,减轻脑水肿,缩小梗死灶,挽救缺血半暗带,减轻神经元的损伤。可是这一严格的时间窗使许多患者与其失之交臂,但其中不乏有一些患者可能会从中受益。本文选择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为4.5小时,平均治疗时间2.89士1.31小时。因此,缩短发病时间、开辟路色通道,护理工作的配合跟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绿色通道 静脉溶栓 溶栓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及对其治疗方法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我院2010年~2012年收治84例外伤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名患者,实验组对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对照组对患者采用药物保守的治疗。结果根据恢复标准,对于这84例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评定,其中有42例病愈的患者,26例显著进步的患者,10例进步的患者,6例恶化的患者。结论临床上,外伤性脑梗塞的治疗与很多因素息息相关,无论采取手术治疗还是传统药物治疗,都应该尽早的诊断以提高治愈率。并且采取综合的治疗才能提高疗效。

  • 标签: 外伤性脑梗塞 发病机制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进展性脑梗塞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进展性脑梗塞病人32例,将其设置为实验组,并随机选取稳定性脑梗塞病人32例,将其设置为对照组,在分析了所有病人的临床资料之后,研究其危险因素。结果32例进展性脑梗塞病人中,有18例合并高血压,10例合并糖尿病,8例合并高纤维蛋白原血症,13例合并高脂血症,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塞危险因素主要有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血压、高脂血症等,若病人的收缩压明显降低,且脉压相对减小时,必须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并予以及时救治。

  • 标签: 进展性 脑梗塞 危险因素 分析
  • 简介:摘要早期介入溶栓治疗可改善脑的供血,最大限度地恢复脑的正常功能。术前及时充分准备,术中及术后的严密观察及护理,对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后遗症,对患者的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急性脑梗塞 介入溶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对比脑梗塞与脑出血的临床表现、病因以及危险因素等,为更好的防治脑血管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份我院神经内科收治28例脑出血与85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脑梗死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血管炎等,分别占39%、21%、19%;脑出血主要病因为高血压、脑血管畸形、动脉粥样硬化等,分别占29%、25%、14%。(2)两组病人的病变部位均以基底节区和脑叶最常见,其次为脑干、丘脑。结论脑梗死临床治疗和预后比脑出血要好;脑梗死与脑出血的病因有差异;脑梗死与脑出血危险因素相同。

  • 标签: 脑梗死 脑出血 病因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应用顺来康治疗。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结果治疗后2组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安全性高。

  • 标签: 脑梗塞 急性病 依达拉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社区脑梗塞病人的遵医行为护理干预方法,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将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社区脑梗塞病人43例纳入本研究,对其实施相应的护理,对比护理干预前后患者情绪状态、遵医行为的变化。结果与干预前对比,我们发现干预后患者各项遵医行为明显改善,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结论社区脑梗塞病人容易出现多种后遗症,患者具有用药依从性不高等特点,加强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遵医行为,对预后有益。

  • 标签: 社区脑梗塞病人 遵医行为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与脑梗塞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100例脑梗塞患者和100例健康人(对照组)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探讨颈动脉斑块与脑梗塞的相关性。结果我院100例脑梗塞患者中85例患者检出颈动脉斑块,其中30人为颈动脉狭窄,检出率达到(85.0%),100例健康人(对照组)中11人检出颈动脉斑块,其中9人为颈动脉狭窄,检出率为(11.0%);脑梗塞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与脑梗塞的相关性较高,颈动脉斑块是导致脑梗塞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早期检测颈动脉斑块对预防和控制脑梗塞临床意义重大。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脑梗塞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脑梗塞病人进行访视护理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2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方法分组。出院后对照组患者实施电话随访服务,实验组患者进行上门访视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随访期间二次脑梗发生率、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患者随访期间二次脑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脑梗塞相关知识问卷调查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经t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塞出院患者实施上门访视护理有助于帮助患者掌握脑梗塞相关知识,做好家庭康复护理,减少二次脑梗的发生风险。

  • 标签: 脑梗塞 访视护理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就脑梗塞的CT、MRI表现进行分析比较,了解它的好发人群及CT、MRI表现。材料与方法对360例不同年龄、性别、部位、范围、程度和基础疾病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50岁以下30例,51—60岁92例,61岁以上238例,基底节171例,合并高血压91例,98例未出现脑梗塞的临床表现。结论脑梗塞好发于50岁以上的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基底节区为其好发部位,高血压为发病主要因素,MRI可以发现临床未出现症状的脑梗塞病灶。

  • 标签: 脑梗塞 好发人群 影像学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