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脊柱疾病通常是指颈部、肩膀、腰椎以及腿部的疼痛,在临床上主要分为颈椎、腰键盘突出、驼背以及骨质增生可谓脊柱的四大病症。但是许多无法解释的慢性以及顽固性疾病也是因为脊柱。。为此,本文介绍脊柱的病因、病状以及主要病理因素,并提出了预防、矫正脊柱的形成以及缓解脊柱病痛的措施,希望为预防脊柱的形成以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 标签: 脊柱病 形成 预防 病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国内多中心脊柱转移瘤病历资料,观察其流行学特征。方法收集国内多个临床中心2007年1月至2019年6月的脊柱转移瘤患者,共纳入1 976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其中男1 129例(57.14%),女847例(42.86%),总体平均发病年龄为(58.6±11.6)岁(范围:13~92岁)。对其人口特征、原发肿瘤类型、脊柱受累节段和数目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查阅病历资料获得其临床指标,包括:Frankel分级、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转移性脊髓压迫症状(metastatic spinal cord compression,MSCC)、Tokuhashi修正评分、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the 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Karnofsky行为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及恶性肿瘤病史,最后对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干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 976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男女比为1.33∶1,中位发病年龄为59.0岁,其中50~69岁为发病高峰(63.71%)。女性平均发病年龄小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53.23%)大于女性(47.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肺癌(730例, 36.94%)为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其次为未知来源肿瘤(326例,16.50%),乳腺癌(159例,8.05%),肾癌(120例,6.07%),消化道来源肿瘤(109例,5.52%)等。无论男女,肺癌均为最常见的原发肿瘤,男性其次为未知来源肿瘤,女性其次为乳腺癌。近10年来,未知来源肿瘤占比有减少趋势,乳腺癌占比有增多趋势。根据Tomita评分,快进展型肿瘤1284例(64.98%),中速进展型肿瘤211例(10.68%),慢进展型肿瘤481例(24.34%)。当患者受累椎体数<3个时,以腰椎转移(32.60%)最为常见,受累椎体数≥3个时,以跨节段转移(42.86%)最为常见。50.76%的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77.18%出现中、重度的疼痛,14.02%出现转移性脊髓压迫症状,仅有28.95%的患者有明确的原发肿瘤既往史。治疗干预方面,34.92%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5.97%进行了脊柱转移灶放疗,6.02%进行了化疗,以及1.77%进行了靶向治疗。术前Frankel分级、SINS评分及Tokuhashi修正评分是影响患者手术治疗方式的重要因素。结论详细描述多中心脊柱转移瘤的流行学特征,有助于骨科医生了解脊柱转移的临床特点,对指导临床诊断和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流行病学研究 肿瘤转移 人群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并分析文献,总结脊柱Rosai-Dorfman(Rosai-Dorfman disease,RDD)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现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至今的脊柱RDD的病案报告,采用系统性综述的方式,分别以"Rosai-Dorfman disease, spine"、"Rosai-Dorfman disease,central nervous system"、"Rosai-Dorfman脊柱"为关键词搜索中文和英文全文数据库。经筛选共纳入文献43篇,合计患者52例。确立研究内容后,研读文献并提取相应信息,归纳后录入相应条目,即构建脊柱RDD数据库,重点研究和报告脊柱RDD的临床特点、诊疗现状和预后情况,并运用统计学方式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文献共报告52例患者资料,年龄为(32.1±17.1)岁(范围6~76岁),男女比例为1.9∶1;中位随访时间为19.9个月。其中41例(78.8%)以脊柱相关症状起,合并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者为11.5%,合并其他器官受累者为36.5%,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者为23.1%。病灶节段以颈椎(43.1%)、胸椎(39.2%)为主。有53.2%的病灶起源于硬脊膜,骨、脊髓实质分别为17.0%、10.6%。手术为主要的治疗方法(83.7%),其中病灶全切者占手术病例的46.3%。放疗、化疗或激素治疗仅应用于少数病例(10.2%)。极少数患者有自愈倾向(2.0%)。脊柱RDD术后复发或再发比例达22.0%。结论脊柱RDD为临床罕见,并无特征性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有多器官侵犯、复发或再发的潜力;该病的诊断依靠术后病理,治疗以手术为主,其他辅助治疗的疗效并不确切,无症状者可给予随访观察。

  • 标签: 脊柱 组织细胞增多症 回顾性研究 疾病特征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脊柱关节是一组主要累及中轴骨、骶髂关节及外周关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AS为典型代表。在脊柱关节病患者的诊治中,如何做到既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又准确诊断、正确治疗,至今仍是摆在专科医生面前的难题。更深入地理解疾病本质,更严格地掌握分类标准精髓,对避免误诊和过度治疗至关重要。

  • 标签: 脊柱关节病 脊柱炎,强直性 分类标准 误诊 过度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脊柱Gorham合并重度侧后凸畸形的手术疗效,并探讨手术对策。方法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确诊脊柱Gorham合并脊柱畸形患者12例,其中4例接受矫形手术治疗。男3例,女1例;手术年龄的中位数为14.5岁(11.5岁,27.5岁);侧凸和后凸Cobb角的中位数分别为29°(21.5°,78.0°)和94°(78.0°,103.0°)。患者于halo轮椅悬吊重力牵引后均行一期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融合术,置钉节段跨越病变椎体,术中行SchwabⅠ或Ⅱ级截骨术,术后接受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侧凸、后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及矢状面平衡等参数,在CT和MRI上评估脊柱骨溶解侵袭情况。结果4例患者在牵引3个月(2.5个月,3.5个月)后,脊柱侧凸和后凸Cobb角中位数分别降至23.5°(15.5°,77.0°)和65°(57.0°,83.5°)。矫形术中2例行关节突切除术,2例行Ponte截骨术,手术时间中位数为5.5 h(5.1 h,5.9 h),术中出血量为3 095 ml(2 950 ml,3320 ml),融合节段为13.5个(12.5个,14.5个),置钉密度为47.8%(40.9%,57.3%)。术后脊柱侧凸和后凸Cobb角中位数分别为18°(10.5°,38.5°)和59°(42.0°,78.0°),矫正率分别为46.7%(33.1%,59.5%)和35%(12.3%,51.1%)。冠状面平衡中位数由牵引前的15.5 mm(9.0 mm,21.0 mm)降为6.5 mm(4.0 mm,9.0 mm),矢状面平衡由14 mm(-18.0 mm,27.5 mm)降至5.5 mm(-5.5 mm,12.5 mm)。随访时间中位数为2.8年(2.0年,3.5年),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断棒行翻修手术,未见骨溶解进展、神经损伤及乳糜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一期后路矫形术联合术前Halo牵引和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等可满意纠正脊柱Gorham合并重度侧后凸畸形,但要警惕术后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

  • 标签: 骨质溶解 原发性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作为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重要组成,通道技术包括了经皮通道下的显微技术(显微镜)、内镜技术和正在研发的微通道机器人技术。这些通道脊柱外科技术有各自优点和不足之处,显微镜和内镜技术两者取长补短,甚至可以应用"双镜联合"技术治疗复杂的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和椎管内外肿瘤。通道脊柱外科技术将是一种潮流和趋势,神经外科、骨科和疼痛科等医生要摒弃门户之见,勇于面对挑战,积极掌握各种新知识和新技术,共同为造福脊柱脊髓病患而努力。

  • 标签: 通道技术 脊柱外科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由基因及椎旁肌免疫组化确诊的Ⅵ型胶原相关肌病患者,且该患者仅以脊柱侧凸为单独表型。本病例提示临床中某些脊柱侧凸的患者,其潜在病因可能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肌肉疾病,为脊柱侧凸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切入点。

  • 标签: 脊柱侧凸 Ⅵ型胶原相关肌病 椎旁肌病理 基因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幼年起的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临床特点。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诊治的350例AS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50例病程(10.8±8.6)年,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率90.9%(318/350),其中起年龄≤16岁即幼年起AS(JoAS)者75例(JoAS组),起年龄>16岁即成年起AS(AoAS)者275例(AoAS组)。结果①与AoAS组相比,JoAS组男性占比较高[98.7%(74/75)比79.6%(219/275)]、病程较长[11(8,15)比8(4,15)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65,P<0.01;Z=-3.09,P<0.01)。②与AoAS组相比,JoAS组以外周关节肿痛[45.3%(34/75)比18.9%(52/275)]、髋痛[26.7%(20/75)比15.3%(42/275)]、足跟痛[9.3%(7/75)比2.9%(8/275)]为首发临床表现的比例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0,P<0.01;χ2=5.25,P=0.03;χ2=5.93,P=0.02)。③校正病程后与AoAS组相比,JoAS组放射学髋关节损害率[77.3%(58/75)比43.3%(119/275),OR=4.71]、骨量低于同龄人率[34.7%(26/75)比23.3%(64/275),OR=2.23]、营养不良率[25.3%(19/75)比13.8%(38/275),OR=2.16]、急性葡萄膜炎的发生率[17.3%(13/75)比6.5%(18/275),OR=2.72]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ald=25.60,P<0.01;Wald=7.20,P<0.01;Wald=5.84,P=0.02;Wald=6.24,P=0.01)。结论与AoAS患者临床特点不同,JoAS患者更多以外周关节肿痛或髋痛为首发临床表现,病程中放射学髋关节损害、骨量低于同龄人、营养不良及葡萄膜炎的发生风险更高。

  • 标签: 脊柱炎,强直性 幼年起病 髋关节 骨密度 葡萄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脊柱矫形器治疗强直性脊柱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16例强直性脊柱脊柱侧弯患者均佩戴改良矫形器治疗6个月,平均每天配戴4~6 h;同时配合矫形体操锻炼,每天至少1 h。治疗6个月后复查脊柱cobb角变化。结果所有患者脊柱侧弯的程度均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脊柱cobb角变小。结论改良脊柱矫形器治疗强直性脊柱脊柱侧弯有明显疗效。

  • 标签: 改良脊柱矫形器 强直性脊柱炎 脊柱侧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伴发炎症性肠(IBD)的临床特征及功能状态,探讨AS合并与未合并IBD者间的差异,提高对其的认识,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从脊柱关节炎智能管理系统中选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连续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风湿科门诊就诊的AS患者,通过消化内镜或病理检查确诊(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IBD。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病情评估、实验室检查、疾病严重程度评价。结果共纳入893例AS患者,男739例,女154例,年龄(30.8±8.8)岁。AS合并IBD者64例,未合并IBD者829例。合并IBD者年龄高于未合并IBD者[(34.5±7.5)岁比(30.5±8.8)岁,P<0.001],病程长于未合并IBD者[(10.8±6.9)年比(8.1±5.9)年,P=0.001]。合并IBD者更易出现颈椎[21.9%(14/64)比10.5%(87/829),P=0.006]、胸椎[29.7%(19/64)比12.3%(102/829),P<0.001]受累,且易合并葡萄膜炎[28.1%(18/64)比16.4%(136/829),P=0.017]和银屑[7.8%(5/64)比2.3%(19/829),P=0.009]。合并IBD者Bath AS疾病活动度(BASDAI)、Bath AS功能指数(BASFI)、国际脊柱关节炎评价协会健康指数(ASAS HI)均高于未合并IBD者[BASDAI: 3.3±2.1比2.4±1.8, P<0.001; BASFI: 2.2(1.0,3.3)比1.1(0.2,2.4), P<0.001; ASAS HI: 7.1±4.3比5.3±3.7, P=0.001]。结论合并IBD的AS患者疾病活动度更高,机体功能和总体健康指数更差,发生银屑和葡萄膜炎的机会增加。

  • 标签: 脊柱炎,强直性 炎性肠疾病 疾病活动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 S pondylitis AS )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非特异性疾病。该病可 引起患者脊柱的弹性、顺应性逐渐降低,力学平衡逐渐丧失。同时长期的慢性炎症导致骨质疏松、骨脆性增加,使得 AS 患者椎体骨折发生率高出健康人群 4 倍。目前, AS 患者合并椎体骨折的治疗方法仍然存在一定争议,目前没有明确的指南可以参考,也没有任何可循的标准。本文针对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的治疗进展进行系统性的文献回顾,为临床医师的治疗方法提供合适的思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有限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布鲁杆菌脊柱炎(B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9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BS患者44例,男26例,女18例。病变部位:T11/T12 2例,T12/L1 8例,L3/L4 6例,L4/L5 20例,L5/S1 8例。术前行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检查,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血清试管凝集试验均阳性。术前16例患者伴有神经症状,其中按照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为C级者6例,D级者10例。有6例患者对一线抗布鲁杆菌药物过敏。术前规范化药物治疗,依据个体体质、营养状态、肝肾功能情况制定个体化服药剂量及频次,实施有限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手术。术后继续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或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应用。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是否有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随访,对患者行VAS、CRP、ESR、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血清试管凝集试验实验室检查和X线检查;术后6、12个月随访,行MRI检查;并且末次随访时行ASIA神经功能分级评估。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与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2.2±0.2) h、(360±50) mL。本组44例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肝肾功能无损害,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44例患者术前,术后3、6、12个月VAS分别为(6.3±1.3)、(2.3±0.8)、0、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26, P<0.05);44例患者术前,术后3、6、12个月CRP分别为(65.31±4.01)、(4.31±0.12)、(3.05±0.01)、(1.33±0.12) 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6.13, P<0.05);44例患者术前,术后3、6、12个月ESR分别为(54.78±3.12)、(13.08±1.01)、(6.21±1.32)、(2.32±0.38) mm/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38, P<0.05)。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VAS、CRP及ES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49、5.763、4.219,P值均小于0.05)。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血清试管凝集试验术后3个月复查均阴性。术后6、12个月X线显示椎弓根钉着力牢固、脊柱稳定,椎间隙植骨融合;术后6、12个月MRI显示椎体及椎旁组织炎症吸收,椎管内脊髓无受压。术前ASIA神经功能C级6例,术后改善为D级2例,E级4例;术前ASIA神经功能D级患者10例,术后均改善为E级。结论有限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对于BS控制感染、合理用药、消除炎症、缓解疼痛、解除脊髓神经受压、促进快速康复是安全可行的且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脊柱炎 内固定器 个体化医学 药物疗法 有限病灶清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