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胸部闭合性实质损伤的 X线诊断价值。方法:选取 2015年 1月—— 2015年 12月我院收治的胸部闭合性实质损伤的患者 107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 X线片及 CT扫面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患者的创伤性湿挫伤,气胸的检出率。结果: X线创伤性湿的检出率为 68%,挫伤的检出率为 77.78%气胸的检出率为 72.73%; CT扫描创伤性湿的检出率为 96%,挫伤的检出率为 94.44%,气胸的检出率为 95.45%; CT扫面结果中创伤性湿挫伤,气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 X线片,两组数据差异明显,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X 线片临床操作简单,对胸廓全貌、肋骨骨折方面检查结果较好, CT 扫描对实质病变的检出更具优势,临床应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的检查方式,以确诊患者的病情,为治疗做出判断为采用依据。

  • 标签: 胸部闭合性肺实质损伤 X线 CT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胸部闭合性实质损伤的 X线诊断价值。方法:选取 2015年 1月—— 2015年 12月我院收治的胸部闭合性实质损伤的患者 107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 X线片及 CT扫面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患者的创伤性湿挫伤,气胸的检出率。结果: X线创伤性湿的检出率为 68%,挫伤的检出率为 77.78%气胸的检出率为 72.73%; CT扫描创伤性湿的检出率为 96%,挫伤的检出率为 94.44%,气胸的检出率为 95.45%; CT扫面结果中创伤性湿挫伤,气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 X线片,两组数据差异明显,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X 线片临床操作简单,对胸廓全貌、肋骨骨折方面检查结果较好, CT 扫描对实质病变的检出更具优势,临床应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的检查方式,以确诊患者的病情,为治疗做出判断为采用依据。

  • 标签: 胸部闭合性肺实质损伤 X线 CT 价值
  • 简介:术前准确评价肾实质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以及恶性肿瘤的不同病理亚型对于选择手术方案、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对近年来CT、MRI、MR波谱检查以及超声造影检查(CEUS)在诊断肾实质占位性病变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超声检查 肾实质占位
  • 简介:摘要随着薄层CT的广泛应用和胸腔镜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肺部小结节被筛查出来并接受手术。在临床病理工作中,有些非肿瘤性病变组织形态与腺癌相似,容易误诊。该文收集了5种肺部非肿瘤性病变,包括细支气管上皮化生、肺泡上皮反应性增生、微小脑膜瘤样结节、多灶型微结节性肺泡上皮增生、大泡性胎盘样病变,并通过相关文献复习,对这些疾病的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进行总结。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111例孤立结节病灶在CT平扫时的中心密度,边缘形态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增强薄层扫描CT净增值的范围进行测定,进而判断良恶性病变

  • 标签: CT 孤立结节病 良恶性病变
  • 简介:摘要30年来,我国的弥漫性间质性疾病(DPLD)的诊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疾病的认识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疾病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典型HRCT得以诊断。同时,多学科讨论诊断模式开展,提高了诊断率,外科活检数量呈下降趋势。一些DPLD疾病仍然需要活检,不同疾病要求活检方式不同,一些有特征性病理特点的疾病可以经小活检标本诊断,临床影像不典型及复杂疾病仍然需要外科活检。冷冻活检比传统经支气管镜活检有更高诊断率。我国总体DPLD活检偏低,非肿瘤专科呼吸病理发展相对滞后,临床仍然存在激素经验性治疗的现象,其诊断及规范治疗都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努力。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定量分析对鉴别周围型病变良恶性的应用价值,以及联合多项血清肿瘤标记物对周围型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将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于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就诊的76例周围型病变患者纳入研究,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恶性病变(48例)和良性病变(28例),定量分析良恶性病变的始增时间(AT)、病变-组织始增时间差(tAT),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及最佳时间截断点。检测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并分析tAT分别联合三项血清肿瘤标记物及四项联合对周围型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恶性病变AT、tAT大于良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AT诊断周围型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0.759)大于病变AT(0.675),且当tAT≥2.5 s时,诊断周围型恶性病变的敏感性较高(91.7%),与病变AT比较对周围型恶性病变具有更可靠的诊断价值。tAT联合三项血清肿瘤标记物诊断周围型恶性病变时,四联诊断曲线下面积最大(0.878),其敏感性最高(97.9%)。结论tAT对鉴别诊断周围型病变良恶性具有一定价值,联合多项血清肿瘤标记物可提高对周围型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

  • 标签: 超声造影 肿瘤标记物 肺病变 联合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彩超检查对肝脏实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9月-2017年10月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48例肝脏实质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本组患者的彩超检查结果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彩超与病理诊断结果,分析肝实质病变的彩超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结果彩超对小肝癌、肝转移癌、肝脏炎性病灶、肝血管瘤以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检出率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肝癌、肝转移癌、肝脏炎性病灶、肝血管瘤以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均有比较典型的彩超图像特征以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结论彩超检查对肝脏实质病变检出率较高,且有利于肝脏实质病变的定性诊断,在临床上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广泛的推广应用。

  • 标签: 彩超 肝脏实质性病变 诊断 应用价值
  • 作者: 谭静 舒畅(审校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08
  • 出处:《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400014
  • 简介:摘要儿童空洞性病变包括一组异质性疾病,主要由感染所致,其影像学特征可类似,实际临床工作中很难严格地将空洞与大疱、囊肿、气肿等病变区分开来。有学者将壁厚≤4 mm定义为薄壁,而>4 mm定义为厚壁,因而认为厚壁者为空洞,薄壁者为囊肿,但是两者在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方面存在重叠,影像学上二者有时难以区分鉴别,尚需结合病史特点寻找疾病病因。该文从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病因方面着手,结合胸部影像学检查,对儿童空洞性病变性质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上鉴别各种空洞提供诊断思路,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儿童 肺空洞 病因 鉴别诊断
  • 简介:CT引导下经皮活检由于其创伤性比较小、操作简单、准确率高,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弥漫性实质疾病(diffuseparenchymallungdiseases,DPLD)的诊断[1]。本次研究探讨CT引导下经皮活检在诊断肺部弥漫性病变方面的价值以及并发症的预防。现报道如下。

  • 标签: 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 临床应用 弥漫性 肺疾病 DISEASES LUNG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波生坦对间质纤维化(PIF)大鼠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将24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对照组(C组)、模型组(F组)和治疗组(T组),n=8;予博来霉素建立PIF模型;T组于第2天始予波生坦(100mg/kg.d)灌胃治疗,C、F组予等量生理盐水对照。4周末测定各组大鼠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光镜下观察血管病理改变。结果1.C组、F组、T组血浆ET-1分别为0.11±0.04、0.41±0.13、0.27±0.04(ng/m1);2.F组比较于C组明显升高,(P<0.05),波生坦治疗的T组较F组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血管病理C组大鼠血管内皮完整,基底膜线状连续;模型F组血管外肺泡充填大量炎性细胞,多处血管内皮细胞坏死,内膜结构不清甚至断裂,管壁明显增厚,部分闭塞;治疗T组较F组血管内皮相对完整,血管平滑肌增殖及管腔狭窄明显减轻。结论波生坦可以通过拮抗并降低ET-1水平,减少血管损伤,延缓间质纤维化的进展。

  • 标签: 波生坦 肺间质纤维化 肺血管病变
  • 简介:摘要经支气管诊断技术作为外周病变的主要诊断方式之一,具有较高安全性。传统经支气管诊断技术的诊断率较低,使其应用受限。引导支气管镜技术的出现提高了其诊断效能,推动了这一技术的应用。随着肺部磨玻璃结节和实性小结节检出率的不断增高,对经支气管诊断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事支气管镜诊疗操作的呼吸科医生要重视外周病变经支气管诊断技术。

  • 标签:
  • 作者: 张冰清 李月婷 章里西 许文兵 张炎 黄晓明 曾学军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全科医学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北京100730
  • 简介:摘要报道1例以发热、间质病变起病,早期诊断多发性肌炎,随着病情进展,间质病变形态发生演变,并逐渐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最终诊断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需要提醒临床医生的是,多发性肌炎可能是一种副肿瘤综合征,在诊治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诊疗思路和方向。

  • 标签: 肺疾病,间质性 多发性肌炎 副肿瘤综合征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容积高分辨 CT在显示弥漫病变中的应用,评价其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将我院 2015年 1月至 2017年 3月确诊为弥漫病变患者中取样 41例设为研究对象, 均给予常规高分辨CT( CHRCT)( A方法)检查与容积高分辨 CT( VHRCT)( B方法)检查,观察两种方法检测情况。结果:经检测后统计发现,两种检测方式对症状图像分辨能力、噪声水平、线状影、细支气管扩张、肺气肿、微结节影及树芽征、磨玻璃影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 B方法呼吸伪影指标较 A方法明显减少( P< 0.05)。结论:容积高分辨 CT应用于弥漫病变检测中可达到传统高分辨 CT的诊断效果,且仅需一次扫描便可得到全高分辨率图像,呼吸伪影较少,更利于临床应用。

  • 标签: 容积高分辨 CT 肺弥漫病变 诊断能力
  • 简介:摘要外科活检由于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对弥漫性实质疾病(DPLD)诊治具有重要价值,被多数指南推荐为确诊的主要手段。然而,随着新的无创或微创等手段在DPLD诊治中的运用,SLB在DPLD诊断中的地位和应用价值需要再评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在肾脏实质良恶性病变诊断过程中采用超声造影和CT的效果分析。方法:从2019.9-2022.9年在我院诊断的肾脏实质良恶性病变患者中随机选取15例接受超声造影检查和CT检查后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情况。结果:病理诊断得到肾脏实质良恶性性病患者达到100%(15),超声造影和CT诊断影响表现不同,分别为93.33%(14)和86.67%(13),P>0.05,无差异;超声造影和CT诊断时,前者恶性肿瘤的增强强度、假包膜和增强消退时间表现与后者差异显著,超声造影诊断相对于CT诊断的效率更高,P<0.05。结论:对于肾脏实质良恶性病变患者而言,采用超声造影和CT诊断方式均具有疾病诊断效果,但是超声造影诊断效果更好。

  • 标签: 超声造影 CT诊断 肾脏实质良恶性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活检术对周围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周围占位病变患者的螺旋CT平扫、定位扫描、穿刺活检及病理分析。结果33例中确定病理诊断30例,其中腺癌19例,鳞癌5例,未分化癌2例,查到癌细胞但未能分型1例,肺结核2例,结核合并癌变1例,穿刺活检总确诊率为90.9%。因获取组织太少等原因未明确诊断3例。发生气胸4例,针道渗血2例,少量咯血1例。少量气胸、血胸、针道渗血均未予处理。

  • 标签: 肺周围占位病变 CT引导 分层扫描 活检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