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肠道双歧杆菌在细菌/内毒素移位中的变化和作用。方法制作严重烫伤大鼠模型。同时设假伤组,检测细菌和内毒素(LPS)移位及盲肠膜菌群变化,ELISA法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结果大鼠严重烫伤后脏器细菌移位明显增多(P<0.01);血LPS水平在致伤1,3,5d后分别为(0.236±0.148)Eu/ml,(0.197±0.156)Eu/ml,(0.104±0.090)Eu/ml,显著高于假伤组的(0.072±0.049)Eu/ml(P<0.05);盲肠膜菌群中双歧杆菌数剧减20-250倍,真菌数剧增至5-60倍,大肠杆菌数增加0.5-30倍,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比值由假伤组的25000:1降为伤后的4-800:1;血浆IL-6水平显著增高,经分层统计,与未发生肠道细菌移位大鼠相比,盲肠膜菌群移位大鼠的双歧杆菌量减少约120倍,真菌数增加约50倍,大肠杆菌数增加约30倍,盲肠膜菌群中双歧肝菌数量与血浆中IL-6,LPS浓度呈负相关(r1=-0.4817,r2=-0.4912,P<0.01),血IL-6和LPS浓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8258,P=0.0001)。结论严重烫伤可导致大鼠盲肠膜菌群紊乱,细菌和LPS移位增加;盲肠膜菌群中双歧杆菌的比例和数量的减少,可能促使了严重烫伤后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发生。

  • 标签: 肠道双歧杆菌 烫伤 大鼠 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 细菌移位
  • 简介:目的探讨椎管内囊肿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12例椎管内囊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效果。本组男8例,女4例。囊肿位于颈段6例,胸段3例,腰段3例。结果全部病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术中全切8例,次全切2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除1例患者早期肌力下降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随访6月~5年(平均18个月),8例全切者无复发,4例次全或部分切除者2例复发。结论椎管内囊肿为先天性良性疾病,早期显微手术切除可获得良好效果。

  • 标签: 肠源性囊肿 脊髓疾病 诊断 手术
  • 简介:脊髓囊肿(spinalenterogenouscysts,SEC)是一罕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以往命名较纷杂[1-6],WHO的命名是囊肿(enterogenouscysts)[6-8],并将其定义为"囊肿内壁衬有类似于胃肠道上皮、能分泌粘液的上皮".现将我院救治的3例脊髓囊肿患者报道如下.

  • 标签: 脊髓肠源性囊肿 SEC 病例报告 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摘要肾上腺囊肿罕见,本文报道1例。患者为体检发现肾上腺占位入院,术前诊断考虑肾上腺单纯囊肿,行手术完整切除。术后病理回报为肾上腺囊肿。术后1年随访无复发,恢复良好。肾上腺囊肿临床表现不典型,确诊依靠病理检查,手术切除为最佳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囊肿 肠源性 肾上腺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近年以来参加省微生物室间质评活动。其中鉴定杆菌科菌48株,准确率较高,为进一步提高鉴定技术,对鉴定过程各环节进行了探讨。

  • 标签: 细菌鉴定 肠杆菌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灭活的青春双歧杆菌对性感染小鼠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7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7组,除正常对照组,菌群失调小鼠与免疫功能低下小鼠两种动物模型各设活菌组、死菌组、自然恢复组,每组10只,灌胃治疗后对组织匀浆内的示踪菌进行测定。结果两种实验小鼠的死菌组与自然恢复组比较,肾、肝、肺组织匀浆内的杆菌数量均显著下降。结论双歧杆菌灭活菌悬液具有与活菌悬液相同的治疗小鼠性感染作用。

  • 标签: 双歧杆菌 肠源性感染 示踪菌
  • 简介:枯否细胞在LPS引致肝损害中具有双重作用[1,  1 内毒素(LPS)和GET,  3.2 肝脏枯否细胞功能失调 ①经粘膜吸收的LPS进入门脉血流

  • 标签: 内毒素血症 肝病肠源性 肠源性内毒素
  • 简介:摘要囊肿发生腹腔内较少见,易合并其他畸形,该病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多无特异性,极易误诊为其他疾病,确诊需临床病理诊断,可产生肠穿孔、梗阻等并发症,因此其完整切除为最佳治疗方案,术后应密切随访。

  • 标签: 肠源性囊肿 腹腔 误诊 X线体层摄影
  • 简介:摘要pks基因岛是编码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聚酮合成酶(PKS)和NRPS/PKS杂合酶的基因组岛。pks基因岛主要存在于杆菌科细菌中,最常存在于B2群大肠埃希菌中,并常与其他毒力因子共存。pks+大肠埃希菌能合成基因毒素colibactin,诱导细胞中的DNA双链断裂和染色体不稳定,导致细胞衰老或死亡。因此,pks+大肠埃希菌与结直肠肿瘤、脑膜炎、败血症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流行病学研究也证实了pks+大肠埃希菌与多种疾病相关。除了基因毒性外,pks+大肠埃希菌也具有抗炎、镇痛和抗菌等积极作用。因此,pks+大肠埃希菌具有复杂的生物学作用。然而,pks+大肠埃希菌致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晰。本文描述了pks基因岛的概况及其在杆菌科细菌中的流行情况,并对pks+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作用进行了概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聚酮合成酶类 肠杆菌科 结直肠肿瘤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 简介:摘要炎症病(IBD)在我国发病率日益增长,因其诊断困难,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预后差,依然有待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在各种内外疾病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而肠道细菌所分泌的细胞外囊泡与体细胞外泌体类似,在细胞间通讯、增殖、分化、炎症、恶变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细胞外囊泡在IBD的研究集中于人体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然而肠道细菌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同样在IBD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人体肠道菌群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在IBD发病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IB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细胞外囊泡 炎症性肠病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杆菌科细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细菌之一,其所致的感染率及耐药率逐年升高,尤其是耐碳青霉烯类杆菌更成为临床上抗感染的一大难题。目前临床上针对杆菌科细菌感染的相关风险因素研究较为丰富,且针对杆菌科细菌感染的季节特征已较为明确。本文对环境温度、平均湿度及人口密度三个重要因素与常见的杆菌科细菌感染率之间的相关进行综述,为临床及公共卫生制定控制杆菌科细菌感染措施提供依据。

  • 标签: 肠杆菌科感染 环境温度 平均湿度 人口密度 季节特征
  • 简介:摘要脑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n,NT)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在神经元的维持和存活,保持突触完整和突触可塑性中起重要作用,但其作用不仅限于此。研究发现BDNF在炎症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中具有维持内脏超敏反应,促进肠道动力,维持肠道屏障,调节情绪障碍及心脏功能的作用,可能在IB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虽然目前大多限于基础研究,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预见BDNF将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可能为IB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对此,本文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炎症性肠病 内脏超敏反应 肠道动力 肠道屏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毒清颗粒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的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08年7月到2010年7月我院52例慢性重型乙肝肠内毒素血症病人,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实施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口服毒清颗粒治疗,两组患者均以四周时间为一个治疗疗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临床疗效改善情况进行仔细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毒颗粒能有效改善慢性重型乙肝肠内毒素血症病人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乙肝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