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运用专家访谈、测量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12名体育教育、运动系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单杠屈伸上动作技术的训练学与电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屈伸上整个动作的完成与股直、腹直的肌肉力量关系很大,对动作技术的完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群体学生在动作完成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用力状态,顺利完成动作的群体肌肉用力相对更为集中、经济,节省体力,而勉强完成动作的群体所表现的用力却是杂乱无章,竖脊的用力过多等状态,对动作的完成有阻碍;因个体和技术特点的不同,在完成动作时各群的用力有一定的差异。建议在重视各阶段主要肌肉用力的同时,不能忽视相关群对动作完成的影响。

  • 标签: 单杠屈伸上 动作技术 肌电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蹲起动作对肌肉的刺激效果。方法:对8名体育专业男大学生3种蹲起动作进行表面测试。结果:正确蹲起动作胫骨前值比膝关节前倾蹲起动作的高50%(P〈0.01),股四头外侧的值低8.11%(P〈0.01)。股四头外侧、胫骨前的包络线不具有相关性。相对于股四头发力蹲起动作,臀发力蹲起动作的臀大、臀中、胫骨前均方根平均值较高(P〈0.01),臀大、胫骨前、臀中的包络线不具有相关性。结论:正确的蹲起动作与膝关节前倾蹲起动作相比,仅胫骨前和臀大的均方根数值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臀中、股四头、腓肠肌和股二头竖脊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实际力量训练中,深蹲训练的蹲起过程中要强调臀部肌肉的主动收缩,才能达到激活臀,更好的提高臀力量的作用。

  • 标签: 深蹲 肌电 均方根 力量
  • 作者: 胡雅丽 郁英杰 黄新宇 王震宇 吴磊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武汉 430065,"职业危害识别与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武汉 430065,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武汉 430065 "职业危害识别与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武汉 430065
  • 简介:摘要目的模拟并评价不同脊柱前倾角度工人的刮研工作,探究不同前倾角度对刮研工竖脊的影响。方法于2019年11月,募集16名男性在校大学生志愿者,模拟工人刮研工作,参数分别为25°、15次/min,15°、30次/min,5°、60次/min。采用表面电仪收集试验者竖脊电信号,并结合Borg量表进行竖脊表面特征评价。结果三组不同脊柱前倾角度下,试验者左右侧竖脊最大随意收缩百分比(MVE%)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左=13.41,P左<0.001;F右=4.74,P右=0.005),且在25°、15次/min时较高。在15°、30次/min时,试验者左侧MVE%值明显高于右侧(t=2.58,P=0.021)。三组右侧竖脊的平均功率频率(M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2,P<0.001),而左侧竖脊的MP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0,P=0.823);拟合直线显示,左侧竖脊MPF值在5°、60次/min时呈下降趋势(t=-5.39,P=0.012)。结论刮研工在姿势为15°、30次/min时产生疲劳的可能性较低,而在5°、60次/min时工作更易产生疲劳。

  • 标签: 肌电描记术 表面肌电技术 刮研 脊柱前倾 角度 竖脊肌 下背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期卧床脑卒中患者盆底表面变化特征。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60例,根据其下肢Brunnstrom分期结果将其分为卧床组(≤3期)及对照组(>3期),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经颅磁刺激、功能性刺激、针灸及分阶段运动训练等,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AM1000B型生物反馈系统对2组患者进行盆底表面电检测。结果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时2组患者在放松阶段、后基线阶段其盆底电波幅及变异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发现对照组患者在快速收缩阶段、连续收缩阶段及耐力收缩阶段其Ⅱ类(快型)肌纤维、Ⅱ类(快型)&Ⅰ类(慢型)肌纤维、Ⅰ类(慢型)肌纤维波幅均显著高于卧床组水平(P<0.05),变异性均明显低于卧床组水平(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在快速收缩阶段、连续收缩阶段及耐力收缩阶段其Ⅰ类、Ⅱ类肌纤维波幅均低于正常值范围,其中卧床组盆底肌纤维波幅与正常值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盆底肌纤维收缩时变异性均与正常值范围较接近,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在发病早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盆底功能障碍,且长期卧床能加重患者盆底功能障碍程度。

  • 标签: 长期卧床 脑卒中 盆底肌肌力 表面肌电
  • 简介:采用和录像同步的方法,对滑步和旋转推铅球技术进行比较研究的结果显示:在最后用力阶段,旋转推铅球比滑步推铅球技术动员的群更多,腰部扭得更紧,储存的能量也更多。因此,滑步技术动作比较完善的运动员在铅球成绩很难提高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旋转技术.

  • 标签: 滑步 旋转 推铅球 积分肌电
  • 简介:应用kistler三维测力台和NE6000T16道便携式无线遥测表面测试系统等仪器,同步对不同等级的跳跃类运动员在不同状态下的不同下落高度的跳深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正常状态下跳深时,运动员足着地前下肢所测的大部分肌肉均已“预激活”;运动员足着地前下肢所测肌肉的“预激活”模式因人而异;运动员下肢肌肉“预激活”的个体模式,不随跳深下落高度的变化而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下肢肌肉疲劳会导致下肢所测肌肉的“预激活”模式发生变化。

  • 标签: 表面肌电活动 预激活 下肢肌肉 跳深
  • 简介:Poems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多系统损害的临床征侯群,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多发性神经病变、脏器肿大、内分泌病变、M蛋白和皮肤病变.其他临床症状有全身水肿、多汗、杵状指、低热等.自1993年2月到2001年12月以来,临床确诊为Poems综合征8例,现将其临床症状及肌电图表现报告如下:

  • 标签: POEMS综合征 肌电电生理 肌电图检查 诊断
  • 简介:采用实验法,对柔道项目专项力量训练的有效性进行论证,研究现有专项力量训练能否有效的训练柔道主要动作中的主要用力肌肉,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选取7名优秀国家一级运动员,采用测试手段测试柔道主要技术动作和专项力量训练的主要肌肉用力方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论:目前柔道专项训练以上肢肌肉训练为主,不能有效锻炼到全身肌肉。快速推砖和皮条平拉的训练负荷较小,在日常训练中,应加大训练的负荷。

  • 标签: 柔道技术 专项训练 用力肌肉
  • 简介:通过表面和运动学同步测试,揭示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环节下肢肌肉表面活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起跳过程中比目鱼、腓肠肌、股外侧、股内侧是起跳腿的主要发力肌肉;所测肌肉最大发力时的顺序为:胫骨前首先发力,股外侧和股内侧次之,腓肠肌、比目鱼、股二头依次最后发力至最大;在整个起跳环节,踝关节和膝关节的拮抗共激活水平较高,其中尤以缓冲阶段踝关节的共激活水平最高。上述特征提示,在专项训练实践中,教练员应设计与跳远起跳用力特征相一致的专项力量训练手段,以打造出良好的专项力量素质。

  • 标签: 跳远 起跳 支撑腿 缓冲 蹬伸 表面肌电
  • 简介:目的通过肌电图检测,观察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对咬功能的影响。方法2010年10月至2015年6月,选取下颌角截骨整形术患者18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行咬肌电图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咬力下降明显(P<0.05);术后1年时咬力基本恢复,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1年患者的咬功能基本恢复。

  • 标签: 下颌角截骨整形术 咬肌 肌电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归纳免疫介导坏死性病(IMNM)患者3个临床亚组的临床、股部磁共振(tMRI)及肌电图特点。方法纳入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确诊IMNM患者32例,分为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SRP+)组、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抗体阳性组(HMGCR+)和血清抗体阴性(SN)组,分析3组间的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炎抗体、外表现、肌电图等临床资料,tMRI炎性水肿和脂肪浸润评分评估骨骼受累特征。应用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Chi-square检验对比3组间不同临床特征以及tMRI评分的差异,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时,其中两组间比较应用Bonferroni法校正。结果(1)32例患者中女性20例(62.5%),起病年龄为18~76(47±14)岁,25例(78.1%)患者呈现急性或亚急性病程,SRP+组17例(53.1%),HMGCR+组8例(25.0%),SN组7例(21.9%)。抗Ro52抗体是最常见的合并抗体(12/32,37.5%),其中SRP+组10例。(2)所有患者肌酸激酶值均升高,峰值中位数为5 948(4 229,7 664)U/L,徒手力评定法(MMT)评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肢体近端低于远端(P<0.01),中轴低于肢体远端(P<0.05)。(3)HMGCR+组外表现显著少于其余两组(12.5% 比 71.4%和76.5%,P<0.017),抗SRP抗体合并Ro52抗体阳性患者皮疹(60.0% 比 14.3%,P<0.05)和间质性肺病(70.0% 比 14.3%,P<0.05)均多于单纯SRP+者。SN组合并结缔组织病最多见(57.1% 比 11.8%和0,P<0.017)。(4)tMRI示SN组的筋膜水肿比其他两组更明显(P<0.017),脂肪浸润和肌肉水肿程度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SRP+组有更多的病例早期即出现脂肪化。(5)HMGCR+组中强直电位(25% 比 0和0,P<0.017)和复合重复放电(CRDs)(50.0% 比 5.9%和0,P<0.017)均明显多于其余两组,蛋白组学分析发现有上述自发电位患者的肌肉组织中细胞骨架、细胞连接和细胞外基质等相关蛋白表达上调。结论单纯SRP+和HMGCR+的IMNM以骨骼受累为主,抗SRP抗体和抗Ro52抗体共阳性者有更多的外表现,可能是SRP+组的特殊亚型。本研究提出筋膜炎性水肿是SN-IMNM早期损伤征象。HMGCR+组肌电图更易出现强直电位及CRDs。

  • 标签: 肌炎 自身抗体 信号识别颗粒 肌电描记术
  • 简介:为进一步提高武术功力功法项目的科学化水平,运用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结合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对男子守桩项目的掤技法动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测肌肉之间存在着差异,表面积分值和峰值的整体趋势一致,表面积分值的大小顺序与贡献率一致,而与肌肉的放电顺序不一致。教练员要根据贡献率与放电顺序的不同进行差异性训练。

  • 标签: 河南省 男子守桩 掤技法 EMG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频刺激下行力训练改善股四头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因骨伤术后及脑卒中导致的股四头力下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0例股四头力下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中频治疗,同时配合力训练护理干预,对照组中30例患者单纯采用中频治疗,不配合力训练,对两组患者的股四头力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持续治疗2周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频刺激下行力训练护理对改善股四头力有显著作用,可将治疗有效率提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股四头肌肌力训练 中频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功能刺激仪联合表生物反馈对腰筋膜疼痛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腰筋膜疼痛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多功能刺激仪联合表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扶他林),治疗周期为1个月。观察两组治愈率,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分(GQOL-74)、腰痛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L)、炎症因子水平、患者腰部核心肌群的收缩能力、疲劳程度以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33%,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治疗后,两组的GQOL-74参数、患者腰部核心肌群的收缩能力均升高(均P<0.05),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的ODL、炎症因子水平、肌肉疲劳程度均降低(均P<0.05),且治疗组的上述参数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并无不良反应,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7%(P<0.05)。结论多功能刺激仪联合表生物反馈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缓解炎症,值得在腰筋膜疼痛的临床治疗中推广。

  • 标签: 多功能电刺激仪 表肌电生物反馈 腰肌筋膜疼痛 生活质量综合评分 腰痛功能障碍指数评分
  • 简介:运用表面测试仪器,对部分短跑运动员递增负荷下全蹲训练进行测试,对所测表面现象进行分析。测试结果:随着负荷的递增,股二头的IEMG随着负荷的递增而逐步增加,臀中、臀大IEMG、IEMG/S和RMS随负荷的增加而增大。股二头、臀中、臀大随着负荷的递增而最大振幅也逐步增大,振幅最大时的膝关节角度范围分别为:88.94~106.33°,101.345~121.667°,88.779~101.591°;平均角度分别为99.77°,113.157°,93.91°

  • 标签: 递增负荷 全蹲 臀部肌肉 股二头肌 表面肌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背阔瓣在烧伤后肩周力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3月—2020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3例伴有肩周严重损伤的烧伤患者,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19~55岁,对其进行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受伤肢体为左上肢8例、右上肢5例,均为Ⅲ~Ⅳ度焦痂创面,其中伴有肱二头缺损6例、三角缺损3例、肱三头缺损2例、肩周多条肌肉复合缺损2例。手术分2个阶段进行,Ⅰ期行肩周烧伤创面清创探查,在保证全身状况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局部组织、保存肢体。最后1次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0 cm×6 cm~40 cm×15 cm,肌肉缺损面积为8 cm×4 cm~19 cm×12 cm,7例患者伴有肱骨外露。Ⅱ期根据残留肢体缺损程度,采用背阔瓣行肩周力重建,背阔瓣切取面积为15 cm×6 cm~20 cm×18 cm,剩余创面采用自体头部刃厚皮修复,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观察术后瓣成活和创面封闭情况及随访时供受区外观。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参照肩关节简明测试评分系统,自制问卷调查患者对肩部外观及功能恢复的满意度。结果术后13例患者肩周瓣全部成活;2例患者皮片移植区域残余创面,其中1例患者经换药处理后愈合,1例患者换药后再次行自体头部刃厚皮移植后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患者肩周瓣外形饱满、不臃肿,修复区域萎缩性瘢痕质地柔软,与周围正常皮肤组织接近。瓣供区遗留线性缝合瘢痕,不影响整体外观。末次随访时,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度60~90°,上举120~180°,力恢复Ⅳ级以上8例、Ⅲ级5例;肩关节功能评定为优8例、良5例;10例患者对肩周外观及功能恢复非常满意,3例患者对肩周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背阔瓣的应用为肩周烧伤后力重建提供了一种较佳选择,术区外形好,上肢功能预后较佳。

  • 标签: 烧伤,电 肩周 肌力重建 背阔肌肌瓣
  • 简介:目的:通过对优秀速滑运动员冰上弯道滑跑和陆上模拟训练肌肉用力特征的对比研究,为提高陆上训练的专项性提供科技支撑。方法:以奥运冠军张虹为研究对象,采用视频与同步技术采集冰上与陆上参数,从做功的主要群、肌肉激活强度和肌肉激活顺序3个方面,对弯道滑跑肌肉用力特征及陆上模拟训练的专项性进行分析。结果:张虹胫骨前和股前群是冰上支撑阶段的主要做功群;胫骨前自收腿起至着冰止,处于持续发力状态,蹬冰时灭活;股前群着冰前处于激活状态,收腿阶段灭活;胫骨前激活程度屈过程大于伸过程,股前群激活程度伸过程大于屈过程;陆上模拟肌肉用力特征与专项有一定差异,但对股前群有较好的训练作用。结论:冰陆间的差异是由于支撑条件与方式不同引起的,根据专项技术的特殊需求,对训练器材进行适当改造和对训练细节进行完善,可进一步加强训练的专项化程度,提高训练效益。

  • 标签: 速度滑冰 张虹 肌肉用力特征 表面肌电
  • 简介:分别对15名运动员进行了刺激增长肌肉力量的观察与实验。看出:在训练之后进行刺激,肌肉力量增长25.6%,训练之前(非训练日)进行刺激肌肉力量增长8.1%,对照组只增长6%。训练(疲劳)加刺激的效果较好。在肌肉力量明显增长的情况下,弹跳、速度提高也较多,运动技术也有改进,相应的运动成绩也有所提高。在我们观察的条件下看出:刺激促使力增长的时间与仃止刺激后力消退的时间大体相等。多数受试运动员反映,经过电刺激后体力恢复较好。我们认为训练后进行刺激,对局(?)肌肉来说是个大运动量训练,对整体来说又是个恢复手段。此法既是训练手段,也是治疗方法。

  • 标签: 电刺激 中跑运动员 训练课 肌力 肌肉力量 运动成绩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脑深部刺激(DBS)对张力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20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张力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DNA,完善患儿DBS术前及术后张力障碍评分量表运动评分,完善全外显子测序检测。结果共收集32例运用DBS治疗的张力障碍患儿。其中男16例,女16例;12例采用苍白球内侧核靶点治疗,20例患儿采用丘脑底核靶点治疗。发现20例(62.5%)致病基因突变,包括PANK2 9例,KMT2B 3例,GNAO1 2例,GCDH 2例,PINK1、NDUFAF6、DYT27及ADCY5各1例。术后随访1个月~3年8个月,仅1例因家庭护理不当出现局部感染,术后缓解率波动在5.66%~95.92%。结论运用DBS治疗后张力障碍患儿均有一定程度缓解,无明显不良反应,表明DBS是儿童张力障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脑深部电刺激 儿童肌张力障碍 致病基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施治期间采用面部兴奋点刺激治疗的优势。方法:选取我院于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5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划分小组,纳入对照组42例,予以传统针刺治疗;纳入治疗组43例,予以传统针刺加面部兴奋点刺激治疗。对两种施治效果展开对比分析。结果:相较于常规针刺组,配合面部兴奋点刺激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且组间对比存在差异(P<0.05)。于施治前对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实施评估,对比结果无差异(P>0.05);施治后再度对比出现差异(P<0.05),治疗组各项评分更高。结论:于周围性面瘫治疗期间,予以针刺加面部兴奋点刺激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

  • 标签: 面部肌电兴奋点 针刺治疗 电刺激治疗 周围性面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