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论明清在华耶稣财务经济康志杰明朝万历十年(1582),意大利籍耶稣士利玛窦、罗明坚来华传教,从而拉开了中西文化交流新的一页。传教士们与中国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王徵等人联手进行科学译著,沟通西学东渐、东学西渐的通道,已传为了佳话;接至汤若望参与修...

  • 标签: 耶稣会士 汤若望 传教士 利玛窦 徐光启 天主教会
  • 简介:刘松龄(AugustinF.Hallerstein,1703—1774),斯洛文尼亚人,乾隆初年来至中国,在钦天监任职31年(任监正28年)。但对他的研究,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应有重视。近年斯洛文尼亚学者从欧洲各地发现了一批刘松龄的私人信件,不但涉及天文科学、传教事业,还涉及对中国文化的赞颂,以及对乾隆朝政治的批评(由于篇幅等限制,有关研究将期以他日),弥足珍贵。本文是笔者访问斯洛文尼亚归来对双方研究的一个小结,从各个方面阐述刘松龄的所作所为,并结合新的“近(现)代史观”,对其略作评价。

  • 标签: 刘松龄 耶稣会 斯洛文尼亚
  • 简介:德意志耶稣士魏继晋(FlorianJosephBahr,1706-1771)于1738年抵达中国。当时,天主教内部已经禁止就中国礼仪问题再行讨论,中国境内亦已禁止天主教公开传播。与其他在京欧洲传教士一样,魏继晋通过提供宫廷服务,获得在华居留权,但他视在华传教为第一要务,为此积极争取来自欧洲的经济支持,重视与欧洲尤其是德意志地区的信息交流。1755年魏继晋获得新教学者完成的《中华帝国全志》德文本,不满其中有关在华耶稣士的部分记述,撰《驳谬说书》加以辩驳,以期向德语区读者证明,耶稣士才是中国信息的权威发布者,希望德语区读者继续相信并支持天主教在华传教工作。

  • 标签: 魏继晋 耶稣会士 《中华帝国全志》德文本 《驳谬说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耶稣士是否曾阻挠中国人接受Copernicus学说,三、Tycho体系在客观上也不会阻挠中国人接受Copernicus学说,二、耶稣士从未阻挠中国人接受Copernicus学说

  • 标签: 哥白尼学说 士哥白尼 学说传播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4-06
  • 简介:耶稣士是否曾阻挠中国人接受Copernicus学说,三、Tycho体系在客观上也不会阻挠中国人接受Copernicus学说,二、耶稣士从未阻挠中国人接受Copernicus学说

  • 标签: 哥白尼学说 士哥白尼 学说传播
  • 简介:明末清初的16-18世纪是中西文化首次撞击的时代。海外汉学正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17—18世纪间,怀着对古老中国文明的憧憬,一批法国耶稣士离别故土,远涉重洋地踏上了寻找中国的旅程,成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媒介、推动者和参与者。他们在华的传教事业虽收效甚微,但在汉学研究上成绩斐然。我们试图从法国耶稣士来华传教的历史背景入手,鸟瞰式的评介法国耶稣士在明清之际汉学研究的特点,阐述他们在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学和历史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从而论证此阶段的研究在法国汉学历史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即奠定19世纪西方汉学的基础。

  • 标签: 法国耶稣会士 汉学研究 中西文化
  • 简介:谈到17、18世纪在华传教士对萌芽期欧洲汉学的贡献,通常从这几个指标衡量:传教士本人的中文造诣和有关中国之研究成果的价值,传教士在欧洲传播普及中国知识的程度,传教士与早期欧洲汉学家的来往.然而照此看来,本文的主人公法国耶稣士傅圣泽(Jean-FrancoisFoucquet,1665-1741)只是个边缘人物,尽管他的中文造诣足以使他成为耶稣士的翘楚,但他数量不菲的著述绝大多数不曾公开,即使公开也难以获得很高评价,这都是因为他有一个醒目的身份标志--'索隐派'①,他终身执着的立场被致力于顺应中国文化的耶稣士目为异端,也被18世纪中后期的欧洲学者视为荒谬,于是不仅导致耶稣对其作品的封杀,也影响他不能参与欧洲汉学的奠基.但不管怎么说,他算是'耶稣士汉学家'这个整体中的一员,他在汉学发展史上依然留下了不应被遗忘的踪迹.

  • 标签: 中国知识 传教士 耶稣会士 中文 普及 欧洲
  • 简介:明代耶稣士与托钵修士传教经历了前利玛窦时代、利玛窦时代及后利玛窦时代,其传教空间随之发生变化。明代耶稣士来华路线是从葡萄牙里斯本、印度果阿进入澳门,托钵修士多从西班牙马德里、墨西哥、马尼拉进入中国。两者在前利玛窦时代的传教区域基本局限在东南沿海一带;而利玛窦时代及后时代,前者传教区遍及云贵台之外的中国大地,后者主要在台闽一带。两者传教的空间变化及两者之间空间差异成因在于西班牙与葡萄牙殖民势力范围、传教策略、明政府政策及士大夫态度的共同作用。

  • 标签: 明代 耶稣会士 托钵修会士 传教 时空演变
  • 简介:初步梳理明清之际来华耶稣士在江西的活动线索,具体论述利玛窦、曾德昭、殷弘绪等人如何向西方介绍江西.不仅将其看作明清时期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更着意说明江西并非耶稣士来华最重要的目的地,而是由于江西当时尚处于南北交通要道之中,因而获得一种"便道"交流的机会,从而首次被介绍给西方世界.这一研究可以为透视1840年以后逐渐失去"便道"交流机缘的江西历史进程,提供一个参照物.

  • 标签: 耶稣会士 西方 江西 利玛窦 曾德昭 殷弘绪
  • 简介:本文乃个人迄今从翻译文学的角度研究明末东传之西学的自述,但在文章开头及结尾,我也稍谈前人如陈垣与今人如毕墨惜的研究。我就翻译文学所做的研究始自个人的博士论文,而我的第一本书《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古典型证道故事考诠》也就这本论文扩大改写与加章添节而得。我的第二本专书《译述:明末耶稣翻译文学论》讨论了八部当时译作,包括《圣梦歌》与《轻世金书》在内。第三本拙作乃与梅谦立合著,题为JesuitChreiainLateMingChina:TwoStudieswithanAnnotatedTranslationofAlfonsoVagnone’s“IllustrationsoftheGrandDao”。如书题所述,除两篇专论外,我们笺注并出,中译了高一志的《达道纪言》。第四本拙作《明清西学六论》系论文合集,所论议题多与翻译有关,例如利玛窦译《二十五言》或贺清泰译《古新圣经》等。我现在撰写中的是一本有关马若瑟的专书,内容和马氏的中文创作及法文翻译有关,希望能尽快完成,送请学界指正。

  • 标签: 明清间耶稣会士 明末翻译文学 传教士小说 明末耶稣会证道故事 明清西学
  • 简介:摘要耶稣是一个宗教修组织,它可以创办学校,对外招生。尽管属于宗教组织,但它与其他的教育机构一样,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修正和完善其组织结构,不断改进其课程,提高其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它的课程与教法改革是一个典范,其全新的教学模式值得借鉴。

  • 标签: 耶稣会 宗教 课程 教法改革
  • 简介:摘要:索隐法原本是指在《旧约》中找到耶稣基督显灵及其意义的线索,后来被来华耶稣士借指在中国古代典籍尤其是《易经》中寻找《圣经》和基督的印证。索隐派成员通过分析汉字来进行基督教化解读,把中国典籍中的人物与基督教人物进行类比,将《易经》卦象与上帝神圣启示结合起来,同时还把《易经》编年史归于《圣经》的编年史之下,确立中国的经学与基督教的关系,由此确立了《易经》乃至中国文化对外诠释和传播的一种富有创意和成效的方式方法。

  • 标签: 耶稣会传教士 《易经》 索隐法 诠释
  • 简介:耶稣士中国书简集》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书简集的内容显示17、18世纪中西双方都积极关注对方,但中西之间的沟通不是逐步递进的,而是一个断断续续的漫长过程。书简集中译本的出版必将推进中国学人对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

  • 标签: 耶稣会士 书简集 汉学 文化交流
  • 简介:17世纪末期,法籍耶稣士来华,因传教、外交的职责与在中国生存的需要而潜心学习满文。在华期间,法籍耶稣士就满文法文献进行互译、编纂满法双语辞书、撰写满语语法著作,并将成果传递回欧洲,引发了欧洲学界,特别是法国学界对满文的兴趣,将满文在欧洲的传播推向高潮。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满文讲座,标志着欧洲的满文研究步入专业化阶段。

  • 标签: 满文 耶稣会士 中学西渐
  • 简介: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物质及精神成果。因此要了解一个民族或国家,首先必须了解其文化,文化交流也因此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上,法国耶稣传教士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他们拉开了中法交往的序幕,成为了当时两国间交流的主要媒介和桥梁,取得了灿烂辉煌的成果,也使法国成为了欧洲的汉学中心。

  • 标签: 法国耶稣会 传教士 文化 文化交流
  • 简介: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索引滥觞于17世纪耶稣士在华编纂的圣经索引,20世纪前耶稣士在华编纂的书后索引、期刊索引、专题索引和辞书索引,在中国现代索引编纂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从索引史的角度,对20世纪前耶稣士在华编纂的索引作一概述。

  • 标签: 耶稣会士 索引编纂 中国现代意义索引
  • 简介:【摘要】早在公元前7世纪一公元前6世纪,欧洲人便获得了一些关于中国的零星知识。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的问世,使欧洲人对中国心驰神往,并推动了世界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进入16世纪,大量到过东方(少数到过中国)的商贾、军人、外交使节和传教士等,以不同的方式,将他们所了解到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传递给西方,由此形成了耶稣士大规模入华前欧洲人的中国观。

  • 标签: 中国观 入前 前欧洲
  • 简介:巴黎耶稣档案馆藏有晚清上海圣墓堂天主教士墓碑拓片169种。圣墓堂墓地由明末来华耶稣士潘国光建立。清初,潘国光、吴历等著名耶稣士殁后都葬于此。雍乾禁教时期,该墓地同其他教会产业皆充公易主。1841年新耶稣返华,天主教会在条约体制之下逐步收回包括墓地在内的多种教产,圣墓堂由此成为新耶稣在上海的墓地。旧、新耶稣在经过时空上的断裂之后在此得到连接。直至清末,墓地陆续葬入包括非耶稣士在内的教士近二百人。文革时期,墓碑遭毁。将此批拓片与其他史料对比互观,善为考订,对于晚清江南地区天主教史的发掘和书写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耶稣会 圣墓堂 天主教 墓碑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