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5 个结果
  • 简介:在明代中叶大量的养生著作中,吴江县医学训科吴禄的《食品集》是一部较有代表性的食疗医书。他以《食物本草》和《饮膳正要》为蓝本,根据自身医学实践的经验进行增删改定,指导吴中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饮食、健康养生。

  • 标签: 食品集 食疗养生 吴禄
  • 简介:东周初期,有个敢与强楚为敌,趁楚武王遣莫敖屈瑕领兵东行的机会,与郧、随、州、蓼结盟伐楚,由此被楚国所灭的古绞国。其史料,因时代久远,文献记载很少,以至于它从哪里来,地望在哪里,国部又在何处,众说纷纭。根据收集的史料,通过姓氏溯源、地理位置、国都城郭三个渐进的辨析过程,获知古绞国是偃姓国,地望在汉江中上游的今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的区域内,城郭遗址在郧县青曲镇店子河村一带。

  • 标签: 古绞国 城郭 郧县 店子河 遗址
  • 简介:有学者认为“毒”为后缀,且只见于汉译佛典中,并未对中土文献产生影响,并举了很多“X毒”组合。然而语言事实证明,“毒”实为出自中土文献的有实义的构词成分,蒋宗许(2009)所举的“x毒”组合绝大多数为同义或近义并列式合成词。

  • 标签: 后缀 同义复合
  • 简介:一提及“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世人惯常地会想起王羲之的书法,这已成为了一种思维的定势,似自然而然无可非议。然而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飘若”句最初是形容王氏的容止.即仪表风度的,最早出于《世说新语·容止》,原句为:“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浮云,矫若惊龙”。

  • 标签: 考辨 仪表风度 世说新语 王羲之
  • 简介:迄今为止,外语界的严复研究相对集中于“严译八大名著”,而严复所编写的英语语法书《英文汉诂》(EnglishGrammarExplainedinChinese)却鲜有论及,学界对《英文汉诂》仍有一些模糊认识。本文详细,逐一澄清并得出明确结论:《英文汉诂》封面上英文署名“Ju|inKhedauYen—Fuh”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威妥玛氏拼音法,译成中文就是“又陵几道严复”,严复将他先后所取的字“又陵”和“几道”悉数音译。《英文汉诂》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新历6、7月间)由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虽不是最早介绍却是最早应用西方新式标点符号于汉语的编著,也是近代较早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较为系统的汉文版英语语法教科书。

  • 标签: 严复 《英文汉诂》 模糊认识 考辨
  • 简介:汉代淄川国是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齐地(今山东地区)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汉代的历史与政治,特别是对研究汉代诸侯王国的历史地位及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博弈有重要作用。且汉代淄川国也是当时齐地乃至整个汉帝国文化极为发达的区域之一:传《易》之田生、杨何,《韩诗》“长孙氏之学”创始人长孙顺、《公羊春秋》任氏学创始人任公,及因通《公羊春秋》而荣登相位的公孙弘都是淄川国人。因此,对汉代淄川国的研究不仅对研究汉代的政治历史意义重大,对研究山东地方史及汉代齐地文化亦会产生重大影响。

  • 标签: 汉代 淄川国 历史 文化
  • 简介:依据文献用例和方言材料,从四个方面对明清白话小说中常见的方俗词"夯、夯汉、夯货"的读音和意义进行,冀有补于现行辞书的注音和释义。"夯"无论是作动词、名词还是形容词,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作为构词语素,都应读hānɡ;"夯"与"笨"声韵相去甚远,难以通借;有些辞书中"夯"读bèn,概因"夯"作形容词时与"笨"意义相通而采取的特殊音注即"义读";"夯"作形容词常用于形容人形貌粗壮,言行粗莽,不能很好掌握分寸,相应地,"夯汉"、"夯货"指形貌粗壮、肯卖傻力之人,或言行粗莽之人,有时也可理解为蠢人、笨蛋。

  • 标签: 白话小说 方俗词 夯汉 夯货
  • 简介:方回诗史叙述与诗史批评论说的一项重要内容,乃厘清诗体演变的脉络并构建其典范谱系.他不仅显现了律诗体制的历史发展轨迹以及唐宋律诗各体之间的源流正变关系,也大致勾勒出古体诗创作在汉、魏、晋、唐、宋诸诗史演进阶段中的沿革承转之情状,并突出强调了“变”而不失其“正”的《离骚》对于诗史创变的示范意义.从中也可看出,方回标“宗”立“祖”,并非崇尚“江西”,实则是想通过梳理、统合诗史各阶段正脉典范以确立具有深厚传统且又有丰富创作实践依据的诗学规范体系,使诗人作家有足够的诗学资源可供酌取,从而在涵咏、师法各体范型的基础上,开辟诗歌创作的新境界.

  • 标签: 方回 诗史 诗体源流 诗学宗尚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西方新史学重要代表的年鉴学派成为中国史学界关注的热点,相关研究成果随之丰富。相对而言,年鉴学派的国际影响问题并不为研究者所重视,既有研究往往停留在笼统叙述年鉴学派在世界范围得到积极反响这一层面,不免有令人误解之嫌。欧洲、美国、苏联史学界对年鉴学派的消极回应甚至刻意抵触,说明年鉴学派走向世界的历程并非一路坦途,政治意识形态、学术文化传统等因素极大制约着年鉴学派国际影响的拓展与效果。

  • 标签: 年鉴学派 国际影响 西方史学史 政治意识形态 学术文化传统
  • 简介:含义是Grice意义理论的核心,包括规约含义和会话含义。由于Grice在界定规约含义时语焉不详,因此如何区分规约含义和会话含义一直存在争议。文章基于Grice意义理论的基本哲学精神,并以近些年来中外含义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为依据,探讨了规约含义和会话含义的本质和特征,进而以可鉴别特征为标准区分了规约含义和会话含义,从言者意图的基本事实出发,阐释了二者的共性。

  • 标签: 规约含义 会话含义 可鉴别特征 非真值条件性
  • 简介:"各"、"■"见于甲骨文。早期甲骨文形体,其下面构件有"凵"、"口"两选,以"口"居多并成为"各"字后世的基本构件。"■"是"各"的异体字,于殷廪辛、康丁时期出现,其语义取"来、至"。"各"、"■"并行于两周,以"各"为主,铭文记录表示"来、到","■"自西周中期以后便退出书面语言的使用,与之相应"格"出现。"各"、"■"二字的"来、至"义后为"格"所取代,"各"及其异体字或发生语义变化,或仅保留在方言、字书中。

  • 标签: 形音义 源流
  • 简介:《菜根谭》是一部讲述人生哲理的格言体清言集,成书于明万历年间,作者在讲述人生哲理的同时,借儒、释、道等思想语言,对统治阶级的贪婪行为进行了有力鞭挞.通过故宫博物院藏《满汉合璧菜根谭》中的钤印,可知清康熙年间著名的满文翻译家和素不是《满汉合璧菜根谭》的译者,而是审校者.

  • 标签: 菜根谭 和素 满文翻译
  • 简介:《论语·尧曰》中的"历数"实指历法而言,顾颉刚据汉宋学者以"历数"为帝王历运之义的解说以证《尧曰》为邹衍之后的作品是不能成立的;将上博简《孔子诗论》中"诗无隐志"的说法与《左传》《国语》等文献的相关说法结合起来看,可知春秋时《尚书·尧典》中"诗言志"的说法已然流行,并非出于战国中后期;《尚书·皋陶谟》中的"五辰"应为"三辰"的误写,故不能做为《皋陶谟》有取于阴阳家思想而为伪古书之证。

  • 标签: 《论语》 《尚书》 上博简
  • 简介:《文心雕龙·骚》十处引述《诗经》,可分为以别称代《诗》以称述、直接引用和化用《诗经》成辞两种类型,其中以《风》《雅》等别称代述《诗经》六处,直接引用和化用《诗经》成辞四处,涉及《邶风·柏舟》《大雅·罴民》《大雅·抑》《大雅·域朴》四个篇目。这一方面说明刘勰对《诗经》的熟稔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刘勰“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论思想的具体实践.又是刘勰创作观念与创作实践双向互动的经典范例。

  • 标签: 文心雕龙 辨骚 诗经 考论
  • 简介:《旧唐书《旧唐书·玄宗本纪下》疑义玄宗本纪》篇幅较长,分上下两卷.此对下卷中存在的差讹,包括夺字、形误、漏句、衍文等予以.以求对中华书局组织的正在修订中的两《唐书》有所裨益.

  • 标签: 《旧唐书》 《玄宗本纪下》 疑义 考辨
  • 简介:侯阳高腔是婺剧高腔中的一个分支腔种,但关于其命名的涵义问题众说纷纭。难成定论。本文从腔调衍进中的侯阳高腔、“侯阳”腔名既往释义疑、侯阳高腔真实内涵解意、“喉阳”腔名命义人文阐释等四个方面,将“侯阳高腔”置入腔调衍进史的背景之中,对其命名涵义给予概念讨论、学理辨识,进而提出个人新解。笔者认为,当下见诸地方戏文献的所谓“侯阳高腔”其实是“喉阳高腔”的通假,“喉阳高腔”称谓是综合采用“声歌演唱特性”和“艺术风格特征”两个艺术因素给予命名的,高度凝练了此高腔的腔调艺术特征。

  • 标签: 婺剧 侯阳高腔 喉阳高腔 命名意义 辨考
  • 简介:明末佛教丛林窳败,积重难返,一方面佛教僧团内部修持不力,持戒混滥;另一方面国家设教未尽善,政令反复无常。揆诸史实,国家不恰当的宗教管理方式正是导致明末佛教丛林窳败的直接原因。

  • 标签: 明末 丛林窳败 政令析疑
  • 简介:《渭南文集》最早的刊本为宋嘉定十三年(1220)陆子通溧阳学宫刊本。明代流传的弘治本、正德本、万历本和汲古阁本的源头,均出於嘉定本。弘治本用活字版重新排印,对文本有所校改,也造成舛误,但对文集的传承贡献至伟。正德本则做了不适当的增删,且脱误严重,但对文集的传承仍不可或缺。万历本沿袭舛误,乏善可陈。汲古阁本用弘治、正德二本互校,取长补短,基本还原了嘉定本原貌,并使之更臻完善,成为《渭南文集》传承的最大功臣。

  • 标签: 陆游 《渭南文集》 版本考辨
  • 简介:西晋潘岳的《笙赋》中第10句提到了“熟簧”一词。关于潘岳所说"熟簧"的质料,文章的作者从文献记载、考古材料、《文选》注释版本、引文语法结构这四个方面对潘岳《笙赋》中所载"熟簧"进行初步,认为潘岳《笙赋》中所说的“熟簧’’为竹制这一结论。

  • 标签: 潘岳 《笙赋》 熟簧 考辩
  • 简介:17—18世纪的欧亚大陆现在已被学界从世界史的角度总结为一个陆基帝国蜂起并立以竞相继承早先蒙古帝国遗产的大时代。1在这一基本历史背景下,分别立国于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清朝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彼此对于对方拥有何种程度知识上的了解,自然成了一个极富学术旨趣的话题。试从该时期的清朝一方来观察,由于与奥斯曼帝国相距绝远,没有建立直接的外交渠道,故对于彼国信息的掌握往往需要通过处于中介位置的第三方间接得来,带有明显的转手传闻性质。

  • 标签: 土耳其 清朝 奥斯曼帝国 考辨 时间 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