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期诊治的190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融合术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融合术治疗后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平均手术时间(138.93±11.48)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46.83±19.34)ml,本组患者术中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根损伤出现(P<0.05);对患者实施为期两年的随访发现,患者手术前后的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本组患者未出现1例内固定失败、植骨不融合等现象。结论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节段微创腰椎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方法将2012年4月-2014年11月期收治于我院的8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开放腰椎融合治疗,观察组采用单节段微创腰椎融合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时间、术中出血、X线暴露时间以及术后出血。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观察组无论是术中、术后出血量明显少于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单节段微创腰椎融合内固定治疗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以及术后出血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腰椎滑脱 单阶段微创治疗 内固定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腰椎融合术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3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实施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LF)治疗,观察组15例,实施改良腰椎融合术(TLIF)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腰椎滑脱恢复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显著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明显下降,但是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实施改良腰椎融合术治疗,可有效提高腰椎恢复效果,快速缓解疼痛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退行性腰椎滑脱 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腰椎后外侧融合术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腰椎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在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2009年2月-2012年6月,采用改良TIL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93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70.3±4.5)岁,随访24m,观察术后并发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术中出血量(200±25)mL,术后平均住院天数(14±2)d,手术时间(150±20)min。术后12dVAS下降[(7.5±1.1)vs(4.3±1.4),P〈0.01],ODI下降[(53.9±10.2)%VS(43.5±8.4)%,P〈0.01]。术后随访24m,VAS持续下降至(2.0±0.9),ODI下降至(27.1±7.9)%。植骨获骨性融合率96.8%。结论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神经根管减压是重点,改良TLIF技术治疗退变性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

  • 标签: 老年人 椎管狭窄 减压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入路与后方入路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腰椎失稳症患者60例,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PLIF治疗组与TLIF治疗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卧床时间、融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将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结果椎间隙高度与高度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的卧床时间、融合时间以及同时间中椎间隙高度与高度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IF与PLIF对于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有着良好的效果,但相对于PLIF,TLIF的操作更为简单,且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患者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经椎间孔入路 经后方入路 椎间融合术 腰椎失稳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TLIF(腰椎融合术)对DLS(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改良TLIF来进行治疗的DLS患者47例,记录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测量在手术前后腰椎的滑脱角、腰椎前凸角、腰椎滑脱率、椎间隙的高度。随访这47例患者,时间是(2.5±0.5)年。结果47例患者中,手术的时间平均为(128±35)min,在手术中失血量平均为(358±48)ml,切口全部是一期愈合,并发症较少;术后2~3d、3个月、6个月、1年的腰椎滑脱角、腰椎前凸角、腰椎滑脱率、椎间隙的高度和术前指标比较,改善明显(P<0.05);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腰椎滑脱角、腰椎前凸角、腰椎滑脱率、椎间隙的高度比较,P>0.05,术后的腰椎前凸角的平均度数在逐渐增大。结论采用改良TLIF来治疗DLS创伤小,并且能够理想复位,得到满意临床效果。

  • 标签: 改良经锥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退变性腰椎滑脱 治疗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入路融合术(TLIF)合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进行治疗的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均采用TLIF合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进行治疗。观察和记录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植骨融合率及患者的临床疗效满意率等指标。结果本组25例患者的伤口均属于Ⅰ期愈合,平均手术操作时间为(99.54±5.1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447.29±27.43)mL,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12个月后患者的间体融合均为良好,术前患者的JOA评分为(11.94±4.78)分,末次随访时患者的JOA评分为(27.35±3.12)分,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优17例,良7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为(96.0%)。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TLIF附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 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比较微创融合术(MIS-TLIF)与传统腰后路融合术(PLIF)治疗肥胖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术治疗的62例肥胖患者LDH的临床资料。患者BMI均≥28kg/m2。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62例患者分为MIS-TLIF组(30例)与PLIF组(32例)。术前2组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差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采用疼痛VAS评分、ODI、JOA、血清CK水平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与PLIF组相比,MIS-TLIF组手术时间较长[(154±54)minvs(103±31)min,t′=4.489,P〈0.01],但术中出血量较少[(134±20)mLvs(357±43)mL,t′=26.350,P〈0.01],术后引流量较少[(48±13)mLvs(375±26)mL,t′=61.730,P〈0.01],术后卧床时间较短[(4.8±1.3)dvs(8.7±2.9)d,t′=6.760,P〈0.01]。与PLIF组相比较,MIS-TLIF组术后第1、3、5天血清CK水平明显降低(P值均〈0.01),术后第3天及3、6个月MIS-TLIF组腰背痛VAS评分低(P值均〈0.01),术后3、6个月MIS-TLIF组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3、6个月MIS-TLIF组JOA评分增加(P值均〈0.01)。PLIF组有3例患者切口延迟愈合,其中感染1例;MIS-TLIF组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与传统PLIF手术相比,MIS-TLIF术式治疗肥胖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既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又可以减少术后腰背痛及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椎间盘移位 肥胖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脊柱融合术
  • 简介:目的:通过影像学测量观察,探讨内镜手术入路与、神经根及邻近组织的解剖学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月在天津市天津医院行腰椎影像学检查的患者影像资料,按脊柱序列正常、无畸形、无移行的要求共纳入100例正常腰椎的横断面MRI资料和100例正常腰椎正侧位X线图像资料。选取L2/3~L5/S1节段椎间盘上下缘两个层面的MRI横断面图像的,分别测量椎间盘上、下缘的宽度最小值(Gs、Gi)、神经根-椎间盘距离(Hs、Hi)、神经根-关节突距离(Is、Ii)和入路靶角(Js°、Ji°)。选取L4/5和L5/S1节段正侧位X线图像,分别从正位和侧位测量分析髂脊-椎间盘距离(Qa、Qb)和入路靶角(Ra°、Rb°)。结果MRI横断面图像资料分析显示Gs均〉Gi,其中L4/5节段Gi最小[(2.72±1.40)mm],L2/3节段Gs最大[(5.16±1.53)mm]。神经根-椎间盘距离从头端向尾端逐渐减小,并且在椎间盘下缘层面距离最近。L2/3和L3/4节段神经根位于椎间盘的背侧;而在L4/5和L5/S1节段,神经根位于椎间盘的腹侧。Is〈Ii,其中L4/5节段Is最近[(-2.55±4.94)mm],L5/S1节段Ii最远[(-8.23±11.11)mm]。椎间盘上、下缘横断面入路靶角从头端向尾端逐渐减小。L2/3和L3/4节段Js°〉Ji°;L4/5和L5/S1节段Js°〈Ji°。正侧位X线图像分析显示L4/5节段位置与髂脊约处于同一高度,L5/S1节段靶角明显大于L4/5节段。结论下腰椎(L4/5和L5/S1)变小、神经根与椎间盘更近、入路靶角变大变陡,手术入路更复杂、难度更大;行经皮镜手术时需采用环锯扩大椎,使工作通道充分进入椎管内,减小神经根损伤的风险。

  • 标签: 椎间盘 磁共振成像 放射摄影术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内窥镜 手术入路
  • 简介:目的:为有效解决TESSYS镜腰椎间盘摘除术中出血问题,避免微创手术转开放手术,对镜下止血措施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热凝、压迫、增压、填塞及引流5项措施进行术中止血和术毕处理。结果本组120例无1例改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76.3±17.5)分钟,平均出血量(12.5±4.3)ml,无硬膜外血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合理综合应用上述5项止血措施,不仅能减少术中出血还能避免中转开放手术,是开展镜手术的有力保障。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 椎间孔镜 止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镜对腰间盘突出症进行靶点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进行腰椎间盘突出治疗的患者120例,在手术前对患者的腰腿疼痛情况进行评估,治疗后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采用核磁共振进行术后复查。结果患者术前的疼痛评分为8.1分,术后为3.3分,治疗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价中,治疗效果优、良、可、差分别82例、23例、10例、5例。有3例患者治疗失败,其他患者在治疗后其症状彻底或者部分消失。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采用镜技术治疗具有安全、恢复快的特点,对其进行适应症进行治疗能够有效保证其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 微创外科 椎间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镜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护理。方法对我院2012~2015年镜治疗腰椎间隙感染1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12例患者在积极治疗配合有效护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镜治疗腰椎间隙感染微创有效,配合专业护理,提高了治愈率。

  • 标签: 椎间孔镜 腰椎间隙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前路颈椎间盘切除与融合术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从2014年1月—2015年1月40例行显微镜直视下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融合术患者,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为31min~159min,每个节段平均为(44.56±10.34)min;术中出血量为51ml~601ml,每个节段平均为(150.24±54.56)ml。术前JOA评分平均为(10.45±3.23)分,术后为(14.13±2.54)分,手术前后JOA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本组40例患者中,术后采取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手术部位彻底减压。结论显微镜直视下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融合术效果明显,损伤小,并发症少,可改善患者脊髓功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椎间融合术 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 显微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并分析腰椎滑脱症的治疗中,局部板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1月~2013年9月期收治的3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经过随访,30例患者术后1年影像学显示融合率为93.33%(28/30),术前视觉疼痛平均评分为(7.1±1.7)分,术后为(1.6±0.7)分,术后优良率为86.67%(26/30),且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针对腰椎滑脱症患者行局部板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腰椎滑脱症 局部椎板股 椎间融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管狭窄患者,均接受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术后随访半年以上,采用疼痛VA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发现,术后患者疼痛VAS评分明显下降,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明显升高,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管狭窄效果满意,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改善下肢运动功能。

  • 标签: 椎间孔 脊柱内窥镜 腰椎间盘突出症 神经根管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脊柱内窥镜(transforaminalendoscopicspinesystem,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5月我院采用镜TESSYS技术治疗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临床资料。使用德国joimaxGmbH公司镜,局部浸润麻醉,透视下穿刺至病变节段的外侧,应用四级扩张导管逐级完成扩大成形,环锯逐级扩大椎,置入镜,摘除突出髓核,直至神经根和硬膜囊完全松解。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40例均完成手术,未发生神经根损伤、硬膜囊破裂、椎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38例下肢疼痛症状术后即刻缓解,2例术后无明显缓解,于术后1周行镜下翻修手术。40例随访6~30个月,平均11.8月,优19例(47.5%),良15例(37.5%),可6例(15.0%),差0例。优良率85.0%(34/40)。VAS术后即刻(2.8±1.3)、术后3个月(1.7±0.8)及末次随访时(1.9±0.8)均低于术前(7.5±1.1)(t=17.455,26.969,26.039,P均=0.000)。JOA评分术后3个月(23.1±2.5)及末次随访时(24.3±1.7)均高于术前(12.1±2.3)(t=20.479,26.978,P均=0.000)。结论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管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 标签: 神经根管狭窄 椎间孔镜 经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病人行成形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报告了76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应用成形术(PVP)治疗的术前术后的观察及护理。对PVP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进行密切观察,观察其疼痛缓解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疼痛及出现的并发症给予针对性的护理。结果PVP术治疗后,大部分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有不同功能改善。结论护士的认真观察,能够为PVP术后效果提供可靠的保证;术前后的综合护理可明显减轻患者痛苦。

  • 标签: 椎体转移瘤 椎体成形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成形术治疗压缩骨折护理效果,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不同时间段疼痛水平、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控制58.51%、有效41.49%,未见并发症;末次复查与术后3个月疼痛、ODI水平低于术后1个月、术后1周,术后1周、1术后1个月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形术治疗压缩骨折护理旨在保障住院期间护理安全,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恢复患者因疾病所致功能障碍、肌力下降等退行性改变。

  • 标签: 椎体压缩骨折 护理 经皮椎体成形术
  • 简介:目的:探讨扩大半板切除+对侧潜行减压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以评估该术式对于临床的借鉴指导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因腰椎管狭窄症行扩大半板切除联合对侧潜行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并获得随访的患者95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及腰椎神经功能状态JOA评分。结果共收集病例95例,男40例、女55例,平均年龄64.9岁(52~81岁)。术前JOA评分(14.5±3.2)分,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23.4±4.1)分,术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显著升高;术后患者骨性融合率98.9%;治疗改善率,优42例、良46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92.6%;术中1例撕破硬膜导致脑脊液漏,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扩大半板切除+对侧潜行减压融合术是一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理想手术方式。对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板切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椎管狭窄 脊柱融合术 扩大半椎板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