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创伤是导致器官和组织损伤最直接的形式,也是世界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创伤伴随的缺血再灌注、酸中毒、低氧血症、外科手术、失血或大量输血等均可引起继发性组织损伤。创伤导致内源性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大量释放,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而导致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近期研究表明,线粒体DNA(mtDNA)等线粒体来源的DAMPs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mtDNA的释放不仅能够诱导免疫应答、加剧炎症反应,甚至导致组织及器官损伤。本文就mtDNA在创伤中的释放机制,发挥作用的信号通路,及其与创伤的治疗策略和预后进行综述。

  • 标签: 线粒体DNA 信号通路 创伤 炎症
  • 简介:摘要线粒体是细胞质中含量最丰富的细胞器,为细胞内各种代谢提供能量,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卵母细胞线粒体DNA含量的高低与其后续的胚胎发育潜能密切相关。本文从无创性测定线粒体DNA含量角度出发,就颗粒细胞、卵裂球及滋养外胚层细胞和胚胎剩余培养基及囊胚腔液中线粒体DNA含量测定在胚胎评估上的研究做一综述,并探讨其在早期胚胎评估中的应用前景。

  • 标签: DNA 线粒体 颗粒细胞 滋养外胚层 胚胎剩余培养基 囊胚腔液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个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家系进行遗传基因变异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提取家系中患者及其父母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致病基因变异,并对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发现患者DGUOK基因存在c.505_508delTATC的纯合变异,父母都是该位点的杂合变异携带者。c.505_508delTATC为未见报道的新变异位点,造成169位氨基酸由酪氨酸(Y)变异为精氨酸(R),随后编码框改变,在199位翻译提前终止,理论上产生截短蛋白p.Y169Rfs31X。结论c.505_508delTATC为DGUOK基因致病性变异,扩展了DGUOK基因变异谱。

  • 标签: 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 DGUOK基因 基因变异 新生儿
  • 作者: 周亮 谭利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0年第02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诊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庆),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14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重症医学领域常见疾病,易并发急性肺损伤(ALI)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而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脓毒症相关性ALI/ARDS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迄今仍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研究表明线粒体DNA(mtDNA)在脓毒症相关性ALI/ARDS中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就目前mtDNA在脓毒症相关性ALI/AR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脓毒症相关性ALI/ARDS的治疗提供新的线索和依据。

  • 标签: 线粒体DNA 炎症反应 细胞死亡 脓毒症 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煤矿工人中高血压与外周血端粒长度、线粒体DNA拷贝数(mtDNA-CN)的关系以及端粒长度与mtDNA-CN对高血压的交互作用。方法2013年7-12月在山西省某煤矿集团开展病例对照调查研究,选取325名健康工人作为对照组,378名高血压工人作为病例组。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习惯等信息;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外周血端粒长度、mtDNA-CN水平;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与端粒长度、mtDNA-CN及其他因素的关系,采用相加、相乘模型分析端粒长度与mtDNA-CN对高血压的交互作用。结果病例组工人的平均端粒长度为(1.50±0.55)kb,对照组工人的平均端粒长度为(2.01±0.62)kb,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8,P<0.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病例组,端粒长度与mtDNA-CN呈正相关(r=0.157,P=0.00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端粒长度(OR=4.408,95%CI:3.012~6.452)、年龄(OR=0.417,95%CI:0.284~0.613)、BMI(OR=1.357,95%CI:1.162~1.584)、家庭月均收入(OR=0.656,95%CI:0.553~0.778)和工龄(OR=1.249,95%CI:1.100~1.417)均是高血压的影响因素;且端粒长度与mtDNA-CN对高血压有相乘交互作用(OR=1.267,95%CI:1.094~1.468)。结论端粒长度较短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端粒长度与mtDNA-CN对高血压的相乘交互作用存在,但未发现mtDNA-CN与高血压相关。

  • 标签: 高血压 端粒长度 线粒体DNA拷贝数 交互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GUOK基因突变脑肝型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MDS)患儿的临床表现与诊治特点及产前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因"持续黄疸4个月+19 d,肝功能异常1个月+19 d",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确诊的1例脑肝型MDS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该例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包括临床诊治经过、基因突变特点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结果①病史采集:患儿为女性,G5P3,入院年龄为4个月+20 d,生后第2天出现黄疸并持续4个月+19 d,伴眼球震颤及肝功能异常。其家族史中,曾有2例黄疸伴不明原因死亡新生儿。其4个月龄时罹患支气管肺炎、低蛋白血症并全身浮肿;5个月龄时,因呼吸、循环、肝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②基因检测结果:对该例患儿进行外周血线粒体核基因筛查结果显示,DGUOK基因第1外显子c.130G>A(p. Glu44Lys)纯合突变,为已知错义突变,并且为已报道的致病性突变。③产前诊断结果:该例患儿的母亲于30岁时再次妊娠。孕龄20孕周时,其羊水脱落细胞Sanger法测序结果显示,胎儿DGUOK基因第1外显子c.130G>A(p.Glu44Lys)杂合突变,被诊断为非MDS胎儿。结论对于不明原因的肝病患儿,尤其累及多脏器或疑为酪氨酸血症时,应考虑MDS可能,通过基因分析可明确脑肝型MDS诊断。还可通过对胎儿羊水脱落细胞的基因分析,对MDS胎儿进行产前诊断。

  • 标签: 线粒体疾病 脱氧鸟苷激酶缺乏症 DGUOK基因 产前诊断 DNA 线粒体 基因测定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甲醛固定石蜡包埋(FFPE)组织样本的不同保存年限对DNA质量及靶向捕获二代测序的影响。方法收集上海市胸科医院经手术切除、FFPE后常规储存的NSCLC标本共147例。这些标本按储存年限分为<1年(n=43)、1~3年(n=40)、>3~5年(n=37)、>5年(n=27)4组,采用磁珠法提取DNA,然后对其进行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分析不同保存时间对DNA片段化程度、文库产量、文库复杂度、测序成功率及测序突变类型的影响。结果随标本保存年限的增长,DNA片段化程度增高;文库总产量、总建库复杂度、测序成功率降低;测序单碱基突变类型C>T(G>A)频率最高。结论在常规FFPE标本储存条件[可控的低湿度室温(20~25 ℃)环境]下,3年内的FFPE标本能够进行二代测序且结果高度可信;>3~5年的FFPE标本可进行二代测序,但存在假阴、阳性结果;5年以上的FFPE标本大部分仅可尝试进行二代测序检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最有效的方法,但依然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移植排斥反应和移植术后感染依然是影响肾移植受者生存最主要的因素。免疫系统在移植排斥和移植感染中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其相关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发展为解析移植排斥及感染过程中复杂的免疫调控网络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法,并将推动对移植免疫应答机制以及移植感染机制更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 标签: 肾移植 移植免疫 移植感染 单细胞测序
  • 简介:摘要骨再生一直是骨科领域的热点问题。而骨组织工程学中,应用细胞移植实现骨再生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其原因可能是移植组织内部单个细胞的异质性在修复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单细胞测序技术从基因层面阐释和分析单个细胞间的异质性,可对组织样本中不同细胞的信息进行测序。本文就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基本流程以及与骨再生相关细胞类型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叙述,希望从新的角度为骨再生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思路。

  • 标签: 单细胞RNA测序技术 骨再生 成骨 血管新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感染是儿童常见的疾病谱,精准、快速的病原体诊断能帮助临床医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治疗,改善患儿预后。传统的病原体诊断方法存在耗时长、灵敏度低等缺陷,近些年来二代测序技术不断发展并应用于临床,成为病原学诊断的新方法。其中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应用最多,它可以无偏移地将标本中所有病原体的核酸都检测出来,此技术包括了样本采集、核酸提取、文库制备、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分析和报告解读几个基本步骤。由于整个流程涉及临床、微生物、生物信息多个领域,故对于报告结果的判读需要临床医生结合患者及其他辅助诊断手段仔细斟酌反复求证。临床医生需要了解二代测序的优势和局限性,才能更好地利用这项技术服务于患者。

  • 标签: 二代测序 宏基因二代测序 感染 病原体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单细胞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单细胞转录组测序为代表的测序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普及,该技术极大促进了我们对生物体内细胞异质性的理解。单细胞测序则是指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对其携带的遗传信息进行测序,旨在深层次了解同类细胞的不同亚群的分布及状态、相互作用等。单细胞测序技术的研究成果涉及肿瘤分型、靶向用药、免疫治疗,动植物胚胎发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等众多研究领域。同时,单细胞测序在微量检测技术方面的优势,包括新物种鉴定、病原筛查、病原进化、耐药监测和临床诊断等;还包括宿主层面的免疫应答,靶点评估及抗体筛查等。本文从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肠道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详细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单细胞测序技术 炎症性肠病 结直肠癌 肿瘤干细胞 免疫细胞 巨噬细胞
  • 简介:摘要: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传统测序技术上的改进及变革,使其具备了高准确性、高通量、高灵敏度等突出优势,并得以在不同领域广泛运用。本文通过阐述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不同领域的运用研究,揭示不同领域运用状况,以期为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微生物领域的深入探究提供有益参考。

  • 标签: 高通量测序 水体 土壤 人体健康 植物食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软组织肉瘤的基因变异情况,为软组织肉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45例成人软组织肉瘤标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HTS)检测肿瘤组织的体细胞突变和胚系突变的基因变异情况,绘制基因变异图谱,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45例软组织肉瘤共检测出88个基因中存在的110个变异信息,包括单核苷酸变异78个,插入或缺失13个,拷贝数变异19个。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为TP53、CDKN2A、MDM2、CDK4、NF1和PTEN等,其中TP53-MDM2/MDM4-CDKN2A通路、CDKN2A/CDK4/RB1通路以及RAS/NF1/PTEN/PI3K通路变异频率最高(32/88,36.4%)。10例患者进行肿瘤突变负荷(TMB)和微卫星不稳定状态检测,TMB为0~4.24个突变/Mb,中位值为2.02个突变/Mb,10例患者均为微卫星稳定型。结论共检测到88个基因突变,其中TP53-MDM2/MDM4-CDKN2A通路、CDKN2A/CDK4/RB1通路以及RAS/NF1/PTEN/PI3K通路变异频率最高;有高频基因突变的患者存在潜在可用药靶点,有可能为软组织肉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软组织肉瘤 基因突变 高通量测序 个体化治疗
  • 简介:摘要单细胞测序技术是新近生物学领域一项前沿技术,能够揭示单个细胞的基因序列和表达修饰,反映细胞间的异质性,正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焦点研究方法。免疫系统的单细胞测序研究作为细胞形态学和功能学等传统方法的补充,通过分析免疫细胞的基因表达状态,获取其中的可变剪切和特异转录本,从而发现新的细胞类型,揭示免疫细胞发育谱系,鉴定决定免疫反应的基因模块和调控程序,从单细胞生物学水平更深层次阐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从而探寻新的治疗策略。本文对单细胞测序在自身免疫病研究中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 标签: 单细胞测序 转录组 细胞异质性 免疫学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简介:摘要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基因突变是乳腺癌发生的重要原因,并在其发展和预后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笔者对乳腺癌的易感基因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分析了新一代测序技术应用于乳腺癌基因诊断的现状与前景,希望能促进相关技术的推广和临床应用。

  • 标签: 乳腺肿瘤 基因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诊断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也称新一代(或下一代)测序技术(NGS)的迅猛发展,在操作流程不断简化、检测通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检测成本也大大降低,使其在感染病原检测中呈现出一定的技术优势,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引用。采用NGS技术对临床标本直接进行病原检测的策略包括目标扩增子测序和基于宏基因组测序(mNGS),尤以后者应用更广。mNGS通过直接检测临床标本中病原核酸,帮助明确标本中微生物的种类和相对数量,无需对病原菌进行培养即能够帮助确定引起感染的病原。目前的检测服务多由专业的测序公司提供。对检测结果及其应用价值的考察和评价应从以下几项技术指标进行:测序深度、序列数量、覆盖度、置信度、相对丰度。此外,使用NGS数据对病原生物学特性(如药物敏感性)也可进行准确分析,在结核杆菌等病原的检测中已得到良好的应用。未来,NGS在检测技术、检测流程、检测性能、检测结果应用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必将对临床感染病原检测带来巨大的技术和应用革新,同时也必将给相关从业者带来巨大挑战和发展机遇。

  • 标签: 感染 传染病 高通量核苷酸序列分析
  • 简介:摘要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其肿瘤异质性显著,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由普通转录组测序技术发展而来,是对单个细胞的独立测序分析,因其能更好地保留细胞间的异质性信息,近几年得到广泛应用。在单细胞水平对肿瘤异质性、肿瘤微环境以及肿瘤干细胞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究胶质瘤发生、发展的机制,更好地指导临床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 标签: 胶质瘤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肿瘤异质性 肿瘤微环境 肿瘤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以基因组最大RNA病毒(冠状病毒)为代表,研究不同测序前样本处理模式对高通量测序获得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信息质量的影响。方法以细胞培养的人冠状病毒HCoV-OC43样本为代表,分为4种测序前样本处理模式,即:未处理组、核酸提取前DNase和RNase处理组、核酸提取后DNase处理组、核酸提取前DNase和RNase处理且核酸提取后DNase处理组。不同模式处理后的核酸分为两份,一份直接RNA测序(未扩增),另一份经序列非依赖的单引物扩增(SISPA)后DNA测序。结果尽管不同处理方式下获得的病毒基因组覆盖率差别不大,但是样本核酸提取后经DNase处理组直接测序获得了最高的基因覆盖度和测序准确性,而SISPA扩增可有效提高病毒测序读长(reads)比例与基因组各位点的测序深度。结论本研究为优化冠状病毒等RNA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策略提供了技术参考。

  • 标签: 人冠状病毒 序列非依赖的单引物扩增 全基因组测序 高通量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女性尿液检测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DNA和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NG)DNA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6月性病科女性患者212例,每位患者取宫颈拭子做CT-DNA、NG-DNA、淋球菌培养,尿液做CT-DNA、NG-DNA。同时设置对照组30例。结果宫颈拭子CT-DNA阳性率为18.40%(39/212);尿液CT-DNA阳性率为19.81%(42/212),二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0.71);宫颈拭子CT-DNA和尿液CT-DNA检测结果一致性好(Kappa=0.92,P<0.01)。淋球菌培养阳性率为5.19%(11/212),宫颈拭子NG-DNA阳性率为12.26%(26/212),二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2,P=0.010);尿液NG-DNA阳性率为10.38%(22/212),与淋球菌培养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6,P=0.046);宫颈拭子NG-DNA阳性率与尿液NG-DNA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6,P=0.540)。宫颈拭子NG-DNA与尿液NG-DNA检测结果一致性好(Kappa=0.86,P<0.01)。结论用女性尿液检测CT-DNA、NG-DNA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取材方便,建议在临床普及。

  • 标签: 尿液 沙眼衣原体-DNA 淋球菌-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