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乳腺癌患者淋巴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乳腺科收治的94例浸润性乳腺癌女性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拟接受4~8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化疗结束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阳性患者接受内分泌或靶向治疗,其余患者根据情况接受2~4个周期的辅助化疗或放疗。分析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淋巴情况以及临床病理特征与新辅助化疗后淋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淋巴危险因素。结果腋窝淋巴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阳性率为74.47%(70/94);术前腋窝淋巴阳性数目、ER状态、HER-2状态、细胞增殖抗原标记物(cell proliferation-associated human nuclear antigen,Ki67)表达、完成化疗周期情况、化疗后腋窝淋巴病理缓解情况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T分期与腋窝淋巴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淋巴有关(χ2值分别为30.053、10.233、6.303、7.666、18.162、10.148、12.418,P均<0.05);术前腋窝淋巴阳性数目>3(OR=2.788,95%CI1.253~5.318)、ER阳性(OR=3.298,95%CI1.744~7.837)、Ki67表达≤20%(OR=2.469,95%CI1.184~4.301)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pPR(OR=4.197,95%CI2.168~13.788)为新辅助化疗后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腋窝淋巴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阳性率较高,术前腋窝淋巴阳性数目>3枚、ER阳性、Ki67阳性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pPR为新辅助化疗后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浸润性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新辅助化疗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上纵隔淋巴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超声诊断为临床淋巴阳性(cN1,包括cN1a和cN1b)的248例初治甲状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胸增强CT检查,对可疑上纵隔淋巴的患者术中行可疑区域淋巴清扫。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上纵隔淋巴组和无上纵隔淋巴组。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48例患者中,术后病理提示上纵隔淋巴54例;术后病理分期为T1期86例,T2期94例,T3期17例,T4期51例;N1a期21例,N1b期227例,上纵隔淋巴组与无上纵隔淋巴组患者的T分期和N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影响因素中,超声肿瘤长径>2 cm、超声肿瘤双侧、CT双颈淋巴、甲状腺球蛋白(Tg)升高、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升高均与上纵隔淋巴有关(均P<0.05);术后相关影响因素中,肿瘤双侧、双颈淋巴、肿瘤侵犯周围器官(喉返神经、气管、食管或喉)、T3分期、T4分期、总转移淋巴数目>10枚、Ⅵ区转移淋巴数目>3枚、Ⅵ区转移淋巴数目>6枚、Ⅵ区转移淋巴占总清扫淋巴比例>1/2、Ⅳ区淋巴数目>5枚、Ⅳ区转移淋巴占总清扫淋巴比例>1/3均与上纵隔淋巴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T双颈淋巴、Tg升高、ATG升高、Ⅵ区转移淋巴占总清扫淋巴比例>1/2、Ⅳ区转移淋巴占总清扫淋巴比例>1/3均为上纵隔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上纵隔淋巴组与无上纵隔淋巴组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2.3%和9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7)。结论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超声检查考虑有淋巴时,需常规行颈胸部增强CT检查。当CT示双颈淋巴、甲状腺功能检查提示相关抗体异常升高时,需注意有无上纵隔淋巴。行颈淋巴清扫过程中,如发现颈Ⅵ区和Ⅳ区淋巴较多时,需要警惕上纵隔淋巴。达到完整清扫上纵隔淋巴患者与无上纵隔淋巴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纵隔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纵隔淋巴结清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上纵隔淋巴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超声诊断为临床淋巴阳性(cN1,包括cN1a和cN1b)的248例初治甲状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胸增强CT检查,对可疑上纵隔淋巴的患者术中行可疑区域淋巴清扫。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上纵隔淋巴组和无上纵隔淋巴组。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48例患者中,术后病理提示上纵隔淋巴54例;术后病理分期为T1期86例,T2期94例,T3期17例,T4期51例;N1a期21例,N1b期227例,上纵隔淋巴组与无上纵隔淋巴组患者的T分期和N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影响因素中,超声肿瘤长径>2 cm、超声肿瘤双侧、CT双颈淋巴、甲状腺球蛋白(Tg)升高、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升高均与上纵隔淋巴有关(均P<0.05);术后相关影响因素中,肿瘤双侧、双颈淋巴、肿瘤侵犯周围器官(喉返神经、气管、食管或喉)、T3分期、T4分期、总转移淋巴数目>10枚、Ⅵ区转移淋巴数目>3枚、Ⅵ区转移淋巴数目>6枚、Ⅵ区转移淋巴占总清扫淋巴比例>1/2、Ⅳ区淋巴数目>5枚、Ⅳ区转移淋巴占总清扫淋巴比例>1/3均与上纵隔淋巴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T双颈淋巴、Tg升高、ATG升高、Ⅵ区转移淋巴占总清扫淋巴比例>1/2、Ⅳ区转移淋巴占总清扫淋巴比例>1/3均为上纵隔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上纵隔淋巴组与无上纵隔淋巴组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2.3%和9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7)。结论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超声检查考虑有淋巴时,需常规行颈胸部增强CT检查。当CT示双颈淋巴、甲状腺功能检查提示相关抗体异常升高时,需注意有无上纵隔淋巴。行颈淋巴清扫过程中,如发现颈Ⅵ区和Ⅳ区淋巴较多时,需要警惕上纵隔淋巴。达到完整清扫上纵隔淋巴患者与无上纵隔淋巴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纵隔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纵隔淋巴结清扫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中央区淋巴(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强度概念,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侧区淋巴(lymph node metastasis,LNM)危险因素及对其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2009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106例行PTC颈淋巴清扫术完整临床资料,根据颈侧区淋巴是否转移分为LNM阳性组(75例)、LNM阴性组(31例)。探讨性别、年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是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肿瘤位置、侵犯被膜、多灶性、肿瘤腺体内分布、肿瘤直径、CLNM数目、CLNM率等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CLNM强度对颈侧区LNM的影响。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是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P=0.087)、肿瘤位置(P=0.249)、肿瘤腺体内分布(P=0.219)、肿瘤直径(P=0.224)与颈侧区LNM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侵犯被膜(P=0.030)、多灶性(P=0.031)、CLNM数目(P=0.022)、CLNM率(P=0.001)与颈侧区LNM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NM数目和CLNM率增加与颈侧区LNM呈正相关;当CLNM数目≥4或(和)CLNM率≥20%时,颈侧区LNM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侵犯被膜、多灶性是颈侧区LNM的危险因素;当CLNM强度:转移数目≥4枚或(和)转移率≥20%时,建议行颈侧区淋巴清扫术。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强度 颈侧区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上纵隔转移淋巴分区方法,以提供精确的解剖学定义。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诊断为甲状腺癌伴上纵隔淋巴36例患者,分析手术方式、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将上纵隔淋巴分为10个区域:1、2Ra、2Rb、2La、2Lb、3A、3P、4R、4La和4Lb区。根据上纵隔转移灶位置,选用经颈部直视、腔镜辅助、胸腔镜、腔镜辅助联合胸腔镜或传统正中开胸手术。平均随访时间为(10±4)个月,所有病例均未见上纵隔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甲状腺癌上纵隔淋巴分区可以提供精确的解剖学定义,并能为外科医师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参考。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淋巴转移 纵隔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腹腔淋巴患者术后复发快,整体预后差。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胰腺外科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手术治疗的37例肝细胞癌腹腔淋巴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肝肿瘤大小、转移淋巴数目及分布、手术治疗方式等对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影响。结果表明肝细胞癌淋巴患者整体预后差,单发淋巴患者手术后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多发淋巴患者术后易短期内复发、转移,术后生存时间短,靶向治疗可能是肿瘤复发后有效的治疗方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176例确诊为早期胃癌并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有24例患者发生淋巴淋巴阴性组平均检出淋巴个数为(23±13)枚,淋巴阳性组平均检出淋巴个数为(30±16)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327,P=0.01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χ2=3.997,P=0.046)、病理分化程度(χ2=9.919,P=0.007)、脉管浸润(χ2=35.145,P=0.000)、神经浸润(χ2=13.343,P=0.000)均与早期胃癌淋巴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浸润(OR=16.172,95% CI 4.781~55.875)、神经浸润(OR=1.365,95% CI 1.029~14.897)、浸润深度(OR=1.859,95% CI 1.844~22.711)均是早期胃癌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本组患者的总体3年生存率为96.6%,5年生存率为91.6%。结论早期胃癌发生淋巴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脉管浸润、神经浸润及淋巴送检数目相关。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转移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块型乳腺导管癌发生淋巴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合理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女性乳腺导管癌患者177例。评价指标包括临床(年龄、肿瘤T分期、WHO分级)、病理分子分型、MRI特点(大小、位置、ADC值、动态增强曲线)等参数,并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淋巴阳性组(A组),阴性组(B组)。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Pearson-卡方检验进行比较,检验水准:P<0.05。结果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T分期更高(χ2=45.14,P=0.000)、病理学分级高(χ2=138.67,P=0.000)、位置以外上象限为主,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块大小、ADC值、年龄、动态增强曲线、病理分子分型等方面,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块型乳腺导管癌的淋巴与肿瘤T分期、病理学分级、肿块在乳腺的位置有关(χ2=17.66,P=0.004),且肿瘤T分期≥2、WHO分级≥Ⅱb级、肿块位于中央区及全乳癌者是乳癌淋巴的高危因素。

  • 标签: 肿块型 乳腺导管癌 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侧颈侧区淋巴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中央区淋巴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旁)腺疾病外科诊疗中心行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清扫+患侧颈侧区淋巴清扫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17例患者,男性87例,女性230例,年龄(41.4±12.1)岁(范围:16~75岁),对侧中央区淋巴的相关因素采用χ²检验单因素分析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有气管前淋巴、喉前淋巴、患侧中央区淋巴及对侧中央区淋巴者分别为116、69、269、181例,跳跃性转移者1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侧中央区淋巴与性别、肿瘤最大径、被膜受侵、气管前淋巴、喉前淋巴及患侧中央区淋巴有关(P值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男性(rs=0.162,P=0.004)、肿瘤最大径>10 mm(rs=0.184,P=0.001)、被膜受侵(rs=0.135,P=0.016)、气管前淋巴(rs=0.394,P<0.01)、喉前淋巴(rs=0.272,P<0.01)及患侧中央区淋巴(rs=0.203,P<0.01)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患侧颈侧区淋巴转移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如存在男性、肿瘤最大径>10 mm、被膜受侵、气管前淋巴、喉前淋巴或患侧中央区淋巴等因素,对侧中央区淋巴存在转移的可能性较高,可考虑行双侧中央区淋巴清扫。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颈淋巴结清扫术 肿瘤转移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淋巴率(rN)和病理学淋巴分期(pN)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于烟台市烟台山医院491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利用X-tile软件对淋巴率进行rN分组;根据淋巴数目进行pN分期。评估淋巴率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对比淋巴率和病理学淋巴分期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X-tile分析显示本研究淋巴率的最佳截断值为0.14(14%)和0.63(63%)。根据截断值将纳入研究的491例患者分为rN1(256例)、rN2(160例)和rN3(75例)3个亚组,组间差异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肿瘤部位、手术切除范围、分期、lauren分型、分化程度、pT、pN、脉管癌栓、神经侵犯、病理学TNM分期组间差异显著。rN与pN分期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评估对比:①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rN表现优于pN。②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cox分析中均显示rN为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中rN分组HR=3.18(95%CI 2.63~3.84,P<0.001),pN分期HR=1.88(95%CI 1.66~2.15,P<0.001);多因素分析中rN分组HR=2.21(95%CI 1.73~2.82,P<0.001),pN分期HR=1.31(95%CI 0.95~1.79,P=0.095)。③依时性ROC分析显示在术后随访52个月前rN的预后能力优于pN分期,52个月后pN分期更具优势。④将Lauren分型作为分层因子进行分层分析,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肠型、混合型和弥漫型胃癌中rN均优于pN分期,AUC曲线显示混合型和弥漫型胃癌患者中rN预测能力优于pN分期,而肠型胃癌患者中pN分期表现略优。结论rN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在判断胃癌根治术后52个月内患者的预后时,rN的预后价值优于pN。在Lauren分型中混合型和弥漫型的胃癌患者,rN体现更好的预后价值。

  • 标签: 胃肿瘤 根治术 淋巴结转移率 淋巴结分期 Lauren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jugulo-omohyoid lymph nodes,JOHLN)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内静脉后群淋巴的预警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于本中心行侧颈清扫的患者资料,分析JOHLN与颈内静脉后群淋巴的相关性。结果JOHLN预测颈内静脉后群淋巴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3.5%、46.4%、82.0%、49.1%、74.1%,上部肿瘤JOHLN预测的准确率为84.3%;本研究有11例出现侧颈跳跃式转移,均有JOHLN转移,其中9例为上部肿瘤,2例位于中部。跳跃式转移中有6例出现颈内静脉后群淋巴,且均为上部肿瘤。结论JOHLN能有效预测侧颈转移的风险。尤其是上部PTC,术前评估JOHLN,可帮助决策侧颈淋巴清扫,减少再次手术或避免侧颈部过度治疗;对于上部肿瘤,JOHLN可能是癌细胞向侧颈转移的优先通道;JOHLN可能是上部肿瘤发生跳跃式转移的媒介。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乳头状 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
  • 作者: 凌人男 杨若峰 易芹芹 饶梓彬 杨熠 金洪涛 程立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24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1年第10期
  • 机构: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深圳 518020,上海交通大学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计算机科学中心,上海 200240,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深圳 518020,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深圳 518020,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深圳 518020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基于多参数MRI的放射组学特征和神经网络模型在区分宫颈癌淋巴的效能。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宫颈癌并提取9个临床及病理特征,经过方差分析进而提取3个特征进入模型。两位观察者分别用软件勾勒得到感兴趣容积,提取到428个放射组学特征。放射组学特征结合临床及病理特征建模:分别组成428维、437维、431维模型。通过Python库的torch和sklearn构建并评价神经网络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来评估观察者之间的信度,使用分类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和受试者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AUC)用来衡量检测模型性能。使用sklearn中的metrics.roc_curve函数绘制ROC曲线,通过最大约登指数(Youden index)确定最佳界值,并进行诊断效能评估。结果两位观察者ICC为0.819、观察者内ICC为0.796。431维神经网络模型AUC为0.882,在测试集中该模型的分类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10、0.840和0.741,优于其他模型。结论基于多参数MRI的神经网络模型可有效地预测宫颈癌淋巴

  • 标签: 宫颈癌 淋巴结 转移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横结肠癌网膜弓淋巴的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1月至2017年1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371例横结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02例,女169例;中位年龄为58岁,年龄范围为21~92岁。病人均由同一组外科医师施行全结肠系膜切除+网膜弓淋巴清扫术。371例横结肠癌病人中,15例网膜弓淋巴阳性,356例网膜弓淋巴阴性。观察指标:(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网膜弓淋巴阴性和阳性横结肠癌病人一般资料比较。(2)网膜弓淋巴阴性和阳性横结肠癌病人随访及生存情况。(3)横结肠癌病人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肿瘤转移及生存情况。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2~5年每6个月随访1次,术后5年每年随访1次。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月。倾向评分匹配按1∶4最近邻匹配法匹配。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P<0.10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网膜弓淋巴阴性和阳性横结肠癌病人一般资料比较:371例横结肠癌病人中,55例(网膜弓淋巴阴性44例、网膜弓淋巴阳性11例)配对成功。倾向评分匹配前网膜弓淋巴阴性病人年龄,M分期(0期、1期),术前癌胚抗原分别为60岁(24~92岁),328例、22例,4.1 μg/L(0.2~343.7 μg/L),网膜弓淋巴阳性病人上述指标分别为67岁(21~79岁),11例、4例,5.0 μg/L (0.7~952.4 μg/L),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440,χ²=9.031,Z=-2.086,P<0.05)。经倾向评分匹配后网膜弓淋巴阴性病人上述指标分别为58岁(45~67岁),40例、4例,4.0 μg/L(2.0~10.0 μg/L),网膜弓淋巴阳性病人上述指标分别为67岁(59~71岁),9例、2例,5.0 μg/L(8.0~19.0 μg/L),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580,χ²=0.105,Z=-0.821,P>0.05)。(2)网膜弓淋巴阴性和阳性横结肠癌病人随访及生存情况:网膜弓淋巴阴性和阳性横结肠癌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12~92个月和1~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53个月和30个月。网膜弓淋巴阴性和阳性病人术后发生肝转移分别为3例和2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344,P>0.05);术后发生异时性肺转移分别为1例和3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870,P<0.05);5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2.3%和33.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3.366,P<0.05)。(3)横结肠癌病人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为pT分期、pN分期、M分期、网膜弓淋巴是影响横结肠癌病人预后的相关因素(风险比=1.599,5.107,4.511,6.273,95%可信区间为0.467~5.471,1.867~13.971,1.385~14.694,2.052~19.17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N分期、M分期、网膜弓淋巴是横结肠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6.399,6.163,4.024,95%可信区间为2.028~20.189,1.666~22.800,1.177~13.752,P<0.05)。结论横结肠癌网膜弓淋巴阳性病人术后发生异时性肺转移率高,预后较差。网膜弓淋巴是横结肠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结肠肿瘤 横结肠癌 结肠肝曲癌 网膜弓淋巴结 预后 倾向评分匹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腋窝前哨淋巴(SLN)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非前哨淋巴(NSLN)转移的影响因素,并对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验证。方法收集山西白求恩医院乳腺外科2012年3月至2019年9月142例SLN阳性临床早期乳腺癌,Logistic回归分析NSLN阳性组和阴性组间各临床病理指标与NSLN转移的关系,使用MSKCC预测模型计算每例患者腋窝NSLN转移风险,利用校正曲线和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该模型预测的准确性。结果142例患者中,NSLN转移患者仅54例(38%)。单因素Logistic分析NSLN转移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60岁组NSLN转移低于≤40岁组[比值比(OR) 0.242,95%可信区间(CI) 0.082~1.72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块>2 cm组NSLN转移高于肿块≤2 cm组(OR 2.062,95%CI 1.036~1.12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脉管浸润组NSLN转移高于无脉管浸润组(OR 2.242,95%CI 1.126~1.48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LN转移2个组NSLN转移高于SLN阴性组(OR 0.332,95%CI 0.120~1.95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LN转移≥3个组NSLN转移高于SLN阴性组(OR 0.342,95%CI 0.132~1.90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41~60岁组NSLN转移低于≤40岁组(OR 0.324,95%CI 0.127~0.82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组NSLN转移低于≤40岁组(OR 0.178,95%CI 0.055~0.57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脉管浸润组NSLN转移高于无脉管浸润组(OR 2.713,95%CI 1.254~5.87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及SLN转移组NSLN转移高于非SLN转移组(OR 1.022,95%CI 1.009~1.03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者均是NSLN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对137例SLN阳性的中国乳腺癌患者验证MSKCC模型的可行性(AUC=0.695,95%CI 0.599~0.791)。结论年龄、脉管浸润以及SLN转移率可作为预测早期乳腺癌NSLN转移的重要指标。

  • 标签: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 腋窝淋巴结清扫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宫颈癌淋巴的价值。方法 于2020年2月至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CLNM)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侧颈淋巴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复发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9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PTC CLN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CLNM数目临界值,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侧颈淋巴复发的高危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侧颈淋巴的复发风险。结果245例患者中,侧颈淋巴复发32例,因甲状腺癌死亡4例。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长径、腺外侵犯和CLNM数目>3枚均是影响患者侧颈淋巴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侧颈淋巴复发是无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预测侧颈淋巴复发的列线图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90。结论基于侧颈淋巴复发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有助于早期发现侧颈淋巴复发的高危患者,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乳头状 预后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CLNM)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侧颈淋巴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复发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9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PTC CLN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CLNM数目临界值,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侧颈淋巴复发的高危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侧颈淋巴的复发风险。结果245例患者中,侧颈淋巴复发32例,因甲状腺癌死亡4例。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长径、腺外侵犯和CLNM数目>3枚均是影响患者侧颈淋巴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侧颈淋巴复发是无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预测侧颈淋巴复发的列线图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90。结论基于侧颈淋巴复发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有助于早期发现侧颈淋巴复发的高危患者,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乳头状 预后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以预测早期胃癌患者淋巴,以分选不适宜内镜下切除的早期胃癌患者。方法收集2004年至2016年SEER数据库中诊断为早期胃癌并接受手术的4 035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机分为主要队列和验证队列。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早期胃癌淋巴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ROC曲线、C指数及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和判别能力,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在内部验证队列中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早期胃癌4 035例,其中774例(19.2%)发生淋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是早期胃癌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C指数为0.702。列线图在内部验证队列中也有很好的区分度(C指数=0.708)和良好的校准。临床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该列线图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基于SEER数据库构建预测早期胃癌淋巴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预测能力,有助于为早期胃癌患者做出合适的临床决策。

  • 标签: 胃癌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规律和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省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508例Ⅰb~Ⅱb期子宫颈癌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Ⅰb期宫颈癌患者278例,Ⅱa期204例,Ⅱb期26例;患者淋巴阳性率为16.7%(85/508),闭孔淋巴最多见(56.6%);双侧淋巴者19例,占22.35%(19/85);发生淋巴104次(双侧同时转移者计算2次),呈跳跃式淋巴占37.5%(39/104);髂总淋巴占18.3%(19/104)。Ⅱa及Ⅱb期患者的转移率(包括宫旁、淋巴、卵巢和输卵管转移)高于Ⅰb期,odds ratio(OR)分别为2.30和2.48(P<0.05);中分化肿瘤患者转移率明显高于高分化、低分化肿瘤患者(P<0.05)。不同年龄、组织学类型患者的盆腔淋巴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a及Ⅱb期患者的盆腔淋巴阳性率明显高于Ⅰb期(P<0.05),中分化肿瘤患者盆腔淋巴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低分化肿瘤患者(P<0.05)。结论闭孔淋巴在宫颈癌中最多见,Ⅱa期或中分化肿瘤患者淋巴的风险增加,跳跃式转移也是常见转移方式,这提示术中规范、完整的淋巴切除术是保证疗效的重要措施。

  • 标签: 宫颈肿瘤 子宫切除术 淋巴转移
  • 简介:摘要为探讨早期胃癌(EGC)淋巴危险因素,并建立EGC淋巴的风险评估模型。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胃癌切除的172例EGC患者,年龄62(52,68)岁,通过病例系统收集患者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确定与淋巴显著相关的变量,ROC曲线及校准曲线评估风险模型。结果显示,172例EGC患者淋巴率为19.19%(33/172)。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脉管癌栓与淋巴有关(P<0.05),年龄≥60岁(OR=5.556,95%CI:1.757~17.569,P=0.004)、浸润深度(OR=4.218,95%CI:1.418~12.548,P=0.010)和脉管癌栓(OR=13.878,95%CI:4.081~47.196,P<0.001)是EGC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建立的风险模型,一致性指数是0.883 5(95%CI:0.818 8~0.948 2)。校正曲线显示风险评估模型与实际结果吻合良好,提示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区分度。33例发生淋巴的EGC患者的最常见转移部位是第3组,其次是第4组淋巴。因此,年龄≥60岁、发生黏膜下浸润和脉管癌栓的早期胃癌患者可能发生淋巴的风险较高。

  • 标签: 胃癌 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风险评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