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因为其可视性,近年来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麻醉中,但随着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的普及,各种与之相关的各类并发症也随之而来。而近年来新应用的超声引导下平面阻滞,则因为其操作简易性,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小及限制条件较少,而受到广发关注。由于覆盖范围较广,所以从不同部位进行阻滞则可获得与之相对的镇痛节段,因此其在围术期镇痛中得到应用。本文则通过近年来对超声引导下平面阻滞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应用,旨在为平面阻滞在临床中的进一步应用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竖脊肌 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围术期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平面阻滞用于椎间孔镜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行经皮腰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20~45岁,BMI 17.5~29.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30):平面阻滞组(E组)和局部浸润麻醉组(L组)。E组超声引导下行平面阻滞,L组根据手术定位逐层局部浸润麻醉(包括皮下、筋膜、肌肉层、上关节突),局麻药均为0.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手术时间及C型臂X线定位时间。于手术切皮(T1)、分离肌肉(T2)、椎间孔成形(T3)、神经根减压(T4)和缝合皮肤(T5)时记录VAS评分以及Ramsay镇静评分,记录镇痛有效和镇静满意情况。术后随访患者满意度、下肢运动阻滞情况、恶心呕吐、头晕、穿刺部位血肿及神经损伤等发生情况,并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与L组比较,E组T2-4时VAS评分降低,T3,4时Ramsay镇静评分升高,患者满意度升高,手术时间和C型臂X线定位时间缩短(P<0.05),ODI评分和镇静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均未见运动阻滞、恶心呕吐、头晕、穿刺部位血肿及神经损伤等发生。结论平面阻滞用于椎间孔镜手术可提供较满意的镇痛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背部肌肉 神经传导阻滞 椎间孔切开术 内窥镜检查
  • 简介:摘要超声引导下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是一项新颖的筋膜间隙阻滞技术,可以应用于胸腰部手术后镇痛,具有操作简单安全、镇痛可靠、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ESPB自2016年提出以来,得到广泛关注。文章介绍了超声引导下ESPB的解剖基础,阐述了ESPB起效的理论学说,归纳了ESPB在胸腹部及腰椎等手术的临床应用,总结了ESPB的优缺点及并发症,并将ESPB与胸腰部其他常用镇痛阻滞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了各自的特点。超声引导下ESPB具有诸多的优点、极少的并发症及禁忌证,在麻醉和疼痛领域存在广阔的应用空间,能提高麻醉效果和麻醉安全性。文章旨在探究ESPB的临床研究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标签: 竖脊肌平面阻滞 超声引导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 椎旁神经阻滞与阻滞在胸科手术中 的 应用 效果 。 方法: 使用区组随机化法 选取 2017 年 5 月至 2019 年 6 月,我院收治的进行胸科手术的患者共 36 人,并以奇偶数法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应用 椎旁神经阻滞复合 阻滞 ,对照组应用 椎旁神经阻滞,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满意度进行对比。 结果: 实验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明显的区别,存在统计学意义( P < 0.05 ) 。 结论: 旁神经阻滞复合 阻滞 应用与胸科手术中,可获得患者更高的满意度,满足患者对于镇痛的需求,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椎旁神经阻滞 竖脊肌阻滞 胸科 手术方法
  • 简介:摘要胸部手术常伴随着术后疼痛,疼痛控制不佳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及预后。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是一种新颖的筋膜间平面阻滞方法,可用于多种胸部手术术后急性疼痛缓解及慢性疼痛的治疗。ESPB操作简单、安全、镇痛效果确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文章阐述了ESPB的解剖基础、作用机制及操作方法,总结了常用局部麻醉药物剂量及浓度,归纳了其在胸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现状,分析了其相关的并发症,并对胸部手术区域镇痛方法进行展望。

  • 标签: 胸部手术 超声引导 竖脊肌平面阻滞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双侧平面(ESP)阻滞用于全麻Nuss术患儿的效果。方法择期行Nuss手术患儿32例,年龄4~15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6):ESP阻滞+全麻组(EG组)和全麻组(G组)。EG组麻醉诱导后行双侧ESP阻滞。术毕2组患儿均进行静脉镇痛。于入PACU、术后1、6、12、24及48 h时记录静态和咳嗽时FLACC评分,若静态评分>4分,可根据患儿及家属要求给予口服布洛芬5.0~7.5 mg/kg。记录术中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芬太尼及布洛芬使用情况;记录术后低氧血症(SpO2低于90%)、恶心呕吐、尿潴留的发生情况;记录EG组穿刺部位感染、血肿及皮下气肿的发生情况;记录气管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与G组比较,EG组术后12 h内静态FLACC评分及术后6 h内咳嗽FLACC评分降低,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芬太尼和布洛芬使用率降低,低氧血症发生率降低,气管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缩短(P<0.05),异丙酚用量、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双侧ESP阻滞(每侧0.3%罗哌卡因0.5 ml/kg)可减少全麻Nuss术患儿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增强镇痛效果,且安全性较高,有助于促进患儿短期预后。

  • 标签: 竖脊肌 神经传导阻滞 麻醉,全身 儿童 漏斗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前锯平面合并平面阻滞在开胸手术中及术后的镇痛作用。方法:选取 40例实施开胸手术的患者, 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及全麻组,神经阻滞组在全麻之前于相应的手术部位行前锯平面及平面阻滞,药物为 0.25%罗哌卡因 30毫升行前锯平面阻滞, 0.25%罗哌卡因 20毫升行平面阻滞,两组病人均采用全麻气管插管,观察术中麻醉药用量,拔出气管导管后病人深呼吸及咳嗽时切口的疼痛情况。结果:神经阻滞组术中镇痛药使用减少,术毕拔出气管导管后深呼吸及咳嗽切口轻度疼痛。结论,前锯平面合并平面阻滞可为胸科手术提供确实的术中及术后镇痛,其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患者的术后疼痛,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各大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 标签: B超引导 平面阻滞 胸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平面阻滞(ESPB)用于老年患者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入选2019年1—1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全麻下开腹胆囊、胆管手术患者50例,按数字表法分为单次ESPB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ESPB联合自控镇痛组)、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自控镇痛组),每组25例。ESPB联合自控镇痛组患者麻醉诱导前行0.33%罗哌卡因30 ml单次ESPB。记录痛觉阻滞平面,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12、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追加帕瑞昔布钠例数;记录ESPB相关并发症和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结果ESPB联合自控镇痛组患者缓解痛觉阻滞范围:T5~T12脊神经支配区域13例,T6~L1脊神经支配区域12例。与自控镇痛组比较,ESPB联合自控镇痛组患者术后4 h、12 h、24 hVAS评分低,(4.2±1.1)分比(1.4±0.6)分、(4.0±0.8)分比(1.8±1.2)分、(3.5±0.9)分比(2.0±1.1)分(均P<0.01);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追加帕瑞昔布钠例数少[0~24 h分别为(2.5±0.9)次比(9.9±1.5)次、20.0%(5例)比64.0%(16例),(t=10.566、χ2=9.934,均P<0.01)]。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短,(20.1±1.9)h比(24.5±2.1)h(t=7.388,均P<0.01)。未出现呼吸困难、局麻药中毒患者。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并发症少,可减少术后镇痛阿片类药物用量,术后肠道恢复快。

  • 标签: 超声疗法 神经传导阻滞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68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24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4):全身麻醉组(G组)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EG组)。E组全身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平面阻滞,两侧分别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2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毕行PCIA,配方:舒芬太尼1.5 μ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背景输注速率3 ml/h,PCA剂量2 ml,锁定时间5 min,镇痛至术后24 h,维持静态VAS评分≤4分。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 μg/kg补救镇痛。记录气管拔管时间和术中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术中和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和术后24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记录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记录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烦躁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G组比较,EG组患者术中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降低,气管拔管时间缩短,术中和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减少,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延长,术后24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减少,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烦躁及呼吸抑制的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相对于单纯全身麻醉而言,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有助于实现低阿片类药物麻醉模式,更有利于术后痛敏反应的抑制和术后早期康复。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麻醉,全身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引导双侧平面阻滞(ESPB)对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于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拟行TLIF的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超声双侧ESPB。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6、12、24、48 h在休息时和翻身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自行镇痛次数、补救镇痛次数、镇痛满意度和术后48 h内出现嗜睡、恶心、尿潴留、切口感染、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6、12、24 h休息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1、6、12、24、48 h翻身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者自行镇痛和补救次数为(1.55±1.08)、(0.72±0.81)次,少于对照组的(3.57±1.16)、(1.62±1.03)次,P<0.01;观察组镇痛满意度(90.70%,39/43)高于对照组(62.79%,27/43),P<0.05。两组患者术后48 h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腰椎融合术中行超声引导双侧ESPB能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缓解术后疼痛。

  • 标签: 镇痛 超声 竖脊肌平面阻滞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不良反应 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平面阻滞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OVCF) 患者疼痛的影响。 方法 选取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 64 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双盲法分组:对照组 32 例,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 32 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实施超声引导下平面阻滞。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 阻滞后 2h 、 8h 、 24h 的 NR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平面阻滞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超声 竖脊肌平面阻滞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横截面积丢失量(ESMcsa Loss)与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的相关性,以及它们对ICU获得性肌无力(ICU-AW)的诊断价值和60 d生存状态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本院ICU收治的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分别在第1天及第7天ELISA法测定血清GDF-15浓度,通过CT影像勾画并计算胸12水平左右总横截面积。采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力评定法(MRC-score)进行力评分。根据患者入ICU第7天MRC-score评分将患者分为ICU-AW组和非ICU-AW组,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分别在入ICU第1天及第7天血清GDF-15、ESMcsa及MRC-score差异。分析患者第7天血清GDF-15、ESMcsa Loss、MRC-score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患者第7天血清GDF-15、ESMcsa Loss及横截面积丢失率(ESMcsa Loss Ratio)对机械通气患者ICU-AW诊断预测价值。绘制患者生存曲线图,评估GDF-15及ESMcsa Loss Ratio对患者60 d生存状态预测价值。结果最终入选92例患者,根据第7天MRC-score <48分,诊断ICU-AW组49例,非ICU-AW组43例。ICU-AW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医院住院时间高于非ICU-AW组,其他基线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天,两组患者血清GDF-15、ESMcsa及MRC-scor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U-AW组第7天GDF-15浓度明显高于非ICU-AW组,ESMcsa、MRC-score显著低于非ICU-AW组[GDF-15(pg/mL):2529.53±625.67比1614.21±567.18;ESMcsa(cm2):23.76±6.85比29.15±6.51;MRC-score(分):41.10±3.35比51.23±2.84,均P<0.001]。ESMcsa Loss及ESMcsa Loss Ratio与第7天血清GDF-15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0.2355和0.3192),ESMcsa Loss及ESMcsa Loss Ratio与MRC-score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0.3072和-0.3527)。ROC曲线分析显示,第7天血清GDF-15、ESMcsa Loss及ESMcsa Loss Ratio对机械通气患者ICU-AW均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4,0.835和0.889,均P<0.001]。绘制患者60 d生存曲线图显示,高GDF-15组生存率为60.0%,低GDF-15组生存率为77.8%高ESMcsa Loss Ratio组生存率为60.0%;低ESMcsa Loss Ratio组生存率为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机械通气患者住院7 d后的横截面积丢失与血清GDF-15浓度升高有显著相关性,均提示急性肌肉消耗及骨骼功能减退,对ICU获得性肌无力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并能够预测ICU机械通气患者60 d生存状态。

  • 标签: 竖脊肌横截面积 生长分化因子-15 ICU获得性肌无力 机械通气 MRC-score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T5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平面阻滞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40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引导下T5平面阻滞组(E组)、超声引导下T5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平面阻滞组(E+P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前E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T5平面阻滞,E+P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行T5椎旁神经和平面联合阻滞。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长,阻滞平面,术后0、2、4、8、12、24、48 h静息和咳嗽VAS评分,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泵按压次数以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和阻滞平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0、2、4、8、12、24、48 h静息和咳嗽VAS评分,E+P组明显低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E组(P<0.05);E+P组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低于E组(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T5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平面阻滞能够显著降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胸腔镜 椎旁神经节阻滞 竖脊肌平面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行超声引导下单次平面阻滞(ESPB)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19年8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胸外科,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的患者64例,年龄18~75岁,ASA分级Ⅰ~Ⅲ级,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罗哌卡因组,每组32例。右美托咪定组行ESPB(0.5%罗哌卡因+1 μg/kg右美托咪定,以生理盐水稀释至30 ml),罗哌卡因组行ESPB(0.5%罗哌卡因30 ml),两组术后均采用PCIA镇痛,配方为:舒芬太尼4 μg/kg加氟比洛芬酯150 mg,以生理盐水稀释至150 ml,背景剂量2 ml/h,单次剂量2 ml,锁定时间15 min,持续75 h。两组患者保持相同的麻醉深度(BIS维持在40~60),记录苏醒时及术后2、4、6、8、12、24、48、72 h的VAS评分,并记录阻滞消失时间、术后首次按泵时间、有效按泵次数、术后48 h QoR-40生活质量评分、是否补救镇痛、术后恶心呕吐(PONV)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右美托咪定组术后阻滞消失时间(15.7±8.4)h较罗哌卡因组(8.9±6.0)h明显延长(P<0.05);术后有效按泵次数(3.4±4.2)次较罗哌卡因组明显减少(5.4±8.1)次(P<0.05)。术后48 h QoR-40生活质量评分、术后首次按泵时间及是否补救镇痛,以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行超声引导下单次ESPB可以减轻术后疼痛,延长阻滞时间,并减少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患者的PCIA有效按泵次数。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疼痛,手术后 超声引导 胸腔镜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大洋中可以抽象的认为是指贯穿整个海洋的一些列山脉,整合所有面积加起来约占海洋的三分之一,研究海洋地质构造活动必然需要研究大洋中,其对于整个海洋的构造活动的演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洋中的宏观概念、构造特征以及演化过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给读者对于洋中的更加深入的了解。

  • 标签: 洋中脊 构造特征 分段性 演化过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捏技术在儿童保健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从2019年7月到2020年7月在我院接受保健的100名足月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儿童分为两组,对对照组的儿童进行常规护理,并进行常规的中医抚触保健,对观察组的儿童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采取中医捏技术,对两组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患病的情况。结果:在经过不同的保健之后,观察组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要优于对照组,比如其睡眠时间、身高、体重等等,另外观察组儿童出现贫血、佝偻病等疾病的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儿童进行中医捏保健能够较好的减少儿童的发病率,提高儿童生长发育速度,促进儿童健康,在临床之中应用价值较高,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中医捏脊技术 儿童 保健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疼痛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观察该种方法对改善背耐力及等速力峰值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6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疼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根据训练方法不同,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维持原有生活方式治疗,实验组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结果:两组背力和背耐力变化对照中,实验组治疗后30度/s背耐力距斜率为16.37±7.62,对照组为7.84±5.47;实验组治疗后30度/s背等速力峰值为335.27±60.73,对照组为291.48±62.17。(P

  • 标签: 背肌肌耐力 速肌力峰值 核心稳定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