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携带胫前动脉穿的腓动脉穿皮瓣修复前中足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2月至2019年7月,以携带胫前动脉穿的腓动脉穿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患者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44~73岁,平均62岁。软组织缺损面积7 cm×4 cm~18 cm×5 cm。手术使用胫前动脉穿联合腓动脉穿供血的小腿前外侧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供区以全厚皮片植皮。术后采用门诊结合微信随访,观察记录皮瓣外观及肢体恢复情况。结果42例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植皮均一期成活。术后随访3~12个月,末次随访皮瓣外形美观,质地柔软,足外观和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以胫前动脉穿联合腓动脉穿供血的双血供岛状皮瓣血供可靠,修复范围大,可修复距离远,修复前中足背组织缺损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胫前动脉穿支 腓动脉穿支皮瓣 岛状皮瓣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2014年1月—2018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肩部和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5~56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6 cm×5 cm~11 cm×8 cm。5例患者创面采用旋肩胛动脉穿皮瓣(皮瓣面积8 cm×7 cm~12 cm×6 cm)修复,供瓣区直接缝合。3例患者创面采用侧胸部穿皮瓣(皮瓣面积8 cm×7 cm~13 cm×9 cm)修复,2例患者供瓣区直接缝合,1例患者供瓣区大部分直接缝合,小部分移植同侧大腿中厚皮覆盖。4例患者创面采用臂内侧动脉穿皮瓣(皮瓣面积6 cm×5 cm~12 cm×10 cm)修复,2例患者供瓣区直接缝合,2例患者取左侧胸壁中厚皮覆盖。11例患者术后皮瓣成活,1例患者皮瓣远端出现血运障碍,经处理,皮瓣远端出现3 cm×2 cm坏死,经二次扩创植皮后,皮片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皮瓣质地良好,供瓣区瘢痕增生轻,肘关节及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旋肩胛动脉穿皮瓣、侧胸部穿皮瓣、臂内侧动脉穿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皮瓣成活率高、手术效果好等优点,是修复肩部和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佳选择。

  • 标签: 外科皮瓣 伤口愈合 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腹壁下动脉穿皮瓣(DIEP)具有血管恒定、管径粗、可切取的组织量大、供区隐蔽、损伤小和可直接闭合等优点,已成为乳房重建或整形的首选皮瓣,广泛应用于乳房再造。经改良与发展,也较多应用于头颈部、躯干和四肢等部位创面的修复和器官再造,是几个最常用的穿皮瓣之一。然而,有关DIEP的应用方面有些观点不一,亟待一份专家指导意见。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和《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组织专家讨论DIEP的应用解剖、适应证、应用设计类型、手术方法、优点和缺点、术后主要并发症、预防措施,以及术后护理与康复,形成DIEP专家共识。

  • 标签: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人体腓动脉穿支解剖为腓动脉穿皮瓣的临床治疗应用提供基础。研究方式 使用20例新鲜的成人尸体小腿标本,借助红色乳胶灌注方式,分别观察、记录腓动脉穿支数目、分布及其走行和类型。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所用的20例成人尸体小腿标本共计出现72个穿,每侧分布有4.5,分布于小腿外侧的近端穿呈现出多源性特征。小腿外侧近段、中远段的穿类型分别以比目鱼鱼肌肌穿、长屈肌及肌间隙穿为主。研究结论 腓动脉因其穿较为恒定,外径较粗,适合腓动脉穿皮瓣游离移植的设计、切取。

  • 标签: 腓动脉 穿支皮瓣 解剖分析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腓肠外侧动脉穿皮瓣转位修复游离腓动脉穿皮瓣切取后形成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手足背部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4-52岁,平均42岁。缺损范围9cm×7cm~10cm×8cm。择期实施腓动脉穿皮瓣修复,同期采取腓肠外侧动脉穿皮瓣转位覆盖由腓动脉穿皮瓣切取后形成的创面。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创面直接缝合,无需植皮。结论应用腓肠外侧动脉穿皮瓣修复游离腓动脉穿皮瓣切取后所形成的创面,外形美观。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技术 手足部 缺损
  • 简介:目的评价不同CTA扫描方案显示旋股外侧动脉(LCFA)穿的能力。方法将28例除大腿以外的四肢外伤患者及27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3组。对A组(15人,30侧大腿)采用双侧大腿低放射剂量扫描方案,B组(15人,30侧大腿)采用双侧大腿常规放射剂量扫描方案,C组(25人,25侧大腿)采用单侧大腿常规放射剂量扫描方案进行CTA检查。记录辐射吸收剂量,观察LCFA显示情况及起源,测量LCFA主干开口内径、降支开口内径、降长度、降血管分级、降穿支数量、穿末端最小内径。结果B组中1例(2侧大腿)因对比剂渗漏未能完成检查。3组共83侧大腿,LCFA起自股动脉分别为A组7侧、B组8侧、C组6侧,起自股深动脉分别为A组23侧、B组20侧、C组19侧。3组间,辐射吸收剂量、降长度、降穿末端最小内径、降血管分级及降穿支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LCFA主干及降支开口内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单侧大腿常规放射剂量CTA显示LCFA细小穿的能力优于双侧低放射剂量及双侧常规剂量CTA,而3种扫描方案对较大血管的显示效果相近。

  • 标签: 旋股外侧动脉 旋股外侧皮瓣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尺动脉穿皮瓣接力修复前臂及手部创面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我科收治前臂或手部创面患者共9例,创面大小为4.5 cm×5.5 cm~6.5 cm×7.3 cm,仅根据术前彩超或便携式多普勒探测仪探查的创面周围尺动脉穿血管情况,摆脱传统的上肢解剖标志及血管变异的束缚,更"自由"地设计二组尺动脉穿皮瓣,接力修复上肢创面。二组皮瓣的面积为5.5 cm×6.5 cm~7.5 cm×8.3 cm。结果术中皮瓣缝合后张力适中,术后皮瓣存活良好,创面及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4~15个月,平均11.2个月。皮瓣外观满意,未见明显臃肿,肤色及质地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且将植皮可能引起的面状瘢痕转变为线性瘢痕。结论尺动脉穿皮瓣接力修复上肢创面,未损伤前臂及手部主要血管,皮瓣外观、质地等方面均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 标签: 外科皮瓣 尺动脉 上肢创面 接力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深动脉第三穿动脉穿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科应用股深动脉第三穿动脉穿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1例。机械伤4例,车祸伤4例,慢性溃疡2例,蛇咬伤1例。创面面积5 cm×7 cm~7 cm×16 cm,所有患者均合并肌腱或骨外露,供区直接缝合。结果11例皮瓣顺利存活,1例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探查后皮瓣存活。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7.5个月,皮瓣外形无明显臃肿,质地柔软,无色素沉着,功能满意。结论股深动脉第三穿动脉穿皮瓣皮下脂肪少,穿恒定,血管蒂8~10 cm,是一种有效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 标签: 手损伤 外科皮瓣 股深动脉 第三穿动脉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深动脉第3穿穿皮瓣I期修复Pilon骨折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4月至2020年1月,收治15例Pilon骨折患者,其中Miller AO分类43-C1 8例,43-C2 4例和43-C3 3例,所有患者骨折周围均合并严重软组织挫伤,皮肤坏死,骨折复位后均合并软组织缺损、内固定外露及肌腱外露,I期应用游离股深动脉第3穿穿皮瓣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面积3.5 cm×15.5 cm~5.5 cm×12.5 cm,皮瓣血管与胫后或者胫前血管行端侧吻合。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其中1例血管卡压出现静脉危象,探查后皮瓣顺利成活,术后随访5~18个月,皮瓣质地良好,无色素沉着,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无减退及粘连,供区仅留线形瘢痕,足踝部皮瓣稍臃肿,不影响穿鞋,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I期游离股深动脉第3穿穿皮瓣修复Pilon骨折术后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可修复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减低切开术后皮肤坏死和骨折感染,同时保护骨折周围血液供应,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

  • 标签: 穿支皮瓣 股深动脉第3穿支 Pilon骨折 软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目的总结乳腺癌切除同时应用腹壁下动脉穿(DIEP)皮瓣行即刻乳房重建的手术经验,探讨DIEP皮瓣即刻乳房重建的适应证及优点。方法2003年4月-2009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中心接受乳腺癌切除术患者21例(根治术6例,改良根治术15例),术前应用多排螺旋CT(MDCT)血管造影及多普勒血流仪探明穿位置,乳腺癌切除的同时,解剖腹壁下动脉穿,形成腹壁下动脉穿蒂皮瓣,与患侧胸背血管吻合,进行即刻乳房重建。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6年。21例患者中,20例皮瓣全部存活,1例出现皮瓣远端1/3脂肪液化;胸部受区出现1例血肿;无腹壁膨隆、腹壁疝、切口脂肪液化等供区并发症;再造乳房外形满意,形态自然。结论乳腺癌切除同时,采用DIEP皮瓣进行即刻乳房重建,可以使患者免受乳房缺失的痛苦,同时具有受区组织条件好、皮瓣组织量丰富、供区损伤小及并发症少的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即刻乳房重建方法。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房切除术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即刻乳房重建
  • 简介:摘要2019年4月11日,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1例36岁女性患者。接受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5年,患者入院后计划行右侧胸壁瘢痕整复+游离腹壁下动脉穿(DIEP)皮瓣移植+右侧乳房再造+左侧乳房上提术。右侧胸壁瘢痕切除后创面面积为18 cm×10 cm,术中误伤DIEP血管蒂,转而设计左侧大腿内侧股深动脉穿(PAP)皮瓣,皮瓣面积为20 cm×11 cm、厚4.5 cm、穿血管蒂长度为7.6 cm,皮瓣质量为360 g。转移皮瓣修复右侧乳房缺损并填塞深部腔隙,PAP血管蒂与右侧胸廓内血管近端吻合。术中见皮瓣血运良好,同期完成左侧乳房上提术,大腿及腹部皮瓣供区直接拉拢闭合。术后皮瓣存活良好,供区愈合良好。术后随访7个月,大腿供区外观功能好,未见明显并发症,重建乳房较对侧小。本病例提示PAP皮瓣在自体组织乳房再造中可作为DIEP皮瓣切取失败的有效替代。

  • 标签: 乳腺肿瘤 外科皮瓣 乳房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CTA和CDU在腓动脉穿皮瓣移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2月-2016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骨科使用腓动脉穿皮瓣修复重建软组织缺损的47例患者完整资料,术前均行CTA及CDU检查,选取合适的穿血管并记录其体表定位点和外口径,与术中实际观察、测量值进行比较,数据分析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DU检测术中拟用穿位置符合率为97.87%,CTA检测术中拟用穿位置符合率为95.74%,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血管外直径术前CTA与CDU测量值与术中实际测量值相一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联合应用CDU定位的腓动脉穿血管,术中探查血管位置符合率为100%。术后皮瓣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8个月,平均13.5个月。所有皮瓣均成活良好,无其他并发症,皮瓣质地优良,外形美观。结论CDU和CTA在腓动脉穿皮瓣术前血管评估方面是一种可靠且有用的方法,且临床上可互补联合应用。

  • 标签: 腓动脉穿支皮瓣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彩色多普勒超声 穿支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穿体区CTA三维重建在股前外侧穿皮瓣(ALTPF)及腹壁下动脉穿皮瓣(DIEPF)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21年9月-2022年1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显微)外科,用基于改良穿体区CTA三维重建技术辅助完成游离穿皮瓣共10例,其中游离ALTPF 8例,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及舌重建;游离DIEPF 2例,用于修复乳腺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并重建乳房。术前根据改良的扫描参数及给药方案,患者行双股部或腹部CTA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GE AW 4.7工作站,对供皮瓣区进行穿体区和血管体区的三维重建。从血管体区动态观察源动脉的基本信息,从穿体区动态观察穿血管的基本信息,并对其具体数据进行测量。先使用HHD对穿支点进行标记,再根据CTA三维重建测量数据将穿支点、穿支干走行及源动脉走行同样标记于体表。将术中探查到的源动脉穿的情况与术前三维重建进行比较,对CTA穿定位点与HHD穿定位点进行比较。本组皮瓣切取时间、皮瓣成活情况与既往单独采用HHD定位的患者进行比较。ALTPF和DIEPF的切取面积分别为4.0 cm×4.0 cm~15.0 cm×6.0 cm和19.0 cm×7.5 cm~25.0 cm×10.0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与供区愈合情况,定期门诊随访皮瓣外形、质地、功能恢复情况及供皮瓣区愈合情况。结果8例ALTPF及2例DIEPF均顺利成活,无动、静脉血管危象发生,供区与受区均一期愈合,无肌疝及腹壁疝等并发症。术前三维重建图像见股部肌皮型穿7条、肌间隙型穿2条及腹部直接型穿3条、迂曲型穿2条,与术中探及的穿类型、起源基本一致。本组CTA定位距离[(0.36±0.11)cm]比本组HHD定位[(0.54±0.19)cm]精确度更高(t=-3.160, P<0.05)。本组[(52.80±24.57)min]较既往组[(74.60±30.53)min]在相近面积皮瓣切取上时间更短(t=-9.179, P<0.05)。既往组中有1例因穿及源动脉管径过细而放弃移植。术后随访2~6个月,皮瓣无臃肿,质地柔软,血运良好,闭、开口及舌功能无明显受限;重建乳房与健侧对称,外形满意。皮瓣供区留有线形瘢痕,功能无明显受限。结论改良穿体区CTA三维重建能够较为准确的显示穿支点及穿支干在浅筋膜层面内的走行、分布,为穿皮瓣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提供可靠依据,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穿支体区 计算机断层扫描造影 三维重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与穿动脉疾病型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间收治的6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同期选取60例穿动脉疾病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与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合并冠心病、脂代谢异常率分别为33.33%、55.00%,依次高于对照组的8.33%、23.33%;而对照组合并糖尿病率为48.33%,高于观察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发病因素与饮酒、吸烟,合并冠心病、脂代谢异常等有较大关系。

  • 标签: 大动脉粥样硬化 穿支动脉疾病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尺动脉腕上双叶穿皮瓣的设计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21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手足显微外科应用包含上行及下行的尺动脉腕上双叶穿皮瓣修复相邻两指同时存在软组织缺损以及单指末节脱套伤患者12例,其中单指末节脱套伤5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5 cm×5.2 cm~3.4 cm×6.8 cm,相邻手指同时存在软组织缺损7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0 cm×2.6 cm~2.7 cm×3.2 cm。分别在前臂远端尺掌侧缘和手背尺侧缘,设计以包含尺动脉腕上皮上行及下行的双叶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单叶皮瓣切取范围2.0 cm×2.8 cm~3.0 cm×3.6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采用门诊直接访问、电话咨询以及手机微信视频通话相结合的形式随访。结果术后11例皮瓣完全成活。出现动脉危象1例,经手术探查皮瓣成活;其中1例以下行营养血管远端叶皮瓣术后出现皮瓣远端供血不足,出现部分坏死,经换药治疗后创面愈合。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10.5个月。皮瓣外形、弹性、质地、色泽均满意。远端叶皮瓣TPD为6.2~12.4 mm,平均7.3 mm;近端叶皮瓣TPD 7.3~14.8 mm,平均9.4 mm。结论包含上行及下行的尺动脉腕上双叶穿皮瓣修复相邻两指同时存在软组织缺损及单指末节脱套伤,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修复效果,手术操作方便,疗效肯定。

  • 标签: 尺动脉腕上支双叶穿支皮瓣 指损伤 修复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各种原因引起的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常影响患者的语言、进食、吞咽等功能,并可能造成容貌损害,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存质量甚至存活率。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穿皮瓣移植成为重建外科领域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股深动脉穿动脉穿皮瓣具有可观的穿血管、充足的皮瓣面积、美观性能好且供区并发症少等优点,使其在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重建的报道日益增多。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面动脉穿皮瓣修复瘢痕性下睑外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瘢痕性下睑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下睑瘢痕切除、松解,设计面动脉穿皮瓣修复瘢痕松解后皮肤缺损,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对皮瓣受区、供区外观及并发症进行随访,并以良好、一般、差评价手术效果。结果共22例瘢痕性下睑外翻患者进行了该手术,男15例,女7例,年龄27~68岁,平均35.2岁。瘢痕松解后的皮肤缺损面积为3.0 cm×1.5 cm~4.0 cm×2.0 cm,切取皮瓣面积为3.1 cm ×1.6 cm~4.1 cm×2.1 cm。术后22例患者皮瓣均存活,血运良好,术区愈合良好。随访6~48个月,未出现下睑外翻复发、睑球分离、局部色素沉着等现象,所有患者均表现出良好的解剖学结构和功能改善,术后效果评价均为良好。结论面动脉穿皮瓣穿恒定、血供良好、旋转灵活,与下睑位置邻近,颜色、质地、厚度相近,修复瘢痕性下睑外翻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眼睑外翻 瘢痕 动脉 面部 穿支皮瓣
  • 简介:目的修复乳癌术后乳房缺失畸形。方法采用下腹部横行腹壁下动脉穿皮瓣游离移植,重塑乳房形态。结果术后乳房外形满意,质地良好,随访3年,效果确切。结论在诸多乳房再造的方法中,应用腹壁下动脉穿皮瓣游离移植乳房再造创伤小,并发症少,且有腹部整形的效果。有独到的优越性。

  • 标签: 穿支皮瓣 乳房再造 腹部整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不同类型的游离桡动脉掌浅(SPBRA)穿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应用不同类型SPBRA游离穿皮瓣修复指端缺损38例46指,其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17~ 54 (38.5±15.5)岁。指端缺损面积1.5 cm×3.5 cm~ 2.5 cm×5.5 cm。其中双侧游离SPBRA穿皮瓣修复8例;13指携带掌长肌腱修复;30指皮瓣携带桡神经浅分支,16指皮瓣未携带神经。皮瓣面积1.6 cm×4.0 cm~ 2.8 cm×6.0 cm,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对38例进行随访,每个月门诊随访1次,随访时进行皮瓣各项评价指标的测量及记录,并指导患者进行腕关节及手指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本组38例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皮瓣均成活。有1例皮瓣远端约有0.5 cm×0.3 cm浅表坏死,经换药后逐渐愈合。随访6~ 24 (14.5±8.5)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无臃肿,肤色接近正常皮肤,感觉功能恢复良好,TPD为5.0~ 8.5 mm,手指关节活动均良好。所有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参照《手外科手术学》的皮瓣综合评定标准进行皮瓣综合评价,结果为优42例(91.30%),良3例(6.52%),可1例(2.17%),优良率为97.83%。结论应用不同类型的游离SPBRA穿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可以一期修复指掌侧固有动脉、神经及肌腱缺损,简便易行,皮瓣成活满意,手功能恢复好。

  • 标签: 桡动脉掌浅支 穿支皮瓣 指端缺损 修复 显微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