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BC"三线定位穿方法在游离小腿前外侧穿皮瓣设计、切取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自2021年3月至2021年11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手外科对42例62处手、足创面,采用"ABC"三线定位穿方法术前指导穿定位及来源预判,术中指导皮瓣设计及切取,进行创面修复。其中,单指24例,2指7例,3指4例,4指1例,虎口1例,腕部1例,趾2例,第2趾1例,足背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2.0 cm~3.0 cm×14.0 cm,皮瓣切取面积2.0 cm×2.5 cm~3.5 cm×15.0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随访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功能,采用皮瓣综合评价量表评定供、受区恢复情况。术后门诊定期随访。结果术前共定位162条穿。术中共探及穿95条,其中5例患者较术前定位各多探及1条,与术前定位相符76条,定位符合率为84.4%(76/90);与术前来源判断相符64条,准确率为84.2%(64/76)。术后62块皮瓣均成活,未出现血管危象。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7.1个月,皮瓣颜色、质地优良,薄且耐磨,BMRC感觉功能评定为S1~S3,皮瓣综合评价量表评定优38例,良4例。结论"ABC"三线定位穿方法在游离小腿前外侧穿皮瓣中的应用,将解剖知识、临床经验与CDU定位巧妙结合,精准指导术前穿定位及来源预判,是临床工作中可行、理想的辅助方法。

  • 标签: 小腿前外侧穿支皮瓣 "ABC"三线定位穿支方法 修复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纵三横法在胸背动脉穿皮瓣穿定位及深度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12月—2020年6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深度创面患者,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12~72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7 cm×3 cm~11 cm×7 cm。通过腋窝中点、髂后上棘和骶髂关节突出点定位2条纵线,在2条纵线间通过腋窝中点下5、10、15 cm定位3条横线(即二纵三横法),从而形成2个梯形区域,再使用便携式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在2个梯形区域内探寻胸背动脉穿,以此设计并切取单个、分叶或携带部分背阔肌的面积为7 cm×4 cm~12 cm×8 cm的游离胸背动脉穿皮瓣修复创面。供区均直接缝合。记录术前定位与术中探查胸背动脉穿支数量、位置及第1穿(距离腋窝顶点最近的穿)穿出肌肉的位置距离背阔肌外侧缘的长度,术中测量的胸背动脉穿管径,采用的组织瓣类型;术后随访组织瓣成活情况与供区外观。结果每例患者术前定位胸背动脉穿支数量、位置与术中探查情况一致,穿支数量为2条或3条(共42条);穿均位于2个梯形区域内,在第1个梯形区域中均定位和探查到1条稳定的穿(第1穿),第2个梯形区域的平均穿支数量为1.47条;第1穿穿出肌肉的位置距离背阔肌外侧缘2.1~3.1 cm。术中测量的胸背动脉穿管径为0.4~0.6 mm。本组患者中12例采用单个胸背动脉穿皮瓣、3例采用胸背动脉穿分叶皮瓣、2例采用携带部分背阔肌的胸背动脉穿皮瓣。术后随访6~16个月,17例患者组织瓣均成活,质地柔软、弹性好、血运良好;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结论二纵三横法有助于胸背动脉穿皮瓣的穿定位,方法简单可靠,基于该方法设计切取的胸背动脉穿皮瓣修复深度创面的临床效果良好,供区损伤小。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外科皮瓣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二纵三横法 背阔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CTA)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CDU)在尺动脉腕上皮皮瓣穿血管定位中的应用。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对10例伴手背或手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行尺动脉腕上皮皮瓣术,创面面积4.5 cm×3.7 cm~8.7 cm×5.5 cm,部分患者合并掌骨骨折或伸肌腱损伤。术前采用CTA和CDU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穿进行定位及验证,在确定穿的部位和口径后,精准指导设计皮瓣,进行软组织重建修复,切取皮瓣面积5 cm×4 cm~9 cm×6 cm。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0例患者术前CTA和CDU相结合的方法定位穿血管与术中所见完全吻合,10例尺动脉腕上皮完全存活,供区无运动感觉功能障碍。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外形满意,两点分辨觉为6~8 mm。结论术前运用CTA和CDU相结合的方法可准确定位穿血管位置,有利于皮瓣更精确的设计,减少受区植皮及皮瓣臃肿的可能,同时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 标签: 外科皮瓣 血管造影术 彩色多普勒超声 尺动脉腕上皮支 定位
  • 简介:摘要2014年1月—2018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肩部和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5~56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6 cm×5 cm~11 cm×8 cm。5例患者创面采用旋肩胛动脉穿皮瓣(皮瓣面积8 cm×7 cm~12 cm×6 cm)修复,供瓣区直接缝合。3例患者创面采用侧胸部穿皮瓣(皮瓣面积8 cm×7 cm~13 cm×9 cm)修复,2例患者供瓣区直接缝合,1例患者供瓣区大部分直接缝合,小部分移植同侧大腿中厚皮覆盖。4例患者创面采用臂内侧动脉穿皮瓣(皮瓣面积6 cm×5 cm~12 cm×10 cm)修复,2例患者供瓣区直接缝合,2例患者取左侧胸壁中厚皮覆盖。11例患者术后皮瓣成活,1例患者皮瓣远端出现血运障碍,经处理,皮瓣远端出现3 cm×2 cm坏死,经二次扩创植皮后,皮片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皮瓣质地良好,供瓣区瘢痕增生轻,肘关节及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旋肩胛动脉穿皮瓣、侧胸部穿皮瓣、臂内侧动脉穿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皮瓣成活率高、手术效果好等优点,是修复肩部和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佳选择。

  • 标签: 外科皮瓣 伤口愈合 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频彩超在股前外侧皮瓣穿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 2017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收治的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 20例,回顾性分析其相关资料,患者均于术前对患肢旋股外侧动脉降穿血管采用高频彩超检测,根据穿血管中走行距离最短、流速快、管径粗的均经体表定位设计皮瓣。对比分析术中观察情况与术前定位检测一致与否。结果:本组 20例患者在皮瓣范围内拟设计 56穿血管,且术中均准确证实,准确率 100%。术前彩超检测与术中见穿血管走行方向一致。沿穿血管对肌间隔或肌肉追踪分离至血管主干,皮瓣均根据术前设计切取成功。患者皮瓣质地、色泽、外形良好,感觉、出汗情况尚可,且随访时间为 6-12( 8.3±1.1)个月。结论:高频彩超在股前外侧皮瓣穿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即可提升穿刺皮瓣切取的成功率和准确性,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股前外侧皮瓣 穿支定位 高频彩超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频彩超在股前外侧皮瓣穿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0例,回顾性分析其相关资料,患者均于术前对患肢旋股外侧动脉降穿血管采用高频彩超检测,根据穿血管中走行距离最短、流速快、管径粗的均经体表定位设计皮瓣。对比分析术中观察情况与术前定位检测一致与否。结果本组20例患者在皮瓣范围内拟设计56穿血管,且术中均准确证实,准确率100%。术前彩超检测与术中见穿血管走行方向一致。沿穿血管对肌间隔或肌肉追踪分离至血管主干,皮瓣均根据术前设计切取成功。患者皮瓣质地、色泽、外形良好,感觉、出汗情况尚可,且随访时间为6-12(8.3±1.1)个月。结论高频彩超在股前外侧皮瓣穿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即可提升穿刺皮瓣切取的成功率和准确性,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股前外侧皮瓣 穿支定位 高频彩超 应用价值
  • 简介:穿皮瓣的概念起源于20纪80年代后期,是指由穿血管供血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瓣。穿皮瓣可保留供区的主要血管,无需携带肌肉组织,符合组织移植“受区修复重建好,供区破坏损失小”的原则,是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理想选择,成为组织缺损修复技术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动脉 穿支皮辫 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游离小腿穿皮瓣移植修复足部创面的疗效。方法:20012年9月至2016年4月,对17例足部皮肤缺损患者,采用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结果:17例患者游离皮瓣完全存活。术后随访5-19个月,平均8.9个月。所有患者创面一期愈合,游离皮瓣质地良好,修复足行走无明显影响,患者对疗效满意。按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定标准(JOA)评定,结果为79-100分,平均87.5分。结论:采用游离小腿穿皮瓣修复足部创面具有损伤小,皮瓣更加接近受区,不适为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 标签: 创面 穿支皮瓣 游离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穿体区CTA三维重建在股前外侧穿皮瓣(ALTPF)及腹壁下动脉穿皮瓣(DIEPF)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21年9月-2022年1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显微)外科,用基于改良穿体区CTA三维重建技术辅助完成游离穿皮瓣共10例,其中游离ALTPF 8例,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及舌重建;游离DIEPF 2例,用于修复乳腺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并重建乳房。术前根据改良的扫描参数及给药方案,患者行双股部或腹部CTA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GE AW 4.7工作站,对供皮瓣区进行穿体区和血管体区的三维重建。从血管体区动态观察源动脉的基本信息,从穿体区动态观察穿血管的基本信息,并对其具体数据进行测量。先使用HHD对穿支点进行标记,再根据CTA三维重建测量数据将穿支点、穿支干走行及源动脉走行同样标记于体表。将术中探查到的源动脉及穿的情况与术前三维重建进行比较,对CTA穿定位点与HHD穿定位点进行比较。本组皮瓣切取时间、皮瓣成活情况与既往单独采用HHD定位的患者进行比较。ALTPF和DIEPF的切取面积分别为4.0 cm×4.0 cm~15.0 cm×6.0 cm和19.0 cm×7.5 cm~25.0 cm×10.0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与供区愈合情况,定期门诊随访皮瓣外形、质地、功能恢复情况及供皮瓣区愈合情况。结果8例ALTPF及2例DIEPF均顺利成活,无动、静脉血管危象发生,供区与受区均一期愈合,无肌疝及腹壁疝等并发症。术前三维重建图像见股部肌皮型穿7条、肌间隙型穿2条及腹部直接型穿3条、迂曲型穿2条,与术中探及的穿类型、起源基本一致。本组CTA定位距离[(0.36±0.11)cm]比本组HHD定位[(0.54±0.19)cm]精确度更高(t=-3.160, P<0.05)。本组[(52.80±24.57)min]较既往组[(74.60±30.53)min]在相近面积皮瓣切取上时间更短(t=-9.179, P<0.05)。既往组中有1例因穿及源动脉管径过细而放弃移植。术后随访2~6个月,皮瓣无臃肿,质地柔软,血运良好,闭、开口及舌功能无明显受限;重建乳房与健侧对称,外形满意。皮瓣供区留有线形瘢痕,功能无明显受限。结论改良穿体区CTA三维重建能够较为准确的显示穿支点及穿支干在浅筋膜层面内的走行、分布,为穿皮瓣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提供可靠依据,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穿支体区 计算机断层扫描造影 三维重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携带胫前动脉穿的腓动脉穿皮瓣修复前中足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2月至2019年7月,以携带胫前动脉穿的腓动脉穿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患者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44~73岁,平均62岁。软组织缺损面积7 cm×4 cm~18 cm×5 cm。手术使用胫前动脉穿联合腓动脉穿供血的小腿前外侧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供区以全厚皮片植皮。术后采用门诊结合微信随访,观察记录皮瓣外观及肢体恢复情况。结果42例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植皮均一期成活。术后随访3~12个月,末次随访皮瓣外形美观,质地柔软,足外观和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以胫前动脉穿联合腓动脉穿供血的双血供岛状皮瓣血供可靠,修复范围大,可修复距离远,修复前中足背组织缺损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胫前动脉穿支 腓动脉穿支皮瓣 岛状皮瓣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应用CT血管造影技术(CT angiography,CTA)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在术前腓肠内侧动脉穿血管的体表定位的准确性差异。方法我科自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对54例拟切取腓肠内侧动脉穿皮瓣修复手背部创面的患者,术前均行CTA和CDU检查,根据穿血管的口径、位置以及走行方向选择合适的穿血管,标记出不同检测技术所确定的穿血管体表定位点,术中以定位点为中心探查穿血管的实际位置,并与术前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评估CTA与CDU定位的准确性。结果术后随访54例皮瓣均存活,1例皮瓣术后边缘暗紫,皮瓣表面出现水泡,经及时蒂部拆线、清除皮瓣下方血凝块后存活。术后随访时间6~12个月,皮瓣均Ⅰ期愈合,经术中验证分析,CDU和CTA对于腓肠内侧动脉皮穿的识别率分别为96.0%和92.0%,对于穿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4.5%和92.0%,CDU对于穿血管定位的准确性更高。结论术前穿血管的定位能够大大提高手术的效率。CDU展现出较CTA更优越的准确性,是一种可靠的术前定位手段。

  • 标签: 外科皮瓣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 CT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深动脉第3穿穿皮瓣I期修复Pilon骨折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4月至2020年1月,收治15例Pilon骨折患者,其中Miller AO分类43-C1 8例,43-C2 4例和43-C3 3例,所有患者骨折周围均合并严重软组织挫伤,皮肤坏死,骨折复位后均合并软组织缺损、内固定外露及肌腱外露,I期应用游离股深动脉第3穿穿皮瓣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面积3.5 cm×15.5 cm~5.5 cm×12.5 cm,皮瓣血管与胫后或者胫前血管行端侧吻合。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其中1例血管卡压出现静脉危象,探查后皮瓣顺利成活,术后随访5~18个月,皮瓣质地良好,无色素沉着,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无减退及粘连,供区仅留线形瘢痕,足踝部皮瓣稍臃肿,不影响穿鞋,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I期游离股深动脉第3穿穿皮瓣修复Pilon骨折术后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可修复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减低切开术后皮肤坏死和骨折感染,同时保护骨折周围血液供应,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

  • 标签: 穿支皮瓣 股深动脉第3穿支 Pilon骨折 软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增强核磁共振(non-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NE-MRA)在股前外侧穿皮瓣穿定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我们对19例拟行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的患者,术前均进行NE-MRA和增强核磁共振(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穿定位,分别与术中定位进行对比,记录穿支数量、走行、来源,并采用Likert量表评估两种影像学检查的图像质量。结果NE-MRA组的术前定位敏感度为86.7%(39/45),阳性预测值为92.9%(39/42);CE-MRA组的术前定位敏感度为88.9%(40/45),阳性预测值为93.0%(40/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穿支走行和来源结果均与术中结果相符。在图像质量方面,NE-MRA组Likert评分为2.3±0.3,低于CE-MRA组3.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E-MRA应用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中具有穿定位敏感度高、无创、安全性高的优点,便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标签: 外科皮瓣 对比研究 非增强核磁共振 穿支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CTA和CDU在腓动脉穿皮瓣移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2月-2016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骨科使用腓动脉穿皮瓣修复重建软组织缺损的47例患者完整资料,术前均行CTA及CDU检查,选取合适的穿血管并记录其体表定位点和外口径,与术中实际观察、测量值进行比较,数据分析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DU检测术中拟用穿位置符合率为97.87%,CTA检测术中拟用穿位置符合率为95.74%,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血管外直径术前CTA与CDU测量值与术中实际测量值相一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联合应用CDU定位的腓动脉穿血管,术中探查血管位置符合率为100%。术后皮瓣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8个月,平均13.5个月。所有皮瓣均成活良好,无其他并发症,皮瓣质地优良,外形美观。结论CDU和CTA在腓动脉穿皮瓣术前血管评估方面是一种可靠且有用的方法,且临床上可互补联合应用。

  • 标签: 腓动脉穿支皮瓣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彩色多普勒超声 穿支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以肋下神经外侧皮(LCSN)跨越髂嵴外侧唇区域的解剖定位探测,分析经皮神经电刺激仪、高频超声应用于该神经定位的可行性,讨论该神经作为游离感觉旋髂浅动脉穿皮瓣的应用意义。方法2018年10月-2020年10月,行携带感觉神经的游离旋髂浅动脉穿皮瓣或复合瓣修复四肢创面的患者及志愿者,分别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定位、超声定位对肋下神经外侧皮进行定位,对患者术中测量定位。应用Passing-Bablok回归和Bland-Altman图对测量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共收集肋下神经外侧皮定位43例受试者:患者22例,志愿者21例。其中男39例,女4例,平均年龄39岁,平均BMI 24.08。经皮神经电刺激定位操作时间(6±1) min,探测距离为(80.7±5.9) mm。高频超声操作时间(23±4) min,距离(81.2±6.6) mm。22例手术患者测量距离为(80.9±8.2)(65~100) mm,神经直径(2.3±0.8)(1.0~4.0)mm,操作时间(5±1) min。手术与经皮神经电刺激、超声Passing-Bablok回归截距和斜率的95% CI分别包括0和1,Bland-Altman图上的点分布于两侧,且总体平均差、总体截距、斜率的95% CI均包括0,因此,可以认为经皮神经电刺激、超声应用于LCSN定位方法的一致性好。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高频超声探测两种方式所探测到的肋下神经外侧皮跨越髂嵴定位点与手术中测量结果接近,说明二者均可用于带感觉神经皮瓣感觉的术前定位,便于优化皮瓣设计、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的副损伤。

  • 标签: 外侧皮支 肋下神经 经皮神经电刺激 高频超声 感觉神经 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腹壁下动脉穿皮瓣(DIEP)具有血管恒定、管径粗、可切取的组织量大、供区隐蔽、损伤小和可直接闭合等优点,已成为乳房重建或整形的首选皮瓣,广泛应用于乳房再造。经改良与发展,也较多应用于头颈部、躯干和四肢等部位创面的修复和器官再造,是几个最常用的穿皮瓣之一。然而,有关DIEP的应用方面有些观点不一,亟待一份专家指导意见。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和《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组织专家讨论DIEP的应用解剖、适应证、应用设计类型、手术方法、优点和缺点、术后主要并发症、预防措施,以及术后护理与康复,形成DIEP专家共识。

  • 标签: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人体腓动脉穿支解剖为腓动脉穿皮瓣的临床治疗应用提供基础。研究方式 使用20例新鲜的成人尸体小腿标本,借助红色乳胶灌注方式,分别观察、记录腓动脉的穿支数目、分布及其走行和类型。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所用的20例成人尸体小腿标本共计出现72个穿,每侧分布有4.5,分布于小腿外侧的近端穿呈现出多源性特征。小腿外侧近段、中远段的穿类型分别以比目鱼鱼肌肌穿、长屈肌及肌间隙穿为主。研究结论 腓动脉因其穿较为恒定,外径较粗,适合腓动脉穿皮瓣游离移植的设计、切取。

  • 标签: 腓动脉 穿支皮瓣 解剖分析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腓肠外侧动脉穿皮瓣转位修复游离腓动脉穿皮瓣切取后形成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手足背部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4-52岁,平均42岁。缺损范围9cm×7cm~10cm×8cm。择期实施腓动脉穿皮瓣修复,同期采取腓肠外侧动脉穿皮瓣转位覆盖由腓动脉穿皮瓣切取后形成的创面。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创面直接缝合,无需植皮。结论应用腓肠外侧动脉穿皮瓣修复游离腓动脉穿皮瓣切取后所形成的创面,外形美观。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技术 手足部 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