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42岁女性患者,右侧胸部巨大肿瘤。全麻下行右侧胸壁巨大肿物切除术后康复出院,病理提示神经纤维体重5.5 kg。胸部巨大神经纤维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前充分准备,有效的手术肿瘤切除可确保手术安全,缓解患者病情,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恶变可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Ⅰ型神经纤维病患儿的NF1基因变异情况,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13例Ⅰ型神经纤维病患儿的NF1、NF2基因变异情况,10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利用Sanger测序技术对可疑位点和家系成员进行验证。结果13例患儿共检测到13个NF1基因变异位点,包括NF1杂合缺失1例、错义变异3例、无义变异3例和移码变异6例,其中,10个均已报道与I型神经纤维病相关,c.4180A>T(p.Asn1394Tyr)、c.4217dupT(p.Leu1406fs)和c.1753dupT(p.Leu585Phefs*3)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c.4180A>T(p.Asn1394Tyr)判定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S2+PM1+PM2+PP2),c.4217dupT(p.Leu1406fs)和c.1753dupT(p.Leu585Phefs*3)均判定为致病性变异(PVS1+PS2+PM2)。结论NF1基因变异可能为这些患儿的致病原因,新变异位点的检出丰富了NF1基因的变异谱。

  • 标签: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基因变异 NF1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疑似Ⅰ型神经纤维(NF1)患儿进行基因诊断和疾病进展分析及随访研究,探索研究携带NF1基因突变患儿的基因型表型联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疑似Ⅰ型神经纤维诊断的患儿共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2个月至5岁,进行相应的遗传学检测明确基因突变,并对阳性患儿进行3年以上长期的随访和病情跟踪,对疾病的进展以及基因型表型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27例患儿检测到明确致病性的NF1基因突变,包含3例未曾报道过的致病性突变;这27例患儿中仅3例患儿突变遗传自明确诊断且有表型的父母,其余均为新发突变。大部分患者随访期间无明显表型变化(14/27),部分患者(7/27)在随访期间发现矮小、肺动脉狭窄和发育迟缓等,其中矮小与肺动脉狭窄分别可能与NF1基因错义突变和严重截断变异存在关联性。结论无家族史的Ⅰ型神经纤维患儿其早期诊断更加依赖于基因检测。低龄患儿早期随访应根据突变的类型和位置进行相应的调整,错义突变患儿应增加心血管异常的早期随访,造成严重截断变异的患儿应关注身高发育情况。

  • 标签: Ⅰ型神经纤维瘤 基因检测 牛奶咖啡斑 矮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型神经纤维病(NF1)的切除及修复方法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整形外科确诊为NF1,且行整形性切除及修复的患者资料,修复方式包括直接缝合、皮瓣及植皮。结果共纳入34例NF1患者(16例巨大NF1,其中2例为头面部巨大NF1,14例为四肢及躯体巨大NF1)。男14例,女20例,年龄16~46岁,平均30.4岁。病变部位累及头面部、胸背部、腰臀部、上下肢等全身多个部位。肿瘤面积65~2 080 cm2,平均252 cm2,9例经介入科会诊后行术前介入栓塞主干供血动脉。所有患者均成功根据术前制定的计划切除标记的体,其中33例患者出血均可控,切除及修复均一期完成。1例女性面部巨大神经纤维患者第1次切除手术中切除部分体后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予以先行加压包扎止血后行分期手术完成切除及修复。体切除后直接缝合14例,其中2例术后1周内出现伤口裂开,在局麻下予以修整重新缝合后恢复良好。皮瓣方式修复16例,其中5例患者因术后皮瓣远端血运不良,行手术修整重新缝合,恢复良好。植皮方式修复4例,其中1例患者因部分皮片成活不良,行二次植皮手术修整,恢复良好。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22.6个月。除1例患者出现恶变及1例患者体复发明显外,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或恶变,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NF1尤其是巨大NF1的切除修复需要根据体的位置和大小制定合适的整形性切除范围,在控制出血的前提下,尽量达到一期切除和修复。可根据病变部位、大小及形态,应用不同类型的修复方法,达到切除病变、保护形态功能的目的。

  • 标签: 1型神经纤维瘤病 修复外科手术 外科,整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神经纤维病2型(neurofbromatosis type 2,NF2)是一种以NF2肿瘤抑制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特殊的神经系统病变。NF2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与双侧前庭神经的发展有关,然而,患者也容易合并其他多部位神经系统肿瘤,包括脑膜、非前庭神经、胶质等。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其他特征性表现,如眼部病变等。NF2有较高的发病率和严重的临床表现,相关病变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病损和对症治疗,近年来随着对其分子生物学更深入地了解,也提出了许多假定干预治疗的分子靶点。但目前还没有系统疗法来彻底解决该疾病。在这里,笔者回顾了NF2的相关临床表现、诊断以及目前治疗研究,并进行综述。

  • 标签: 神经纤维瘤病2型 临床诊断 治疗方式
  • 简介:摘要报告1例Ⅰ型神经纤维病合并肝脏原发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例。患者男,47岁,Ⅰ型神经纤维病病史20余年。患者两年前意外发现肝脏占位,随访期间,肿块逐渐增大。CT检查为肝Ⅳ、Ⅷ段低密度肿块;MRI呈稍长T1不均匀长T2信号,增强扫描均呈渐进性持续明显强化;最终病理确诊为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

  • 标签: 神经纤维瘤病1型 肝脏 神经内分泌肿瘤
  • 简介:摘要2型神经纤维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2,NF2)是一种常染色体的遗传性多发性综合征,是由位于22号常染色体上的NF2抑癌基因突变引起的。大约有50%的NF2患者是遗传了父母携带的NF2突变基因,其余患者是在胚胎时期发生了偶发突变而引起的,大约有1/3的NF2偶发突变患者是体细胞突变的镶嵌体,而体细胞突变可能是发生在胚胎发育早期。NF2的发病率为1/21万,在不同年龄段的外显率存在差异,20岁时外显率大约为50%,但是到60岁时外显率接近100%。NF2患者常以神经系统肿瘤(神经、脑膜、室管膜、星形细胞神经纤维)、周围神经病变、眼科病变(白内障和视网膜错构)和皮肤病变(皮肤肿瘤)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现就近年来有关NF2发病的遗传学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2型神经纤维瘤病 分子遗传学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神经纤维病Ⅰ型(NF1)一家系的临床表型及NF1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NF1的一家系临床资料,总结先证者及家系成员临床特征。同时采用二代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行NF1/NF2基因panel测序,并对家系成员进行一代Sanger测序验证分析,分析其基因突变特点。结果先证者(Ⅴ2)为1岁2个月女童,临床表型为出生时全身皮肤多个咖啡牛奶斑,精神及运动发育正常,婴儿期出现局灶性癫痫发作。家系中父亲(Ⅳ3)、祖母(Ⅲ2)及其他2人(Ⅱ2、Ⅰ2)均有皮肤咖啡牛奶斑或神经纤维、无癫痫发作。其母亲表型正常。先证者NF1基因突变表现为c.83-84delAG(P.N29Hfs*8),属于未报道的移码杂合突变;Sanger测序验证其父亲及祖母NF1基因突变类型与先证者一致,符合NF1杂合突变常染色显性遗传特点。结论NF1由NF1基因突变引起,早期临床表现多为牛奶咖啡斑,部分有癫痫发作,疑似患者应尽早行基因分析确诊。

  • 标签: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 牛奶咖啡斑 癫痫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临床拟诊为Ⅰ型神经纤维病、斑秃、白癜风的患儿进行致病变异分析,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原因,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芯片捕获高通量测序检测患儿NF1基因的变异,并用Sanger测序法对其核心家系成员的相应目标基因区域进行测序验证。结果患儿NF1基因检测出1个新的c.1885G>A(p.Gly629Arg)错义变异,其父母均未携带该变异,在公共数据库中未检索到该变异位点。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判断c.1885G>A错义变异为致病性变异(PS1+PS2+PM2+PP3+PP4)。结论NF1基因c.1885G>A变异可能为这例患儿的致病原因,新变异的检出丰富了NF1基因的变异谱。

  • 标签: 神经纤维瘤病 斑秃 白癜风 NF1基因
  • 简介:摘要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危重症之一,尤其是疑难或危重患者往往需要多学科协作诊治。本文讨论了1例反复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神经纤维病患者,经多学科协作诊治最终诊断为1型神经纤维病累及十二指肠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并进一步对患者行腹腔动脉造影和胃左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治疗,患者出血停止,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

  • 标签: 神经纤维瘤病 消化道出血 十二指肠 动脉栓塞
  • 作者: 秦泗河 郭保逢 石磊 臧建成 赵俊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中华骨科杂志》 2021年第11期
  • 机构: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矫形外科,北京 100072 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矫形骨科,北京 100022,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矫形骨科,北京 100022,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矫形外科,北京 10007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联合髓内钉固定治疗成人Ⅰ型神经纤维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Ⅰ,NF1)相关胫骨假关节的疗效。方法2009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治NF1相关胫骨假关节伴下肢短缩畸形患者12例,男6例、女6例,年龄(27±8.3)岁(范围17~44岁)。假关节畸形均位于胫骨中下段。既往均有1次以上手术失败史,其中1例有5次不成功的手术史。所有病例假关节处均出现重度前弓成角或内翻、外翻畸形,合并胫骨短缩(10.8±3.7)cm(范围5.6~16.5 cm)。术前重度跛行者4例,佩戴支具(或持单拐)行走者8例。家族史中父亲遗传7例,母亲遗传5例。术中切除胫骨假关节及其周围增厚的骨膜及纤维组织,切开延长挛缩的跟腱,打通胫骨髓腔;于胫骨近端截骨,置入髓内钉穿踝关节固定,术中截骨后即刻矫正胫骨前弓畸形,恢复胫骨轴线;假关节截骨处取自体髂骨植骨,Ilizarov外固定跨踝关节固定。术后第7天开始以0.5~1 mm/d的速度行胫骨延长,采用X线阶段性观察评估假关节愈合、肢体长度、下肢力线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7.6±14.7)个月(范围31~80个月)。全部病例达到假关节临床骨性愈合,其中9例接受了促进骨愈合与矫正残余畸形的二次手术,假关节部位骨基本愈合后降低外固定刚度,患肢全负重行走。胫骨延长(8.4±2.5)cm(范围5~12 cm)。外固定佩戴及骨愈合时间为(31.5±3.7)个月(范围25~37个月)。延长期间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重度软组织及骨性感染并发症,髓内钉均未取出。末次随访按照下肢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术后疗效评价表,评分为(2.4±0.3)分(范围2.1~2.8分),9例为优、3例为良,优良率为100%。结论Ilizarov胫骨延长联合髓内钉固定治疗成人NF1相关胫骨假关节能同期矫正成角畸形及双下肢不等长,缺点是治疗周期与佩戴外固定器时间偏长。

  • 标签: 神经纤维瘤病1型 成年人 假关节 伊利扎罗夫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儿男,7岁。因发现右臀部肿块1年余行肿块切除术。镜下观察:病变由条束状增生的梭形细胞组成,浸润皮下脂肪组织,类似脂肪纤维病。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波形蛋白、CD34、S-100蛋白、panTRK均为弥漫强阳性。荧光原位杂交显示NTRK1基因重排。病理诊断为脂肪纤维病样神经肿瘤。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儿女,4岁5个月。因“左侧面部肿物复发”于2020年6月16日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患者10个月前于北京儿童医院行左侧面部肿物切除术,半年前发现左侧面部肿物再次复发。肿物位于皮下,体积约5 cm×3 cm×2 cm,主体位于腮腺浅面,部分侵犯腮腺浅叶及皮下软组织。镜下观察肿瘤为相对一致的梭形细胞,呈束状或编织状排列,细胞核呈圆形或长椭圆形,肿瘤细胞间散在成熟的小淋巴细胞,局灶可见少量成熟的脂肪细胞穿插生长。免疫组织化学CD34、S-100蛋白弥漫阳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有NTRK1的断裂,二代测序分析具有TPM3-NTRK1融合。病理诊断为脂肪纤维病样神经肿瘤。该肿瘤生物学行为良性或中间性,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切除不净极易复发。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