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以脑梗死首诊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以脑梗死首诊的真性红细胞增多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真性红细胞增多合并脑梗死患者中出血性脑梗死1例,腔隙性脑梗死1例,脑叶梗死5例,脑叶、基底节梗死1例,小脑梗死2例。病灶数为1个的1例,2个及以上的9例;白细胞计数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675,P〈0.05)。经治疗后,9例症状改善,1例症状加重。结论在真性红细胞增多合并脑梗死中脑梗死主要以多灶性梗死为主,白细胞计数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有关,同时针对脑梗死和真性红细胞增多治疗有效。

  • 标签: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脑梗死 白细胞计数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altitudeerythrocytosis)肾损害原因和肾脏病理特点分析。方法对本科室1例明确诊断高原红细胞增多合并蛋白尿患者行肾脏病理诊断分析。结果高原红细胞增多合并蛋白尿患者肾活检病理诊断(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支持肾脏病理诊断高原红细胞增多肾损害)(1)弥漫性肾小球肥大,轻度系膜增生,毛细血管内红细胞淤积,局灶非特殊型节段硬化,局灶球形肾小球硬化;(2)轻度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3)动脉硬化1分。结论高原红细胞增多可引起高原红细胞增多肾损害。

  • 标签: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肾损害 病理 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延迟结扎脐带对健康足月新生儿黄疸及红细胞增多的影响。方法在吉林省妇幼保健院2014年6月-2015年1月分娩的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92例)和对照组(例508)。观察组延迟脐带结扎2min,对照组娩出后10s内结扎脐带。比较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每日经皮胆红素平均值、高胆红素血的发生率、胆红素脑病发生率、红细胞增多发生率等指标,分析延迟结扎脐带对新生儿黄疸及红细胞增多的影响。结果两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每日经皮胆红素平均值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均未发生胆红素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红细胞压积均值及红细胞增多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延迟脐带结扎对新生儿黄疸无明显影响,不增加高胆红素血发生率,可增加红细胞增多发生率,但均无高粘滞血临床症状,不需治疗。不会对新生儿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 标签: 延迟结扎脐带 新生儿 黄疸 红细胞增多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治疗胆囊结石合并高原红细胞增多患者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67例患胆囊结石合并高原红细胞增多在我科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1月共收治合并高原红细胞增多的胆囊结石患者267例,均行LC手术,19例腹腔引流因出血延期拔出,4例并发DVT。结论高原地区胆囊结石合并高原红细胞增多患者,因静脉血流淤滞、血液呈高凝状态及静脉血管壁易损伤加之术中气腹是导致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主要原因。故对胆囊结石合并高原红细胞增多的患者,在LC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可防止术后DVT的发生。

  • 标签: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出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infectiousmononucleosis)为人类疱疹病毒(EB)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成人较少见,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呈多样化改变,全身多器官系统可受累。因为本病成年人患病率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在病程早期易误诊。现将我科通过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发现异形淋巴细胞并最终确诊的一例病例的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异形淋巴细胞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 EB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某市医院从2011年3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7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病人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43例,女性27例,年龄阶段为(31.4±13.9)岁。所有病人都有发热的症状,其中有70%患有咽峡炎,68.6%的脾偏大,65.7%的淋巴结出现肿大现象,29%患有皮疹,15.7%的肝偏大,11.4%出现头痛的现象。发病时间不固定,3月—7月是多发期。在血常规检查中,有50%的病人的白细胞数量增加,81.4%的病人体内的淋巴细胞比例大于35%。在分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与扁桃体的过程中,淋巴细胞高于35%的症状可以有效的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大部分的病人肝功能都不正常,大约一半的病人ALT大于5ⅹULN,然而只有8.6%的病人TBIL的上升幅度超过了一倍。2例慢性活动性EBV感染病人均死亡,治愈率为92.9%。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属于一种自限性疾病,没有必要采用糖皮质激素与抗病毒药品,而且病人预后效果良好。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成人 EBV
  • 简介: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是睡眠时上呼吸道狭窄和塌陷引起的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唾等病征。OSAHS是一种具有潜在危险的高发性疾病。目前国内外对OSAHS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基础治疗、无创及耳鼻喉科手术,但悬雍垂腭咽成型术(UPPP)部分远期效果不佳,无创正压通气(CPAP)能减少甚至消除OSAHS患者睡眠中反复发生的呼吸暂停(低通气),使患者夜间最低和平均血氧饱和度上升,远期效果来看,经CPAP治疗后,OSAHS患者生存率显著提高,成为目前治疗中重度OSAHS的金标准,但是如何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最可靠的治疗效果,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CPAP 远期效果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验室检测在早期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患儿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同年龄段的7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别对两个组别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实验室检测数据。结果实验组的白细胞(WBC)、异常淋巴细胞、涂片异常淋巴细胞、EB病毒抗体检测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诊断中,由于部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患儿存在临床症状表现缺乏典型性的现象,导致在早期诊断中其EB病毒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不高、特异性值不高,及时联合检测患儿的白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涂片异常淋巴细胞、EB病毒抗体、纤维蛋白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对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的误诊率存在重要意义。

  • 标签: 实验室检测 早期诊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分析误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lymphoma,NHL)的非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成人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种疾病的认识,从而减少临床误诊。方法: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共5例以淋巴结或扁桃体明显肿大为突出表现,抗感染等治疗无明显效果,临床高度怀疑为NHL患者行淋巴结或扁桃体活检,对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T细胞受体和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EBV编码小RNA(EBER)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结果:5例病理检查均呈现淋巴组织明显增生,初次病理检查分别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经进一步分子病理及EBV抗体等相关检查,最终确诊为非典型IM,对症处理后疾病均恢复,随访1-10年均健康生存。结论:非典型IM的淋巴结或扁桃体病理改变具多样性,易误诊为不同类型淋巴瘤,临床诊断时需特别注意,分子病理检查是IM有益的鉴别方法。

  • 标签: 淋巴瘤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PSTEIN-BARR病毒
  • 简介:目的探讨口服康复新液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8岁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患儿74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发热,体温〉39℃,予口服布洛芬混悬剂退热,髓病毒抗体证实为EB病毒感染。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组加康复新液10mE口服,3次/d,治疗10d。观察2组体温恢复正常、扁桃体充血肿大改善及血常规、异常淋巴细胞改善时间的情况。结果:治疗10d后,在扁桃体红肿及分泌物消失时间、发热时间、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异常淋巴细胞恢复正常时间方面,治疗组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2例因服药困难未完成治疗。结论:口服康复新液可以缩短发热、扁桃体充血肿大时间以及白细胞计数、异常淋巴细胞恢复正常时间。

  • 标签: 康复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简介:目的比较传统红细胞稀释液和等渗盐溶液进行红细胞计数的统计学意义。方法从某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20名学生(其中男生10名,女生10名)进行手指末梢采血,分别用传统红细胞稀释液和等渗盐水两种稀释液进行红细胞计数,并将男女生的两组数据分别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学意义的比较。结果传统红细胞稀释液和等渗盐溶液进行红细胞计数结果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等渗盐溶液可以替代传统红细胞稀释液。

  • 标签: 红细胞稀释液 等渗盐水 计数 采血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IM)的临床疗效。方法采集2015年我院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的7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与既往未使用更昔洛韦治疗的41例此病患儿作对比研究。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更昔洛韦治疗,患儿的热程缩短,肝、脾、淋巴结明显缩小时间明显改善,一般情况好转时间缩短。结论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可缩短病程,疗效显著。

  • 标签: 儿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感染 更昔洛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患儿150例,采取国际通用随机字母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三组,更昔洛韦组、阿昔洛韦组和对照组均包含50例。三组患儿均给予对症治疗,更昔洛韦组患儿在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更昔洛韦进行治疗。阿昔洛韦组患儿在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阿昔洛韦进行治疗。结果三组患儿急性期的热程、咽峡炎改善、淋巴结、肝脾开始缩小及异型淋巴细胞计数恢复至<10%方面的治疗效果均相当,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随访期间慢性活动性病毒感染(CAEBV)、EB病毒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EBV-AHS)发生率以及复发率、死亡率均相当,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与对症治疗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治疗中的疗效相当,抗病毒治疗并不能使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患儿获益。

  • 标签: 抗病毒治疗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