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与ELISA法测定血清癌胚抗原(CEA)的方法结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消化系统肿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抽取患者血清样本进行血清癌胚抗原测定,对两种方法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分别用化学发光法和ELISA法的血清癌胚抗原测定阳性率分别为53.0%和55.0%,两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学发光和ELISA法对血清癌胚抗原(CEA)含量较为准确,有较高的一致性,对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诊断具有良好诊断价值。

  • 标签: 化学发光法 ELISA法 测定 血清癌胚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癌胚抗原(CEA)检测在风湿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以2016年6月16日至2017年11月27日我院55例风湿性疾病患者及同期我院55例行健康体检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所有观察对象均实施血清癌胚抗原(CEA)检测,研究对比风湿组和体检组的血清癌胚抗原检测值。结果风湿组患者CEA(6.96±2.33)ng/ml相比体检组(3.24±0.65)ng/ml明显更高,P<0.05;风湿组患者治疗后CEA(4.52±2.10)ng/ml相比治疗前(6.96±2.33)ng/ml明显更低,P<0.05。结论对风湿性疾病患者采取血清癌胚抗原检测十分可行,有助于临床医师评析患者病情。

  • 标签: 血清癌胚抗原 检测 风湿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胎球蛋白( AFP)和癌胚抗原 (CEA)联合检测在肝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 2013年 12月~ 2017年 12月收治的 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观察组和同期 5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两组中的人群进行甲胎球蛋白、癌胚抗原联合检测,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甲胎球蛋白和癌胚抗原的检测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甲胎球蛋白和癌胚抗原联合检测可 广泛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普查。

  • 标签: 甲胎球蛋白 癌胚抗原 肝癌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联合术后血清癌胚抗原(CEA)对Ⅱ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消化科就诊并接受根治术治疗的Ⅱ期结肠癌患者129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依据患者是否出现终点事件分为2组: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对所有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对可能影响生存时间的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预后不良率为26.27%(31/118),且预后不良的人数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多,其中随访第48个月增长较明显。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腺癌(RR=2.79,95%CI1.889~4.121;P=0.028),黏液癌(RR=2.81,95%CI1.948~4.054;P=0.041),未分化癌(RR=2.83,95%CI2.016~3.972;P=0.029),左半结肠癌(RR=2.72,95%CI1.476~5.014;P=0.024),右半结肠癌(RR=2.71,95%CI1.514~4.850;P=0.035)和术前FIB含量增高(RR=2.49,95%CI1.499~4.137;P=0.033)以及术后CEA水平增高(RR=2.62,95%CI1.659~4.137;P=0.026)均能影响患者预后。术前FIB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581(95%CI0.459~0.694),最佳截断点为7.2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8%和65.4%;术后CEA的AUC为0.773(95%CI0.712~0.893),最佳截断点为5.7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1.3%和78.9%。两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81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1%和83.2%。结论术前FIB和术后CEA水平为影响Ⅱ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两者联合能提高预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具有潜在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纤维蛋白原 癌胚抗原 Ⅱ期结肠癌 联合 预后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癌胚抗原(CEA)联合检测在肺癌与肺结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7.1-2018.1收治的肺结核与肺癌患者各100例,及100例正常体检者,均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NSE、CEA表达水平,比较不同患者NSE、CEA表达水平。结果肺癌患者在CEA、NSE水平上与肺结核及正常体检者相比显著较高(P<0.05),而肺结核患者与正常体检者在CEA、NSE水平上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将NSE、CEA应用于鉴别肺癌与肺结核时,能帮助临床区分肺癌与肺结核患者,为早期诊断肺癌提供重要依据,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肺结核 肺癌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癌胚抗原 诊断价值
  • 简介:2011年国际输血协会(ISBT)确认了P1PK血型系统的抗原,命名为P1PK,编号003。确认该系统有3个抗原,分别是:P1,PK,NOR。本文就目前对P1PK系统抗原的研究进展,做一扼要概述。并针对"P抗原"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中,经历的定义不清、命名混乱,以及目前还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错误观点加以澄清[1-4]。

  • 标签: 糖苷类抗原 副糖苷类抗原 冷抗体 自身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在临床检测中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7年4月疑似幽门螺杆菌感染病人67例,对每位病人进行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和病理检查。对比两组病人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经病理检查,研究对象中检查呈阳性病人54例,阴性13例。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诊断敏感度为96.30%(52/54),特异性为76.92%(10/13),准确性为92.54%(62/67)。结论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较高,表明以幽门螺杆菌作为检测指标有临床价值,可在各大医院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抗原检测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196例HB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8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临床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对比两组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情况、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情况、满意度以及治疗前后白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结果联合组HBeAg转阴23例,转阴率为26.14%;对照组转阴8例,转阴率为9.09%;两组HBeAg转阴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10,P=0.003<0.05)。联合组HBV-DNA转阴33例,转阴率为37.50%;对照组HBV-DNA转阴14例,转阴率为15.91%;两组HBV-DNA转阴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79,P=0.001<0.05)。治疗前,两组IL-2、IFN-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2、IFN-γ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满意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74,P=0.022<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BV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丙肝患者接受丙肝病毒核心抗原(HCV-cAg)诊断的价值。方法根据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的38例疑似丙肝或丙肝患者进行分析研究,选取同期100例筛查群体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诊断符合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HCV-Ab结果为阴性,有2例HCV-cAg结果为阳性,1例RT-RNA证实为阳性;研究组有20例HCV-cAg为阳性,24例RT-RNA证实阳性,符合率是83.33%。结论丙肝诊断使用HCV-cAg检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 标签: 丙肝 丙肝病毒 抗原 抗体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检测对丙肝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疑似丙肝或是丙肝患者58例做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接受病毒筛查的健康者5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抽取血清样本行HCV-cAg检测与丙肝病毒核心抗体(HCV-Ab)检测,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RNA)证实阳性者,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对照组HCV-Ab检测阳性率100%,HCV-cAg阳性率2.54%(2例),经RT-RNA证实阳性率为1.72%(1例);观察组HCV-cAg阳性率为55.17%(32例),经RT-RNA证实阳性率为65.51%(38例),诊断符合率为84.21%。结论HCV-cAg检测诊断丙肝诊断符合率较高,有利于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丙肝病毒核心抗原 临床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不同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方法。方法取200例流感样患者的鼻咽部史拭子,分别经胶体金法、免疫渗滤法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检测,检测结果对照甲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比较,评价不同检测方法诊断效能。结果免疫渗滤法的阳性检出率、灵敏度明显高于胶体金法(P<0.05)。结论甲型流感病毒抗原的两种检测方法各有优势,胶体金法操作简单方便,可用于大样本筛查检测,免疫渗滤法的灵敏度较高,可用于临床疾病诊断。

  • 标签: 甲型流感病毒 抗原 胶体金法 免疫渗滤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泻婴幼儿粪便A群轮状病毒进行抗原检测,分析疾病与患儿的性别、年龄以及季节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建议。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诊治的500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粪便标本,采用免疫胶体金法对粪便标本A群轮状病毒进行抗原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检测出阳性的标本为149例,总的阳性率为29.80%,男性患儿阳性率为29.62%,女性患儿阳性率30.00%,男女感染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5-2岁患儿阳性率最高,达到了32.50%,与另外两个年龄段患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秋冬季节感染率为37.19%,明显高于春夏季节,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群轮状病毒感染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男、女感染发生率基本一致,0.5-2岁的婴幼儿感染概率比较高,秋冬季节发病率高。

  • 标签: 腹泻 婴幼儿 A群轮状病毒 抗原检测
  • 简介: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技术的发展使肿瘤免疫治疗成为生物治疗领域热点。CAR—T可识别肿瘤细胞表面抗原、靶向裂解肿瘤细胞。以CD19为代表CAR—T在血液系统肿瘤治疗中取得成功。然而其在实体肿瘤中的应用仍面临巨大挑战。与血液系统肿瘤比较,实体肿瘤微环境更复杂,肿瘤特异性抗原筛选难度大。回输的CAR.T由血液系统浸润至肿瘤局部,需克服肿瘤基质细胞屏障。尽管部分CAR—T可浸润至肿瘤细胞内,但T细胞功能很快被抑制。笔者综合分析现有研究结果,从实体肿瘤抗原特异性、实体肿瘤抗原异质性、CAR—T靶向肿瘤部位以及肿瘤微环境对CAR—T治疗的抑制作用等方面重点探讨影响实体肿瘤CAR—T疗效的免疫抑制因素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法。笔者相信,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发展必将为优化CAR—T结构和功能提供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实体肿瘤CAR—T治疗必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 标签: 实体肿瘤 结直肠肿瘤 胆道肿瘤 胰腺肿瘤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阳性检验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02月~2018年03月收治的4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对于所有患者于临床进行静脉血的采集,就不同HBV血清标志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患者实施血清检验发现,对于18例HBeAg阳性血清,最终检验后显示PreS1-Ag阳性的患者14例(77.78%);显示HBV-DNA阳性的患者16例(88.89%);对于22例HBeAg阴性血清,最终检验后显示PreS1-Ag阳性的患者9例(40.91%);显示HBV-DNA阳性的患者11例(50.00%);在所有患者中,表现出PreS1-Ag阳性的患者23例(57.50%),表现出HBV-DNA阳性的患者27例(67.50%)。结论对于乙肝病毒复制标志物而言,乙肝病毒前S1抗原表现出显著的诊断价值,对于HBV疾病的诊治可以提供游离依据,从而证明检验可行性。

  • 标签: 乙型肝炎 病毒前S1抗原 阳性检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CD1a、CD68抗原在湿疹患者皮损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湿疹患者皮损表皮、真皮中CD1a、CD68抗原的表达,并与10例正常人皮肤进行比较。结果:正常皮肤中CD1a抗原主要表达于表皮棘层、基底膜朗格汉斯细胞膜上,而湿疹皮损中CD1a抗原主要散在分布于表皮棘层及真皮乳头中。CD68主要为单核-巨噬细胞膜染色,表达在表皮下部及真皮。湿疹皮损表皮及真皮中CD1a阳性、CD68阳性的细胞线性密度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t值分别为2.86、4.43,P值均<0.01)。结论:CD1a、CD68抗原在湿疹患者皮损处表达较高,提示朗格汉斯抗原提呈细胞增多及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可能与湿疹发病有关。

  • 标签: CD1A CD68 湿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低水平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门诊和住院1200例非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测定其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结合测定结果确定低水平HBsAg阳性例数,分析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模式。结果HBsAg阳性122例,HBsAg浓度在5μg/L以下31例,占总数2.58%,占HBsAg阳性人数25.40%;其中HBsAg浓度在1μg/L以下14例,占45.16%;1~2μg/L的5例,占19.35%;2~5μg/L的12例,占35.48%;低水平HBsAg人群进行5项乙肝病毒血清标标志物检测,以HBs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HBc)阳性、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e)阳性模式为主;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仅出现在HBeAg1μg/L以下人群中。结论对于乙肝病毒感染者,临床测定相关低水平血清HBsAg,对提高HBsAg检测灵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同时检测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标志物,对确定以上人群有促进作用。

  • 标签: 乙肝病毒 表面抗原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法进行比较。方法对50例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采取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方法的阳性率、敏感度及特异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阳性率为44.0%,阴性率为56.0%;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阳性率40.0%,阴性率60.0%。ELISA阳性率高于GICA法的阳性率。结论GICA法操作简便、快速,可作为初筛,ELISA技术是我国各层医疗单位抗原抗体检测的重要应用技术。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表面抗原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抗原在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临床样本50例和非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临床样本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幽门螺杆菌分离培养及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以幽门螺杆菌分离培养为金标准,比较诊断效果。结果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的特异率、敏感率和幽门螺杆菌分离培养结果差异均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实施临床诊断时,通过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能够取得准确有效的诊断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