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见肠道致病菌多重PCR检测的效果。方法:对常见的肠道致病菌(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通过运用PCR来进行检测,从而来对常见肠道致病菌多重PCR检测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多重PCR检测在常见肠道致病菌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使致病菌目的基因片段不断扩增,而且还具备强大的特异性,能够有效的检测并且接种三个细菌。结论:对于常见肠道致病菌中,运用多重PCR检测技术能够使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4种肠道致病菌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效果也是非常明显,在临床检测中非常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常见肠道致病菌 多重PCR 检测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进一步对我市 市售食品致病菌污染状况进行 了解。 方法: 严格以《 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开展 检验工作,对受检 食品均给予 沙门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食源性致病菌( 8种) 检测和 鉴定,从而进一步了解我市 市售食品致病菌污染状况。 结果: 此次共 抽检食品四类,仅只有 果蔬类食品没有 检出致病菌;而 致病菌检测率最高的为 生食水产品(以 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其次分别为 熟制米面制品(以 蜡样芽孢杆菌为主)和 肉制品(以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为主)。 结论: 我市 食品中, 被致病菌污染最严重的为 食品监督监管方面,需重点对以上 三类视频进行强化管理。

  • 标签: 食品污染 致病菌 监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本院新生儿病区新生儿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本院新生儿病区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患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对其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共统计到3 750株病原菌,其中阳性菌占33.5%,阴性菌占66.5%,前5位病原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1 025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32株,大肠埃希菌62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9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83株。结论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代表的革兰阴性细菌是新生儿细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超过50.0%的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不受保护的内酰胺类抗生素不适合用于新生儿细菌感染经验性治疗。

  • 标签: 新生儿 细菌感染 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机械治疗同期全身辅助应用抗生素对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generalized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GAgP)患者第一磨牙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口内牙周致病微生物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的23例GAg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未用药组[12例,年龄(24.5±3.3)岁]和用药组[11例,(26.5±4.0)岁],未用药组进行洁治、刮治和根面平整术,用药组洁治后口服阿莫西林和甲硝唑1周,再行刮治和根面平整术。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和6个月分别进行牙周临床指标检查和唾液、集合龈下菌斑(来源于4颗第一磨牙近中颊侧位点)采集,治疗后2周仅采集唾液。应用PCR方法检测样本中8种牙周致病微生物并对红色复合体微生物[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福赛坦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和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第一磨牙近中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和出血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改善,用药组治疗后2、4和6个月探诊深度[分别为(4.21±1.50)、(4.00±1.54)、(3.84±1.89) mm]均显著低于未用药组[分别为(5.29±1.27)、(5.30±1.34)、(4.98±1.36) mm](P<0.05)。用药组治疗后不同时间龈下菌斑(治疗后2、4和6个月Pg、Tf和Td的中位数均降为0.0 ng)和唾液中Pg、Td和Tf含量(治疗后2、4和6个月Tf和Td的中位数均降为0.0 ng,Pg分别为16.3、59.6和22.4 ng)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未用药组唾液中Td和Tf含量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龈下菌斑中Td和Tf含量仅在治疗后2个月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P<0.05)。结论机械治疗同时辅助全身应用抗生素能更好地降低第一磨牙的探诊深度,控制GAgP患者唾液和龈下菌斑中红色复合体微生物的含量,疗效可以维持到治疗后6个月。

  • 标签: 侵袭性牙周炎 抗生素 微生物 龈下菌斑 唾液
  •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我院医养结合病区常见的致病菌分布与耐药情况。 方法 通过对 2017.01.01至 2019.05.21医养结合病区送检的标本进行培养 检测,建立数据库,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从医养结合病区送检的各类样本中检出各类病原菌 50余种。十种常见致病菌共 483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株数最多,共 104株,构成比为 21.53%;大肠埃希菌株数次之,共 82株,构成比为 16.98%;奇异变形菌排第三位,共 73株,构成比为 15.11%。从我院医养结合病区十种常见致病菌耐药性分布来看,大肠埃希菌对多数药物具有较强耐药性,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达 98%,对哌拉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唑林的耐药率也超过 90%。肺炎克雷伯菌和其他常见致病菌对某些药物的耐药率也超过 50%,甚至达 80%。结论 医养结合病区常见致病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并且具有较强的耐药性。为我院医养结合病区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 标签: 医养结合病区 致病菌分布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49例儿童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致病菌谱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0月至2018年5月诊治的儿童感染性眼内炎49例(49眼)的临床资料。分别抽取玻璃体进行细菌培养,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其中男32例,女17例,年龄范围2~12岁。主要致病因素为眼外伤,其次为眼部手术,共培养出细菌21株,真菌1株,病原菌培养检出率为44.89%(22/49),G+球菌是主要感染菌种(72.7%,16/22),以葡萄球菌属细菌为主,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敏感。依据患儿感染性眼内炎的严重程度,分别行玻璃体内注射抗生素(8例)、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注射抗生素(7例)、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硅油填充(24例)和玻璃体手术联合气体填充(10例)。视力提高35例,视力不变8例,视力下降6例。结论儿童感染性眼内炎以眼外伤为主,G+球菌是主要感染菌种,早期玻璃体手术是治疗儿童感染性眼内炎最有效的措施。

  • 标签: 眼内炎,感染性,儿童 细菌 因素,致病 疗效
  • 简介:摘要肺炎链球菌是儿童常见的感染性病原,可以引起侵袭性和非侵袭性疾病,而侵袭性疾病造成的负担和后果尤为严重。现阐述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疾病的流行病学、疾病分布及其菌株变化的最近进展,为疫苗设计、免疫策略的选择及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肺炎链球菌 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疾病 儿童
  • 简介:【摘 要】在治疗因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疾病时,抗生素的使用可以起到很好疗效,目前这种治疗方式已经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由于抗生素使用过于频繁,因此细菌对于抗生素的免疫力越来越强,所以在治疗的过程当中需要严格把控抗生素的使用,文章从中西药方向进行分析,研究中西药联用应对细菌的抗药性可行性,并结合实例对其进行说明。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抗药性研究提供参考,促进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

  • 标签: 中西药 致病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最高序贯脏器衰竭(SOFA)评分、平均SOFA评分用于革兰阳性(G+)/革兰阴性(G-)主要致病菌所致脓毒症患者临床结局预测的价值。方法纳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ICU、综合ICU 2016年10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于入院时即刻留取血培养、痰培养,分离致病菌,将培养结果阳性患者按照病原学检测结果分为G+和G-致病菌2组。在入院时、24 h、48 h、72 h、4 d、5 d......出院/死亡时间点,采集患者呼吸系统(PO2/FiO2)、肝脏(总胆红素)、肾脏(肌酐)、心血管系统(平均动脉压)、血凝(血小板计数)、神经系统(GCS评分)指标,行SOFA评分,计算平均SOFA评分。结果纳入脓毒症患者62例,其中女20例,男42例,平均年龄(65.79±14.17)岁。G+组28例,G-组34例。患者器官衰竭数目与最高SOFA评分明确相关(G+组男性患者相关系数为0.927,G-组女性患者相关系数为0.847,P<0.05;G-组男性患者关系数为0.719,P<0.01)。最高SOFA评分与患者死亡结局明确相关(G+组相关系数为0.480,G-组相关系数为0.621,P<0.01)。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各组最高SOFA评分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平均SOFA评分ROC的AUC。结论最高SOFA评分与患者器官衰竭数目、患者死亡结局均相关,最高SOFA评分对于患者死亡结局的预测价值更大。

  • 标签: SOFA评分 革兰阳性细菌 革兰阴性细菌 临床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和小婴儿(≤3月龄)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和致病菌特点。方法抽取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临床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的新生儿和小婴儿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新生儿组和小婴儿组患儿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致病菌之间的差异。结果59例患儿纳入分析,新生儿组34例,小婴儿组25例。两组非特异性表现(发热、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主要表现(抽搐、反应差、呕吐、肢体瘫痪)、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例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组无乳链球菌的感染率(26.5%,9/34)高于小婴儿组(4.0%,1/25),χ2=5.168,P=0.023,。结论新生儿和小婴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有重症呼吸道感染或抽搐者,伴有外周血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宜早期行腰椎穿刺检查。无乳链球菌对新生儿危害大,应加强预防。

  • 标签: 化脓性脑膜炎 新生儿 小婴儿,≤3月龄 致病菌
  • 简介:摘要:我国工程建设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迅速。 随着我国城市的高速发展,地铁已成为缓解城市交通的最有效工具之一。而地铁往往穿越城市密集建筑物群,需要在已有建 (构 )筑物下或附近进行施工,由此隧道施工将不可避免地对临近桩基产生影响

  • 标签: 临近隧道盾构施工 桩基影响
  • 简介:摘要:主要对业务受理、供电审批流程以及工程的施工情况等多种因素能够对业扩报装产生影响进行相关讨论,并且通过这些影响因素,分析了相关的解决措施,从而有效的提高业扩报装的整体品质以及效率。笔者根据相关经验以及实际情况对此进行相关总结,提供给需要的人员,相互学习交流,仅供参考。

  • 标签:   电力业扩报装 影响因素 解决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方法:所有样本均来自于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门诊、住院以及健康体检中尿常规检验不合格的96例标本,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结果:门诊患者47例(48.95%),住院患者24例(25.00%),健康体检者25例(23.75%);样本污染26.05%、样本量不足16.67%、采集时间不当13.54%、容器不合格9.37%、标本标记不清25.00%、超时送检9.37%。结论:尿液常规检验室一项常见的检查项目,做好尿液常规检查分析的质量控制工作,加强接受尿液常规检查者采集尿液的方法、清洗的方法,能够使得患者了解自身疾病,重视样本污染,以及了解接受检验者近期是否用药,或询问其饮食情况,加强对容器的检验和标记,唯有如此才能够降低尿常规检验的错误率。

  • 标签: 尿常规检验 影响因素 应对策略
  • 简介:摘要 : 现如今,公众参与的主体就是建设单位,环境评价单位在其中发挥着辅助的作用。鉴于此,随着城市发展规模的日益拓展,公众参与各类活动情况逐渐增加,鉴于此,公众参与制度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重要性和现实意义重大。本文对公众参与制度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推动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更为完善,为更多的同行带来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

  • 标签: 公众参与制度 环境影响 影响评价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工程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建设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建筑垃圾,如果不能对其进行科学的处理,就会对环境以及空气质量带来污染,因此近些年来,在建设项目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开展针对性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来说,其指的就是对项目规划以及建设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预测以及评估,也能够为环境保护部门的各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肺结核患者治疗转归影响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方法:此次研究选取 2018年 7月 -2019年 4月期间在我院参与治疗的 100例肺结核患者,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状况,分析患者的转归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在 100例患者中有 96例患者痊愈,经过回归分析后发现,影响患者肺结核恢复的因素包括,经济收入、营养状况、管理方式、劳动力的强度等方面。各项指标与其他组相比,均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其中 P< 0.05。结论:在治疗肺结核的过程中,许多因素影响着患者的恢复,因而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个性化治疗,实施预防措施,提高患者的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肺结核 转归 影响因素分析 预防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临床尿常规检验进行分析,随后进行整体影响措施和效果的探究。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其就诊时间在 2017年 1月到 2018年 1月,医院共计患者 60例。采用尿常规检验仪进行分析,其尿液收集器全为一次性容器,通过对操作标准进行严格依照,随后进行整体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影响尿常规不合格的因素主要包含容器差池、送检时间不及时以及采集时间有误等。结论:应通过对尿常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随后开展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进行探究。

  • 标签: 尿常规检验 影响因素 应对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影响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相关因素,并提出解决的相关对策。 方法 选择我院 201 8 年 6月至 2019 年 10月 收集的住院患者晨尿96 份,随机分为 相同例数的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 , 每组 各有 48 份 。 对照组利用传统手工方法检验 ,观察组采用化学分析仪检验,比较两组的 检验结果,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采集过程进行回顾式分析并统计,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尿液标本的蛋白质、白细胞及红细胞检验结果 之间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包括 患者自身准备工作、尿液标本的采集、运送与保管以及检验人员的标准操作等,临床应针对这些因素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以确保尿常规检验的准确率 。

  • 标签: 尿常规检验 影响因素 分析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