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病理流涎是儿童康复科常见疾病,主要病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吞咽功能障碍;由于患儿年龄较小、不能配合等特点,针对病理流涎的评估、治疗一直是临床难点,同时家长甚至医务人员更关注患儿基础疾病治疗,容易忽视病理流涎给患儿带来的痛苦。鉴于以上情况,本文就儿童病理流涎的成因、评估(包括主观评估及客观评估)及治疗(如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康复治疗、中医治疗、手术治疗、口服药物治疗及放射治疗等)进展情况进行简要综述,希望能提高医务人员对病理流涎的重视程度。

  • 标签: 病理性流涎 诊疗进展 肉毒毒素 儿童
  • 作者: 魏文斌 董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眼内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与验证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30
  • 简介:摘要病理近视眼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致盲性眼病,近年来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造成了沉重的社会负担。人们对病理近视眼认识普遍不足,常将病理近视眼和高度近视眼相混淆,未充分认识到病理近视眼不只是一类屈光不正性疾病,更是一类可致盲的眼底疾病。病理近视眼眼底并发症是导致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后巩膜葡萄肿、黄斑退行性病变以及继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等,均与眼轴长度密切相关,可终身进展,且治疗手段有限。当下近视眼防控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病理近视眼是近视眼防控中的重点和难点,全社会都应重视病理近视眼眼底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大科研投入和成果转化,共同呵护国民眼健康。(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01-405)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巩膜疾病 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早期医疗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肝穿刺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的临床实践。方法 挑选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0例完成肝穿刺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的患者作为对象,随即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参考组和实验组,参考组采取1s肝穿刺,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运用超声下引导穿刺,对比组间肝穿刺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实验组和参考组诊断准确率并没有显著的不同,没有统计学价值(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出现率,具有显著的不同,统计学具有显著性(P

  • 标签: 肝穿刺活体 病理检查 临床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病理近视引起视力下降的影像学病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分析2016年6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诊断为病理近视合并视力下降110例138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彩色眼底照相判断漆裂纹,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估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和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IC),SD-OCT评估黄斑区视网膜劈裂(MRS)、黄斑萎缩、黄斑裂孔和黄斑前膜,并分析病理近视合并视力下降的不同眼底病变比例和年龄分布。结果在病理近视引起视力下降的影像学病因中,近视性CNV(MCNV)患者占63.0%(87/138),比例最高;其次为漆裂纹患者,占38.4%(53/138),MRS和黄斑萎缩分别占34.8%(48/138)和31.9%(44/138),黄斑前膜占30.4%(42/138),黄斑板层裂孔占10.1%(14/138),黄斑全层裂孔占13.8%(19/138),PIC占2.2%(3/138)。MCNV患者平均年龄(53.00±1.51)岁;漆裂纹患者平均年龄(53.00±1.77)岁;MRS、黄斑萎缩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58.00±1.64)岁和(57.00±1.76)岁;黄斑前膜患者平均年龄为(59.00±1.48)岁;黄斑板层孔、黄斑全层裂孔伴视网膜脱离(RD)和黄斑全层裂孔不伴RD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61.00±3.90)、(59.00±3.39)和(67.00±0.50)岁;PIC患者平均年龄为(31.00±8.50)岁,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病理近视引起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黄斑区结构的明显异常改变,以MCNV最常见。

  • 标签: 脉络膜新生血管 病理性近视 病因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病理心脏重塑是多种心脏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表现为心肌肥厚和纤维化,并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心肌细胞作为一种终末分化细胞,增殖再生能力有限,因此蛋白质稳态对于心肌细胞生存和功能极其重要。细胞蛋白质稳态是指蛋白质的合成与降解过程达到动态平衡,其主要受到包括分子伴侣、泛素蛋白酶体、细胞自噬等3种途径在内的蛋白质质量控制系统的调节。近年的研究表明,心肌细胞蛋白质稳态在心脏稳态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蛋白质质量控制系统中任一环节出现异常均可能引起蛋白质毒性,从而导致病理心脏重塑。该文综述了蛋白质稳态在心脏稳态维持中作用的新进展,并展望了通过调节蛋白质稳态治疗心脏疾病的前景。

  • 标签: 心脏重塑 蛋白质稳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乳腺MRI在病理乳头溢液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20年10月因乳头溢液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且行乳腺MRI检查和手术治疗的184例患者,结合临床特征、超声和钼靶检查及病理结果,分析MRI对病理溢液疾病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本组184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证实乳腺癌43例(23.4%),导管内乳头状瘤96例(52.2%),其他良性病45例(24.5%)。MRI对导管内病变诊断的灵敏度为76.8%,特异度为52.2%,阳性预测值为82.8%,阴性预测值为42.9%;对病理乳头溢液恶性疾病评估诊断的灵敏度为97.7%,特异度为41.1%,阳性预测值为33.6%,阴性预测值为98.3%。在43例乳腺癌中,有10例(23.3%)是超声和钼靶检查均为阴性的隐匿乳腺癌,通过MRI获得确诊。MRI对隐匿性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53.7%,阳性预测值24.4%,阴性预测值97.3%。结论乳腺MRI在病理溢液诊断中具有灵敏度高和阴性预测值高的优势,特别是对于乳腺超声和钼靶阴性的隐匿型乳腺癌患者,MRI是一种有价值的诊断工具。

  • 标签: 乳腺肿瘤 磁共振波谱学 病理性乳头溢液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病理黄疸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将64例被确诊为病理黄疸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伴随有典型黄疸症状,家属同意入组参与实验,并已签署同意书;而且在入组后,将64例患儿随机分配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使用常规西医疗法,另一组为观察组,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比其疗效。结果: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发现,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西医疗法,(P<0.05);其次,观察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黄疸消退时间等黄疸指标也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病理黄疸可以有效达到良好效果。

  • 标签: 新生儿 病理性黄疸 中西医结合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乳腺疾病患者实施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针对69例本医院诊治的乳腺疾病患者纳入实验资料,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是抽取时间,全部患者均实施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比对不同检查方式诊断准确性。结果:(1)乳腺疾病患者确诊结果恶性16例,占比23.19%;良性53例,占比76.81%。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恶性17例,占比24.64%;良性52例,占比75.36%。(2)乳腺疾病患者确诊结果、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灵敏度(100.00%、93.75%)、特异度(100.00%、96.23%)、准确性(100.00%、95.65%)具有一致性,两者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乳腺疾病患者采用乳腺活体组织病理组织学诊断准确性水平较高。

  • 标签: 乳腺疾病 乳腺活体组织 病理组织学
  • 简介:摘要:目的:在早产儿病理黄疸中采用综合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800例病理黄疸早产儿,依抽签法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方式的选择上,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实验组选择综合护理,对2组患者的病理黄疸持续时间、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家长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家长护理满意度、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黄疸持续时间等对比,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经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综合护理 早产儿 病理性黄疸 护理满意度 持续时间 高胆红素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和组织病理初步诊断面部不明注射物的性质和注射部位,帮助临床医师制定手术方案。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医学影像科将直视下切除面部不明注射物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例,女77例,年龄17~58岁,平均29.4岁。包块、面部肿胀涉及前额、颞部、颧部、颊部、鼻部、鼻唇沟、唇部、下颏等部位,依照MRI提示,直视下切除不明注射物及其周边包膜样组织,同时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不明注射物主要为凝胶样注射物、颗粒样注射物、生长因子类注射物3种类型。凝胶样注射物在T1WI呈低信号,在T2WI脂肪抑制图像上呈现高信号;大体上可见注射物呈黏稠聚集物,周边被皮冻样组织包裹;组织病理组织内大片均质蓝染区域,周围大量多核巨细胞和炎症细胞浸润。颗粒样注射物在T1WI或T2WI抑脂序列表现为低、等信号,注射物呈沙粒样物质,混合包裹在瘢痕组织中,形成坚韧的块状包块;组织病理见形状不规则颗粒状物,周围纤维组织包绕,多核巨细胞和炎症细胞浸润。生长因子样注射物在MRI图像上与正常组织无界限,增生组织在T1WI呈低信号;在T2WI抑脂序列呈现等、高信号;注射区域脂肪组织相对致密、含有较多纤维、血管丰富、易出血;组织病理见皮下血管增多,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增加。结论术前MRI检查可初步判定不明注射物的种类和注射层次,有助于直视下手术时判定注射物与邻近器官的关系。

  • 标签: 面部 注射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皮角的组织病理与临床特征,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5月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病理科经临床和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204例皮角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结果204例患者中,男88例,女116例,年龄(70.47±14.76)岁,病程[M(P25,P75)]为6(6,24)个月。皮角单发201例,多发3例,共207个皮角,位于头面颈部163个(78.74%),躯干18个(8.70%),四肢26个(12.56%)。按皮角基底损害组织病理质分类,良性皮角154个(74.40%),基底病变包括病毒疣129个,脂溢性角化病15个,内翻性毛囊角化病3个,毛鞘瘤皮角5个,化脓性肉芽肿1个和钙化上皮瘤1个;癌前皮角40个(19.32%),基底病变是光线性角化病;恶性皮角13个(6.28%),基底病变包括鲍恩病5个和鳞状细胞癌8个。癌前及恶性皮角患者平均年龄明显高于良性皮角(H=4.05、3.16,均P < 0.01)。恶性皮角基底宽度大于癌前皮角及良性皮角(H=2.74、3.49,P < 0.05、0.01),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73,P > 0.05)。癌前及恶性皮角高基比明显低于良性皮角(H=4.06、3.72,均P < 0.01)。癌前皮角和恶性皮角基底红晕发生率明显高于良性皮角(χ2=29.57、6.23,P < 0.01或0.05)。恶性皮角出血结痂发生率明显高于良性皮角(χ2=4.89,P < 0.05)。结论大部分皮角基底是良性病变,以病毒疣为主,癌前和恶性皮角约占1/4。男性、高龄、宽基底、低高基比、基底红晕、出血结痂可以作为早期识别恶性皮角基底的线索。

  • 标签: 皮肤表现 病理过程 皮肤肿瘤 皮角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Spitz样肿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20年1月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320例Spitz样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20例患者中,男141例,女179例,年龄0 ~ 65(12.5 ± 11.7)岁,病程1个月至30年;其中,Spitz痣307例,不典型Spitz肿瘤(AST)8例,Spitz痣样黑素瘤(SM)5例。皮损多为单发,可见于头面部、躯干和四肢,边界均清楚。307例Spitz痣皮损以黑色(132例,43.0%)和红色(108例,35.1%)为主,多数色素均匀(262例,85.3%)且表面平滑(272例,88.6%)。Spitz痣存在特殊临床亚型,11例(3.6%)发生在斑痣上,11例(3.6%)呈簇发性,6例(2.0%)播散性,7例(2.3%)结节性,1例(0.3%)为瘢痕疙瘩样。Spitz痣特征性病理表现包括表皮内痣细胞呈Paget样扩散(123例,40.1%),真表皮交界处出现Kamino小体(74例,24.1%),痣细胞呈水平带状(177例,57.8%)及楔形分布(118例,38.4%),痣细胞巢周围出现裂隙(177例,57.8%),可见生理性核分裂象(117例,38.1%),核染色质均细腻。根据特殊组织病理表现,Spitz痣又分为色素性上皮样Spitz痣(9例,2.9%)、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13例,4.2%)、血管瘤样Spitz痣(8例,2.6%)、疣状Spitz痣(12例,3.9%)、黏液样Spitz痣(10例,3.3%)、晕痣样Spitz痣(4例,1.3%)等。4例AST皮损为黑色,7例色素均匀,3例皮损表面粗糙;特征病理表现包括细胞均有轻度至中度的异型性,均可见核分裂象(7例为2 ~ 6个/mm2),5例核染色质粗糙。3例SM皮损呈红色,4例色素不均匀,3例表面粗糙;特征病理表现包括黑素细胞呈Paget样扩散(3例),瘤细胞呈无极性浸润性生长且均未见成熟现象,均有明显异型性,并可见病理核分裂象(3例,> 6个/mm2),核染色质均粗糙且核膜明显着色。结论Spitz样肿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表现具有特征性,Spitz痣的临床及病理亚型繁多,AST同时具有Spitz痣和黑素瘤的临床及组织学特征。

  • 标签: 痣,上皮样和梭形细胞 Spitz样肿瘤 Spitz痣 不典型Spitz肿瘤 Spitz痣样黑素瘤
  • 简介:摘要神经病理疼痛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慢性疼痛,由于其机制复杂,神经病理疼痛的治疗仍是全世界健康问题的重大挑战。近来研究表明自噬功能障碍是神经性疼痛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且通过调节自噬可以减轻神经病理疼痛。笔者以自噬与神经病理疼痛的机制为切入点,对调节自噬治疗神经病理疼痛的药物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疾病的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自噬 神经病理性疼痛 药物疗法
  • 作者: 万艳慧 吕桂兰 王珂 杜文娟 刘芳 张爱琴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1年第32期
  •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健康医学科,南京 21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肾脏科,南京 21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南京 21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呼吸内科,南京 21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临床护理重点专科,南京 210002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评价国内外关于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疼痛干预及管理的证据,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按照证据金字塔"6S"证据模型,进行计算机证据检索。专家共识和证据总结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相应的评价标准(2016)进行质量评价,循证指南用AGREE Ⅱ进行质量评价,并对高质量证据进行提取。结果本次共纳入了6篇文献,其中指南5篇,专家共识1篇,共提取证据22条,主要内容包括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疼痛的评估方法、干预措施实施方法及健康教育要求。结论通过总结脊髓损伤病理疼痛护理相关证据,能够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总结的证据多来自国外,在临床应用前应先充分考虑临床环境及相关因素。

  • 标签: 脊髓损伤 神经病理性疼痛 循证
  • 作者: 万艳慧 吕桂兰 王珂 杜文娟 刘芳 张爱琴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1年第32期
  •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健康医学科,南京 21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肾脏科,南京 21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南京 21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呼吸内科,南京 21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临床护理重点专科,南京 210002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评价国内外关于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疼痛干预及管理的证据,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按照证据金字塔"6S"证据模型,进行计算机证据检索。专家共识和证据总结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相应的评价标准(2016)进行质量评价,循证指南用AGREE Ⅱ进行质量评价,并对高质量证据进行提取。结果本次共纳入了6篇文献,其中指南5篇,专家共识1篇,共提取证据22条,主要内容包括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疼痛的评估方法、干预措施实施方法及健康教育要求。结论通过总结脊髓损伤病理疼痛护理相关证据,能够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总结的证据多来自国外,在临床应用前应先充分考虑临床环境及相关因素。

  • 标签: 脊髓损伤 神经病理性疼痛 循证
  • 简介:摘要神经病理疼痛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慢性疼痛,由于其机制复杂,神经病理疼痛的治疗仍是全世界健康问题的重大挑战。近来研究表明自噬功能障碍是神经性疼痛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且通过调节自噬可以减轻神经病理疼痛。笔者以自噬与神经病理疼痛的机制为切入点,对调节自噬治疗神经病理疼痛的药物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疾病的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自噬 神经病理性疼痛 药物疗法
  • 简介:摘要神经病理疼痛(NP)是一种顽固性的疼痛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一直都是疼痛医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近年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极化以及随之发生的促炎反应在神经病理疼痛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神经炎症反应过程中,小胶质细胞可以极化为"经典激活"M1型或"交替激活"M2型,并在神经系统中分别发挥神经毒性或神经保护作用。本文综合近年文献从小胶质细胞极化与神经病理疼痛的关系着手,探讨如何利用小胶质细胞的神经保护性、抗炎特性,以此来开发治疗神经病理疼痛的新靶向药物,寻找治疗神经病理疼痛的新途径。

  • 标签: 神经痛 趋化因子,小胶质细胞 极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癌术后病理组织分型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华西医院2002年7月至2014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1 346例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839例,女507例;术时年龄(55.1±13.4)岁;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0分911例,≥1分435例;透明细胞癌1 120例,乳头状细胞癌62例,嫌色细胞癌79例,其他类型肾癌85例;T1、T2、T3、T4期分别为1 019、177、102、48例;WHO核分级高、中、低分化及未知分别为587、530、85、144例;肿瘤直径<5、≥5且<10、≥10 cm及未知分别为685、541、104、16例;合并坏死200例;合并肉瘤样分化27例。同时收集2000—2017年SEER数据库中80 439例肾癌术后病例的资料,男51 371例,女29 068例;年龄(60.9±12.4)岁;白色人种66 261例,黑色人种86 80例,亚裔及北美原住民5 022例,未知人种476例;透明细胞癌62 600例,乳头状细胞癌12 170例,嫌色细胞癌4 354例,其他类型肾癌1 315例;T1、T2、T3、T4期分别为55 332、8 687、15 516、904例;WHO核分级高、中、低分化分别为52 323、22 700、5 416例;肿瘤直径<5、≥5且<10、≥10 cm分别为46 741、25 760、7 938例。分别分析华西医院和SEER两组人群中性别、年龄等临床因素以及肿瘤组织亚型、分期、分级等病理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在SEER不同人种中进行亚组分析,了解不同组织亚型肾癌术后的预后差异,并与华西医院病例进行比较;将华西医院病例带入UISS、SSIGN、Leibovich 3种肾癌预后预测模型,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分析不同模型对华西医院病例及亚组的预测价值。结果华西医院病例1 346例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嫌色细胞癌、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其他类型肾癌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5%、87.9%、79.7%、68.4%;术时年龄>50岁、ECOG评分≥1分、肿瘤分期偏晚、核分级差、肿瘤直径大、合并坏死及肉瘤样分化均提示预后不佳(P<0.05)。SEER数据库80 439例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嫌色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透明细胞癌、其他类型肾癌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3%、92.5%、88.9%、85.3%;术时年龄>50岁、男性、亚裔及北美原住民、肿瘤分期偏晚、核分级差、肿瘤直径大均提示预后不佳(P<0.05)。SEER数据库亚裔及北美原住民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嫌色细胞癌、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其他类型肾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1%、88.6%、86.7%、80.2%。外部验证结果显示,SSIGN、Leibovich、UISS预测模型的精度分别为0.763~0.781、0.725~0.752、0.641~0.660。在4种病理类型亚组分析中,预测模型UISS对嫌色细胞癌、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其他类型肾癌的预测精度分别为0.670~0.781、0.649~0.661、0.620~0.644、0.567~0.613;预测模型SSIGN和Leibovich对嫌色细胞癌、乳头细胞癌亚组、透明细胞癌、其他类型肾癌的预测精度分别为0.733~0.903、0.785~0.834、0.731~0.767、0.657~0.776。结论肾癌术后病理组织亚型对预后的影响可能存在人种差异性,在华西医院病例和SEER数据库亚裔及北美原住民人群中,嫌色细胞癌预后最优,乳头状细胞癌较透明细胞癌稍差,其他类型肾癌预后最差。SSIGN和Leibovich预测模型对华西医院病例的预测价值高于UISS,且对嫌色细胞癌的预测效能较好。

  • 标签: 癌,肾细胞 预后 病理类型 人种 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