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就生物反馈治疗对抑郁患者的疗效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18-2019年我院收治的抑郁患者,对其实施生物反馈治疗。结果:在抑郁疾病的治疗中应用生物反馈治疗后,进一步缓解了患者的不良心理,其HAMD评分呈良好趋势,治疗效果较高。结论:针对抑郁患者而言,在其治疗中生物反馈治疗发挥的作用明显,有利于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刺激生物反馈对不同类型尿失禁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9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20例压力性尿失禁患儿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每周2次,5周为1个疗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5~7.0岁。20例患儿中,脊柱裂术后尿失禁9例,高位肛门闭锁术后尿失禁6例,非神经源性尿失禁5例。比较患儿治疗前后不自主排尿频率、尿量及盆底肌肌电压。结果1个疗程后,20例尿失禁患儿完全治愈10例(50.00%),有效4例(20.00%),无效6例(30.00%)。高位肛门闭锁术后尿失禁治愈5例(83.33%),有效1例(16.67%);脊柱裂术后有效3例(33.33%);非神经源性尿失禁治愈5例(100.00%)。盆底肌肌电压由治疗前(20.36±3.92) μV提高到治疗后(36.44±7.57) 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8,P<0.05)。结论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是治疗尿失禁患儿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电刺激 生物反馈 尿失禁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脑瘫患儿康复训练过程中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提高脑瘫患儿运动功能以及平衡能力,观察该种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脑瘫儿童设置为观察对象,观察开始时间段为2017年3月,结束时间段为2019年5月。并且根据分析需要将患儿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果:分析两组患者GMFM-88的评分情况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情况,其中在D项和E项的评分中两组治疗前没有差异,(P>0.05),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治疗组的D项评分为37.25±11.31,E项评分为65.37±16.24,对照组D项评分为31.37±10.32,E项评分为50.21±15.32。两组数据有差异,(P

  • 标签: 脑瘫儿童 康复 肌电生物反馈
  • 简介:【摘要】怀孕期间腹腔内压力变化。在怀孕期间,随着怀孕子宫的体积和质量的增加,子宫在盆腔中的位置逐渐变为垂直。到孕晚期,子宫几乎变成了垂直器官,并且压力不断施加压力到骨盆底的支撑组织上。本文在黄州区妇幼保健院检查了115名孕妇的骨盆底肌力量,并分析了分娩后骨盆底的电生理指标,并分析了影响其的详尽因素。产后6-10周进行骨盆底康复课程,以探讨孕妇骨盆底功能变化的机制以及产后尿失禁和骨盆器官脱垂的病因,并观察早期骨盆底康复的短期影响产后预防。并提供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临床试验。

  • 标签: 盆底综合肌力 分娩方式 盆腔脏器脱垂 产后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疗效。方法:选择 44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均采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比患儿治疗前后数据。结果:本组探究中,对比治疗前,治疗 40次后视听整合连续执行测试结果、 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均明显更优, P< 0.05。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疗效理想。

  • 标签: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在产后腹直肌分离中的疗效。方法选择77例产后腹直肌分离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给予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采用产后收腹带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腹直肌分离距离≤2cm的比例为94.87%、对照组为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围、腹直肌分离距离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腹直肌分离产妇行生物反馈治疗可促进腹直肌恢复。

  • 标签: 生物反馈 腹直肌分离 电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电生物反馈疗法应用于焦虑症病人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和探讨。方法:根据抽签法将76例焦虑症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和脑电生物反馈疗法为两组患者施治,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性。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焦虑、抑郁症状、敌对性、恐惧评分及阳性项目数均明显低于A组患者(P<0.05)。结论:脑电生物反馈疗法应用于焦虑症病人能使之焦虑、抑郁、敌对、恐惧等症状得到较好改善,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焦虑症 脑电生物反馈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加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照组采取盆底肌训练的方式治疗压力性尿失禁。两组患者在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进行盆底肌测评并评估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盆底肌改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效果较好,可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 标签: 盆底肌生物反馈 电刺激 压力性尿失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功能性便秘患者采取自适应生物反馈联合穴位敷贴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遴选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功能性便秘患者120例,通过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自适应生物反馈治疗组)、B组(穴位敷贴组)、C组(自适应生物反馈联合穴位敷贴治疗组)及D组(对照组),经1个疗程治疗后对比四组患者临床疗效与便秘症状评分情况。结果:C组患者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相比A组、B组、D组患者明显更高(P0.05);C组患者治疗后便秘临床症状评分相比A组、B组、D组患者明显更低(P

  • 标签: 自适应生物反馈 穴位敷贴 功能性便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电刺激治疗和生物反馈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试验择取2019年1月29日-2020年1月29日我院所收治的10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女性为研究样本。现依照干预方式不同,将所有女性分为观察小组50例以及对照小组50例。对照小组受试者接受常规化女性盆底肌功能练习,观察小组受试者则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分析结果。

  • 标签: []生物反馈 电刺激 产后盆底功能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2月我院收治的 168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 84例。研究组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参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 3个月后盆底功能和肌电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 77例( 91.67%显著高于参照组 56例( 66.67%),研究组的盆底功能和肌电值均高于参照组,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力和肌电值,促进患者病情的快速康复。

  • 标签: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 产后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康复治疗对 产妇 产后盆底肌功能的 影响。 方法: 选取 2018 年 10 月至 2019 年 10 月期间的 66 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所使用的康复治疗方案的不同,对产妇进行分组。采取常规 盆底康复 锻炼的 33 例产妇为对照组,采取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康复治疗 的 33 例产妇为实验组。 结果: 实验组产后 盆底肌功能 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的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康复治疗 可有效改善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康复治疗 盆底肌功能 产妇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联合结肠水疗治疗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 2016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盆底疾病诊疗中心,且符合罗马Ⅲ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的 52例功能性便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结肠水疗治疗,治疗前、后患者均行直肠测压、盆底表面肌电图评估、 Wexner便秘量表评分治疗后 (3月、 6月 ),治疗 6月后随访统计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经生物反馈联合结肠水疗治疗后功能性便秘患者盆底功能较治疗前明显好转,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 (3月、 6月 )患者 Wexner便秘量表评分 (13.7±2.62 vs. 7.8±3.32 vs. 5.95±1.90)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满意度调查患者满意度为 86.5%。结论 生物反馈联合结肠水疗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盆底功能及排便习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 ] 生物反馈 结肠水疗 功能性便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早期脑梗死后手腕部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及8周后,采用腕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Fugl-Meyer量表(FMA)上肢部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手腕部痉挛状态。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AROM、FMA上肢部分及M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后MAS较低(P<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AROM、FMA上肢部分及MA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8周后上述指标改善更为优异(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改善早期脑梗死患者的手腕部痉挛状态。

  • 标签: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屈腕肌 痉挛 早期 脑梗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生物反馈疗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门诊收治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 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 2组 n=35,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用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症状改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应用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效果更为理想,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生物反馈疗法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会阴表面肌电位生物反馈疗法(BF)对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近期疗效。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纳入分别在北京医院和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治疗的60岁及以上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87例,采用自愿选择入组方法分成经会阴表面肌电位的生物反馈治疗组53例、经阴道表面肌电位的生物反馈治疗组34例。经阴道表面肌电位治疗组有3例患者中途退出治疗,最终完成治疗者为31例。治疗频率为每周2次,治疗时间为8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1 h尿垫试验、盆底肌纤维肌力和生活质量问卷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和舒适度评价。结果经过8周治疗后,会阴BF组患者漏尿量(4.65±2.33)g、评估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的尿失禁影响问卷简表(ⅡQ-7)评分(4.34±2.66)分,较治疗前(11.02±4.85)g、(7.96±5.11)分显著改善(t=8.62、4.58,均P<0.001);阴道BF组患者漏尿量(3.85±1.89)g、ⅡQ-7评分(3.81±1.23)分,较治疗前(12.43±3.96)g、(8.29±5.01)分显著改善(t=10.89、4.84,均P<0.001)。两组患者的盆底肌纤维肌力分级通过治疗虽然有所提高,但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会阴BF组:(3.93±2.77)级比(2.98±2.10)级,阴道BF组:(4.51±3.38)级比(3.07±2.02)级,t=1.99、2.04,P=0.056、0.051]。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漏尿量、盆底肌力分级和ⅡQ-7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会阴BF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81.13%(43/53),与阴道BF组有效率为83.87%(26/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P=0.750);但阴道BF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34、20.59%)显著高于会阴BF组(1/53、1.89%)(χ2=8.68,P=0.003),治疗中的舒适度(VAS)评分(8.11±2.93)分也显著低于经会阴治疗组(9.88±2.48)分(t=2.95,P=0.004)。经阴道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疼痛或不适、阴道出血和阴道分泌物增多。结论经会阴表面肌电位的生物反馈方法在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方面同阴道内BF方法有类似的临床疗效,且治疗不良反应显著减少。

  • 标签: 尿失禁,压力性 物理疗法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5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分为磁刺激组、肌电反馈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包括主动训练、被动训练及抗阻训练等),磁刺激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低频rTMS治疗,肌电反馈组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观察组则辅以rTMS及肌电生物反馈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检测3组患者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同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及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对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磁刺激组、肌电反馈组及观察组皮质潜伏期、CMCT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观察组皮质潜伏期[(23.5±1.1)ms]、CMCT[(11.2±0.8)ms]亦较磁刺激组、肌电反馈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上肢FMA评分[(39.8±6.3)分]亦显著高于磁刺激组、肌电反馈组水平(P<0.05),肌电反馈组上肢FMA评分[(33.8±6.7)分]亦显著高于磁刺激组水平(P<0.05)。治疗后3组患者偏瘫侧腕屈肌MAS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腕屈肌MAS评级亦显著优于磁刺激组及肌电反馈组水平(P<0.05)。结论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rTMS或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受损功能,如rTMS与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联用则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有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全面恢复。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上肢功能 经颅磁刺激 肌电生物反馈训练
  • 作者: 梁冬青 刘玉燕 韩泉洪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08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眼科研究所 300000(现在苏州市立医院东区眼科 215000),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眼科研究所 300000
  • 简介:摘要黄斑疾病累及中心凹区域时,患者中心视力明显下降,视野出现中心暗点,阅读速度及固视稳定性等视功能指标明显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人体对于中心凹区域受损时的反应为大脑自发采取的适应策略,即大脑会选取旁中心凹区域作为伪中心凹充当眼睛的固视位点,但这一适应行为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患者自身的剩余视力。近年来人们通过不断地研究发现,微视野计中的自动眼位识别及自动眼球追踪系统可以精确检测特定的视网膜位点,联合其携带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式,可以将眼底检查与生物反馈训练结合,帮助老年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Stargardt病、黄斑裂孔等黄斑疾病患者选择最佳的视网膜位点作为眼动基准,最大化地开发患者的剩余视力,提高患者的视功能。

  • 标签: 视野 反馈,生理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