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大动脉肺动脉受累,大多数患者表现为进行性心悸、胸闷、气短、活动耐量下降,少部分患者出现阵发性咳嗽、咯血。治疗主要针对血管壁非特异性炎症,大多数指南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本文报道1例女性患者,35岁,诊断为大动脉肺动脉受累。口服药物治疗效果欠佳,通过肺动脉成形治疗后病情改善明显。

  • 标签:
  • 简介:摘要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被归类为第4类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内膜剥脱是CTEPH的首选治疗。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刺激剂(利奥西呱)是首个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CTEPH的靶向药物,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经皮球肺动脉成形逐渐成为无法行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后仍持续高压或复发患者的一种新选择。文章就经皮球肺动脉成形发展过程、适应证、治疗流程及并发症作一综述。

  • 标签: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球囊肺动脉成形术 肺栓塞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球肺动脉瓣膜成形(pereutaneousballoonpulmonaryvalvuloplasty,PBPV)治疗小儿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pulmonicvalvularstenosis,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6年3月至2006年12月,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确诊为单纯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1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肺动脉瓣狭窄程度,9例患儿选择单法,7例采用双叶法进行瓣膜扩张(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取得试验患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6例患儿行经皮球肺动脉瓣膜成形后,即时跨瓣压力阶差(transvalvularpressuregradient,△P)均显著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4.13,P〈0.05)。结论经皮球肺动脉瓣膜成形是简便、安全、经济的治疗小儿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的首选方法。

  • 标签: 肺动脉瓣狭窄 气囊扩张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动脉扩张成形(BPA)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在北京朝阳医院进行过至少1次BPA治疗并行肺动脉压力测定,已充分抗凝治疗3个月,不能手术的CTEPH患者38例,其中男12例,女26例,中位年龄58.5(52.5,66.0)岁。采集患者基线资料及每次BPA前的WHO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血管阻力(PVR)、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超声心动图等指标。结果38例患者共进行95次BPA治疗。行BPA前mPAP为50(43,56)mmHg(1 mmHg=0.133 kPa),行至少1次BPA后mPAP为41(32,50)mmHg(P<0.001)。17例患者完成3~5次BPA,mPAP由50(42,55)降至34(28,49)mmHg(P<0.01)。15例患者的PVR从852(583,1140)dyn·s·cm-5降至496(406,802) dyn·s·cm-5(P<0.01)。BPA前WHO功能分级Ⅰ/Ⅱ级患者13例,Ⅲ/Ⅳ级患者25例,BPA治疗后WHO功能分级Ⅰ/Ⅱ级患者29例,Ⅲ/Ⅳ级患者9例(P<0.001)。BPA后6 min步行距离从360(290,442)m增加至449(376,505)m(P<0.05)。肺灌注Meyer评分从0.54(0.53,0.58)降至0.50(0.44,0.58,P<0.001)。21例患者的NT-proBNP从1 285(606,2 794)ng/L降至472(148,745)ng/L(P<0.05)。右心室基底内径由术前的54(41,54)mm降至42(34,49)mm(P<0.001)。6例次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6/95)。结论对于不能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的CTEPH患者,BPA可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力及肺血管阻力,改善肺灌注及右心功能,且安全性高,是CTEPH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肺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肺动脉成形(BPA)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住院的CTEPH患者,所有患者经多学科讨论确定无法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PEA),具有BPA手术指征。BPA术前评估6 min步行距离(6MWD)、检测血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行右心导管检查获得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平均肺动脉压(mPAP)、心指数和肺血管阻力(PVR),将BPA治疗前与最后一次BPA时各项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行BPA治疗的CTEPH患者25例,共行67例次BPA治疗,其中男10例(40.0%),女15例(60.0%),年龄(57.8±7.1)岁,诊断CTEPH到BPA治疗间隔时间20.0(9.0,48.5)个月,共治疗肺动脉302支,18例患者BPA≥2次,术后随访时间5.0(3.5,8.3)个月,术后6MWD、心指数、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均显著改善[(425±74)比(345±109)m、(1.99±0.45)比(1.62±0.35)L·min-1·m-2、(68.1±6.5)%比(61.2±6.3)%](均P<0.05),术后血浆NT-proBNP、mPAP、PVR均显著低于术前[259(93,739)比806(148,2 159)ng/L、(40.6±8.3)比(47.3±10.7)mmHg(1 mmHg=0.133 kPa)、(11.9±4.9)比(17.2±6.5)WU(1 WU=80 dyn·s·cm-5)](均P<0.05)。咯血5例次(7.5%),再灌注肺水肿(RPE)2例次(1.5%);1例因RPE需无创呼吸机治疗,1例围手术期因咯血加重右心衰竭导致死亡。结论BPA能显著改善不能行PEA的CTEPH患者的运动耐量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有效。

  • 标签: 肺血栓栓塞症 肺动脉高压 球囊肺动脉成形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患者:女,41岁,因"反复双下肢水肿5个月,胸闷、气促7d,晕厥2次"入院。入院5个月前患者乘长途飞机后出现双下肢水肿,伴头晕、胸闷,未予重视。1周前,患者再次乘长途飞机后出现脚肿,且活动时发生晕厥2次,伴胸闷、气促、咳嗽,于当地医院查CT示双侧肺栓塞,为进一步诊治转来我院。体格检查:血压95/6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呼吸急促,心率110次/min,心律齐,

  • 标签: 经皮肺动脉球囊成形术 肺栓塞 肺动脉高压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肺动脉成形(BPA)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PEA)术后残余/复发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纳入2004年1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PEA的CTEPH患者76例,其中发生PEA术后残余/复发肺动脉高压的患者17例,9例采用BPA治疗。收集患者基线资料、PEA及BPA前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血管阻力(PVR),超声心动图、WHO功能分级、N末端脑钠肽前体等数据,并在末次BPA后进行至少6个月的随访。采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EA术后残余/复发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率为22.4%(17/76)。9例残余/复发肺动脉高压患者在PEA术后进行了BPA治疗,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52.6±10.8)岁,年龄范围为36~71岁。PEA术后与BPA治疗前的间隔时间为(54.9±64.5)个月,进行BPA次数为(2.7±1.1)次。末次BPA后与首次BPA治疗前相比,mPAP从(41.1±9.1) mmHg降低至(35.0±5.6) mmHg(t=3.21,P=0.012),PVR从(601.3±289.4) dyn·s/cm5降低至(414.5±284.1) dyn·s/cm5(t=1.10,P=0.386)。BPA前后右心室结构和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PA治疗前WHO功能分级Ⅰ/Ⅱ级患者7例,Ⅲ/Ⅳ级患者2例,治疗后均达到Ⅰ/Ⅱ级(Z=1.41,P=0.157)。在BPA治疗过程中,1例出现咯血,经内科治疗后改善。1例患者在BPA术后4个月后死于脑出血。结论BPA可进一步降低CTEPH患者PEA术后的肺动脉高压及改善右心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血栓栓塞 效率,有效性 安全性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球囊肺动脉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99Tcm-大颗粒聚合人血清白蛋白(MAA)肺灌注断层显像评价肺动脉扩张成形(BPA)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疗效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受BPA治疗的25例CTEPH患者[男4例、女21例,年龄(56.5±12.3)岁],分析BPA干预对肺叶/肺段灌注改善的疗效,分别计算BPA干预肺叶/肺段灌注改善与未改善的比例。对BPA术前、4~6次BPA后的肺灌注断层显像的全肺灌注缺损百分比(PPDs%)进行对比分析(配对t检验)。分别分析BPA术前及术后PPDs%与平均肺动脉压(mPAP)间的相关性,以及BPA后PPDs%下降百分比与mPAP下降百分比间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对于25例患者的150个肺叶,BPA术前有96.00%(144/150)的肺叶存在灌注异常并行BPA干预,术后完全改善、部分改善和未改善的肺叶分别占11.11%(16/144)、57.64%(83/144)和31.25%(45/144)。对于25例患者的450个肺段,BPA术前有62.44%(281/450)的肺段存在灌注异常并行BPA干预,术后完全改善、部分改善和未改善的肺段分别占30.60%(86/281)、37.37%(105/281)和32.03%(90/281)。BPA术后PPDs%较术前明显降低[(39.08±10.88)%与(57.88±10.46)%;t=10.40,P<0.001];BPA术后mPAP较术前亦明显减低[(32.36±10.57)与(49.08±10.23) mmHg;1 mmHg=0.133 kPa; t=10.25,P<0.001]。BPA术前和术后PPDs%与同期mPAP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r值:0.01和0.27,P值:0.953和0.199),但BPA前后PPDs%下降百分比与mPAP下降百分比呈正相关(r=0.40,P=0.045)。结论BPA可显著改善CTEPH患者的肺血流灌注,降低肺动脉压;肺灌注断层显像可用于评价CTEPH患者BPA的疗效。

  • 标签: 高血压,肺性 血栓栓塞 血管成形术,气囊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99m锝聚集白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肺动脉扩张成形(BPA)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前瞻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5例CTEPH患者,均接受BPA治疗,其中男10例、女15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BPA治疗前后患者脑尿钠肽(BNP)、平均肺动脉压(mPAP)、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6 min步行实验(6WMD)、右心室基底内径、WHO心功能分级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差异。结果25例患者共接受50次BPA治疗,12例治疗次数≥2次,其mPAP由术前的(50.4±9.9)mmHg(1 mmHg=0.133 kPa)下降到(39.9±10.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P<0.001);BNP由术前的(513.5±357.3)pg/ml下降至(106.3±137.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P=0.006);TAPSE由术前的(16.2±2.8)mm增加至(18.0±2.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P=0.002,);右心室基底内径由(45.9±6.9)mm减小至(41.2±7.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P<0.001,);6WMD由术前的(371.1±86.8)m增加至(467.7±76.1)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P<0.001);WHO心功能分级由(2.4±0.7)级改善为(1.2±0.4)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P=0.021)。3例患者出现肺动脉损伤,其中2例表现为咯血,行动脉栓塞后咯血停止;本组患者未出现肺水肿等其他并发症。结论BPA能改善CTEPH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肺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可作为不能手术切除的CTEPH患者的选择治疗方法。

  • 标签: 肺栓塞 慢性病 高血压,肺性 血管成形术,气囊 治疗结果
  • 简介:伴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家庭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和负担。传统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方法为卧床休息、佩戴支具、镇痛药物治疗、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疼痛缓解较慢且复位效果不佳,容易因长期卧床而发生各种并发症,常

  • 标签: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评价膝下动脉扩张血管成形(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治疗重症下肢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患者,采用膝下动脉扩张血管成形治疗患肢。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66±10)岁,根据患者病变部位选择手术方法,膝下动脉病变首选PTA,合并髂股动脉病变则同时进行血管重建,结果髂股动脉重建一期均成功。手术主要并发症为小腿血肿4例(6.7%),膝下截肢4例(6.7%),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16±10)个月,患者一期通畅率为58.3%,25条肢体发生再狭窄(41.2%),其中10条肢体再次接受外科干预,二期畅通率为75.0%,总的救肢率93.3%。结论膝下动脉扩张血管成行是治疗重症下肢缺血安全且有效的方法,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动脉硬化 闭塞性 血管成形术 气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经皮肺动脉成形(PBPV)中异常心电图及配合临床预警恶性心律失常提供依据。方法对84例行PBPV的患儿行心电图监测,观察中心电图变化。结果95%为快速型心律失常,不需特殊处理;另见4.76%恶性缓慢型心律失常,常提示临床危重变化,持续30"以上需处理;其他ST段抬高、Q-T间期延长提示心肌缺血,易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需警示。结论为降低PBPV手术风险,防止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中严密监测心电图变化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手段。

  • 标签: PBPV 心电图监测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32例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手术配合的经验。方法采用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30例椎体压缩性骨折、2例椎体肿瘤,总结手术全程中的手术护士配合的经验及要点,包括术前访视,器械准备,手术体位的摆放,中生命体征的严密监测,中操作的配合等。结论娴熟的手术配合,细致的护理是手术安全可靠的保障。

  • 标签: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手术配合
  • 简介:良性支气管狭窄是长期困扰呼吸内科和胸外科医生的一大临床难题。2002年4月-2004年12月,作者采用纤维支气管镜下扩张支气管成形对14例良性气管、支气管狭窄的患者进行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良性支气管狭窄 球囊扩张
  • 简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是肺高血压(pulmonaryhypertension,PH)非常重要和常见的类型[1],是以反复性未溶解肺动脉栓子和(或)进行性肺动脉血栓形成及瘢痕形成,以及肺动脉重塑所致肺动脉阻塞为特征的进行性致命性疾病。右心导管(rightheartchatheterization,RHC)是诊断CTEPH的"金标准"[2],肺动脉(主干、叶段、节段、

  • 标签: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经皮腔肺动脉成形术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体压缩骨折术前、术后实施整体护理,使患者功能恢复最佳程度。方法将2014年3月至今本科室对69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治疗,对69例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患者进行术前充分准备,心理护理及体位指导,术后并且加强生命体征的观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病例69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2~48小时疼痛明显缓解,甚至完全消失,术后X线透视骨水泥填充好,无泄漏,术后24小时下地行走,疼痛明显好转或消失。有15例因有背部疼痛,辅以TDP等理疗,疼痛渐缓解,住院时间为3~15天,有3例患者因内科疾病转相应科室继续治疗,所有患者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椎体成形具有能使患者在短期内缓解疼痛,增加椎体强度及刚度、纠正后凸畸形,避免因压缩骨折致长期卧床带来的并发症等优点。然而,充分的术前准备、细致周到的心理护理及手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有效的康复锻炼,可以提高疗效和病人的满意度。

  • 标签: 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 护理
  • 简介:经皮椎体成形(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是近年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一个热点.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随着对PVP技术推广、改进与发展,提出了椎体后凸成形(kyphoplasty,PKP)的概念。经过体外实验及临床观察.证实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本院自2006年9月至2007年10月,行扩张椎体后凸成形36例,对于PKP的操作技术有一定认识体会,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操作技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骨折 治疗效果 PVP技术
  • 简介:摘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相关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的病例罕见,治疗策略尚缺乏共识。该文报道一例69岁女性,因反复活动后气短入院,诊断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综合运用经皮肺动脉成形、血小板单采、羟基脲、抗凝及抗血小板等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此病例提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相关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在常规介入及抗凝治疗的基础上,需充分考虑针对病因的治疗以获得最佳临床效果。

  • 标签: 血栓栓塞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 经皮肺动脉球囊成形术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