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虚无主义意识》书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8
/ 1

《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虚无主义意识》书评

王翠燕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是与整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一同发展起来的,因此,要了解英美现代主义文学就必须了解整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从广义上讲,是指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文学作品的总称;从狭义上讲,是指表现现代压力下传统社会崩溃的作品。正如T.S. Eliot所写《荒原》所示,“荒原”意味着现代世界的毁灭。

现代主义是源于欧洲并扩展到世界的一次思想运动。它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现代主义运动除影响到文学外,还对雕塑、绘画、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产生了影响。现代主义美学原理以以下理念为基础,即先前人类生活的结构——无论是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宗教结构,还是艺术结构——要么被破坏,要么是虚假的、幻想的。而艺术中的虚假,必须改革。先前艺术作品中的有序性、一致性只是对秩序渴望的表达,而并非真实生活的反映。概括的、抽象的、夸大的写作只会掩盖而非传达事实,故事的形式——开始、发展、结局——可能只是加在流动与零碎的真实之上的一种技巧,现代主义作品成为碎片的结合体。

现代主义作品的典型特征在于它的碎片性。与以前作品相比,现代主义作品缺失了解释、连贯、总结、全知全能的视角等方面,代之以随意的开头、没有解释的故事的推进、不提供解决办法的结局等。现代主义作品由并立的各部分组成,没有过渡,通常有叙述角度等的转换。写作技法上以简略、反讽著称。它是表现性的而非断言式的,是用象征与意象而非陈述。但事实上,与理论相反,多数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仍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连贯性。但读者阅读时必须将其内在结构挖掘出来。

现代主义作品的内容因作家的兴趣与观察点不同而有所不同。随着对稳定的外部世界的质疑,主观性在文学中变得更有价值。总体来讲,现代主义者强调具体的感官形象或细节作为经验的直接传递者。现代生活的片断、梦境及作者个人经历成为意象,先前被认为不具文学性的各种材料,包括粗俗语、俚语、流行语等被写进作品。

现代派文学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变化,流派纷呈,作家的政治、思想倾向也很不一致,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现代派各流派都强调要表现“现代意识”,它的中心是危机感和荒诞感。现代派文学的共同主题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反映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现代派文学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等社会关系的尖锐对立做了深刻的反映,表现了异化这一重要主题。现代派文学是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它深受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具有虚无主义、神秘主义、悲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色彩。

   从艺术上看,现代派作家为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着重表现难以直接描述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往往借助意象,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外化。现代派作家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糅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其荒诞形象具有一种特殊的概括力。现代派作家热衷于挖掘人的潜意识,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表现人物意识的“自然”流动状态,力求开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扩大了心理描写的范围。

本书着重从二十世纪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出发来研究和讨论这一时期几位主要作家主要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发掘这些作家及其作品对西方现代社会具有暴露意义和认识价值的方面,试图从社会、历史、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来评判英美现代文学中的虚无主义意识,力求在坚持社会、道德价值的前提下从不同角度观察作品。其目的是发掘现代小说在不同层次上的丰富、复杂的内涵,论证现代主义文学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的两重性。现代派作家中有偏左的和偏右的,但就其大多数来说,他们是从小资产阶级立场、从个人感受的角度来表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机械文明对人的精神的压抑和歪曲,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消蚀和破坏。就这方面而言,作为现代主义文学主体的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认识价值和暴露作用。但是现代主义文学只是从小资产阶级立场和感情表现现实,它不可能揭示矛盾的实质,更不可能指出解决矛盾的途径,从根本上说来是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其意义在于客观地认识和评论现代主义文学,发掘现代小说在不同层次上的丰富、复杂的内涵,论证现代主义文学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的两重性。从而达到客观地认识和评论现代主义文学的目标。

本书的出版对于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虚无主义意识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书名:《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虚无主义意识》

作者:王新春  栾涛;书号:ISBN 978-7-5674-0324-6;出版时间 2013年9月;定价是:15.00

出版社: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