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9 个结果
  • 简介:  「世遗会」期间,我恰在苏州,与香洲连续三晚观看了「二十七连台本」的「青春版」《牡丹》.此间,有媒体称:白先勇带我们看昆剧.一个看字,正道出「青春版」的真相来,正应了一句俗话:中看不中听,也颇契合时尚之审美取向.……

  • 标签: 牡丹亭寻梦
  • 简介:晓得白先勇的名字,先是看了以他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玉卿嫂》,记得那是十八年前在北京小西天的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的最后一幕是玉卿嫂杀死男友庆生之后手持尖刀的镜头,至今历历在目。女主角杨惠姗扮演玉卿嫂从而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声名鹊起。后来,我无意之间读了几篇白先勇的小说,譬如《永远的尹雪艳》,还有《游园惊梦》什么的,很佩

  • 标签: 白先勇 牡丹亭 女大学生 女主角 昆曲 豆腐
  • 简介:<正>《牡丹》(全名《牡丹还魂记》)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中最著名的一部传奇作品。全剧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通过对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歌颂了女主人公杜丽娘为争取个性解放、追求爱情自由所作的斗争,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倾向。作为一个杰出的戏曲家,汤显祖不仅赋予他的剧作以进步的主题思想,而且努力使他的《牡丹》成为一部“场上之

  • 标签: 杜丽娘 牡丹亭 汤显祖 昆曲 封建礼教 柳梦梅
  • 简介:以"集唐诗"形式出现的上、下场诗及剧中诗共70首280句,通过在中对这些诗句进行检索,比勘所注诗主的失误等问题,可分析汤显祖多集中晚唐诗的原因,并发现了"集唐诗"与剧情之间融合的关系.

  • 标签: 汤显祖 《牡丹亭》 唐诗 集句 集唐诗
  • 简介:汤显祖是与英国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中国明代戏剧家,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富有哲学气质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临川四梦》,构成一幅明末社会的现实图景。“四梦”之一的《牡丹还魂记》,热情地歌颂了“情至”观念,猛烈地抨击了封建主义性理和封建礼教。全剧现实与梦幻交错,戏剧冲突既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又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本文对剧作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心理情感流程(即所谓心灵的辩证法)作了较为深刻的剖析

  • 标签: 汤显祖 《临川四梦》 《牡丹亭》 情至说 梦幻 心理流程
  • 简介:在以戏曲为本事的《牡丹》中,出现了大量集唐诗,文章将着力于概括其文体特征及在剧中的文学功能。融入戏曲母题的《牡丹》中的集唐诗,除秉承了传统集句(唐)诗的总体特点外,在文学特征及文学功能上也有新的价值,很值得我们重视。

  • 标签: 牡丹亭 集唐诗 文体特征 文学功能
  • 简介:能有机会在四川观看上海昆剧团的演出,真使人高兴。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我除了认真欣赏昆剧的表演艺术外,对其舞台美术也留心观赏。《牡丹》的舞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标签: 上海昆剧团 《牡丹亭》 舞台装置 杜丽娘 置景 二幕
  • 简介:莎士比亚的晚期剧作——《辛自林》、《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情节构思富于高度的概括性和超现实性,旨在从总体上把人生凝缩成为诗的意象,诗情与传奇色彩的有机融合,使全剧成为典型的诗剧和传奇剧,在揭露现实矛盾和悲剧性情节的基础上,总是高高耸立着“和解”的主题,它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和谐”理想和莎翁晚年主张“宽恕”、强调博爱的思想观点。

  • 标签: 《冬天的故事》 《牡丹亭》 意象 情节构思 《暴风雨》 莎士比亚
  • 简介:在中国古代戏曲评本中,有一部内容十分特殊而在今日已十分罕见的本子,那就是清雍正年间“笠阁渔翁”刻汤显祖名著《牡丹》的评注本《才子牡丹》。此书批者署名“阿傍”,笔者曾将此书批语与史震林《西青散记》相关内容比对后,断定笠阁渔翁的真实身份便是清代戏曲家、《太平乐府》(《玉勾十三种》)的作者吴震生(1695—1769),而阿傍即其妻子程琼,此书系出自夫妇二人之合作。

  • 标签: 才子 注本 雍正年间 女性意识 戏曲家 《牡丹亭》
  • 简介:牡丹》在美国东西岸两地上演,显示了西方对中国高雅文化的全新接受,具有深刻的意义。

  • 标签: 《牡丹亭》 美国 演出
  • 简介:本文以汤显祖的《牡丹》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剧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同手法,比较得出中西戏剧创作的一些不同特点,即中国古典戏曲的人物塑造多是“迹象的刻画”,强调通过情境交融展现剧中人物心理发展的过程;西方古典戏剧塑造剧中人往往是“适合人世的普通经验”,强调人物强烈的行动性,突出戏剧冲突以塑造出典型形象。这是因为中国古典戏曲遵循的是写意的戏剧观和“意境”的创作原则而西方沿袭的是写实的戏剧观和典型化的创作理论。这种不同又有其各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缘由。

  • 标签: 汤显祖 莎士比亚 写意的戏剧观 写实的戏剧观 以心为本 以人为本
  • 简介: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各个艺术门类都在做着用高科技手段来武装自己的尝试,戏曲也不例外.为了争取当代观众,不少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不惜动用巨额资金,在硬件上狠下功夫,利用数码科技对戏曲的表现形式进行大胆革新,对传统的东西大动手术,有的甚至达到了"换心换肝"的程度.

  • 标签: 应以软件 征服观众 戏曲应以
  • 简介:臧懋循的《雕虫馆校定玉茗堂新词四种》是海内外罕见的珍本。他对《牡丹》作了内容删削、出目合并、正音纠误与语言通俗化等方面的修订工作。就总的情况而言,臧氏的删改是比较成功的,修订后的本子曲词符合音律,便于伶工演唱;语言通俗易懂,便于观众接受;内容只有36折,便于戏班搬演。但由于臧氏为才华所限,许多曲词经删改后,失去了汤氏语言特有的韵味。

  • 标签: 臧懋循 雕虫馆版 《牡丹亭》 改本评论
  • 简介:杜丽娘是汤显祖“情”的集中体现者,由游园触“情”到勃发“至情”,一方面体现在作品人物身上,另一方面则郁积骚动于作者胸中。以“情报”为主脑,情与欲、情与意的结合既成就着深刻的力度和哀伤的美感,又冲决着存天理、灭人欲的堤防,构造着梦幻与真实组成的境界。《回生》以后,因缺少滚动于作者心底和作品之中的“情”,遂使得剧中人物顿失光彩,意薄味寡,难以再激起波澜。将人物命运建立在脆弱、虚假乃至庸俗的结局上,是作品的一大败笔,使剧作不仅缺少那种发自肺腑之“情”的贯穿,而且也失去了不可忽视的曲终奏雅之妙。

  • 标签: 《牡丹亭》 杜丽娘 至情 表现手法
  • 简介:我编的《界趼人研究资料》一书,虽然于1980年4月出版,其实此书我在六十年代初期已经编成,不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直拖了十多年之后方能和读者见面.书内共列吴趼人创作的长篇小说十九种,最末的两种就是《白话西厢记》和《海上名妓四大金刚奇书》.且说1962年9月,上海《新民晚报》报道了我在沪郊广肇山庄的"南海先友公墓"中发现了吴趼人墓,很快就收到了一封并不相识的周壬林先生的来信.周先生对我的这次发现非常高兴,知道我要编篡吴趼人的史料,表示亟愿支持,但因身在病中,寄来了

  • 标签: 牡丹亭 吴趼人 吴研人 我在 《新民晚报》 周壬
  • 简介:在古今中外的戏剧大家中,笔者最推崇三位杰出的剧作家.他们是莎士比亚、曹禺和汤显祖。莎士比亚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是人类戏剧高峰的一个标志。曹禺被誉为中国当代的莎士比亚.汤显祖被赞为中国古代的莎士比亚。这样的比喻,丝毫没有贬低曹禺和汤显祖的意思。因为莎士比亚是艺术高峰的一个象征.这样的比喻.实际上是说莎土比亚、曹禺、汤显祖都是不同时期的艺术高峰.他们的作品同样都是人类艺术史上创造的瑰宝。

  • 标签: 《牡丹亭》 舞台演出 多元化 莎士比亚 汤显祖 艺术史
  • 简介:一、前言《才子牡丹》,又名《笺注牡丹》,是清笠阁渔翁刻汤显祖名著《牡丹》的评注本。批者署名'阿傍',厥为女性。此书今日非常罕见,当今之戏曲学者,甚至汤显祖研究者,均极少论及此书。然而此书无论在汤学、戏曲批评学、清初文化思想研究,还是在清代妇女文学研究上,都值得重视。因为:(一)就内容而言,此书之批语及各种附录(包括《笠阁批评旧戏目》),内容包罗万象,又引经据典,涵盖面遍及诗、词、曲、小说、历史、理学、佛老、医学、风俗、制度各方面;且数量庞大,都约三十万言,远远

  • 标签: 作者考述 作者问题 兼及笠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