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血清各类细胞因子表达。方法连续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解放军第201医院骨科住院的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37例,对照组选择同期参加我院体检的同龄健康人34例,入选对象入选后分别接受了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和抗细胞因子(IL-4,IL-10,TGF-β1)浓度检测。结果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组血清IL-1β,IL-6,TNF-α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TGF-β1浓度则显著低于后者(P〈0.05,P〈0.01)。结论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存在明确的血清细胞因子表达异常。

  • 标签: 骨质疏松骨折 老年 炎性细胞因子 血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兔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选用30只新西兰健康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辛伐他汀干预组。采用兔自体血栓回输法建立急性肺栓塞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β的浓度变化。结果栓塞后3小时,模型组TNF-α、IL-1β浓度(5.52±0.99ng/ml,183.06±30.43pg/ml)与对照组(2.16±0.63ng/ml,94.26±8.57pg/ml)、辛伐他汀干预组(4.20±0.88ng/ml,146.09±21.07pg/ml)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0.01)。栓塞6小时两者浓度基本达基线水平。结论急性肺血栓栓塞后,血清TNF-α、IL-1β浓度升高;辛伐他汀可降低急性肺血栓栓塞血清TNF-α、IL-1β水平。

  • 标签: 动物模型 细胞因子 辛伐他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瘢痕疙瘩是以纤维化改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皮肤良性肿瘤,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长期研究发现多种细胞因子在瘢痕疙瘩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细胞因子在瘢痕疙瘩发病中发挥的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为瘢痕疙瘩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瘢痕疙瘩 细胞因子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头孢曲松结合激素雾化治疗对小儿肺炎患儿机体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患儿8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2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头孢曲松静脉滴注治疗。观察患儿细胞因子改善情况及疗效。结果观察组细胞因子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80.95%),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小儿肺炎患儿给予头孢曲松结合激素雾化治疗后,患儿机体细胞因子水平改善明显,疗效显著。

  • 标签: 抗感染 激素雾化 小儿肺炎 炎性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进行贮存式自身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95例自愿进行贮存式自身输血的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定量检测采血前和术前的血浆标本IL-2、IFN-γ、IL-4、IL-10、IL-6、IL-8、TNF-α水平。结果IL-2明显降低(P<0.05);IFN-γ、IL-4、IL-6、IL-8、TNF-α于采血前和术前有明显的升高(P<0.05);而IL-10则变化不大。结论围手术期肿瘤患者进行贮存式自身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 标签: 肿瘤 贮存式自身输血 免疫功能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Th1/Th2细胞因子平衡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符合入选标准的自身免疫疾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取各自对应的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疗法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各自相对应的传统方法治疗,比较各组患者治疗疗效。结果1、对于重症类风湿关节、系统红斑狼疮患者,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更好,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对于轻度类风湿关节、系统红斑狼疮以及硬皮病患者,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疗效相当,P>0.05,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疗法对于重症自身免疫疾病治疗效果明显,对轻度则与传统方法相比无明显优势。

  • 标签: 自身免疫病 Th1/Th2细胞因子 平衡
  • 简介:目的通过对梅毒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TP)脂肽激活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以及脂肽所诱导的免疫耐受对信号通路的影响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完善TP感染人体的免疫学过程,解释TP感染人体后引起的血清固定现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不同浓度的TP脂肽刺激经PMA诱导THP-1细胞转化的巨噬细胞,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并通过阻断CD14受体后,检测巨噬细胞对合成脂肽的反应能力以及合成脂肽耐受刺激后诱导巨噬细胞产生免疫耐受的能力。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分子。结果3种合成脂肽诱导巨噬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IL)-β及IL-8的能力随着脂肽浓度升高而递增。CD14受体阻断后,IL-1β及IL-8分泌水平均明显减少。合成脂肽经耐受后刺激的IL-1β及IL-8分泌水平明显低于直接刺激的细胞因子的水平。合成脂肽在耐受刺激下,其巨噬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分子toll样受体2(tolllikereceptor2,TLR2)和核转录因子kappaB(NF-κB)P65的蛋白表达显著减少。结论3种合成脂肽均能诱导巨噬细胞产生IL-1β及IL-8。合成脂肽通过激活巨噬细胞膜表面CD14受体分子,活化下游信号通路,从而诱导细胞因子产生。合成脂肽能够诱导巨噬细胞模型产生免疫耐受,其可能机制为通过TLR2激活下游NF-κB信号通路,减少细胞因子产生。

  • 标签: 梅毒螺旋体 脂肽 免疫耐受 血清固定
  • 简介:目前肝切除术仍是临床治疗肝癌首选的治疗方式。但肝切除术后仍有一定复发率。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能够影响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促进肝癌的侵袭和转移,引发肿瘤复发和影响患者预后。测定巨噬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对判断肝癌肝切除术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巨噬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也是肝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 标签: 肝癌 巨噬细胞 肝切除术 肝移植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观察舒利迭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呼吸指标及细胞因子的影响程度,以了解舒利迭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10月—2016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29例患者进行常规支气管哮喘治疗,观察组的29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舒利迭进行治疗,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8周与12周时的呼吸参数、动脉血气分析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的呼吸参数、动脉血气分析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而治疗后4周、8周与12周观察组的呼吸参数、动脉血气分析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均好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治疗后的上述几方面指标间均有显著差异。结论舒利迭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呼吸指标及细胞因子的影响较好,因此对于疾病状态的控制较好,临床应用价值也值得肯定。

  • 标签: 舒利迭 支气管哮喘 呼吸指标 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与重组人白介素2(rhIL-2)联合应用对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ARS)恒河猴的治疗作用。方法:给予17只恒河猴7.0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以建立重度骨髓型ARS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症治疗、rhG-CSF+rhTPO和rhG-CSF+rhTPO+rhIL-2治疗3组。之后观察各组动物存活时间、出血、感染等一般体征及外周血象变化,骨髓集落形成能力和照射后45d骨髓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7.0Gy60Coγ射线照射后,对症治疗组动物出现柏油便和呕吐症状,该组5只动物于照射后12-18d死亡,整体存活率为16.7%;细胞因子组胃肠道反应不明显,动物100%存活。照射后各组动物外周血各类细胞数急剧下降,两种细胞因子联合治疗方案均可明显提高各系血细胞最低值,并缩短低值持续时间,恢复时间提前;与rhG-CSF+rhTPO治疗相比,rhG-CSF+rhTPO+rhIL-2治疗可明显提高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数。照射后2d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集落形成率明显下降,照射后29d细胞因子治疗能明显促进集落形成能力;对症治疗组动物骨髓造血细胞大部分消失,细胞因子治疗能明显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结论:rhG-CSF+rhTPO与rhG-CSF+rhTPO+rhIL-2两种细胞因子组合均可显著促进7.0Gy60Coγ射线照射的恒河猴造血功能恢复,提高重度骨髓型ARS猴的存活率;rhIL-2可以明显加快外周血中白细胞特别是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恢复。在积极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rhG-CSF、rhTPO与rhIL-2的联合序贯治疗是治疗重度骨髓型ARS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急性放射病 细胞因子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血小板生成素 白介素-2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复心汤对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因子TNF-α及BNP的影响,探讨其在心衰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以健康WistarSPF级雄性大鼠60只建立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复心汤组与卡托普利组,分别给予相应处理。比较四组大鼠血清水平中的TNF-α及BNP水平差异。结果各组间TNF-α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01);模型组大鼠TNF-α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使用药物进行干预后,复心汤组与卡托普利组TNF-α均明显,且复心汤组与卡托普利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P<0.05)。各组间BNP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01);模型组大鼠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使用药物进行干预后,复心汤组与卡托普利组BNP水平均明显下降,且与卡托普利组相比,复心汤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复心汤可显著下调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因子TNF-α及BNP,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延缓心衰进程。

  • 标签: 复心汤 心衰 TNF-&alpha BNP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本科收治的53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时期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相关指标水平,并比较不同疾病分期及病灶部位者各指标的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于对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胃癌的TNM分期具有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不同病灶部位者的检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相关指标呈现异常的状态,且不同分期者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

  • 标签: 胃癌 血清 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在不同冠状动脉CT影像特征的患者中的差异。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6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冠状动脉CTA检查后据斑块成分及CT值大小将受试者分为钙化斑块组、非钙化斑块组及混合斑块组,无粥样斑块形成者作为对照组。对各组患者血清IL-6、IL-8、IL-10、IFN-γ、TNF-α因子水平进行检测,比较各组之间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各组患者的IL-8、IL-10、TNF-α水平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患者IL-6、IFN-γ水平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钙化斑块组与混合斑块组患者IL-6与IFN-γ水平较对照组及钙化斑块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检查的患者中非钙化斑块与混合斑块的成分与血清细胞因子存在一定的关联,通过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检查以及冠脉CTA检查,可为临床中患者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更多机会。

  • 标签: 血清细胞因子 冠状动脉CT 动脉造影 影像特征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醒脑静注射液对重症肺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5月-2015年8月间月本院接受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中随机选择的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信封法作为研究分组依据,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纳入病患25例。两组均采取常规治疗以及机械通气,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以及C反应蛋白含量较之治疗前均有显著差异(P<0.05)。对比两组治疗后的血清TNF-α、IL-6水平也显著具有明显差异(P<0.05),但对比C反应蛋白含量则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对重症肺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具有明显影响,其可显著降低有细胞因子所介导的性反应,从而减轻重症肺炎所造成的肺损伤。

  • 标签: 醒脑静注射液 重症肺炎 血清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和垂体后叶素对脓毒症休克患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为临床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及垂体后叶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入住某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脓毒症休克患者病历资料,按照血管活性药(去甲肾上腺素和垂体后叶素)使用情况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未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组和垂体后叶素组,比较两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28d病死率。结果三组患者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和对照组相比,去甲肾上腺素和垂体后叶素均能降低脓毒症患者早期细胞因子浓度,去甲肾上腺素降低脓毒症休克患者细胞因子水平的作用比垂体后叶素更明显;三组患者的28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去甲肾上腺素和垂体后叶素能降低脓毒症休克患者早期细胞因子水平,但对28d病死率无影响。

  • 标签: 去甲肾上腺素 垂体后叶素 脓毒症休克 细胞因子 病死率
  • 简介:目的比较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持续性感染所致不同程度的宫颈病变,分析T辅助细胞(Th)在此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明确抗HPV感染免疫应答和抗病毒细胞因子在疾病转归中的重要调节机制。方法对86例高危型HPV16/18阳性的患者依所致宫颈病变的不同分为5组,CINI、CINII、CINIII,宫颈癌和宫颈,检测其INF-γ、TNF-α、IL-10、IL-5、IL-4、IL-2水平,采用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不同病变患者6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差异,及其每个细胞因子对病变程度的影响。结果在宫颈、CINI、CINII表现为Th1优势,CINIII和宫颈癌表现为Th2优势;宫颈、CINI病变组,IL-2、INF-γ、TNF-α均有升高,CINII仅有IL-2升高。比较回归方程中的标准偏回归系数,对宫颈病变影响程度依次为INF-γ〉TNF-α〉IL-2〉IL-10。结论在抗HPV持续感染免疫应答中,Th1优势更利于机体清除病毒,Th1向Th2的偏移,可加重宫颈病变。细胞因子对该过程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一方面上调或下调免疫反应,增强或抑制免疫应答,另一方面直接作为抗病毒的效应分子发挥作用。

  • 标签: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TH细胞 抗病毒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