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BCA)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BCA的临床表现、MRI检查及手术病理资料,讨论其影像表现特征。分析病灶数目、位置、大小、边界、包膜、信号强度、出血、囊变、增强扫描特点及ADC值范围。结果:11例共12个病灶,10例单发,1例左右侧各1个。肿瘤长径平均2.53cm,9个呈圆形或卵圆形,3个出现浅分叶。12个均可见线状长T1短T2信号包膜,1例包膜欠完整。11个病灶边界清楚,1个边界不清。病灶呈等T1稍长T2信号实性为主,其中8个出现大小不等囊变区,3个合并出血形成液-液平面。10例11个病灶行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其中8例(8个病灶)行动态增强扫描,强化模式呈速升平台型6个,速升速降型2个。12个病灶ADC值平均为(1.121±0.189)×10-3mm2/s。结论:BCA的MRI征象具有一定特点,综合采用MRI多种成像方法,可提高BCA术前诊断准确率。

  • 标签: 腮腺肿瘤 腺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人唾液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 adenoma,BCA)体外类器官模型。方法纳入2021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科确诊的唾液BCA患者1例(66岁女性),收集其手术切除新鲜肿瘤组织,在以基质胶固态液滴为基础的培养液中行体外类器官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类器官生长情况;14 d后将类器官用4%中性多聚甲醛固定,琼脂预包埋石蜡包埋法制成石蜡块,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形态观察及p63、Ki67、细胞角蛋白14(cytokeratin14,CK14)、β-联蛋白(β-catenin)、S-100、钙调理蛋白(calponin)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类器官鉴定。结果构建的BCA类器官光镜下局部呈分叶结节状,类器官细胞巢周围嗜伊红玻璃样物质沉积,与BCA组织形态学相似;免疫组化显示类器官细胞表达CK14、p63,β-联蛋白核阳性,提示类器官保留了BCA原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结论初步建立了人唾液良性肿瘤BCA体外类器官模型。

  • 标签: 类器官 基底细胞腺瘤 涎腺 临床前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淋巴瘤的CT特点,为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腺瘤12例、淋巴瘤23例,对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平扫及增强扫描CT值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腮腺基底细胞腺瘤12例均为单侧,女性好发,淋巴瘤一侧或双侧多发,男性好发;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发病年龄较淋巴瘤小(P〈0.05);基底细胞腺瘤淋巴瘤的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平扫期CT值较低,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静脉期明显强化、CT值较高;淋巴瘤的平扫期CT值较高,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静脉期呈轻中度强化、CT值较低;两者平扫、增强扫描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淋巴瘤的发病除具有性别、年龄差异外,CT平扫和增强扫描有明显的特征,可对两者的定性诊断提供参考。

  • 标签: 腮腺 基底细胞腺瘤 腺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腮腺多形性腺瘤基底细胞腺瘤的MSCT征象。方法:对我院接诊的24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与8例基底细胞腺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进行整理,并进行平扫、动脉期、静脉期CT值计算。结果:基底细胞腺瘤平扫、动脉期、静脉期CT值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P

  • 标签: 腮腺多形性腺瘤 基底细胞腺瘤 MSCT征象
  • 简介:目的:描述1例来源于鼻中隔的基底细胞腺瘤的病情经过,并对鼻部区域原发性基底细胞腺瘤/癌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方法:对本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以及病理学改变进行分析。总结了既往所报道的2例鼻腔原性基底细胞腺瘤以及所有文献所报道的原发于鼻部区域的基底腺癌的临床与病理特征。结果:原发于鼻部区域的基底细胞腺瘤/癌(BCA/BCAC)较为罕见,两者的主要症状为鼻阻塞与鼻出血,平均病程为3.6月。13例BCAC的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5.4%,远低于头颈部其它区域的BCAC。术后复发率为50%,病死率为25%。电镜下BCAC与BCA在组织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BCAC的细胞具有异型性,核分裂象较多见,生长呈侵袭性,可能浸润周围血管或神经。BCAC需和实性腺样囊性癌、涎腺导管癌和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相鉴别。结论:BCAC多数生存时间较长,生物学行为符合低度恶性肿瘤,其易复发但侵袭力不强。鼻腔的基底细胞腺瘤可能具有恶变倾向,密切随访极为必要。

  • 标签: 基底细胞腺瘤 基底细胞腺癌 鼻部区 恶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图、T1WI及T2WI序列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鉴别唾液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 PA)和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 adenoma, BCA)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0月来自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唾液129例PA和48例BCA患者的MR图像,并将其以8∶2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n=141)与测试集(n=36)。在横断位ADC、T1WI及T2WI图像上手动勾画肿瘤的三维容积感兴趣区域,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方差阈值法、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及基于5折交叉验证的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筛选最有价值的特征,将筛选出的特征结合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 LR)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两种分类器后进行模型训练,并在测试集中验证。绘制ROC曲线来评估LR模型与SVM模型鉴别PA和BCA的效能。此外,使用Delong Test对模型进行比较,使用决策曲线及校准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分别从ADC、T1WI、T2WI及联合序列(ADC+T1WI+T2WI)图像中得到15、3、15及23个最优特征。在训练集中,基于ADC图、T1WI图、T2WI图、联合模型构建的LR与SVM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955、0.961、0.812、0.813、0.939、0.949、0.994、0.995;基于ADC、T1WI、T2WI及联合序列图像构建的LR模型鉴别诊断PA和BCA的AUC值分别为0.906、0.780、0.868及0.972,SVM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924、0.783、0.847及0.959;在训练集中,基于联合序列模型优于基于T1WI或T2WI影像组学模型(P<0.05),与基于ADC影像组学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序列模型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6%~98.7%、96.4%~98.4%、98.8%~99.4%,ADC影像组学模型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1.4%~91.8%、75.0%~79.7%、95.7%~98.1%;在测试集中,各模型间的AUC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序列联合模型及ADC影像组学模型鉴别多形性腺瘤基底细胞腺瘤优于T1WI及T2WI序列,且与ADC影像组学模型比较,联合序列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

  • 标签: 唾液腺肿瘤 多形性腺瘤 基底细胞腺瘤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57岁男性患者,体检发现左下肺结节8个月,随访增大。2014年1月10日就诊东阳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16日VATS下行左下肺结节楔形切除+术中冰冻+左下肺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左下)肺基底腺癌,术后随访52个月,未见复发与远处转移。

  • 标签:
  • 简介:<正>1病历摘要患者,男,67岁,因"尿频伴进行性排尿困难10余年,加重2个月"入院。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多次查体示前列增生,未处理;近2个月来,症状明显加重,伴排尿费力,尿线无力、分叉及变细,无明显尿急、尿痛及血尿等不适,未处理。以"前列增生症"入院。一般情况可,大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增减。糖尿病病史7年余,口服降糖药物控制可;余既往、个人史无异常。肛诊未

  • 标签: 基底细胞肿瘤 前列腺癌根治术 前列腺增生症 免疫组化 排尿困难 交界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报道2例罕见的发生于腮腺的嗜酸细胞性脂肪腺瘤。大体观察:2例均包膜完整,1例呈多结节状,1例呈哑铃状。镜下观察:2例肿瘤均被覆薄的纤维性包膜,由不同比例的脂肪组织和大小不等的嗜酸性细胞巢混合构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例嗜酸性细胞均表达人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部分表达细胞角蛋白(CK)7、CK5/6、CK19、p63、上皮细胞膜抗原(EMA),不表达S-100蛋白、Calponin、DOG1,Ki-67阳性指数约1%~2%。2例分别随访4和5个月,均未见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宫颈基底癌(Adenoidbasalcarcinoma,A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加强临床和病理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一例新发现的宫颈ABC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宫颈ABC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常在妇科体检或其他疾病治疗时偶然发现,其病理镜下表现为小巢团状肿瘤细胞浸润性生长,细胞异型不明显,需与腺样囊性癌、基底样鳞状细胞癌和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等鉴别,相比这些恶性肿瘤,其预后较好,治疗一般单纯性宫颈病灶切除或全子宫切除即可,无需放、化疗。结论宫颈ABC是一种罕见的宫颈恶性肿瘤,与宫颈其他恶性肿瘤相比,其生物学行为较善良,临床和病理均需仔细鉴别,避免过度治疗。

  • 标签: 子宫颈 腺样基底细胞癌 妇科肿瘤
  • 简介:患者女,93岁。主诉:面部黑色丘疹2年。现病史:2年前无诱因鼻旁出现芝麻大褐色丘疹,无自觉症状。2年内皮损缓慢扩大,色素稍加深,现呈黄豆大小,无破溃史。起病以来,无其他不适。

  • 标签: 结节型 基底细胞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底癌的临床病例特点,以降低基地细胞癌的临床误诊率。方法选取2006年1月到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疑似为基底癌的患者120例,其中确诊82例,对其手术后的癌组织进行病理分析,得到相应的数据。结果从发病的部位来比较其误诊率,统计数据显示,不同部位的误诊率差异比较小(P>0.05),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从年龄的误诊率来看,60岁之前误诊率高,与总的误诊率比较有差异(P<0.05),且差异有意义,结论基底癌在临床上的诊断很容易发生误诊,但是对容易误诊的疾病类型的主要特点进行掌握,做好临床的鉴别诊断,可以提高基底癌的确诊率,及早确诊,及早对症治疗,减少此病的并发症和致残率。

  • 标签: 基底细胞癌 病理检验 病理分析
  • 简介:我科自1990年以来曾收治眼睑部新生物患者9例,经病理检查均诊断为眼睑基底癌,经冷冻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例中,男4例,女5例;年龄最小者55岁,最大者年龄82岁;右眼睑5例,左眼睑4例,上睑1例,下险8例;病程1~5年。1.2治疗方法局订下将较大肿瘤组织切除部分,使其创面与皮肤平行(较小肿瘤不必切除),根据病变大小,选择浸以液氮的棉签,迅速置于病变部位使其组织变白、结冻,冷冻范围至病变外围2mm的正常组织,经2~3分钟自然复温后,再反复行3~4次。冷冻治疗后1~2天,局部可发生大泡并有渗液,待其自然吸收,约1~2周可干燥、结痂,约3~4周脱痂后可行再次冷冻。一般根据病灶大小冷冻2~3次。

  • 标签: 眼睑基底细胞癌 冷冻疗法 疗效
  • 简介:摘要患儿女,2岁。因左侧颌下肿物2年入院,行肿块切除术。镜下观察:病变由基底样上皮细胞构成,呈实性巢状、花蕾状、器官样、管状分布,细胞巢外周的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基底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细胞角蛋白5/6、p63阳性,Ki-67阳性指数10%,p53阴性。病理诊断为细胞瘤。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比较宫颈基底癌和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提高临床及病理医师对该类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9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诊治的9例宫颈基底癌和3例腺样囊性癌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详细复习临床资料,复阅全部病理切片,观察EnVision法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电话随诊其预后并查阅相关文献。结果二者均以绝经后妇女多见(发病年龄43~74岁)。基底癌患者临床常无症状,多以体检时宫颈涂片异常就诊,阴道镜检查时常无肿块。而腺样囊性癌患者多以阴道异常出血就诊,阴道镜检查时常有肿块。组织学上两种病变的共同特点为肿瘤呈巢状生长,由基底样肿瘤细胞构成,细胞巢周围常有栅栏状结构。两种病变可以共存,也可与鳞状细胞癌或鳞状上皮内病变混合存在。不同点为基底癌多位于宫颈鳞柱交界区及上皮下,巢团中央伴鳞状分化,或呈双层样排列,细胞形态温和,核分裂象偶见,间质反应不明显;而腺样囊性癌细胞巢内肿瘤细胞多呈筛状排列,筛孔内见均质红染及蓝染分泌物,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有显著的间质反应,其中1例癌巢周围为肉瘤区域。二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多呈阳性,9例基底癌中3例行HPV检测,5例行p16检测,均呈阳性表达;3例腺样囊性癌中2例行HPV检测,3例行p16检测,均呈阳性表达。电话随访截至2019年6月,随访时间2~37个月,9例基底癌中7例未出现复发转移,1例出现肺部毛玻璃样结节,1例术后32个月出现阴道残端复发。腺样囊性癌1例术后8个月出现肺部转移,并于术后2年死亡;另1例随诊6个月无复发、转移;1例失访。结论宫颈腺样囊性癌和基底癌均是来源于宫颈储备细胞的肿瘤,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因二者的临床处理方式和预后不同,应对二者进行仔细的组织学评估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作出准确的病理诊断。

  • 标签: 宫颈肿瘤 癌,基底细胞 癌,腺样囊性 人乳头瘤病毒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剂p16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