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消化内窥镜检查是目前诊断胃肠道疾病,尤其是诊断胃肠早期肿瘤的最理想医疗仪器。它的作用是其他医疗检查、CT、核磁共振等所不能代替的,但由于胃肠检查是一种侵入性检查,胃镜及肠必须进入患者的体腔,操作时会引起轻度不适,如不严格掌握检查的适应症与禁忌症,甚至还可能有并发症的危险,故不少患者都害怕接受胃肠检查,以至没有及时明确诊断,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造成终身的遗憾。因而要求护士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针对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使患者顺利完成检查工作。

  • 标签: 消化内镜 护士 素质
  • 简介:目的保证用戊二醛进行消化消毒的有效浓度,确保消毒效果。方法制剂室用碘量法测定每批戊二醛的初始浓度共10次,感染科和消化室用戊二醛浓度指示卡测试使用中戊二醛浓度180次。结果戊二醛原液浓度均合格.使用中戊二醛浓度合格率为46.26%,原因与消化消毒槽设计不合理,清洗方法不当,消毒液使用次数过多有关。经改进水槽设计,纠正不当清洗方法,限制使用次数,每日测试浓度,复查使用中浓度合格率为93.21%,使用次数≤20人次时浓度合格率98.66%。结论戊二醛溶液用于消化消毒时,注意各病例用后,认真做好床侧清洗.每日监测其浓度,每批消毒液以使用不超过20人次为宜,能确保戊二醛溶液的浓度不低于1.8%

  • 标签: 戊二醛 消化内镜 改良方法
  • 简介:化学中毒是由于机体受到化学毒物的作用,发生功能性和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是多种化学毒物作用的综合表现.根据疾病发生的快慢,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中毒途径可分为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眼等.在我院收治的化学中毒病人中,以急性消化道途径中毒为多见.消化在化学中毒引起的消化道系统病变的判断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消化内镜 化学中毒 胃镜 激光治疗 胃出血
  • 简介:消化道异物是临床常见病。我院胃镜室1993~1998年应用胃镜诊断治疗58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58例,男37例,女21例。年龄15~68岁,平均34.5岁。从异物吞入到就诊时间最短半小时,最长8月。误服31例,自残25例,内源性异物2例。

  • 标签: 上消化道异物 内镜诊治 异物例
  • 简介:消化道异物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进行紧急处理,因各种原因吞入异物的人群常见于儿童、精神病人、监狱罪犯、咀嚼不当者,也有部分由于进食过量的柿子、黑枣、毛发而在胃形成胃石或上消化道蛔虫的患者。可见于任何年龄,食管异物多见。我院1998年1月1日~2005年10月31日期间,在内下诊治上消化道异物224例,并成功处理222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上消化道异物 内镜下 诊治 紧急处理 精神病人 罪犯
  • 简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新的诊断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接受消化检查的老年患者数亦不断增加.西方国家对老年人定义为年龄≥65岁[1],我国将老年期的起始年龄定为60岁.国外对老年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主要由胃肠病科医师或外科医师来完成.老年人检查与成年人的主要区别表现在术前准备、术前用药和术中监护等方面.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 标签: 老年人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老年患者 治疗 年龄 术前用药
  • 简介:技术的发展归功于最新技术的进展,光学纤维的应用和CCD(充电耦联器)摄像技术的出现促进了技术的一次重大革命.消化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从单纯的诊断工具发展成为微创治疗手段之一,促进了治疗学的发展.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第二届消化道疾病学术周"会议上,日本消化学会会长NIWA博士和香港中文大学钟尚志教授分别报告了消化的诊疗进展.NIWA说,电视在21世纪仍将继续发挥主要作用.同时希望胶囊有所突破,并扩大适应症.使的视野和图像越来越清晰,使病人接受检查的痛苦越来越小.消化的最新进展和应用如下:

  • 标签: 消化内镜 进展 电视内镜 胶囊内镜 硬度可变式结肠镜 经口腹腔镜
  • 简介:目的探讨消化引起医源性感染的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从的清洗消毒方法、附件的消毒灭菌和管理方法、预防消毒后的二次污染3方面完善和加强消化的院感管理,比较改进法与原方法的消毒合格情况。结果改进后清洗合格率从改进前74.2%提高到82.9%(P〈0.05);消毒合格率从改进前95.%提高到100%(P〈0.005);活检钳及一次性器械合格率从改进前75%上升至100%(P〈0.005);口塞、弯盘消毒合格率从改进前92%上升至100%(P〈0.005);采取预防二次污染措施后检测身与弯曲部合格率从92%上升至100%(P〈0.05);检测活检孔道合格率从98%上升至100%(P〉0.05)。结论通过完善和加强消化的院感管理,与附件合格率达100%,避免了二次污染,从而预防和控制消化引起的医源性感染。

  • 标签: 消化内镜 医源性感染 清洗 消毒 预防
  • 简介:消化性溃疡(PU)泛指胃肠道黏膜在某些情况下被消化消化而造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和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以及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内.由于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最为常见,故一般所称的PU即指GU和DU.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PU 内镜诊断 PU 消化液 胃肠道黏膜
  • 简介:目的通过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方法下找到息肉后,将肾上腺素液用注射针沿息肉基底边缘注入黏膜下,使局部黏膜发白、肿胀隆起后,采用圈套器套住息肉,用高频电、电凝、电切法摘除息肉,对于个别>2cm广基息肉分两次圈套切除息肉。电凝、电切指数均为2.5,息肉摘除后如发现有渗血或涌血和有穿孔危险时,采用金属钛夹钳夹止血。结果58颗息肉经以上方法摘除后,均无出血穿孔及其它并发症。58颗息肉经病理检查,炎性患肉28颗,腺瘤性忠肉19瘕,增生性忠肉11颗,其中10颗合并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结论消化道广基息肉采用下高频电摘除,配合黏膜下注射1:10000肾上腺素盐水和止血夹钳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消化道 广基息肉 内镜 治疗 临床资料
  • 简介:随着消化检查的广泛应用和治疗的不断开展,及附件的种类越来越多,特别是有些附件如:活检钳、注射针、细胞刷、圈套器、切开刀、导丝等在内检查治疗中突破人体黏膜屏障而造成损伤,均是造成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尤其是HBV、HCV、TB、沙门氏菌及Hp的交叉感染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及附件消毒十分重要。我院内清洗消毒方法按卫生部2004年版《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进行,并且早在2002年就积极采取了酸性氧化电位水消毒和2%碱性戊二醛溶液浸泡,或环氧乙烷灭菌非耐高温配件、高压消毒灭菌耐高温配件等先进措施,并且分区域、分病种、分时间从多方面杜绝交叉感染的发生。工作人员在诊疗清洗消毒时,需穿工作服及一次性无菌手术衣,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橡胶手套等。在诊疗时凡进入人体消化道的

  • 标签: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镜检查 附件 一次性无菌手术衣 内镜检查治疗 酸性氧化电位水
  • 简介:1一般概况微波系由纤维和微波组织凝固器组成。微波发射之频率为2450mHz,波长12cm,最大输出功率可达100~200W,综合文献报告临床应用之范围为20~150W,可按需选择。为维护病人,医务人员和纤维免受损害,在我国微波组织凝固器之安全指标必须符合1979年1月卫生部所颁布的《微波辐射暂行卫生标准》

  • 标签: 内镜微波 纤维内镜 微波组织凝固 消化系统疾病 临床应用 病人
  • 简介:为了探索基底部宽大、无蒂及直径大于3cm的消化道息肉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果用下吸引圈套息肉摘除法。在内前端安装吸引套,圈套丝沿活检孔道插入并安放在吸引套的槽中.插入消化道到达拟摘除的息肉部位.将吸引套的顶端对准选下的部位,将息肉吸入套并收紧圈套丝,然后将息肉送出吸引套行电凝切除。32例病人采用下吸引圈套法共切除消化道息肉37人。

  • 标签: 内镜下 消化道息肉 电凝切除 吸引 摘除 基底部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内治疗的临床科研现状。方法逐期逐页手工检索《中华消化杂志》(1984~2002年)及《中国内杂志》(1996~2002年)中发表的临床对照实验,按cochrane协作网RCF、CCT资料库中的判定标准进行严格评价。结果《中华消化杂志》19卷87期中共刊临床性文章1196篇,其中RCTs85篇(7.17%),CCTs4篇(0.34%)。《中国内杂志》7卷37期中共刊临床性文章1122篇,其中RCTs51篇(4.54%),CCTs6篇(0.53%)。结论我国临床治疗的防治性研究RCTs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临床实践的需要。

  • 标签: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国内镜杂志》 临床治疗性文章 质量评价 经验医学 循证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