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地貌、第四纪地层、钻探、槽探和浅层地震勘探等资料分析,研究了闽江断裂第四纪活动特征,并探讨了活动断裂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闽侯一南屿断裂展布于旗山东侧山前,与五虎山北麓断裂共同组成北西向的闽江断裂,控制了福州盆地的西侧和南侧边界;(2)闽江断裂活动时代从山地向平原方向逐渐变新,山地基岩内的断裂为中更新世断裂,山前断裂多为晚更新世断裂,呈正断性质,上盘沉积速率为0.78mm/a-1.2mm/a;(3)闽江断裂及其与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附近小震活动相对密集。

  • 标签: 闽江断裂带 第四纪地质 地貌 福州盆地
  • 简介:本文以丰富和翔实的地质、地貌、年代测定、地球物理、地震等资料,阐述了晋江下游北西向断裂的几何特征,分析了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并探讨了断裂活动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晋江下游北西向断裂从南安仑苍到晋江河口形迹清晰,断裂规模自西北向东南不断增大;(2)晋江下游北西向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不同段落的活动性亦表现出自西北向东南不断增强和变新的特点,南安仑苍一丰州段为早第四纪断裂,丰州一晋江河口段发育有晚更新世断裂;(3)沿晋江下游北西向断裂,在其与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附近,历史上曾发生过6次中强地震,地震有自西北向东南频度升高和强度增大的趋势。

  • 标签: 晋江下游 断裂活动 地震
  • 简介:断层泥是研究活动断裂运动性质和活动习性的重要介质。以往,对断层泥的研究主要借助偏光显微镜和低真空扫描电镜进行,观察到的现象有限。借助高真空扫描电镜从纳微米尺度对断层泥进行更精细化的研究,其方法是对野外断层泥进行定向原状样品采集,通过室内样品自然风干、微样制作、表面镀金和扫描电镜观察,从纳微米尺度研究a-b组构面和a-c组构面的各种变形现象。此方法可以帮助确定断层的运动性质、断层滑动面的新老关系,并可鉴别粘滑过程与蠕滑过程;同时,还可以对工程场地中发现的黏土滑动面进行鉴别,区分地震断层和非地震断层。

  • 标签: 活动断裂带 断层泥 纳微米构造 研究方法
  • 简介:在盆地里,走着走着就失散了,是我和我自己失散。我有时被风吹起来,空荡荡的,像九月飘飞的稻草。我的曾经、现在和未来是大致的断裂,它们又把我的身体从童年割开,割成两部分:童年和童年后。现在的生活是童年生活的衍生和复杂化。只有童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像一副用枯竭的中药,留在曾经的皮肉之中,它注定了我的9-J属问题。我的肉体的归属,它最早归属于我的父母。而现在,它是我的个人制造,我是其本身的填充者和意念制造者。我没有上帝,没有精神偶像,没有信仰,没有救赎,活得粗鲁,悲而不壮。干燥的血肉,在冬天的冷风冷雨中下沉,我看见村里的老人日复一日的褶皱被太阳晒开,仿佛冻僵的鱼儿在水里慢慢游动起来。

  • 标签: 我自己 童年生活 茅草房 婚礼现场 现代文明 青瓦
  • 简介:沙湾断裂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一条重要的断裂,在广州范围内主要为隐伏断裂,由一组近平行的NW向断裂组成,总体倾向SW,断裂自中生代晚期以来至少经历了3次较强烈活动,早期为正断层,中期为逆断层,晚期又转为正断层,并且第四纪仍有活动

  • 标签: 广州 沙湾断裂带 构造岩 活动断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尖扎盆地发育一组近南北向断裂,即尖扎渡口—隆务河口断裂。通过对该断裂野外调查,表明该断裂长约20km,为逆冲断层,最新活动为早中更新世,晚更新世以来未见活动

  • 标签: 坳陷 隆起 断裂带 活动性
  • 简介:通过建立的岩石破裂危险度KR及断层滑动危险系数KF2个判别指标,对中卫-同心活动断裂进行粘弹性有限元数值模拟,得到该断裂在现代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大震后的应力演变及地震破裂危险区长度、范围、峰值、衰减规律等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该断裂大震后应力场的调整主要产生于震后300~400年间,震后地震破裂危险区转移到断裂的中西段,并逐渐向东迁移,范围越来越集中,最终转移到断裂的弧形顶点部位(红谷梁附近).

  • 标签: 地震破裂危险区 有限元数值模拟 岩石破裂危险度KR 断层滑动危险系数KF
  • 简介:利用安宁河-则木河断裂上的跨断层流动形变资料,计算了断层活动累积量,定量研究了断层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活动特征,然后采用断层活动总体状态参量R(t)值对断层总体活动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在观测期内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兼具逆冲活动;断层总体活动状态参量R(t)显示,断层整体活动的不稳定性与强震有关,断层活动不稳定时,地震活动也较强烈.

  • 标签: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 跨断层测量 断层活动性 R(t)值 地震活动 R(t)
  • 简介:本文根据航卫片、第四纪地质、地貌、浅层地震、钻孔、年代学等资料,分析了厦门篑筜港北东向断裂的第四纪晚期活动特征,并阐述了其构造组合特征。结果表明:①断裂中的文灶-龙山-五通断裂和虎尾山-钟宅断裂为第四纪早期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不再活动;②篑筜港断裂为晚更新世早、中期活动断裂,晚更新世晚期(约3万年)以来不活动;③文灶-龙山-五通断裂和虎尾山.钟宅断裂将厦门岛切割为3个地块,分别形成了仙岳山地垒、篑筜港地堑和云项岩地垒的构造组合,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地壳以整体性上升运动为总趋势。

  • 标签: 厦门 更新世 断裂活动
  • 简介:摘要地震断裂活动是使隧道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裂缝两侧土体的不均匀沉降导致隧道的不均匀变形引起的,因此断裂对地铁隧道影响主要是隧道受应力变化产生弯曲变形。本文结合乌鲁木齐轨道交通一号线体育中心站〜植物园站区间穿越八钢-石化断裂(F1)施工实践,详细介绍了此段区间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提出了在遇断裂施工过程中风险控制措施,总结了相关经验,对今后类似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扎尕那是地质运动造就的怪胎,位于高山峡谷,迭山断裂、白龙江隆起与洮河凹陷的交界处也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成都盆地的三不管边缘。如此独特的地理位置,才留下这块与世隔绝的秘境。

  • 标签: 断裂 地质 风光 甘南 诱惑 青藏高原
  • 简介:赣江断裂发育在江西省境内,全长大于600km,宽50—120km,走向NNE20°±,伴生有一系列NE向和NW向的次级断裂。在地球物理上,它是一个具有显著的重力、航磁异常梯度的深大断裂;岩石学上,它是一个晚中生代的火山岩线;沉积学上,控制了一系列晚白垩世-古近纪的红色沉积盆地。构造形迹和沉积作用特征表明,中新生代是赣江断裂活动的高峰期,主体上表现为一个大规模的左行走滑脆性剪切,具有大规模左旋走滑变形北强南弱、走滑时代北早南晚的穿时特点和伸展断陷向北扩展、沉积中心向西迁移的演化规律。控盆作用及构造交切关系表明,赣江断裂起始于印支期扬子与华北板块碰撞造山之后的早侏罗纪(J1)。年代学、运动学研究表明,该断裂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构造演化:左旋走滑(K1)、滑脱伸展(K2-E)和右旋挤压(N—Q),其动力学原因主要受侏罗纪以来太平洋板块运动体制的制约。通过分析赣江断裂深部地球物理、几何学、运动学等特征和成因演化,并在对比郯庐断裂地质特征后,认为郯庐断裂已越过长江,赣江断裂很可能是郯庐断裂的南延。从晚中生代以来,赣江断裂可能就与郯庐断裂连成一体,构成了中国东部一个统一的巨型平移断裂

  • 标签: 地质特征 地球动力学演化 南延 郯庐断裂带
  • 简介:摘要介绍了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某车站穿越瘦狗岭断裂的施工案例。通过勘察、设计、施工各环节采取的相应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车站基坑开挖的风险,为以后类似地质条件施工提供了参考经验。

  • 标签: 瘦狗岭断裂带 地铁 加固
  • 简介: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分成4个断裂:红山嘴逆冲断裂、中拐反冲断裂、车排子近NS向逆冲断裂和车75井—车77井NW向逆冲断裂,并分析各断裂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再运用断裂生长指数和断距分析方法对典型构造剖面进行研究,认为同生逆冲断裂多数是前缘主干断裂,为高角度基底卷入型叠瓦冲断构造,对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底部的沉积有明显控制作用。二叠纪逆冲推覆剧烈,逆冲断裂普遍发育,三叠纪断裂发育强度由北向南呈减弱趋势;侏罗纪断裂发育表现为北部地区较弱,中部地区较强,南部地区几乎停止的特点。二叠纪到三叠纪断裂发育为前展式,三叠纪到侏罗纪断裂发育为后展式。

  • 标签: 同生逆冲断裂 剖面构造 平面分布 断距 生长指数 红车断裂带
  • 简介:讨论了阿尔金断裂1900年以来的5级以上地震活动,结果显示空间上地震活动具有分段性,其中在青海段出现5级地震填空性空段,并形成5级地震的平静区,时间上具有平静和活跃交替的特征.进一步分析阿尔金断裂青海段(茫崖北-肃北)现代小震活动,结果显示:茫崖以西震源深度约40km以内,青海段(茫崖北-肃北)震源深度约10km范围内,超过10km较少,肃北-黑崖子以东约100km处震源深度由浅逐渐变深,从10km左右逐渐变化到40km左右.与此同时,依据上述资料探讨了阿尔金断裂青海段的强震危险性.

  • 标签: 阿尔金断裂带 阿尔金断裂带青海段 地震活动 现代小震活动 强震危险性
  • 简介: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张掖——民乐盆地西侧的榆木山东麓断裂,是一条走向北北西向晚第四纪活动断裂。根据断层地貌特征研究,断裂显示为一高角度右旋挤压的活动特点。全新世以来,该断裂的平均滑移速率为:水平位错1.93毫米/年,垂直位错0.82毫米/年。

  • 标签: 榆木山 活动特征 滑移速率
  • 简介:矿井水害是影响和威胁煤矿安全主要因素之一,导水断裂是引起矿井水害的重要方面.影响断裂导水的因素主要有岩层的富水性、导水断裂发育程度、矿山压力引起的断裂活化、含水层的水压、隔水层的性质等,其中绝大多数与导水断裂有着直接关系.导水断裂的控制技术主要有注浆加固、留设防水煤柱、输水降压和截流堵水等.对于防治技术的选择要综合多方面因素.

  • 标签: 导水断裂 注浆加固 化学注浆 防水煤柱 输水降压 截流堵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