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孙大午案”折射出司法者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持宽泛理解的态度,通过本案可看出法体系整体性思考的重要性,以及前置法——刑法阶层性思维的必要性.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的“存款”应仅限于“银行信用”范畴,通过引入“既存的实质性联系”标准对“不特定”的内涵进行限定,从而实现前置法与刑法之间的衔接.进一步,刑法具有二次性违法的特征,司法过程切忌价值先行.

  • 标签: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民间借贷 刑民分界 犯罪的二次性违法理论
  • 简介:施米特政治宪法理论是其保守主义政治思想体系的重构成,也是魏玛德国国家法理论流派中极具挑战性的一支.施米特理论具有明确的魏玛宪制处境,基于对魏玛代议制之思想基础、制度安排与实践表现的全面批判,重申了民主的同质性原理,弱化了民主的自由主义程序属性,为其政治决断论、绝对宪法论和领袖护宪论的连贯性理论建构提供了历史和思想前提.施米特政治宪法理论以其独特的政治概念和宪法概念为逻辑支点,以非常政治为情境预设,以政治同质性和单一领袖人格为理想目标,形成了相对系统的理论体系.该体系具有浓厚的政治神学背景,缺乏可资借鉴的“转型原理”,但在政治宪法核心概念与分析体系上具有重的思想和方法论启示.

  • 标签: 政治宪法理论 代议制 民主同质性 区分敌我 政治决断
  • 简介:反就业歧视抑或平等雇佣,不仅关涉基本人权的保护,也关涉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和国家积极义务的履行.机会平等是在实质平等不可能情况下必须保有的形式意义上的底限平等.雇佣领域的机会平等是排除不合理区别因素后的“合理区别前提下的平等”,其首要原则是“机会向具备岗位合理底限要求的所有人充分开放”.在此前提下导入企业自由和社会经济进步价值,就形成机会平等前提下的精英主义选择机制.精英主义选择机制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建立在“真实职业资格”基础之上,且有赖于条件平等的支撑.条件平等意欲达致的目标是国家通过对竞争条件及其形成因素的积极调整最大限度地使人们能在实际的选择中实现真正的自由选择.

  • 标签: 企业雇佣 机会平等 精英选择 条件平等 自由选择
  • 简介:一、大学有效治理法理基础问题的提出大学有效治理实质是在各项权力分立的基础上多种权力(权利)博弈的过程,即权力处于制约、制衡和监督的状态和过程。二、大学有效治理的的法理解析1.大学有效治理的基本思路。2.大学有效治理的具体解析。

  • 标签: 法理分析 治理 大学 权力分立 法理基础 解析
  • 简介:一、引言风险刑法理论以风险社会为背景,以'风险'与'预防'为理论支柱,诠释了刑法体系演变背后的原因:具体的如危险犯、持有犯以及不作为犯、过失犯在法典上的增加,抽象的如不法理论与罪责理论的演变,都可以回溯到'风险'一词而寻得答案。风险刑法理论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1],爆发出惊人的解释力,'极大刺激了学术资源的投入使其成为最为活跃的学术领域'。[2]

  • 标签: 刑法理论 理论辨正 风险刑法
  • 简介:流氓罪在判决后屡受争议,原因在于其不人道性。流氓罪在法条废除后仍被援引,根源在于对从旧兼从轻的误读,对刑法谦抑性的忽视,对无限期追诉的滥用。要切实解决此类问题,要树立刑罚的实质公正观,重新理解从旧兼从轻原则,坚持司法独立的立场。

  • 标签: 流氓罪 法理分析 路径
  • 简介:环境犯罪的正当防卫问题直接关乎民众的基本人权与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往的正当防卫研究只能解释部分环境犯罪语境下的正当防卫问题,而累积性犯罪的紧迫性如何认识、单位主体能否正当防卫、群体能否共同进行正当防卫等重大理论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环境犯罪所具有的竞合式风险表征了潜伏、积累式的法益侵害方式与传统法益侵害方式的较量;表征了环境犯罪隐匿的灵活、化学式犯罪逻辑对传统机械、物理式犯罪逻辑的冲击。同时,环境犯罪所具有的竞合式风险也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思考风险社会中刑法理论如何前行的新思路。

  • 标签: 环境犯罪 正当防卫 竞合式风险 风险社会 风险刑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回扣”是一核心法律术语,然而,就该术语概念的准确把握与使用而言,其现状却并不乐观。对该术语的法理辨析有助于准确理解“回扣”及相关术语并规范英译。

  • 标签: 回扣 法理辨析 语料库 平行语料库 规范英译
  • 简介:现实生活中,房屋的赠与行为时常发生。但是大家可否知道,房屋赠与有别于一般动产赠与,需要满足特殊的条件才能达到有效赠与的目的,否则赠与行为对双方当事人都可能存在重大的法律风险。案例一:公公房产私赠儿媳引发"家庭战争"许老汉今年83岁,老伴在十几年前因病去世,留下他和儿子住在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里。许老汉的儿子没工作,由老汉每月在退休金中拿出2000元给儿子当生活费。女儿离异后再婚,很少来看望。2000年,儿媳嫁过来后,在生活上把许老汉照顾得无微不至。后来儿子去外地打工,儿媳独自承担起照料公公的责任,陪他聊天、散步,让寡欢已久的许老汉很是欣慰,感觉又找回了昔日家庭的温暖。

  • 标签: 房产 纠纷 亲情 法理 现实生活 赠与行为
  • 简介:司法是法院或法官通过认定案件事实,适用法律裁决纠纷的活动.司法裁判是将法律方法运用于法律实践的过程,其中的法律方法主要是法律推理.法律推理离不开案件事实,案件事实离不开证据的支持.在司法裁判中,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与选择适用法律同步交叉进行,相互依存.查明案件事实、准确适用法律是建构司法裁判正当性的基础.

  • 标签: 司法裁判 事实 证据 正当性
  • 简介:风险刑法是从风险社会中引申出来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刑法话语体系,近年来活跃在我国刑法学界。对比风险社会的风险与风险刑法的风险,即可发现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险。风险社会的风险是后工业社会的技术风险,这种风险具有不可预知性与不可控制性,根本不可能进入刑法调整的范围。风险刑法理论将风险予以泛化,并且主要是以工业社会的事故型风险为原型展开其论述与论证,但这与风险社会的风险并无关联。风险刑法理论在刑法应对风险的讨论中,以过失犯、行为犯与不作为犯等互法方式为例证进行说明,以此作为风险刑法理论的主要内容。但风险刑法理论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且充分的论证,而是建互在主观臆想的基础之上。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风险刑法理论与其赫以凭籍的作为理论根据的风险社会理论之间难以无缝对接,使风险刑法理论根基不稳。风险刑法理论在对刑法例证的论证中,过于大而化之而没有细致推敲,结果导致大胆假设有余小心求证不足。所有这些,都使得风险刑法理论只能获得一时之观点喧嚣,而难以取得长久之学术积淀。

  • 标签: 风险社会 风险刑法 刑法教义学
  • 简介:刑诉法特别程序中明确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刑事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但在刑事诉讼中,因刑事违法所得缺乏相应的界定标准,相关法律仅有原则性规定且界定方法和追缴程序并未明确,造成司法机关在适用上不统一,导致对刑事违法所得的追缴不力,继而严重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司法制度的权威性。本文将从法理学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明确刑事违法所得界定范围和标准,探讨刑事违法所得界定的一般方法。

  • 标签: 刑事违法所得 违法犯罪所得 违法收益 法理基础
  • 简介: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江苏省委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在全省的贯彻落实,早在2004年就提出法治江苏的建设,并出台推进法治江苏建设的意见。当前如何贯彻落实十八界三中全会精神,在法治江苏建设中进一步取得成效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标签: 法治中国 法理基础 基本路径 苏建 三中全会 依法治国
  • 简介:综观不可抗辩条款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不可抗辩条款的价值取向经历了这样的演变过程:由缓和信任危机、扩大保险市场。逐渐过渡到以抑制保险人的道德风险、保障被保险人及受益人利益为价值目标。不可抗辩条款价值的嬗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代表着保险业法治水平的不断提升。

  • 标签: 不可抗辩条款 法理基础 社会经济发展 被保险人 发展历史 信任危机
  • 简介:对梁启超司法观念的分析不能脱离于梁氏对西方宪政思想改造的理论框架,寻此脉络可以明晰梁氏宪政理念中对待司法的态度,带有国家本位意识突显于三权分立中的司法限权功能的特征.对外而言,司法独立首先体现为国家主权的独立,也即对领事裁判权的收回.对内而言表现为三方面,第一国家权力的收敛与集中优位于对政府权力的限制;第二倚重行政权与立法权之间权力制衡,司法权功能被旁置;第三,民权让位于司法权力的统一与司法治理.

  • 标签: 梁启超法治思想 司法改革 国家本位
  • 简介:风险社会理论与刑法体系之间的关联点不是风险概念,而是安全问题。政治层面与公共政策上对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导致预防成为整个刑法体系的首要目的。刑法体系在目的层面向预防的转变,深刻地影响了传统的刑法体系。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法益论的流变及困境与刑事责任根据的结构性嬗变上,也体现在教义学中其他理论(包括不法论、罪责论、实质化、因果关系与归责论、故意理论以及被害入学)的调整与重构上。风险刑法本质上是一种预防刑法。刑法的预防走向对传统的自由主义与形式法治国构成重大的威胁。有必要在正视预防的前提之下,从现有的体系中发展出合适的控制标准,包括强化刑法内部的保障机制与宪法上基本权利的制约作用。

  • 标签: 风险社会 预防刑法 风险刑法理论 刑法教义学 法益论 因果关系
  • 简介:<正>不同社会救助制度的建构,都会有相应理念和背景的支撑。转型期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相脱节,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弱势群体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应在社会救助责任上彰显国家责任,保证社会救助机制的合理运行。我国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与社会救助制度的构建在立法技术上应认真考量这些重要元素。

  • 标签: 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法 国家责任 立法理念 分配不公 救助机制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