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法治之治即是通过法律的权力之制,权利主体与权力载体的关系就是法治社会的治者与受治者、法治主体与法治对象之间的关系,因此法治又可概括为人民的统治而非国家之治

  • 标签: 法治构造论
  • 简介:证据构造强调对赖以定罪的全部证据作"纵断的、立体的、有机联系的"分析,包括对证据如何产生予以关注,并主张以物证为中心的证据判断模式。证据构造于再审程序中运用,主张"证据构造分析——证据再评价——(加上新证据后的)综合评价"的分阶段证据分析方法,使再审程序中对证据事实的分析评价具有"可视性",以防止法官的恣意。同时禁止法院改变证据构造或加强原有证据证明力评价。在一审程序中,同样可以使用证据构造分析方法,同时限制法院改变证据构造。日本的证据构造对我们有借鉴价值。其中有的问题,如证据构造改变禁止,是新的理论课题。鉴于不同的制度背景,证据构造的内容需要根据情况作适当调整。

  • 标签: 证据构造 分析判断 诉审同一 正当性 可视性
  • 简介:过失犯是对客观注意义务和主观注意义务的违反。交通过失的客观注意义务源于成文的交通法规和交通惯例,应根据具体场合确定其内容,对实行行为应从存在和规范双方把握。交通过失的具体预见可能性是指"容易"预见到交通过失犯构成要件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应当以能力区别说确立预见可能的标准,同时应预见到因果的基本经过。交通过失中的信赖原则,根据场合的不同可属于客观注意义务或主观注意义务的限定要素。鉴于我国交通现状,应谨慎适用信赖原则与危险分配的法理。

  • 标签: 交通过失 客观注意义务 主观注意义务 信赖原则
  • 简介:<正>一、前言关于互联网环境中信息内容的传播和利用,大家会想到信息内容与信息系统相结合通过密码技术进行保护的那种信息形态。在此,我们将之称为“数码著作权保护”。但是,这种著作权的对象并不明确,而且也不宜将

  • 标签: 著作权保护 信息内容 广播权 构造论 复制权 信息形态
  • 简介:什么是税收国家?为何要成为税收国家?税收国家的法治构造又当是如何?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文章从税收国家基本理论出发,探究其法治构造,结合我国在转型成为税收国家道路上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尝试找出解决我国目前建设税收国家及其法治构造的适合途径。

  • 标签: 税收立法 税收国家 法治构造
  • 简介: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的职权配置应紧紧围绕法律监督的内在需要来进行,以保障检察机关有足够的能力充分行使法律监督职责。从法律监督的内在需要出发,检察权应当具有四个方面的具体权能:调查权、追诉权、建议权和法律话语权。在检察权中,这四项权能居于不同位置,但又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密切的联系,共同服务于法律监督的目的。

  • 标签: 调查权 追诉权 建议权 法律话语权
  • 简介:行为不同于举止,行为在语义上便是有意目的。规范只能通过行为而得到遵守,却不一定需要由行为来违反。结果不法和未遂不法属于归属的对象,而将结果不法认定为可罚、有责的义务违反而加以责难,则涉及归属的标准。对可罚的错误举止的负责性,称为罪责。规范分为举止规范和制裁规范,前者的目的是保护法益,后者的目的在于维护举止规范的效力。刑罚是对违反规范的交谈性回应,它表明规范应不受侵犯地继续有效。当事人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身体和认识能力)却未实施其若具有避免构成要件实现的意图时所应为的行为时,则成互义务违反;而犯罪人未在行为层面上形成自己原本能够形成和落实的避免构成要件的意图,则应受责难。与此对应,归属的两个基本条件是行为能力和动机能力。犯罪意味着犯罪人有相应能力却没有合乎规范地行为,亦即违反义务且有责地未以其行为遵守某一规范,这不同于传统上那种认为犯罪是犯罪人违法且有责地行为的见解。

  • 标签: 举止 行为 规范 交谈 归属
  • 简介:我国法学理论中一直否认诉讼责任的独立存在.但其实构成诉讼责任的诸要素中,如行为要素、即诉讼义务的存在并且被违反,价值判断要素、即违反诉讼义务的行为具有可归责性,实践要素、即诉讼责任具有独特的实现方式等均具有不同于一般法律责任的特殊性.从而,在立法和理论上诉讼责任必然是我国法律责任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与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违宪责任相并列的独立的法律责任类型.

  • 标签: 诉讼责任 诉讼义务 可归责性
  • 简介:对结果加重犯的构造的探讨可以围绕对基本犯罪和加重结果的阐释而展开。基本犯罪可以是危险犯,也可以是行为犯。加重结果是结果加重犯的独特的构成要件要素。加重结果与基本结果的性质是否相同,不影响结果加重犯的成立。

  • 标签: 结果加重犯 构造 基本犯罪 加重结果
  • 简介:古代帝国政制影响了中国历史二千余年,而秦汉时期是此一古代政制之肇始与定型阶段.中国古代帝国政制的构造,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庞大工程,在秦皇汉武之间陷入困局.面对由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及思想等多元因素激化而成的重大事件,一些学者-政治家(scholar一statesman)为帝王的政治决断提供了极具智慧的策略方案.作为古代社会“士人”阶层的重要组成,这些学者-政治家所提出的改制策略及思想学说经过政治实践的检验,奠定了政制构造的基本原理.

  • 标签: 政制构造 秦汉困局 儒法政治 士的作用
  • 简介:在财税领域,权力清单日渐盛行,各级财税部门陆续发布财税权力清单。然则,权力清单虽有限权和保权的工具价值,但其法律属性还有疑义,其与财政法定等财税法理尚有差距。基于规范财税权力和保障纳税人权利考虑,极有必要反思当下财税权力清单的制造机理,进而对其进行体系优化。因为财税权力清单的逻辑起点在于限权而非设定权力,本质在于通过规范财税行为达到控制财税权力的目的,让财税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让纳税人"法无禁止即可为"。

  • 标签: 权力清单 财政法定 财税权力
  • 简介:若行为人的行为实现了客观构成要件,因为实现客观构成要件的行为,则认为行为人的行为制造了法所不容的危险

  • 标签: 基本构造 客观归责 归责基本
  • 简介:融资租赁交易是以出租人和承租人为当事人的两方交易,三方结构安排不利于厘清交易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也与合同的相对性原则有违。融资租赁交易的权利构造可以设计成“所有权+用益物权”模式,也可以设计成“所有权+租赁权”模式。这两种模式都体现了所有与利用的分离,但就承租人对租赁物的利用而言,前者属于物权性利用,后者属于债权性利用。两种建构均须公示租赁物之上的权利负担和物权变动,只不过“所有权+用益物权”模式中,公示的是租赁物上的他物权,间接公示租赁物上的所有权;“所有权+租赁权”模式中,公示的是租赁物的所有权。但这一公示又不同于不动产权利的公示,仅具对抗效力,相关制度应在“声明登记”模式之下去设计。

  • 标签: 融资租赁 三方结构 动产用益物权 物权公示 登记对抗主义
  • 简介:在我国司法改革深入进行的现实背景下,我们应以改革为视角重新审视诉讼监督规范,尤其要对诉讼监督规范的结构及其模式进行梳理,透过诉讼监督规范的一般观念与结构基点阐述诉讼监督规范的结构内涵,并结合中外学者提出或建构的诉讼监督规范结构模式,针对我国检察机关在诉讼监督的实际效果,深入探讨诉讼监督规范结构的结构形态,以丰富诉讼监督规范的结构理论证成。

  • 标签: 诉讼监督规范 结构模式 结构形态
  • 简介:债务不履行是传统债法的核心,包括履行不能、拒绝履行、不完全履行与履行迟延四种形态。大陆法系中,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不履行属于违约形态,需根据债务的性质与内容加以判断,构成债务不履行时,不可归责的一方享有解除权,可归责的一方承担风险负担之责.我国未来民法典合同法分编应采狭义合同不履行的概念,并根据分则有名合同的特点增设归责事由作为要件。

  • 标签: 债务不履行 归责事由 履行不能
  • 简介:关于"犯罪是什么"的问题,传统刑法理论主要通过犯罪概念解决,这种研究应当向行为转变。作为行为存在的行为,不同于行为属性的犯罪,行为具备独立地位。文章从犯罪概念出发,通过对行为的概念、行为的体系性地位、行为的功能等行为基本问题的厘清,辨析行为概念的理论论争,进而形成行为中特有的行为构造

  • 标签: 行为 行为论 犯罪论
  • 简介:警察法治是国家法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和谐稳定与公平正义的推进器,是保障民生和维护民权的强大后盾。警察法治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障人权、民主、自由、平等,强化法律权威和推进依法行政以及推动警政建设、警务工作和谐发展的功能。警察法治的基本要求是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和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 标签: 警察 法治 功能
  • 简介:法治结构是指在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过程中,法律的主要统治对象与法律之间形成的动态结构,亦即法律的主要统治对象之间及其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位阶.本文引入"法治结构"的概念,结合法治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对我国法治结构的目标模式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法治社会的形成过程必然包括法律、公民个人(人权)、社会(社会权力)、国家(国家权力)、政党之间关系重构的过程,也就是法治结构完善的过程.作者最后认为完善法治结构和优化经济结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基本任务.

  • 标签: 法治 法治结构 目标模式 现代化
  • 简介:中国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中,对农民信息权利保护、农村信息资源利用、农村信息市场的规制等方面法律政策的缺失,严重影响我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文章从具体国情出发,用法治的视野对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给予合理定位,分析我国新农村信息化过程中的法律制度困境,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以完善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保障机制。

  • 标签: 中国新农村 信息化建设 法律制度
  • 简介:中国画创作一贯注重具象之外的神韵,努力创造丰富的想象空间,使作品呈现令人回味的“画外之意”,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通过笔墨、留白、情感、诗意等方法,在有限空间内构造出一定的想象空间,以表达某种思想和情怀。

  • 标签: 中国画 想象空间 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