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这是一个不应有的疏忽。得力于对语言现象进行闸释的语文学,一种独特的哲学理论——阐释(hermeneutics)长足发展;而时至闹释学风行世界的今日,语言包括修辞却对这门理解意义、解释意义的理论竟无暇顾及。

  • 标签: 阐释学 文学语言 语言现象 哲学理论 语文学 修辞学
  • 简介:摘要:利科的隐喻研究是其阐释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一系列相关著述中,隐喻一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作为一名阐释家,利科对语言问题的思考包涵了阐释与理解两个方面。在他看来,语言的意义栖息于理解与阐释、误读与意义的再生成这样一个复杂的循环过程之中,隐喻正是这一过程的关键性因素。

  • 标签: 关键词 利科 隐喻 阐释学
  • 简介:孟子'以意逆志'是中国古典文学阐释史上具有深厚理论内涵的一个概念;伽达默尔'视野融合'理论有效地融合了读者和作者视域之间的界限与矛盾。这两种阐释理论都要求读者在解读文本时要注意与作者的创作意图相联系,关注它们在运行模式上的某种相似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侧重将作者之'志'作为最终的阐释目标,后者则注重将读者视野与作家视野进行融合。

  • 标签: 孟子 伽达默尔 以意逆志 视野融合 诗学阐释
  • 简介:《文心雕龙》作为一部"体大而虑周"的中国古代文论巨著,其蕴含的极其丰富和深刻的文学、美学、逻辑内涵根植于中国文学悠久的历史土壤中。以西方现代文学阐释理论(对话论、阅读论、意义论、空白论)为整体参照系,具体运用视域融合、效果历史、阐释范式等理论要点,绘制《文心雕龙》的阐释路线图,将西方现代阐释思想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论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探析有关《文心雕龙》研究走过的足迹,是中西比较诗学研究方法的有益实践,为《文心雕龙》的阐释研究开启了新的视阈。

  • 标签: 《文心雕龙》 视域融合 效果历史 阐释范式
  • 简介:根据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原则,对理解的历史性与有意误读和视阈融合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解析,可以解释翻译过程中理解产生的方式、过程和机制。理解和解释是建立在“前理解”的基础上,是解释者与被解释客体产生视阈融合的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也具有文本的开放性和译者阐释的多样性等特点。

  • 标签: 阐释学 翻译的历史性 视阈融合
  • 简介:<正>前言近年来,国内比较文学界流行比较文学的本体论,提倡者特别强调比较文学是本体论,不是方法论。这个问题十分复杂,此地不易厘清。下面这篇论文源出于二○○四年四月二日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表的演讲大纲,从大纲到完整的论文见证到另一个复杂的文本化书写过程。第一节比较文学方法论再探本文旨在讨论比较文学和符号阐释的关系。我主要的论点是:这三门学问都是后设的知识系统,也都是建立关系的知识系统。根据这

  • 标签: 阐释学 文学学科 建立关系 比较诗学 国别文学 知识系统
  • 简介:摘要 :宋明理学具有明确公共性意识的公理论,而理学家们也践行着其中“觉民行道”的使命,把自家之所逐渐扩充到可以普遍共享的真理,这便是解释公理论的公共性生成的重要过程。而在这一过程当中,理学家们以“公理”来考虑世界之中的秩序,其以“公共之心”来成就人与世界之间的相通相怒的相连关系,在世界同一性的基础上建立对话,并使阐述说明者的个体生命通向宇宙生命共同体的存在体验。理学阐述说明了作为一种生命体验或功夫,其对话精神和公共性的品格也是遵循着这么一逻辑而来的,为了当代阐释的创造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标签: 公理 公共 自得 阐释 体验 功夫
  • 简介:同一性幻想缘起于庄周梦蝶,物我、主客同一的幻想,在中国古代文学阐释中有儒家诗论“诗”与“志”同一和“以意逆志”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了理想的读者,即知青。与其说存在同一性幻想,不如说是阐释者希望通过一定的方法理解作者创作文本的本意。阐释者从各自角度还原本意很困难.那么.如何尽可能地实现作者本意便是趋向文学阐释同一性幻想的关键。趋向同一性幻想对阐释者自身和在文本中发现两个主体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阐释 同一性幻想 本意 主体
  • 简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译者主体性问题受到了中国译学界的广泛关注,译者主体性研究对探讨翻译的本质、过程、批评以及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此项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定义界定模糊的问题。将着眼于翻译过程,从阐释的角度对译者主体性的内涵进行探讨。

  • 标签: 译者主体性 内涵 阐释学
  • 简介:中国学者在从事中西阐释比较研究时,理应时刻关注西方汉学家的相关研究成果。文章试从汉学家宇文所安的研究中找寻一些对中国学者的启示与借鉴。

  • 标签: 宇文所安 阐释学 中西比较
  • 简介:博大精深的《道德经》吸引着无数西方学者不断地对它作出新的阐释,使之成为除《圣经》以外英译本最多的书。本文试从阐释角度入手,分析不同译本产生的原因,从而论证阐释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

  • 标签: 阐释学 《道德经》 汉译英 英语 译文 翻译
  • 简介: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自觉是与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资源诉求相适应的理论视域,阐释重构是中国古代文论不断获得完善和创化、逐步呈现理论自觉的重要路径。反思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现状,从"学术性"与"现实性"相统一、"专业化"与"个性化"的学科自觉、"历史性"与"当代性"的内在融通、"本土性"与"世界性"之间的理论张力四个向度论析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自觉与阐释重构问题;理论与现实、历史与当代、本土与世界在专业化与个性化研究中可以达到多维度融合。以这样多向度、开放性、反思性和整体性品格推进学术实践,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以"强制阐释"为鉴,走向坚持民族的立场与方法的"本体阐释",进一步丰富中国当代的文学活动、强化中国文学理论自信、彰显理论研究的中国立场,从而构建更加多样合理的文学理论生态环境。

  • 标签: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 理论自觉 阐释学重构
  • 简介:本雅明是文学和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经久不衰的探讨对象。这个"最后的文人"的原创性思想,还在展示着不同寻常的魅力。本文以《作为生产者的作家》和《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这两部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开山之作为中心,讨论本雅明关于"后光晕时代"的艺术哲学。前者可被视为本雅明政治美学的代表作,后者则是他的艺术思想的总结。中国的本雅明研究中还有不少语焉不详之处、甚至"以讹传讹"的现象,因此存在厘正的必要。

  • 标签: 经典的忧郁 参与性的政治美学 可技术复制的艺术
  • 简介:从语言形式之美和文学意义之美两个方面探讨阐释与作品审美结构之间的关系,分析词句和篇章层面上的美学再现、译者的叙事口吻以及作品情感的再现,并通过解读文学作品的审美因素和情感意象来揭示文学翻译中美学因素的再现过程。

  • 标签: 阐释学 文学翻译 审美再现
  • 简介:正如离开了读者的阐释,文本的意义就无法实现一样,让受众难以解读和接受的新闻传播活动,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传播者要放弃只从自己的视阈出发进行传播活动的做法,要充分了解和认识受众的视阈;根据受众反馈,调整后续工作;让受众充分参与,建立受众的主体性地位,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两者的视阈融合。着重于受众接受状况的同时,要避免走极端,避免受众本位。

  • 标签: 阐释学 视阈融合 受众接受 反馈 参与
  • 简介:沈从文《边城》的文本表象呈现出田园牧歌式的叙述形态,而在其诗化文本的背后,贯穿着一种潜在的悲剧性话语符号脉络,通过对其潜在叙述的阐释重读,可以透视和管窥潜文本中渗透的理性自觉与现代性体验,并且通过对其悲剧意识和人性反思的理论解读,即而进一步把握其主体性审美立场和文本的艺术空间张力。

  • 标签: 诗化文本 潜在叙述 张力空间 阐释学
  • 简介:中国古代文论术语的象喻性和译本本身所表征的特定文化诗学意义,使得《文心雕龙》四个英译本需要一个包容更多文化因子的比较模式。阐释比较模式,通过对文化的聚焦,对译者文化立场和文化角色的确定,使译者策略背后的文化因子得到更强有力的解释。该文进一步对四位译者“风”、“骨”单字和含术语双字的文化传译策略进行对比分析,从归化与异化、统一与多变、再生与变异三个方面证明阐释比较模式是适用于该译本比较的理想模式,从而对其他含术语古籍的英译比较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 标签: 文心雕龙 象喻式文论术语 文化因子 阐释学比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