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敦煌莫高窟是佛教东传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重要遗迹。其中的乐舞,主要渗透在各种佛教经变画像之中,是一种兼有奏乐、舞蹈的姿态。它在整个洞窟壁画中所占比例不仅大,而且亦比较突出。探讨敦煌乐舞与印度佛教乐舞之间的渊源关系。通过分析,试图寻找它们之间存在的共性和异性特点,以及各自构成的舞蹈元素。

  • 标签: 敦煌乐舞 印度佛教乐舞 天宫伎乐 迦陵频伽 以舞娱神
  • 简介:唐代军营乐舞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乐营中的大批乐舞表演者与将士们共同劳动的结果。唐代军营的乐舞荟萃历代乐舞所长,兼收外国乐舞的养分,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融歌唱、舞蹈、器乐演奏为一体。军营乐舞文化的兴盛,不仅丰富了军营的文化生活,而且促进了宫廷乐舞与民间乐舞的发展,同时推动了唐代其它艺术的繁荣。

  • 标签: 唐代军营 乐舞表演者 乐舞文化
  • 简介:虎符是古代兵制中发兵的信物,分左右两半,合符为验。虎符发兵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汉代已日趋完善。此文对汉代虎符资料进行了初步整理,从资料内容、器物特点、相关制度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梳理考证,是—篇关于汉代虎符的综合性研究文章。

  • 标签: 汉代 虎符 形制 兵制
  • 简介:在内外多重因素推动下,汉代各阶层女性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深受主流文化影响的阅读活动中,并呈现出诸多既有时代特点又与男性有别的特征。尽管阅读对女性个体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其限度亦不容忽视。汉代女性深受主流文化影响之阅读取向,仅是对时代风尚的顺应,并未触动原有社会规范,且不可避免地使女性将主流价值观内化为一己人生追求和行为指南。就阅读目的及学识所发挥空间主要在家庭内部而言,汉代女性阅读则不仅未能突破儒家“男外女内”的性别秩序,反而强化了女性对为母角色的认同与实践。

  • 标签: 汉代 女性 阅读
  • 简介:汉代县以下的基层社会中,有各种名号的“聚”,它与“里”的内涵有别,但往往又存在里、聚重合的情况。当时有“邑聚”、“里聚”等类型,其主要特征是布局分散,依山傍水者多。聚的规模有地域与时序先后的不同,大小不一,然总体上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聚内居民由于贫富悬殊,各自的财产、住宅有明显差异;大的聚落一般有聚市、庠序及防卫建筑等设置。

  • 标签: 两汉 聚落 人户规模
  • 简介:通过探索唐代贵族私人生活特征,还原唐人艺术化生活的面影,最终发现,唐人正是通过生活的艺术化,将此岸现世生活与彼岸宗教生活(或为理想生活与未来生活)相衔接,将狂欢性的现世生活享受与天才的艺术创造相容相偕,构成了唐代乐舞艺术的奇观,显示出强大的充满活力欲望的诗意化生活图景,乐舞艺术、诗歌艺术正是构架这座诗意桥梁的彩虹。

  • 标签: 唐代乐舞 皇室贵族生活 乐伎舞伎 诗酒
  • 简介:本文试图对福建各高校艺术学院设立南音乐舞学科的意义和可行性进行探讨分析,并对设立南音乐舞这门学科的课程结构原则和学科建设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寄希望南音乐舞这门学科成为实现高等艺术院校文化价值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探讨福建高校艺术学院今后的发展方向。

  • 标签: 福建高校 艺术学院 南音乐舞 学科建设 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
  • 简介:当今中外音乐史家们一致认为“高丽乐舞”产生于中国的辽东地区,但对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却鲜见论述。本文通过对相关古代文献学的调查、梳理、整合与分析,并充分吸收最新燕秦汉辽东长城考古发现成果,提出“高丽乐舞”产生的内因是生活在边塞地区的貊夷、高夷、高句丽民族天性具有“喜好歌舞”的传统习俗,外因则是在高句丽建国后,随着西汉王朝所赐宫庭乐舞、歌舞伎人的传入,两种文化不断融合、衍进、创新,约在公元三世纪最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高丽乐舞”,是中国长城塞内的一朵少数民族艺术奇葩。

  • 标签: 高丽乐舞 辽东障塞长城 西汉玄菟郡 鼓吹伎人 文化融合
  • 简介:<正>"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几年前,在本溪市南芬区发现了一处汉代古道。最近,笔者去"考察"了一番。在笔者的脑海中,突然出现一幕"大戏":在南芬汉代古道上,正行进着一队队经商的古人。2000多年前古老的车辘轳正吱吱嘎嘎在细河边辗过,并在南芬大峡谷中引起阵阵回声。当古人的车辘轳声从历史深处传出来时,我已走在了南芬那条汉代古道上。可以想象,那时的南芬"古丝绸之路"边,到处是参天大树,不时有狍子、狐狸、野猪和黑熊等动物低头在细河边饮

  • 标签: 南芬选矿厂 汉代 古丝绸之路 朝鲜半岛 古道 细河
  • 简介:汉代诗歌具备独特的审美意境。其题材的广阔,描写现实生活的具体而深入,体现了诗歌视野之宏大;其中表现出来的征服世界的民族自豪感与摆脱生命短促的悲哀以及尽可能地掌握自我人生的强烈愿望,体现了诗歌气魄之宏大;其运用宏大的事物与时空概念,让情感在无限广阔的时空背景中抒发的惯用手法,使诗歌意境变得宏大。汉代诗歌的上述特征,使其具备了宏大之美。

  • 标签: 意境 汉代诗歌 宏大视野 气魄
  • 简介:《史记》与《汉书》,是汉代最具影响的两部史书,其中有关乐府诗的述论,成为司马迁与班固乐府观的直接反映。司马迁的乐府观,主要表现为对“前乐府”功能的注重、对“古者诗”与“诗三百”的称美、对“前乐府”文本整理的重视三个方面。班固的乐府观,则重点表现为首次对乐府诗进行了概念方面的定义,并由此勾勒出了乐府诗原生态的民歌特性,确立了其文学地位与文学价值。尤其是其中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八字,更是成为后人衡量与检验乐府诗的一条准律,影响深远。

  • 标签: 司马迁 班固 乐府观
  • 简介:法家思想与文吏制度为汉代酷吏的出现提供了文化基础;特殊的时代背景,尤其是武帝时期的政治诉求为汉代酷吏的兴起提供了历史条件。汉代酷吏的治世风格迥异于后世儒家,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整体特质也不相协调,但杀伐立威却并不总是意味着大肆破坏国家律令,酷吏的表现恰与汉代律令的性质和特征存在紧密联系。汉代酷吏群体的消长、演变,动态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法律文化的发展变化,呈现了中国正统法律思想形成的进程。

  • 标签: 汉代酷吏 王道 霸道 法律文化
  • 简介:边郡是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在边疆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对于中央政府管理少数民族、稳固边疆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汉代西河郡为著名边郡,最早为战国时魏国夺取秦国黄河沿岸地而置.秦统一六国时,郡废,其地归秦.西汉武帝时复置,地在今晋陕黄河峡谷两岸,直至东汉末废,共存在300多年.其兴袁沿革,对当今边疆开发治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 标签: 西河郡 治所 属县 辖区 沿革
  • 简介: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在百花争艳的唐代诗苑里,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引人注目,那就是"以汉代唐"现象。所谓"以汉代唐",是指借用汉朝的人、事、物来指代唐朝的人、事、物。

  • 标签: 唐诗 汉代 鼎盛时期 文化现象 唐代 诗歌
  • 简介:音乐艺术的繁荣兴盛离不开社会各阶层人们的音乐行为,本文通过《全唐诗》中的有关乐舞诗句的梳理,详细剖析它所反映的唐代民间乐舞活动形式与内容,表象与特征,以期揭示唐代音乐文化的鲜明特点。

  • 标签: 全唐诗 民俗节庆 民间乐舞
  • 简介:本文以庆阳市西峰区彭原乡一处窖藏出土的8件东汉青铜器为对象,通过对器物的尺寸、特征进行详实描述,归纳出东汉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器独有的特征,并体现出汉代的社会经济及铸铜工艺水平。

  • 标签: 东汉 青铜器 特征
  • 简介:本文探讨儒家经典中的“修己治人”论在汉代何以能够实现。当位居政治上层的人物致力於“修己”,显示出了只要是人就应该具备的姿态时,受到感化的民众於是对此模仿,力求奋发向上。本文针对被感化一方的主体性契机,对上述现象产生的逻辑进行了考察。切入点置於反映民众主体性的“翕然”一词之上,指出民泉具有的立志从善之心在政治上层人物的“修己”行为下得到觉醒,民来试图依靠自身的力量克服自己的不善,而“翕然”正是用来形容这一连串心理动态的词汇。汉代教化政治中的“治人”是在政治上层人物的“修己”下觉醒的民众从主体上开始向善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 标签: 修己治人论 教化政治 翕然 主体性契机 性善说
  • 简介:汉代作为我国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诗歌中有大量与防灾救灾思想相关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天命禳弭、水利灌溉治理黄河、重农仓储备荒等方面,是中华民族防灾救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汉代 诗歌 防灾 救灾
  • 简介:通说认为,汉代是德主刑辅理论被奉为官方主流法律观的开始,但在分析此种现象时,学界习惯性地直指武帝时期且忽视法思想置身于其间的权力结构。事实上,秦汉时代的权力结构是所谓的"皇帝政治",包括法律在内的一切权力形式都是随着皇权观的演变而被调整的。在汉代,经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及其后各朝,皇权与儒术的联系日益密切,德主刑辅理论的地位也随之不断提高,所以汉代皇权观的儒学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德主刑辅理论兴起的关键所在,而这一过程也生动地展现了传统中国权力与法律的共生性关系。

  • 标签: 皇权观 德主刑辅 儒学化 皇帝政治
  • 简介: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河南荥阳后真村汉代遗存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发现了汉代墓葬2座、陶窑6座、灰坑6个、水井4眼以及沟1条,为汉代墓葬和陶窑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 标签: 荥阳市 后真村 汉代 墓葬 陶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