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氟尿嘧啶缓释植入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6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给予氟尿嘧啶缓释植入术中的应用治疗,术后给予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观察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通过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患者的不良反应得到有效控制,多数可以配合完成治疗。结论对氟尿嘧啶缓释植入患者给予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其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氟尿嘧啶 缓释植入剂 化疗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术中应用氟尿嘧啶缓释植入腹腔化疗临床疗效及影响胃癌预后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R0根治术进展期胃癌患者255例。分为3组,即A组(对照组,仅行手术治疗)、B组(腹腔化疗组,氟尿嘧啶缓释植入3支)、C组(腹腔化疗组,氟尿嘧啶缓释植入6支),观察并分析3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应用氟尿嘧啶缓释植入腹腔化疗可延长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总生存时间,术后3年、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其中应用6支氟尿嘧啶缓释植入术后5年生存率要高于应用3支氟尿嘧啶缓释植入;三组在术后总生存时间和术后1年、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包括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病理N分期、病理TNM分期、清扫淋巴结总数和清扫淋巴结阳性数。结论:进展期胃癌术中应用氟尿嘧啶缓释植入腹腔化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 标签: 进展期胃癌 氟尿嘧啶缓释植入剂 腹腔化疗 总生存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手术中缓释氟尿嘧啶对大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以供临床治疗大肠癌给予参考。方法以2009年2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大肠癌患者62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在根治性手术后使用氟尿嘧啶联合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并保留,实验组患者植入缓释氟尿嘧啶,患者手术后4周内开始化疗,观察比较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2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局部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肠癌患者手术中置入缓释氟尿嘧啶可以降低患者的局部复发率,提高患者2年生存率,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大肠癌 氟尿嘧啶 缓释氟尿嘧啶 复发 生存率
  • 简介:目的建立5-氟尿嘧啶(5-Fu)在小鼠肿瘤组织中的分析方法,并用于考察5-Fu控释植入在小鼠肿瘤组织的分布。方法荷瘤小鼠瘤周植入分别由PLGA50/50和PLGA75/25为载体制备的5-Fu控释植入,RP-HPLC测定小鼠肿瘤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结果肿瘤组织中5-Fu的线性范围为0.5~15.4μg·g-1,准确度为97.5%~104.0%,提取回收率为81.9%~88.3%,日内RSD均〈2.0%,日间RSD均〈7.6%。以PLGA50/50、PLGA75/25为载体的5-Fu控释植入在荷瘤小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9、15d;Cmax分别为3.79、2.83μg·g-1;AUC分别为41.15、43.50(μg·g-1)×d。结论该分析方法可用于5-Fu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行为研究,2种载体的5-Fu控释植入均能维持小鼠肿瘤组织中较长时间的药物分布,延长药效作用时间。

  • 标签: 5-氟尿嘧啶 控释植入剂 高效液相色谱法 肿瘤组织分布
  • 简介:目的研究术中局部植入缓释氟尿嘧啶对进展期结直肠癌术后早期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行根治性手术,术中局部植入缓释氟尿嘧啶800mg;B组,术中单纯行根治性手术:两组术后治疗相同.另设C组,16例结直肠良性肿瘤局部切除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A、B组患者的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4/CD8、NKC、IL-2R和T淋巴细胞转化率)及体液免疫指标(sIL-2R和TNF-a),在术后1w、2w、3w明显降低,与术前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A、B两组同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布及体液免疫功能指标在术前、术后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比A、B组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中植入缓释氟尿嘧啶对结直肠癌术后早期机体免疫功能无影响.

  • 标签: 缓释氟尿嘧啶 结直肠癌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低渗温热化疗后植入缓释氟尿嘧啶对食管癌患者的安全性。方法:实验组48例食管癌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给予低渗温热化疗后植入缓释氟尿嘧啶(中人氟安);对照组42例,仅单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毒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x^2=0.66,P〉0.05)。实验组术后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比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x^2=0.41,P〉0.05;x^2=0.14,P〉0.05);肝肾功能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x^2=0.03,P〉0.05;x^2=0.01,P〉0.05)。结论:食管癌术中低渗温热化疗后植入中人氟安是安全的。

  • 标签: 食管肿瘤 氟尿嘧啶 迟效制剂 外科学 药物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癌患者应用氟尿嘧啶类药物致严重皮疹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例胃癌患者,分析患者的诊疗经过及具体的用药情况。结果:氟尿嘧啶类药物致严重皮疹的可能性较大。结论:应注意氟尿嘧啶类药物有导致患者发生严重皮疹的风险,对氟尿嘧啶类药物引起的皮肤反应需提高警惕,并引起高度重视。

  • 标签: 胃癌 氟尿嘧啶 皮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大肠癌手术中腹腔内放置氟尿嘧啶植入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大肠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未防止氟尿嘧啶植入,观察组放置氟尿嘧啶植入,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率及住院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大肠癌手术中腹腔内放置氟尿嘧啶植入的安全性较为稳定,需仔细评估其风险性,严格控制剂量,相较于未植入氟尿嘧啶治疗方式优势明显,能够有效缩短住院时间,提升综合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大肠癌手术 氟尿嘧啶 植入剂 腹腔镜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氟尿嘧啶注射液在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在临床上取338例应用氟尿嘧啶注射液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观察。结果治疗有效率为83.7%。结论氟尿嘧啶注射液在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尤其是消化系统肿瘤效果显著。

  • 标签: 氟尿嘧啶注射液 恶性肿瘤 应用观察
  • 简介:现将我院收治微量泵用于氟尿嘧啶持续泵人化疗的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004-2007年消化道恶性肿瘤155例,食道癌31例、胃癌61例、结肠癌63例,其中男99例,女56例,年龄33~77岁,一次连续使用72h,均选择手臂粗直的静脉并采用外周留置套管针输注。5-FU2.0/m^2注入一次性微量泵内,

  • 标签: 输注泵 氟尿嘧啶/治疗应用 肿瘤/药物疗法 肿瘤/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氟尿嘧啶针局部注射治疗甲周疣的疗效。方法治疗组用2.5%氟尿嘧啶针与2%ff4多卡因针混合疣体内注射,隔周1次,共1~5次;对照组二氧化碳激光治疗,1次。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2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 标签: 氟尿嘧啶 甲周疣 二氧化碳激光
  • 简介:为了制备靶向型药物载体系统,采用超声乳化技术,以5-氟尿嘧啶(5-Fu)为模型药物,液体石蜡为有机分散介质,Span80为乳化,戊二醛为交联,对壳聚糖(CS)进行乳化交联,制备了壳聚糖-5-氟尿嘧啶(CS-5-Fu)微球。对超声频率为40kHz时的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条件为:戊二醛用量2mL,CS浓度1.0%,5-Fu浓度1.0%。采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该条件下所得产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对其药物释放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S-5-Fu微球外形为比较规整的球形,粒径在1~4μm之间,分布均匀,包封率为46.7%。在pH=7.2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CS-5-Fu微球在30h内的累积释药率为60.4%,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 标签: 壳聚糖 5-氟尿嘧啶 微球 制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人绒毛膜癌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恶性肿瘤,常规治疗方法存在局限性。氟尿嘧啶作为一种常用的化疗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人绒毛膜癌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将综述氟尿嘧啶在人绒毛膜癌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包括氟尿嘧啶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情况、不良反应及其处理等方面,同时介绍其在联合化疗和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用药指导。

  • 标签: 氟尿嘧啶 绒毛膜癌 化疗 联合治疗 靶向治疗
  • 简介:目的筛选5-氟尿嘧啶液体栓处方并进行体外释放研究。方法以泊洛沙姆407为凝胶材料,海藻酸钠和PEG4000为黏度调节,制备5-氟尿嘧啶液体栓,考察5-氟尿嘧啶用量、凝胶材料比例以及黏度调节对胶凝温度的影响,采用紫外法考察其体外释放规律。结果所制2%5-氟尿嘧啶液体栓的胶凝点在(36.2±0.33)℃,体外释放结果显示5-氟尿嘧啶液体栓在240min累积释放率为94.50%。结论将5-氟尿嘧啶制成液体栓能加快药物的溶出速度,延长药效时间,通过调整液体栓材料比例以及黏度调节可制得性状优良的液体栓剂。

  • 标签: 5-氟尿嘧啶 液体栓 胶凝温度 紫外分光光度法 体外释放百分率
  • 简介:目的:探讨人胃腺癌SGC7901/R耐药细胞株产生耐药的机制。方法:以人胃腺癌5-FU耐药细胞株SGC7901/R和其亲本细胞SGC7901为对象,MMT法进行体外药敏实验,:RT-PCR法检测胸腺嘧啶合成酶(TS),胸腺嘧啶激酶(TK),乳清酸磷酸核糖转移酶(OPRT),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转录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肿瘤细胞内药物蓄积浓度。结果:SGC7901/R耐药细胞对5-FU耐药性能确切,并对顺铂(DDP),柔红霉素(DNR)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耐药。TS,mdr-1在耐药细胞SGC7901/R中表达显著增强,TK表达减少,OPRT在两种细胞中表达无显著差别。MRP在两种细胞都没有表达。耐药细胞SGC7901/R内DNR药物蓄积浓度降低。结论:人胃腺癌5-FU耐药细胞株SGC7901/R耐药机制与嘧啶合成途径中重要的酶TS和TK表达的改变相关,5-FU耐药细胞株具有多药耐药(MDR)的特性,这与mdr-1基因翻译的P-糖蛋白的泵功能增强有关。

  • 标签: 人胃癌 癌细胞 5-氟尿嘧啶 耐药机制 检测 胸腺嘧啶合成酶
  • 简介:氟尿嘧啶是通过阻止嘧啶类核苷酸形成,而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抗癌药。对胃癌、肠癌、胰腺癌、肝癌和乳癌疗效较好,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在进行静脉注射过程中,若溢于血管外而不及时处理,与其他化疗药物一样会产生强烈的局部疼痛甚至组织糜烂坏死。我科自2000年起,对应用氟尿嘧啶化疗、静脉注射过程中产生外漏的病人,及时采用曲安奈德和利多卡因混悬液进行局部封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氟尿嘧啶 临床观察 局部封闭 血管 外漏 注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