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实施的社会监督可以分为公民监督、社会组织监督和舆论监督三种形式,它们在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实施的社会监督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实施的社会监督,要综合运用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实施的公民监督、社会组织监督和舆论监督。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 法律实施 社会监督 形式
  • 简介: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自从1984年颁布实施以来,在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该法在颁布实施以来,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问题,需要对该法进行修改。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本次修订是我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大举措,本文就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法 修改 背景 意义
  • 简介:摘要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演进受形势发展和历史大环境所决定,并在实践中已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但在新形势下也存在立法配套不够和立法质量不高等问题,应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习惯和地区实际的前提下,不断进行完善发展。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法 演进 完善
  • 简介:民族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各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认识不同、理念不同,处理民族问题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制度之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从最初提出的“联邦制”①到后来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⑦,进而使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体现了我党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定决心。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问题 基本制度 世界性 联邦制 法制化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研究观点可谓众说纷纭。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价值意义、形成过程以及在制度实践中如何正确处理好一些矛盾和各种关系等方面。文章对当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以期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运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评述 制度
  • 简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依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提高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法治性与规律性,充分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效率性与和谐性,取得各族人民群众满意的效果,必须坚持不断强化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推进政府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强化街道(乡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充分发挥社区自治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政府推进社会依法自治的能力;增强社会组织依法实现自我管理的功能,提高政府动员社会力量管理服务社会的能力;强化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的管理与服务,提高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能力。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社会管理 依法行政 法治政府 法治建设
  • 简介:西双版纳州是全国唯一的傣族自治州。2013年1月23日,西双版纳州成立60周年。6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和帮助下,西双版纳州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回顾、总结西双版纳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标签: 西双版纳州 民族区域自治 实践 启示
  • 简介:现今中国正处在一个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在构建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已经成为比较热的问题之一。由于历史和经济原因,目前我国的城市和农村之间呈现二元格局,特别是民族聚居区的地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模式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在分析现代服务型政府根据民族自治地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基础上,其具体阐述了民族自治地区政府公共服务制度及存在问题,进而为保障各民族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为实现服务型政府的价值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服务型政府 公共服务 均等化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从平衡发展、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随着经济发展战略和体制的转轨,国家区域政策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之中。这期间,中国区域政策的演变大体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向西推进的平衡发展阶段(1949~1978年)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生产力分布畸形,工业偏集于东部沿海一隅。

  • 标签: 新中国成立以来 国家区域政策 演变 不平衡发展 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
  • 简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主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云南省作为一个在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197个民族乡)的边疆省,如何从当地的实际出发,认真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法律、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及有关方针、政策,扎扎实实地开展好新农村建设工作,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共同走上富裕繁荣之路。笔者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 标签: 民族自治地方 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民族区域自治法 “三农”工作
  • 简介:通过对性别平等纳入村民自治政策议程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非政府妇女组织对公共政策议程的形成有所参与并形成了影响,它们在将社会性别平等纳入政策话语中发挥了独特作用,这展现了转型期中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多元视角和非政府组织的动态参与。

  • 标签: 非政府妇女组织 村民自治 公共政策话语 妇女参政
  • 简介:20世纪,苏联为世人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崛起、争霸、危机、改革和解体的历史悲喜剧。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苏联的组建、发展及解体与其实行的独特的民族政策密切相关。在十月革命后极为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苏联能够成功组建并维持近70年,自有其值得关注的经验,但民族问题长期存在、民族隔阂与民族矛盾始终得不到解决,并最终导致国家解体也说明,苏联的民族政策存在致命的缺陷。在苏联解体20年之后,重新思考和总结其民族政策的经验教训,对于现存多民族国家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 标签: 苏联 民族理论 民族政策 国家权力架构 经验教训
  • 简介:如何实现中国-东盟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对外经济战略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财税政策协调对于CAFTA深化、推动中国-东盟关系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 标签: 中国-东盟 财政政策 税收竞争
  • 简介:在少数民族自我认同生成过程中,国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际上就是国家通过制度安排对民族进行整合的过程,在这一制度实施过程中,客观民族认同要素的凝聚力减弱,以政策导向影响的现代性上升。国家通过制度安排的作用强化民族认同的同时也在推动国家认同的发展,并使其日益与国家整体发展一体化。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安排 民族认同
  • 简介:摘要西藏从元朝开始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藏族是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支系之一,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世所共知。但自近代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入中国以来,肆意侵略中国,有意歪曲事实,制造谬论,挑拨离间,企图分裂我国西藏。澄清西藏的历史,弄清中央与西藏的关系,对拥护国家民族政策、贯彻国家边疆政策,维护祖国统一有重大意义。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试图探讨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与唐蕃关系,在当前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唐朝 吐蕃 民族政策 民族关系
  • 简介:民族自治县特殊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是当地媒体与内地、沿海地区媒体之间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分析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新闻事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发展民族自治县新闻事业应立足于改革、创新与内部挖潜的思路。

  • 标签: 少数民族 新闻事业 发展
  • 简介:探索我国现代高考民族政策的发端,不容忽视民国时期的经验与贡献。因此,梳理与归纳民国时期高校少数民族招录政策的演变历程及对其进行评析,对于反思和解决今后高考民族政策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具有历史借鉴之功用。

  • 标签: 民国高校 少数民族招录政策 演变
  • 简介:一、国家认同的研究缘起:从社会学到政治学国家认同问题,主要起源于西方社会学家对本国内不同族群与国家的情感、与国家的关系和独特的族群文化的研究。20世纪初期,汤姆士、涂尔干、马克斯·韦伯等人对民族、种族之间的关系以72.民族(种族)与国家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美国社会学者罗伯特·帕克和露丝·本尼尼迪克特等,构建了一套种族关系周期理论,提出族群之间文化上的差异是社会性的而非生物性的观点。

  • 标签: 国家认同 政策价值 民族 族群文化 调整 种族关系
  • 简介: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现状进行探讨,指出在当前高考分省录取模式下的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导致了少数民族考生挤占同一省份原本就处于劣势地位的汉族考生的入学机会,造成了一部分弱势群体侵害另一部分可能处于更加弱势地位的群体的利益,与高考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相背离。以此为基础,努力寻求一种分省录取模式下的更公平公正的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使之既能提高少数民族考生高考整体录取率,又能尽量消除该政策对同一省份汉族考生带来的不公平。

  • 标签: 分省录取 少数民族 加分政策 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