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经皮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调查。 方法 :随机抽选我院 62 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患者 2016 年 10 月 -2017 年 10 月间入院,而后随机分为干预组、常规组。各 31 例。干预组患者予以经皮成型术治疗,常规组予以常规手术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体高度、疼痛程度以及治疗效果。 结果 :干预组患者术后体高度平均为( 24.7±0.8 ) mm ,术中出血量平均为( 26.4±5.9 ) ml ,术后疼痛评分为( 34.6±5.9 )分,与常规组比较 P < 0.05 ,干预组与常规组疗效评估有效率分别为 96.8% 、 83.9% , P < 0.05 。 结论 :经皮成型术在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型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对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使用闭合复位后成型术进行治疗,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68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借助手术床使患者压缩性骨折处于过伸状态,实现闭合复位效果,之后使用经皮穿刺行成型术和手术前后的X线对后凸畸形角度和压缩率高度情况加以测量,了解患者高度恢复率和畸形矫正率情况。结果结合数据分析得知,患者手术前后体高度和恢复率情况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意义。结论使用闭合复位成型术可帮助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恢复体高度,且效果更好。

  • 标签: 闭合复位 椎体成型术 骨质疏松症 椎体压缩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强化术(经皮后凸成形术、经皮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3月—2017年4月间接受经皮后凸成形术、经皮成形术后再发骨折58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本组患者随访(12.52±3.46)个月,评价高龄、既往合并其他骨折病史、性别、糖尿病、骨水泥量与再骨折相关性,并完成Cox回归分析。结果本组对象相邻骨折发生32例(55.17%),非相邻骨折26例(44.83%);再骨折为术后3个月者19例(32.76%),为1年内再骨折者39例(67.24%);经多因素分析显示,既往合并其他骨折病史(P=0.015,HR=0.374,95%CI=0.179~0.842)、高龄(P=0.025,HR=1.048,95%CI=1.003~1.097)是预测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强化术后再发骨折原因主要与骨质疏松症自然病程有关,高龄与与既往存在其他骨折病史属于再骨折独立危险因素,对此临床需重视。

  • 标签: 椎体强化术 再发椎体骨折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经皮穿刺成形术治疗对患邻近退变和骨折的影响。方法此次实验32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所选对象均接受经皮穿刺成形术治疗,对治疗前后疼痛评分以及患邻近前缘、θ角和中柱压缩率进行比较。结果术前与术后疼痛评分分别是(7.15±2.48)和(1.72±0.82),组间差异明显,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在θ角、中柱压缩率和前缘压缩率方面,术后要比术前高出许多,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经皮穿刺成形术治疗,虽然取得了显著效果,改善了患者疼痛程度,但是加快了患邻近退变速度,所以需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骨折 退变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 简介:背景:经皮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已经成为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OVCF)的常用治疗方式,但其疗效及邻近节段骨折风险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PVP与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效果及邻近节段骨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2例>60岁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资料,其中80例采用PVP治疗,42例行保守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伤体高度恢复情况及邻近节段骨折发生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保守治疗组比较,PVP组术后1周VAS评分明显降低(6.5±1.2VS3.4±1.1,P0.05)。结论:与保守治疗比较,PV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能够更快的缓解疼痛,更好的恢复伤高度,值得临床推广,关于其是否增加邻近骨折风险需大量病例长期随访研究。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邻近椎体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化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后及相关指标。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月90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分组。对照组开展保守疗法,观察组开展强化术。分析效果;患者卧床持续时间、疼痛减轻的时间;施术前后患者功能障碍分数、目测类比分数、体高度;施术过程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效果、功能障碍分数、目测类比分数、体高度、患者卧床持续时间、疼痛减轻的时间、施术过程和术后并发症均显著和对照组比较有优势,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行强化术效果确切。

  • 标签: 椎体强化术治疗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预后 相关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皮成形术治疗脊柱肿瘤及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到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脊柱肿瘤及转移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治疗,试验组采用经皮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并比较两组各项治疗指标。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试验组各项治疗指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经皮成形术治疗脊柱肿瘤及转移瘤的效果较好,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脊柱肿瘤 椎体转移瘤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化术治疗跳跃型多节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17年3月,对21例跳跃型3节段以上压缩骨折患者行强化术治疗。统计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X线投照次数、并发症、术后复查CT评价骨水泥分布情况、记录术前及术后VAS评分,Oswestry残障指数(ODI)改善程度。结果4例患者7节发生骨水泥外漏,渗漏率10.3%;手术时间平均57分钟、单个骨水泥注入量平均5.2ml。X线投照次数28.37±6.79次。2例出现穿刺侧神经根刺激症状;随访6月内临再发骨折1例;术后CT评估伤内骨水泥充盈分布良好。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节点VAS评分、ODI残障指数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术治疗跳跃性多节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可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影像学效果良好。

  • 标签: 椎体强化 后凸成形术 跳跃型 多节段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经皮成形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P>0.05);治疗后1周、1月观察组60例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P>0.05)。结论临床中对OVCF患者实施经皮成形术治疗,与传统保守治疗比较,可快速缓解患者痛苦,缩短其住院时间,且具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使用成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根据我院接收的48例经皮穿刺成型术治疗患者来分析研究,共对60节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进行了治疗,使用C臂机引导经皮穿刺进入注入骨水泥,观察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结果为52节使用了单侧椎弓根入路的成型术,为8节使用双侧椎弓根入路的成型术,全部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使用的骨水泥为3至5ml,术后患者疼痛情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使用经皮穿刺成型术的效果比较好,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 标签: 椎体成型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皮成形术治疗脊柱肿瘤及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脊柱肿瘤及转移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开放术治疗,观察组实施经皮成形术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复发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提高,组间数据存在较大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减轻,其评分结果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也较少,其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脊柱肿瘤及转移瘤患者实施经皮成形术进行治疗,其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该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脊柱肿瘤 椎体转移瘤 效果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行单节段经皮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后发生症状性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对诊断为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OVCF)并行PVP的94例患者行回顾性研究,19位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出现症状性再骨折(再骨折组),75位未发生再骨折(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的生物学和手术各参数。结果随访出现再骨折病例中,邻近再骨折11例(57.89%,11/19),非邻近再骨折8例(42.11%,8/19),邻位骨折均为术后6月以内发生,非邻位再骨折中仅2例(25.00%,2/8)发生在术后6月以内。既往骨折病史(P=0.01)、骨水泥是否分布对称(P=0.02)、骨水泥量(P=0.02)及骨水泥分布位置(P=0.03)是再骨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水泥填充位置、骨水泥量、分布是否对称以及既往骨折病史是发生再骨折的影响因素,而PVP术后更长时间内出现再骨折与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相关。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再骨折 骨水泥 水泥分布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s,OVCF)伴体内裂隙样变(intravertebralvacuumcleft,IVC)的疗效。方法2012年5月~2015年5月采用PVP治疗32例OVCF伴IVC,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估临床症状,站立位侧位X线片测量前中部高度及后凸畸形Cobb角,记录术中骨水泥量、并发症,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术中注射骨水泥量3.5~6.25ml,平均4.25ml。3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1个出现骨水泥渗漏,渗漏率34.4%(11/31)。随访6~18个月,平均10.8月。术前VAS评分(8.3±0.8)分,显著高于术后1周(2.4±0.7)分(P=0.000)和末次随访时(2.1±0.6)分(P=0.000)。术前ODI评分(40.5±2.0)%,显著低于术后1周(21.0±1.8)%(P=0.000)和末次随访时(20.0±1.6)%(P=0.000)。术前前缘高度(10.88±1.36)mm,显著低于术后1周(17.72±2.59)mm(P=0.000)和末次随访时(17.25±4.29)mm(P=0.000)。术前Cobb角20.22°±1.84°,显著高于术后1周13.75°±1.24°(P=0.000)和末次随访时13.47°±1.22°(P=0.000)。结论PVP是治疗OVCF伴IVC的有效方法,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改善患者功能,疗效肯定。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折 骨质疏松 椎体内裂隙样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且总结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病人采取经皮后凸成形术和经皮成形术治疗的具体方法与效果。方法对于我们医院在过去两年之内所收治的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病人资料100例施行分析,根据病人所接受治疗方法的差异对其施行分组,给予A组病人经皮后凸成形术方式进行治疗,给予B组病人经皮成形术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病变前缘平均高度恢复率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中针对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病人采取经皮后凸成形术以及经皮成形术存在理想的治疗效果,临床中需要依照病人具体情况为其选取最佳的手术方式。

  • 标签: 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应用经皮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成形术(PVP)治疗的效果及疼痛度。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8年4月诊治的160例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予以PVP治疗,研究组进行PKP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骨水泥注入量(5.89±1.12)ml、渗漏量(0.76±0.14)ml、体高度恢复(18.36±1.95)mm,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VAS(3.57±1.04)分,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研究组术后ADL(48.75±5.08)分、SF-36(357.64±76.53)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VP与PKP对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止痛效果相当,但PKP可明显减少渗漏量,对体高度的恢复效果良好,且有效提升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疼痛度
  • 简介:摘要目的骨水泥在骨折线内弥散情况对成形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行成形术,选取骨水泥在骨折线内弥散情况良好的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取骨水泥在骨折线内弥散情况较差的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在术后早期优于对照组,且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个月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在骨折线内弥散情况较好的情况下,成形术患者近期治疗效果较理想,从长期的治疗效果上看,骨水泥弥散情况的影响不明显。

  • 标签: 骨水泥 椎体成形术 Oswestry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