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监测高危儿早期神经发育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3月在我院产科出生并获得有效随访的276例足月新生儿纳入研究,按照是否合并无高危因素分为观察组(113例)与对照组(163例),获得家长知情同意后,在出生第7天、3月龄、6月龄分别采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估量表(NBNA)、婴幼儿智力发育检查量表(CDCC)、0-6岁儿童心理神经发育量表(儿心量表)进行随访调查,收集随访资料并进行对比。结果出生第7天,观察组NBN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月龄,观察组CDCCMDI、CDCCP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6月龄,观察组儿心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危儿与健康新生儿相比,早期神经发育存在明显不足,需要加强动态监测以指导临床干预。

  • 标签: 高危儿 神经系统发育 婴幼儿智力发育测试 儿心量表
  • 简介:周细胞存在于毛细血管壁,发挥调节脑血流量、维持血脑屏障、稳定新生血管等多种重要作用。周细胞损伤引起毛细血管病变导致微循环功能障碍,是卒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中枢神经疾病的病因。本文就周细胞的分布、功能及其与中枢神经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 标签: 周细胞 毛细血管 卒中 中枢神经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究在临床治疗神经类药物中,中西药物配伍的相关禁忌。方法:经过查阅和调查相关的权威文献,笔者针对临床治疗神经疾病的用药进行总结,指明中药和西药之间存在的药物配伍禁忌状况。结果:结果显示,在针对患者外周神经给药主要包括了:①胆碱受体激动药。②阻滞药。③肾上腺受体药。④局部麻醉药。而针对中枢神经给药包括了:①抵抗精神药物。②镇痛药物。③全身麻醉药物。④抗癫痫惊厥药物。⑤镇定催眠药物。这两类药物都与中药配伍存在一定的禁忌,存在相互拮抗的作用,降低了药物的疗效。还可以促进沉淀生成,增加了离子化。常见的作用机制有:①吸收减少。②排泄增加。③代谢加快。④毒副作用增加。⑤毒性物质生成。⑥延缓分解等。结论:临床在治疗神经疾病给予中药和西药进行治疗时,应该根据药物的配伍情况进行区分。在科学的理论知识前提下,减少药物配伍禁忌的作用,优化药物配伍,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神经系统类 药物配伍 中西药 配伍禁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产前胎儿神经畸形彩超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2月我院产前检查诊治疑似为胎儿神经畸形孕妇11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孕妇孕期分别采用普通B超和彩色超声进行检查,以引产或分娩后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两种超声检查灵敏度、特异性及诊断阳性率、误诊率、漏诊率。结果110例孕妇经引产或分娩后证实为胎儿神经畸形85例,发生率为77.27%。普通B超在产前胎儿神经畸形中诊断灵敏度为75.29%,特异性为64.00%。彩色超声在产前胎儿神经畸形中诊断灵敏度为91.76%,特异性为92.00%。彩色超声在产前胎儿神经畸形中诊断阳性率高于普通B超,误诊率和漏诊率均低于普通B超(70.91%vs.58.18%,1.82%vs.8.18%,6.36%vs.19.09%,P<0.05)。结论彩色超声在产前胎儿神经畸形中诊断具有较高灵敏度、特异性,可降低误诊、漏诊发生率,提高阳性诊断率,可作为产前筛查胎儿神经畸形首选辅助检查方法。

  • 标签: 产前 胎儿神经系统畸形 彩超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中枢神经畸形的准确性。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我院超声检查异常孕妇65例为本组研究对象,对产妇产前超声检查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引产和产后随访证实65例胎儿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畸形,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发现,露脑畸形3例,蛛网膜囊肿5例,脑膨出11例,脑室扩张和脑积水24例,开放性脊柱裂7例,全前脑6例,骶尾部畸胎瘤2例,颈部水囊瘤5例,漏诊2例,确诊63例,确诊率为96.92%。结论在胎儿中枢神经畸形临床检查中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检查准确率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以对疾病类型进行准确判断,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胎儿 中枢神经系统畸形 临床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丁苯酞治疗神经变性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诊治的92例神经变性病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为46例;对照组在治疗中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于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应用丁苯酞,观察分析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两组入选患者均通过治疗后,评价分析组间的治疗疗效显示,研究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且对组间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观察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神经变性病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丁苯酞,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神经系统变性病 丁苯酞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中枢神经表皮样囊肿的CT诊断价值。方法本实验于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进行,以此时段内收治的15例中枢神经表皮样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CT诊断的价值所在。结果所选择的15名患者中,有10名患者的病灶主要在桥小脑角质区,桥前池;有3名患者的在鞍上、鞍旁;有2名患者的在颞区;非典型患者有6例,占比40.0%,典型者有9例,占比60.0%。结论CT诊断用于中枢神经表皮样囊肿患者,效果显著,可以进行多方位的重建成像,诊断结果的准确性较高,采取进行,值得在今后的治疗中应用。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 表皮样囊肿 CT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感染采取CT与磁共振诊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接诊的80例中枢神经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T诊断与磁共振诊断,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CT诊断80例中枢神经感染患者,检出异常46例、正常34例,检出率为57.50%,磁共振诊断则检出异常78例、正常2例,检出率为97.50%,磁共振检出率显著高于CT诊断(P<0.05);磁共振检出病脑、结脑等也明显高于CT诊断(P<0.05)。结论中枢神经感染患者单纯采取CT诊断效果不佳,而联合磁共振诊断,则能提高确诊率,而且能更好地栓出各种脑病,使得重视。

  • 标签: CT 磁共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改善预后。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AIDS合并中枢神经病变的患者284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头痛241例(84.86%),发热179例(63.03%),恶心呕吐183例(64.44%),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94例(33.10%),意识障碍49例(17.25%),抽搐28例(9.86%),大小便失禁12例(4.23%)。脑脊液检查结果颅内压升高147例(51.76%),其中>300mmH20者34例(11.97%)。有核细胞数升高225例(79.23%);蛋白升高136例(47.89%);糖降低133例(46.83%);氯化物降低158例(55.63%)。所有患者均给予营养神经细胞、增强免疫力、及对症支持等治疗措施,其中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予两性霉素B、氟康唑、氟胞嘧啶等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予抗痨治疗。本组284例患者中,好转出院179例,占63.03%,病情恶化自动出院68例,占23.94%,住院期间死亡37例,病死率为13.03%。结论AIDS可引起多种神经损害,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机会性感染隐球菌性脑膜炎,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警惕。

  • 标签: 艾滋病 神经系统病变 机会性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涉及的患者例数为43例,入院治疗时间为2016年8月~2017年4月,对以上患者实施脑脊液细胞学检查、CT检查以及磁共振检查,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病毒性脑炎的患者为20例,结核性脑膜炎的为13例,脑囊虫病的为6例,化脓性脑膜炎的为3例,新型银球酵母菌脑膜炎的为1例,磁共振的检查结果明显比CT高,但是两种方式联合检查的效果明显高于CT和磁共振单独检查,p<0.05。结论单独的磁共振检查效果要比CT高,但是还是存在漏诊和误诊的情况,因此应将二者联合,充分利用CT和磁共振的优势,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数据,降低漏诊和误诊的情况,保证患者健康。

  • 标签: CT 磁共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胎儿神经畸形中采取早孕期超声检查的作用。方法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为采集时间,回归分析46例早孕期孕妇的资料,均开展早孕期超声检查,阐述超声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情况和随访情况。结果超声检查早孕期孕妇中枢神经畸形检出率对比孕中期更高,P<0.05,统计学存在数据组间意义。4例中枢神经畸形经实验室检查发现,超声检查和尸检结果符合比例即为75.00%。结论将早孕期超声检查用于胎儿神经畸形中可提升诊断价值。

  • 标签: 早孕期超声检查 胎儿神经系统畸形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小儿肠道病毒(EV)中枢神经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70例无菌性中枢神经感染患儿,检测其脑脊液标本,分析其中49例肠道病毒中枢神经感染患儿临床特点。结果共检出EV感染49例(70.00%),17例脑炎,32例脑膜炎;脑炎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3例柯萨奇病毒B3型脑炎患儿病情危重,治疗后1例康复,2例遗留后遗症;脑膜炎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头痛、腹泻、畏光、乏力、肌痛,治疗后全部康复。结论小儿中枢神经感染常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脑膜炎和脑炎症状较轻,预后良好,重症脑炎可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肠道病毒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中枢神经感染(CNSI)诊断的效果和价值。方法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选取了148例中枢神经感染患者来分析研究,将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了14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CT和MRI检查,对检测异常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有79例患者CT检测异常,异常率是53.38%,对照组有7例CT检测异常,异常率是4.73%,两组异常率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字2=84.965,P=0.000);观察组有134例MRI检测异常,异常率90.54%,对照组有21例MRI检测异常,异常率14.19%,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字2=172.941,P=0.000)。结论CT和MRI检查在中枢神经感染诊断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MRI效果更好,更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CT MRI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在诊断中枢神经感染疾病上采用CT与磁共振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0例中枢神经感染患者为观察组,40名健康体检志愿者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CT和磁共振检查,将两组CT与磁共振检查的临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行C与磁共振检查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检查新型隐球酵母菌,结核性、化脓性、病毒性脑膜炎以及脑囊虫方面,磁共振检查的异常率显著高于CT检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检查中枢神经感染上磁共振有较高的异常诊断率,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CT 磁共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HIE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表发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动作康复、触觉康复、听觉康复及前庭运动康复治疗)。记录随访12个月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定量表(NBNA)评分及后遗症(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智力低下)的发生率。结果12个月随访后,观察组NBNA评分(39.15±3.67)明显高于对照组评分(31.59±4.82)(P<0.05);且后遗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2.17%)明显低于对照组(13.04%)(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显著提高HIE新生儿神经发育,降低后遗症发生率,改善新生儿后生活质量。

  • 标签: 早期康复治疗 HIE 神经系统发育
  • 简介:构建核心素养体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深化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其中,理性思维的内涵是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联合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centralnervoussystem,CNS)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中枢神经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下分别对其实施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诊断、CT联合磁共振诊断,并以脑脊液病细胞学结果为参照依据,对其临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脊液病细胞学结果证实,50例中枢神经感染患者分别为病毒性脑炎26例、结核性脑膜炎10例、脑囊虫病7例、化脓性脑膜炎4例、新型隐球酵母菌脑膜炎3例,三者诊断准确率相比较,磁共振诊断结果与CT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与CT联合磁共振诊断结果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联合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感染准确率高,可作为临床优选诊断方案推广使用。

  • 标签: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奥氮平致中枢神经药品不良反应(ADR)特点,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我院2016年01月~2017年12月在奥氮平使用过程中出现的10例中枢神经ADR报告。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疾病及用药情况、临床表现等。总结奥氮平致中枢神经ADR特点。结果10例ADR报告中,男6例,女4例。年龄23~65岁(46.2±3.5岁)。主要临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7例),均为用药1月后出现ADR表现,日剂量较高,不良反应表现以椎体外系反应(8例)为主。减少药量或停药后(改用其他药物)症状缓解。结论临床使用奥氮平需掌握适应证、规范用法用量,并密切观察,保障用药安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与MRI诊断中枢神经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72例中枢神经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通过CT检查和MRI检查的方式,对其影像学特征、病理关系予以鉴别。结果CT检查中,中枢神经血管外皮细胞瘤检出率为94.44%;MRI检查中,中枢神经血管外皮细胞瘤检出率为91.67%。各数据对比相似(P>0.05)。结论中枢神经血管外皮细胞瘤诊断中,CT检查和MRI检查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还可通过对其影像学数据的分析,为后续诊疗工作的施行创造条件。

  • 标签: CT检查 MRI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