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椎孔行椎体融合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5月经椎孔行椎体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6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行腰椎外侧融合的65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ODI功能障碍指数、腰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而TLIF组患者术后腰痛和腿痛的VAS评分明显低于LPF组患者;②TLIF组患者术后骨性融合率明显高于LPF组患者;③术后两组患者的腰椎前凸角和相对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而TLIF组患者其腰椎前凸角和相对椎间隙高度均较LPF组明显增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椎孔行椎体融合腰椎外侧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经椎孔行椎体融合患者其术后腰腿疼痛的缓解程序、融合率以及椎间隙高度的调整均优于腰椎外侧融合,因此可将经椎体融合作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方案。

  • 标签: 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及探索对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使用经椎孔入路椎融合合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组收集2012年7月~2014年6月我院接诊的患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8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所有患者确诊后均施行经椎孔入路椎融合合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治疗。对所有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发生并发症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80例患者术后均行1~2年的随访,随访显示椎间体融合均为良好,且均未发现椎融合器后突、下沉和螺钉断裂等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显著优于术前比较(P<0.05)。术后1年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5.0%)。结论经椎孔入路椎融合合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 简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部分LDH患者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达到一定临床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经正规的非手术治疗后,其症状未见明显改善,需行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治疗方法分为传统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两大类。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费用低、住院天数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近20年来,随着微创理念的推广和手术器械的改进,经椎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PETD)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掌握该项技术,本文就PETD在LDH治疗中的应用和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内窥镜检查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外科手术 微创性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腰椎不同运动状态时椎弓根钉的置入位置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影响。方法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正常人有效性腰骶椎“厂Si)模型。根据椎弓根钉在椎体的位置,分别建立融合模型A、B、C。并根据不同工况对这3种模型施加相应的预载荷及扭矩,分析比较不同腰椎轴向运动时相邻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成功建立正常有效的S1三维有限元模型及椎弓根钉棒系统融合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后伸状态下,模型A的L3A4椎间盘应力明显增加,而模型B、C较融合前无明显变化;在侧曲状态中,模型B、C的L3A4椎间盘应力变化不大,而模型A显著增加;在其余状态中,3个模型的L3A4椎间盘应力均升高,其中以模型A增加最为明显。3个模型在所有状态下L5/S1椎间盘的应力均较融合前略有升高,其中模型B、C应力的变化小于模型A。结论椎弓根钉尖端位于椎体上1/3区域会显著增加融合节段上位邻近椎间盘应力,进而引起相邻节段退变;腰椎融合不会明显增加邻近下位椎间盘的应力。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骨螺丝 脊柱融合术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后方韧带复合体对腰椎融合术后早期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科实施后路腰椎减压椎融合内固定治疗L4~5椎间盘突出患者60例。A组(30例)行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的腰椎融合(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B组(30例)行切除后方韧带复合体的PLIF。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及改善率。术前、末次随访时测量腰椎X线片上L3~4椎间盘的高度和椎间隙动态角度、L3~4椎体滑移距离并进行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对L3~4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9例患者出现了L3~4节段的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segmentdisease,ASD),B组17例出现了L3~4节段的ASD。其中A、B两组均有2例患者为有症状的ASD。术前两组患者X线片上L3~4椎间盘的高度、椎间隙动态角度、L3~4椎体滑移距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时Pfirrmann分级1级6例,2级22例,3级2例,无4、5级病例。B组末次随访时Pfirrmann分级1级4例,2级24例,3级2例,无4、5级病例。结论腰椎融合中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可减少术后早期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 标签: 后方韧带复合体 腰椎 椎间融合术 邻近节段 退变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我院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27例腰椎布氏杆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24~77岁,平均55岁。病程3~18个月,平均9个月。术前、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orthopedicassociation,JOA)功能评分以及X线片、MRI影像学观察,评估该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2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术后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无复发病例,术前及术后3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8.6±0.4)分、(3.4±0.7)分、(2.1±0.2)分、(1.7±0.4)分,JOA评分分别为(7.4±0.4)分、(11.2±0.6)分、(14.4±0.2)分、(15.2±0.4)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可有效清除病灶、改善脊柱功能,达到满意临床疗效。

  • 标签: 腰椎 布氏杆菌 病灶清除 脊柱融合术
  • 简介:目的观察改良经椎板入路经皮内窥镜下减压(PEID)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LSS)的临床效果,为此项技术在临床推广使用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6月一2015年6月,共7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DLSS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40例,女3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传统手术组(传统组)和改良PE1D组(改良组),每组各37例。记录2组患者住院天数、手术时间、中出血量、中央椎管矢径和横径的变化,以及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Qswestiy功能障碍指数(QD1),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在住院天数、中出血量方面,改良组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〇P<0.05)。2组患者术后3、6个月时VAS评分和0D1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〇P<0.05);但2组各时间点VAS评分和0D1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结论改良PE1D可以取得与开放减压同样的临床效果。且改良PE1D在住院天数、中出血量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开放减压,提示它是治疗DLSS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内窥镜检查 减压术 外科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摘要腰椎穿刺(简称腰穿)是在腰椎3到4或者腰椎4到5隙进行穿刺,是把脑脊液引流出体外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检查脑脊液成分,有助于疾病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释放一部分脑脊液,使颅内压降低及改善临床症状;测定脑脊液压力,有效控制颅内压;分流从而可以减压,以治疗脑脊液漏,为降低颅内刺激症状发生可引流炎性分泌物、造影剂或者血性脑脊液;神经外科常规的检查方法之一是鞘内注射造影剂或药物,从而明确疾病诊断以及治疗颅内感染,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科自开展此项技术以来,治疗患者300余例,疗效可观,现将相关护理总结如下。

  • 标签: 腰椎穿刺术 护理
  • 简介:目的总结椎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中转开放手术的原因,探讨相应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8月,我科实施的80例椎孔镜下髓核摘除的病例资料,其中有3例失败,中转为开放性手术的患者,通过分析其失败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结果3例中转开放手术的原因分别为:出血、疼痛及硬膜外高压。结论通过分析中转开放的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 标签: 脊柱 内窥镜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融合加椎弓根钉复位滑脱椎体并固定腰椎滑脱症中的治疗疗效。方法采用后正中入路,行椎板全切减压及神经根管的彻底减压,切除相应病变盘组织,椎弓根钉复位,行相应椎植骨,手术治疗580例。结果术后访6~40个月,全部患者疼痛、麻木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恢复,X线显示复位78.3%,优良率为93.1%。结论椎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确切。

  • 标签: 腰椎滑脱 内固定术 椎体融合
  • 简介:摘要经皮椎孔镜技术是指经皮将直径8.0mm的工作经椎孔入路置入椎间盘内或者椎管内在可视内镜下通过孔镜特殊器械进行髓核摘除、椎孔扩大及神经根松解等治疗。此手术具有局麻下操作,创伤小,出血少,视野清晰,对脊柱稳定性破坏小等优点,适应症广泛,近年来该技术得到广泛认可并在国内外普及很快,目前临床最常采用的椎孔镜技术是YESS技术和TESSYS技术最初治疗的疾病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之后,随着临床的广泛开展,一方面应用范围从腰椎间盘突出症扩展到神经根管狭窄、椎间盘源性腰痛、腰椎不稳等,另一方面神经根损伤、术后椎间盘炎等并发症及射线对医患双方的危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故有必要对该技术做一总结,本文将从手术方法及过程、适用范围及局限性、疗效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镜技术
  • 简介:脊柱融合是治疗脊柱疾患的一项基本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椎融合器被用于脊柱融合,脊柱椎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已作为常规手术开展,植入椎融合器是脊柱椎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一项重要步骤。以往临床将减压所取的椎板、棘突、

  • 标签: 明胶海绵 椎间融合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椎孔椎体植骨与单纯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患有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80例患者,将其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后外侧植骨(PLF)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经椎孔椎体植骨(TLIF)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脊柱融合率、Cobb角恢复以及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椎孔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疗效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助于患者的身体康复。

  • 标签: 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 单纯后外侧植骨 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无张力疝修补对成人腹股沟疝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120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60)与对照组(n=60)。观察组应用无张力疝修补,对照组应用传统疝修补。观察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手术的一般情况等。结果随访6个月中,观察组无感染病例,且皮下囊肿、尿潴留、阴囊积液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治疗腹股沟疝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腹股沟斜疝 无张力疝修补术 传统斜疝修补术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