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斑点隶属鲶形目,鲶科,又称沟鲶、河鲶、美国鱼。其原产美国密西西比河,八十年代引入我国,是一种大型鱼类,最大个体可达35公斤以上。斑点含肉率高,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粗蛋白含量为16.31%,粗脂肪含量为2.99%,且具有滋补和催乳功能,深受消费者欢迎。斑点食性杂、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易饲养、病害少,是适合我省推广养殖的好品种。1.形态特征:体形较长,前部肥大,后部稍细长,体表光滑无鳞,头部较小,触须4对,口角须宽扁而长;背部淡灰色或灰白色,腹部银白色,幼鱼和亲鱼呈深灰色,体侧有不规则的黑白或深褐斑点。2.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深水有砂砾、块石底质

  • 标签: 斑点叉尾鮰 形态特征 底栖动物 怀卵量 性成熟 生活习性
  • 简介:斑点鲴(Ictaluruspunctatus),原产于美国东南和中南诸州,是美国的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其年产量占美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斑占又在美国除了供作食用之外,部分也作为娱乐性游钓鱼之用.1984年该品种首批引入我国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 标签: 斑点叉尾鮰 淡水养殖品种 斑点叉尾鲴 品种 水产 年产量
  • 简介:斑点IctalurusPunctatus。又称殖的淡水鱼类品种。是美国淡水渔业中主沟鲶,是我区近几年来引进并大力推广养要的养殖对象,我国于1984年开始引进养殖,其体形酷似珠江四大名贵鱼之一的斑鲮(俗称[鱼甘]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适应性强,生长快。抗病力强,现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得到推广,成为我国当前水产名优品种重点开发对象之一。

  • 标签: 斑点叉尾鮰 池塘养殖 鱼类品种 淡水渔业 养殖对象 名优品种
  • 简介:斑点鲴具有生长快、杂食性、耐寒、易养易捕、肉质鲜美细嫩,骨刺少等优点,是一个很有养殖前途的优良品种。1986年从湖北省引入广东以后,因种苗问题,一直停留在试养阶段,效益不显著。1990年1月顺德县乐从镇沙滘管理区养鱼专业户廖炳德,在佛山市水产局工程师指导下,进行池塘主养斑点鲴试验。试验池面积3.5亩,放养斑点鲴鱼种5080

  • 标签: 高产养殖 斑点叉尾鲴 斑点叉尾鮰 试验 池塘主养 优良品种
  • 简介:本试验共设置网箱10只,采用聚乙烯合线编结成的单层网箱,面积160m2,共投放斑点鱼种5354.9kg,饲养时间180d,结果10只网箱鱼产量达38091.1kg,单位净产量为204.6kg/m2,鱼种成活率91%,成鱼饲料系数为1.45,折合单位净收入569.4.元/m2,投入产出比为1:1.28。试验结果表明,水库网箱养殖斑点经济效益显著。

  • 标签: 斑点叉尾鮰 水库 网箱养殖
  • 简介:斑点扁回是一种大型经济鱼类,原产于美洲,为大型温水性淡水鱼类,是世界闻名的养殖品种和游钓对象,具有生长速度快,易饲养,易起捕,肉味鲜美,商品价值高,食性广,适应性强等特点,已为许多国家引进和养殖。

  • 标签: 斑点叉尾鮰 养殖技术 经济鱼类 淡水鱼类 养殖品种 生长速度
  • 简介:斑点鲴(台湾称淡水鲶)自80年代从美国引进我国海峡两岸以来,经过十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它是一个生长快、产量高、肉质鲜美,并能安全越冬的优良淡水养殖品种。目前,湖北省为全国斑点鲴的繁殖基地,每年繁殖数以亿计的鱼苗供应各地。

  • 标签: 斑点叉尾鲴 安全越冬 产量高 繁殖基地 肉质 鱼苗
  • 简介:针对我区斑点鱼苗供应自给率低的状况,于2000年~2002年在那马水产中试基地进行了斑点人工繁殖技术试验。2000年9月选择后备亲鱼198,培育至次年4~5月间产卵,共获得卵块35块,产卵率为35.4%,平均受精率87%,孵化出卵黄苗36万,培育至2.8cm规格时存活34.4万,成活率95.6%。

  • 标签: 斑点叉尾鮰 人工繁殖 亲鱼培育 人工孵化 产卵时间 产卵率
  • 简介:斑点,又名沟鲶,属鲶形目,科鱼类。斑点属杂食性鱼类,贪食、喜群食,并喜欢在弱暗光条件下摄食。幼苗期(体长〈10.0cm)以吞、滤食为主,体长〉10.0cm时以吞食为主。天然水域幼鱼以摄食水生昆虫为主,成鱼主要摄食底栖动物、小杂鱼、虾类、藻类、水生植物及其种子、有机碎屑等。其肉味鲜美,细嫩,营养丰富,且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因其具有适温范围广、抗病力强、易饲养、成活率高、生长快、起捕率高等特点,适合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淡水水域饲养。且易于食用和适于加工,是水产深加工的原料之一,因而斑点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一个重要养殖对象。现将池塘养殖的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 标签: 斑点叉尾鮰 养殖技术 病害防治 杂食性鱼类 优质高产高效 水生昆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斑点又称沟鲶、美洲鲶、河鲶,原产于美洲。幼鱼主要以浮游动物、水生昆虫、摇蚊幼虫为食,成鱼以软体动物、藻类、甲壳类、小鱼、水生植物等为食,属底栖杂食性鱼类,喜欢群食,极易人工饵料驯食,是一种优良养殖对象,也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自1984年从美国引进以来,迅速得到我国市场的认同,

  • 标签: 斑点叉尾鮰 苗种培育 成鱼养殖 池塘放养
  • 简介:随机选用2只小网箱,每只网箱面积为4m^2,实用养殖水体为8m^3;共投放鱼种2850,每平均体重18.3g,平均每箱放养1425。经过5个月的精心养殖,共收获成鱼1912.5kg,最高一只网箱单产265kg/m^3,平均单产239.1kg/m^3,饵料系数1.26。

  • 标签: 斑点叉尾鮰 网箱养殖 放养密度 网箱结构 鱼种放养 疾病防治
  • 简介:斑点Ictaluruspunctatuo(台湾称淡水鲶),是美国主要养殖鱼类,自80年代以来,我国从美国引进这种优良的淡水鱼类进行池塘养殖获得良好的效果,深受养鱼户的欢迎。然而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使用各种化学药剂和农药防治鱼病,由于未能了解药物的性质和正确掌握药物的浓度,常因治病心切滥用药物或施放浓度过高而发生药物中毒事故。

  • 标签: 化学药品 农药 斑点叉尾鮰 毒性 合理用药 鱼病防治
  • 简介:斑点,又称沟鲶,属鲶形目、细科,原产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我国,并很快在中南省区大面积推广。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一渔场从2001年起,连年从四川引入斑点夏花育种并养成食用鱼,至2004年以后,每年产出商品规格0.5.1.5k左右的斑点食用鱼5万kg以上,初步形成了一套规模化高效养殖的生产技术,并于2005年承担了黑龙江省农业重点科技开发项目斑点的繁育养殖。2007年人工繁殖又获得成功。

  • 标签: 高效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 规模化 寒冷地区 科技开发项目 大面积推广
  • 简介: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mulliliis)病是斑点菌种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根据初步调查:1990—1991年我市苗种繁殖和培育单位,因多子小瓜虫病造成的损失,约占苗种生产总数的15%以上。在此期间,笔者对此病进行了药物治疗试验,筛选了一些治疗方法,经对白云区特种水产养殖场、东圃鱼苗场、

  • 标签: 斑点叉尾鮰 小瓜虫病 苗种繁殖 苗种生产 鱼苗 培育
  • 简介:斑点养殖在美国是最大的水产养殖业,从60年代开始得到迅速发展,1979年养殖水面超过2.3万公顷,产量估计达4.5万吨。(译者注:1985年养殖面积为4.5万公顷,产量9万吨,1990年养殖面积6.5万公顷以上,产量18.1万吨)。

  • 标签: 斑点又尾鮰 池塘养殖 产量估计 养殖面积 斑点叉尾鮰 养殖水面
  • 简介:文章摘要:充分利用昆虫饲料资源蚕蛾,喂养斑点与埃及塘角鱼试验,得出养鱼的料肉比、生长速度和鱼肉品质,最终评价蚕蛾作为鱼饲料的利用价值。

  • 标签: 蚕蛾 斑点叉尾鮰 埃及塘角鱼 饲养。
  • 简介:在水温(25±1)℃下,给平均体质量(80±5)g的斑点Ictaluruspunctatus腹腔注射福尔马林灭活的爱德华氏菌(Formalin-killedEdwardsiellaictaluri,FKE)后,第2、4、6、8、14、21,和28d测定外周血液免疫指标,并在免疫后第28天进行攻毒试验。结果显示:注射爱德华氏菌灭活菌苗后,斑点外周血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显著升高,白细胞分类组成变化显著,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与凝集抗体效价显著上升。第4d免疫组红细胞和白细胞达峰值2.52×106/μL和4.67×105/μL,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分类百分比和吞噬指数均在第4d达到峰值,分别为22.3%、5.67%、39.3%和4.33,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淋巴细胞分类百分比、凝集抗体效价在第21d达到峰值,分别为54.33%和1:341.33,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免疫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4.3%。福尔马林灭活的爱德华氏菌免疫后,斑点获得较强的抗爱德华氏菌感染保护能力,为进一步研究斑点肠道败血症的免疫奠定基础。

  • 标签: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 鮰爱德华氏菌 灭活疫苗 免疫效果